人民日報《國家人文歷史》雜志社、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等聯合出品的戲曲文化類節目《最美中國戲》,由汪涵擔任社長集合戲曲界名家、文藝界名角通過創辦“頤和戲社”,以“小班事”張顏齊、劉佳藝年輕人的視角踏上為期三個月的學戲之路,帶觀眾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戲曲文化。該節目堅守了傳統戲曲節目專業性的同時,開創性地回歸戲曲傳統的觀演模式,在頤和園實景中演繹戲曲,同時創新融合多種藝術手段,給觀眾帶來沉浸式的審美體驗。
一、戲臺場景構建
中國傳統戲曲大多在不設布景的裸臺上表演,其時空上的虛擬性與假定性使其形成獨特而卓越的藝術形式。傳統戲場由于其歷史淵源呈現出的形態各異, 如勾欄、瓦舍、舞亭、看棚、樂棚、戲樓、戲園等。戲場是中國古建筑的重要類型之一,體現著傳統戲曲的藝術形態和觀演關系。早期以歌舞類型為主的表演藝術不能被稱為嚴格意義上的戲劇或者戲曲,直到唐代敷演具有故事情節的戲曲,以戲場為載體的戲 曲表演就此出現。而戲臺指為戲劇演出而建的專門場所, 具有娛樂功能和教化功能。引用《中國古戲臺建筑史》中羅德胤給出的定義,戲臺為“以戲曲表演為主要功能的有頂建筑”。“戲臺小天地,天地大戲臺”,戲臺是見證中國戲 曲成長,聯結演員與觀眾雙方的媒介。傳統戲 臺通常只設簡單的一桌二椅,通過演員的程式化表演給予觀眾想象的空間。這是由于古代戲 曲藝人社會地位低下,演出的流動性要求團體輕裝上路。演員精致的臉譜與服裝填補了沒有宏大的舞臺背景的缺憾,通過表演時特定的動作表現舞臺上并不存在的意境,給觀眾帶來一場虛擬的、宏大的視聽盛宴。
聽鸝館位于頤和園內,坐落在萬壽山北麓,曾作為清代皇家宴飲娛樂的重要場所。戲臺坐南朝北,這一朝向的布置遵循中國封建制度“序”(尊卑等級)的觀念。傳說乾隆皇帝曾上臺為皇太后表演,最初戲臺向南而建,1980年,建筑群被燒毀,重建時改為坐南朝北。“聽鸝”用黃鸝鳥的叫聲比喻戲曲音樂的婉轉動聽。聽鸝館戲臺坐落在單層臺基上,下層戲臺約 12米見方,臺基高約0.9米。其三面觀的觀演方式為觀眾提供了良好的觀看視角。戲臺為卷棚廡殿頂,屋脊上裝飾有飛檐走獸,柱子之間采用額枋加以連接,其上施以彩畫,雀替位于額枋下方,起到固定的作用。作為傳統的雙層戲樓,上下兩層戲臺正上方分別懸掛牌匾,為“來云依日”“鳳翔云應”字樣,寄托人們對未來的美好愿望。清時的丹麥著作《世界演出史》中提到:“(中國)舞臺正面只用帷幔遮擋,上面有兩個按照傳統習俗設置的門,一個專門供藝人上場,另一個專門供藝人下場。”戲臺背景設有木質隔扇用來區分演員上下場,其上方繪有花卉圖案,豐富了戲臺的裝飾藝術,增添演出氛圍。廳堂面積較大, 正上方懸掛匾額“聽鸝館”,字體蒼勁有力, 給人一種莊重的感覺。舞臺上梁柱的塑造往往能營造戲曲表演的舞臺空間,形成固定的且供演員流動的表演環境。戲臺后來以兩根立柱固定,屋頂壁畫有龍身向下回旋的圖案,象征著喜慶祥和。
《最美中國戲》第六期的主題為尋找“紅樓夢中人”,隨著戲臺上綠植、假山、置石等景觀布置的變換,戲曲演員在表演中賦予人物真情實感,精彩絕倫。寶黛二人賈府初見、寶黛釵愛情糾葛、黛玉葬花、寶玉誤認新娘、寶黛夢中成眷屬,演繹出寶黛愛情從萌芽、覺醒到升華的過程。在黛玉葬花片段,袁冰妍、李響兩位演員在桃林中起舞,以形體美感營造出唯美的氛圍。傳統戲曲作為綜合性的舞臺藝術形式,融合了表演、唱歌、舞蹈、美術、音樂等多種藝術手段。當代的戲曲節目為傳統戲曲賦予新的藝術形式和時代特色,滿足著觀眾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弘揚發展著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最美中國戲》在保證戲曲表演專業性的基礎上,與情景劇、朗誦、音樂、舞蹈等現代藝術形式相碰撞,讓戲曲變得好玩起來。
二、園林空間呈現
生活時空是無限的,而戲曲舞臺時空是有限的。花園、殿宇、戰場等不同的生活場景,都需要戲曲演員在固定的舞臺上演繹,對于戲曲故事的時間和空間跨度進行靈活處理。觀眾 常常可以閉眼聆聽,在大腦中構建出不同的場景。著名學者金學智把戲曲和園林概括為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兩個綜合藝術系統,認為二者關系密切,在風格、結構與形式等方面表現契合。當《牡丹亭》《西廂記》等戲曲故事在園林中演繹之時, 長橋、亭廊、雕塑都能為其增彩。演出場景有幫助演員塑造人物、感受角色的功能。隨著時代的進步,戲曲實景觀賞滿足了觀 眾的視覺享受。戲曲表演以其自身的特殊性,將源于生活的動作轉化為具有美感的程式化動 作。演員的一顰一笑、一歌一舞都有自己的表 演程式。優秀的戲曲演員苦練基本功,把握好 表演過程的節奏變化以及手、眼、身、步等多種功法,在此基礎上突破程式逐漸形成自己的個性化表演。
頤和園長廊臨昆明湖、傍萬壽山,是中國古建筑和園林中最長的長廊,整體走向有彎有直,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桿相間,使得建筑形象富有變化。廊間的每根枋梁上都繪有歷史故事、風景山水等藝術彩畫,富麗堂皇,增強了建筑的觀賞性。加上閣樓背景是水天一色的 昆明湖,幾同于“環境戲劇”的舞臺。在這里觀賞歌舞、戲曲, 有畫中意境, 故稱“畫中游”。波光粼粼的湖面倒映著青山綠水,中國古典園林建筑往往通過建筑群的巧妙搭配營造出意境 美。不同于戲曲舞臺程式化的表演,這里的表 演場景更加真實、開闊。
《最美中國戲》第一期主題為“臨川四夢”,在劇目排演中, 創新地加入“夢神”這一角色,使得湯顯祖與莎士比亞跨時空相聚。節目打破舞臺上時空變換的限制,觀眾跟隨鏡頭入戲,輾轉在聽鸝館、德和園、知春亭、蘇州街。通過拍攝時景物的半遮半露,觀眾可以看到相互穿插的故事表演與園林景色。中國建筑的平面縱深空間,使人慢慢游歷在一個個復雜多樣亭臺樓閣間,感受到生活的安適和環境的和諧。節目在尊重傳統故事的基礎上,將舞臺背景放大到園林,增強表演的典型性,實現了從戲曲舞臺到園林實景演繹的突破性轉換,戲曲獨特的魅力與園林天然的古建之美結合,帶給觀眾一場唯美的沉浸式體驗。
要真正認識和理解一種文化,最直接方式 就是將其放置于它們自在的場景中進行“感知”,因為那種對特殊地點和特殊時代生活性質的感 知以及由此而來的思考,是理解文化的絕佳素 材,當觀眾走進某一場景時,記憶中就會出現 熟悉的片段,瞬間激發審美情緒,喚醒觀眾的 感情共鳴。節目以有豐厚的歷史與文化底蘊的 聽鸝館古戲臺為核心場景打造“頤和戲社”, 第一期隨著“小班事”張顏齊的視角,四位戲 曲演員演繹代表性的戲曲片段,向觀眾展示了“頤和戲社”社訓。隨著鏡頭切換,汪涵提筆 寫下“今愿建頤和戲社傳承戲曲,特邀眾友至 此頤和園內共成此事”。此外,邀請中國戲曲老藝術家,進行富有儀式感的“頤和戲社”揭 牌儀式,通過精巧的構思,闡明加強戲曲傳承 保護的緊迫性,引發觀眾的回味與思考。當中 國古代園林建筑作為戲曲舞臺設計的一部分,加入全新的設計新意,便會形成具有時代感和 文化感的演出空間。當觀眾與特定的文化場景 “頤和戲社”達成互動關系時, “戲社”情懷 就會被激發,這更提高了節目的審美性與可觀 性。“好戲頤和重啟,國粹正應流行。”可見,《最美中國戲》對于傳統戲曲的傳承與發展具 有獨特的文化意義。
三、結語
在傳統戲曲發展遭遇到瓶頸的今天,電視作為現代傳媒更要承擔起發展戲曲文化的責任與使命。廣大電視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利用當代電視媒介打造一檔專業性與觀賞性兼備的戲曲品牌節目,加強傳統戲曲與觀眾之間的關聯,從而改善傳統戲曲蕭條的局面。隨著近幾年各地劇團、劇院減少線下演出,年輕觀眾很少有機會近距離感受藝術。不少戲曲名家與演 藝團體對傳統劇目進行重新創作,打造專業性與觀賞性兼具的作品。在鼓勵實現戲曲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今天,戲曲工作者 更要借助現代媒介向觀眾展示有內涵、有高度、有魅力的傳統戲曲。
任何藝術都不可能脫離當代觀眾而獨立存活,在保留原有受眾的前提下,培養新的觀眾 群體。這就要求戲曲不能將其表演形態固化在 舞臺之上。《最美中國戲》回歸傳統的演繹模式,保留自身優勢的同時創新演出模式,利用音響、燈光、道具等精心打造,帶著觀眾走進園林。同時,加入植物、假山、置石等實物布景,增 強觀眾的代入感與體驗感。通過傳統與現代的 融合碰撞,打造唯美的戲曲藝術氛圍,另有頤 和園豐厚的文化意蘊加持,形成了具有標志性 的現代化古典戲曲文化圖景。弘揚中華優秀戲 曲文化是我們年青一代的使命與擔當。藝術精 品貴在獨創,堅持戲曲節目的創作,大多出于 對傳統戲曲的熱愛、對夢想的執著。面對經典 傳承要始終懷有一顆赤誠之心,如何培養觀眾 對戲曲的感受和認知,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 作者簡介 ] 胡宇欣,女,漢族,山西運城人,山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戲劇戲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