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求政 (貴州大學 法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深度推進,物流業的發展越來越有活力了,在生產制造、貿易流通與資源配置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國物流業的整體規模不斷擴大,全國社會物流總額從2012年的177.32萬億元增加到了2021年的335.2萬億元。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全國的社會物流總額連續10年保持增長,有關物流的法律糾紛案件也在逐年增加,此現狀對我國物流法律體系的完善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今社會,物流活動廣泛地影響著社會的運行,物流法隨著物流業的發展而產生。各國的物流法律體系各不相同。日本著有專門性的物流法《物流二法》;美國則針對不同領域分別立法,并無專門的物流法;我國目前不存在專門性的物流法,有關物流的規定多體現在各類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中。初步統計顯示,物流法律法規有1萬多件,其中國家級法律 100 件;地方省級人大通過的法律3 000件;國務院法規600件;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制定的臨時法律文件7 000件。目前我國物流法律體系總體混亂無序,鐵路、公路、航空等方面都有各自的規定。例如《鐵路貨物運輸規程》《道路大型物件運輸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等。此外,諸如《海牙規則》《國際貨物運輸合同公約》等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也是我國物流法律體系的一部分。
國務院辦公廳于2022年5月發布的《“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明確了我國物流業建設中應遵循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同時,發展規劃還對目前我國物流業的突出問題、面臨形態、發展基礎進行了分析。但全文并未提及要如何加快完善物流法律體系的建設。隨著物流業的高速發展,如何完善物流法律體系,進而更好地規范和調整物流法律關系是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
相較于刑法中明確規定的罪刑法定、刑罰適用平等、罪責刑相適應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規定了公序良俗、意思自治、平等、綠色、誠實守信、公平原則。有關物流的法律法規在立法過程中并沒有明確應遵循的基本原則。這導致在立法過程中,各部門、各地方、高位階和低位階的法律法規沒有具體的指引,有可能會導致法律法規之間的內容沖突。
目前我國物流法律體系中有關物流的法律法規多以“辦法”“條例”“通知”等形式存在,在效力層級上多為低位階的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而高位階有關法律的數量較少。這就造成了全國無法形成統一的法律適用標準,各地自行制定的物流法規內容繁雜的情況。并且有些地方性物流法規帶有較重的地方保護主義色彩,間接對我國物流業的發展造成了障礙。
目前我國的物流立法受制于“先制定急需的、成熟的傳統立法習慣和政治、經濟發展急需”立法工作的開展慣例[1]。加之我國物流立法較早、立法過程較為倉促,與其他部門法之間的協調性較差,中央和地方、部門之間、各地之間的物流規定存在沖突。例如,《汽車貨物運輸規則》中明確了承運人和與承運人有輔助關系的第三人之間的責任界定問題,由于有輔助關系的第三人造成的貨物損失,由承運人和第三人來承擔連帶責任[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對承運人和代理人之間造成的貨物損失也作出了規定,在承運人、代理人故意損壞貨物的情況下,承運人不能依據此法來請求賠償貨物損毀帶來的損失。顯然兩法之間存在內容沖突,這為司法實踐過程帶來了諸多不便。此外,物流業本身的專業性較強、涉及領域較多,以上因素對我國物流法律體系整體的系統性造成了不少的挑戰。
從法理學的角度出發,任何法律都存在滯后性。早期物流業僅僅包括運輸與存儲,隨著科技的進步,在淘寶等網上購物平臺的影響下,現代物流業已經成為兼具運輸、存儲、配送、信息處理等多功能的復合體,加之國際物流的數量增多,使我國較早制定的物流有關法規已無法有效規范新的情況,甚至部分物流領域出現了無法可依的狀況。《“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明確“十四五”期間的規劃是優化國際物流通道,加快形成內外聯動、安全高效的物流網絡;建設現代化物流體系,加快發展冷鏈物流。這對我國物流業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強調了國際物流和冷鏈物流的建設。而當前我國物流法律體系對國際物流和冷鏈物流的規定尚不完善甚至存在空白。
當前我國物流法律體系沒有對物流產業的準入條件形成統一規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自己的準入標準,這導致我國物流的準入管理機制存在一定的混亂情況,部分實際不達標的物流企業得以成立。同時有關法規沒有明確具體的物流管理機構,在具體實務中,公安機關、交通部門、郵政部門、工商局、海關等都對物流業有管理權。這可能會造成物流管理權限的混亂,各機關為避免擔責而互相推諉,導致辦事效率降低,間接影響了我國物流業的蓬勃發展。
3.1.1 促進經濟發展、合理管控原則
物流業的發展是社會經濟的晴雨表,近十年來,全國的社會物流總額保持增長反映了我國經濟的持續繁榮。借鑒外國物流的立法經驗,我國在物流立法過程中,應當明確遵循促進經濟發展原則,相關法規應以促進國民經濟的繁榮為最終目標。此外,立法在規范物流法律關系時應做到管控適度,不宜太寬或太窄。既要遏制物流市場出現的亂象,也要保護物流市場的競爭性,只有公平競爭的物流市場,才能激發自由市場應具有的活力。
3.1.2 注重與國際物流接軌原則
由于缺少物流基本法的指引,我國各地的物流立法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物流的諸多環節與國際標準有著較大的區別。物流業不能局限于國內,全球經濟的聯系愈發緊密了,國際物流的數量也在同步增加,這就要求我國的物流立法應與有關的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進行有效銜接。盡管我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的立法過程中借鑒了諸如《漢堡規則》《約克-安特衛普規則》等國際條約和慣例。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由于配套的輔助性法規并不完善,導致其無法與有關國際條約、慣例有效銜接。
3.1.3 系統性與前瞻性原則
相較于我國刑法、民法典等法律體系的系統性,我國物流的有關法規顯得有些雜亂。一方面缺少有關物流的基本法,另外一方面整個物流法律體系不具有連貫性。由此導致不同法律法規之間內容存在沖突、彼此之間無法有效協調。此外,由于我國的物流法律體系不夠完善,在未來的立法活動中,勢必會有新法產生。為保證物流法律體系的系統性,保持容納新法的能力,為新法留有適當的空間是相關主體在立法過程中應重點考慮的問題。
3.1.4 安全保障原則
物流業立法必須要通過法律制度建設來保障物流用戶的個人信息、人身財產、通信秘密等的安全。為此,應做到在保障物流業高速發展的同時,平衡好物流業的發展效率與安全問題。通過嚴密細致的法律規定,加強個人信息、人身財產、公共及國家安全等領域的法律保障。
3.1.5 綠色共享原則
我國物流業的高速發展也帶來了一些環境污染問題,主要體現在過度包裝、浪費資源、快遞取件終端惡性競爭等方面。要建成綠色文明的物流業,在立法層面上就應當明確綠色共享原則。鼓勵并推廣體現節約節能、低碳環保、共建共享的服務方式和設施配置。這既符合現代化物流產業發展的趨勢,也貫徹落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的綠色原則。
鑒于物流相關法律法規的數量較多且混雜,缺乏最高效力的物流法基本法的指引。加之近年來,我國對外貿易頻次的增多和國際物流數量的大幅增加,對我國現有的物流體系造成了沖擊,也對我國的物流法律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認為,在此情況下,籌備制定物流法勢在必行。作為基本法的物流法在整個物流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可以作為其他物流有關的法律法規制定的根本遵循,其具有統一調整各類物流法律關系、指引立法方向、統一各類物流適用標準、減少不同部門法內容沖突等作用。以物流法為主干,以各類增刪修補過的部門法規、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司法解釋等物流法律文件為分支,勢必有助于我國建成具有系統、條理、科學的物流法律體系。
近些年來,電子商務、冷鏈物流等新興技術的出現對我國的物流法律體系造成了不小的沖擊。為適應不斷變化的新形勢,及時更新物流有關的法律法規,修補物流法律法規可能存在的漏洞,填補物流法律體系中的空白領域,使我國物流法律體系與時俱進是立法者應盡的義務。司法解釋是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在適用法律、法規的過程中,對如何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所作的解釋[3]。為此,應當重視司法解釋在填補法律漏洞、闡明法律條文有關釋義、應對各種新狀況等方面的作用。積極運用和發揮司法解釋來完善我國的物流法律體系,能夠促進我國的物流法律體系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能力。
為保證物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筆者建議參照德國的做法,嚴格審批欲進入物流行業的企業,物流公司的注冊應有政府和行業管理部門的雙重審核制度。同時,對物流企業的管理者也要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和學歷要求。此外,可以探索建立一個統一協調的物流管理綜合執法部門,由該部門統一管理物流活動的全部環節。由于該部門直接管理整個物流業,其對物流業更加了解,制定出的法規更貼近實際物流問題,因此,可以賦予其適當的立法權限。
結合本文的以上論述,基于日本德國等國家物流法的立法經驗,筆者認為制定物流基本法對于當前的物流法律體系十分必要,物流法的制定可以作為其他有關物流的法律法規的根本遵循,物流法的大體框架如下。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物流的任務、基本原則和適用范圍
第二章 物流主體資格
第一節 物流主體權利義務
第二節 物流產業準入與退出資格
第三章 物流合同(內容包括物流合同當事人的協商調解制度、物流合同條款、違約責任等)
第四章 物流管理(內容包括反對物流市場壟斷、鼓勵物流市場自由競爭、物流運費定價標準、物流基地建設、物流倉儲期間的糾紛解決等有關內容)
第五章 物流信息規定(內容包括物流信息填寫標準、保護相對人的隱私信息等)
第六章 物流保險法律制度規定(內容包括物流保險的費率、物流責任保險的險種、承保范圍、免責事由等)
第二編 水路物流編
第一章 海上物流編
第二章 內河物流編
第三編 公路物流編
第四編 航空物流編
第五編 鐵路物流編
第六編 國際物流編
第七編 其他(主要涵蓋一些特別規定)
法律責任(對相關責任人,根據違法情況,相應承擔刑事、民事或行政責任)
附則
隨著我國經濟體量的不斷增大,未來我國物流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將不斷提高。為更好地規范物流法律關系,完善和調整我國的物流法律體系以適應不斷發展的外部世界是保證我國物流法律體系長期具有活力的必要之舉。同時,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必須以良好的物流法律體系為根基,而我國現有的物流法律體系制約了物流業的繼續發展壯大。為此,借鑒國外物流立法的相關經驗,完善和修補當前我國的物流法律體系是立法主體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