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蓉
(阿拉善左旗草原工作站,內蒙古 阿拉善左旗 750300)
草原退化泛指受到一定的自然因素、人為因素影響,導致草原地區的生物、生態平衡、土地資源、水資源等相繼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劣化,致使草原生產力大幅度下降。草原退化直接導致草原產草量的下降,影響到草原的載畜量,影響當地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基于此,深入分析草原退化的原因,積極探索合理的質量措施,有利于促進草原環境的和諧、穩定地發展。
大多數草原位于半濕潤與半干旱的地區內,受氣候因素的影響,我國大部分的草原地區具有降水集中且氣候較為干旱的特點[1]。大部分的草原與冬季風的風源地距離較近,且在冬春季節交替時草原地區土壤容易受到大風天氣的侵蝕進而風沙天氣居多,常年降雨量較少。此外,草原地區牧民長期無節制地放牧導致近年來草原地區風沙天氣增多,尤其是嚴重的沙塵暴天氣增加,是當地草原退化的主要成因。
近年來人口持續增長,草原地區的人口增長總數嚴重超出了草原地區的全區增長率。以牧區為例,大部分的人口增長數值來源于非自然外來、有組織有目的性的遷徙、部分自發性的流入式增長,遷入、流入草原地區的人口普遍存在素質較低的問題,且人口遷入草原地區的總數已嚴重地超出自然資源可承載力范圍,導致自然資源不斷被蠶食、不科學利用、開發,這是自然資源更新能力不斷降低,草原地區的環境退化以及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草原地區的三大產業中占比最大的依舊是畜牧業,烏拉特前旗地區的第一產業的總數約占我國總數的35%,草原地區居民大部分以放牧為主,這體現出草原地區的產業結構單一,自然資源承載著較大的壓力。現階段的草原地區工業化水平不足、產業結構單一、牧民的收入來源較低,生活在草原地區的人們可開發、可利用的自然資源僅有土地、森林、草原、植被等資源,同時由于部分地區補助資金短缺、技術限制,使部分草原地區具有明顯的勞動密集型特點。
近年來草原地區的蟲害、鼠害逐年增加也是導致草原地區草原退化的原因之一。鼠蟲害一直以來是草原生態發展過程中較為嚴重的生物災害問題,草原地區的蟲害、鼠害具有種類多、暴發頻、危害性強、分布范圍廣等特點,嚴重的鼠蟲害對草原的生態平衡、草原環境構成巨大威脅,加劇了草原沙化進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當地草原畜牧業的發展,大幅度破壞了當地草原的生態平衡。蟲鼠會大量啃食牧草并與牧民家養殖的牲畜爭奪食物,我國草原地區的鼠害多以草原鼢鼠、達烏爾黃鼠、長爪沙鼠為主,其特點在于會挖掘洞穴進而抬高草原地區的土丘,嚴重減少了草原地區的植被覆蓋面積,草原土壤裸露,導致草原退化,喪失原有的放牧地功能,引發草原地區水土流失問題,對當地草原地區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威脅。內蒙古地區的草原是蝗蟲自然災害的多發地,而蝗蟲所到之地寸草不生也是導致草原退化的原因之一,進而引發嚴重的土壤裸露、草原退化、草原沙化問題[2]。
在草原地區的人民屬于半農半牧,牧民的日常生活主要的燃料是草產品,為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柴火問題,要大量地樵采沙柳、檸條、烏柳等林草,牧民每年每一戶在生活上所燒毀40畝的草原林草。以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地區為例,具有豐富的野味山珍、珍奇植物、名貴藥材[3],當地部分牧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在經濟利益等因素驅使下,濫挖甘草、黃芪以及麻黃等名貴藥材,定期挖取冬蟲夏草、天山雪蓮等,各種違法違規行為屢禁不止,因大部分冬蟲夏草根系較為脆弱且扎根不深,采摘即對當地植被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壞。此外,近年來隨著工業化發展迅速,部分草原地區建廠采礦活動不斷增加,這對草原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
通過提升草原地區的認知水平,轉變固有的傳統認知觀念,進一步加強草原地區的生態平衡保護工作,逐步提升現階段草原資源的整體利用率,促進草原地區的生態平衡發展以及草原生物多樣性。同時,加速推進草原土地法律法案、草原防火防治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落實,使當地牧民群眾充分意識到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促使其維護好地區生態安全、生態平衡[4]。
積極發展人工種植、人工養殖的效益模式,大力推進人工種草、人工養殖,進一步改善草原地區的環境,科學的人工種草方式每年的畝產量能夠達到天然草場總產量的10倍甚至更多,通過種植更多的優質牧草,有效減少地區放養頻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因牧民過度放牧而導致草原環境的破壞。結合草原地區的生態環境現狀,科學合理利用轄區內荒地使用率,落實人工種草的工作,科學搭配牧草品種,促進草原地區畜牧業、養殖業的平穩發展。大力發展具有一定設施化、規模的養殖模式,合理利用農作物秸稈,減少天然草場當中的放牧行為,并形成完善的草原生態系統以及草原資源補償機制,緩解草原沙化、草原石漠化、草原荒漠化以及草原退化等問題,實現天然草原資源的長遠可持續發展。
提高現有草原地區的土地資源利用率,逐步加強對于本轄區內的草場調查,著重調查并分析草原地區中所有有毒、有害的雜草,并掌握具體的種類。在相關農牧民群眾中大力宣傳與推廣有毒有害雜草的危害性及其防治手段,保障草原地區牧民充分參與到處理有毒有害雜草的防治工作中,實現群防群治的工作目標。
著重針對草原地區的蟲鼠害開展防治工作,貫徹落實科技創新的基本思路,推進草原蝗蟲鼠害監測預報機制,并對少數基礎數據采取生物防治、生態治理的防治手段[5]。密切關注并維護草原生態環境內部生物多樣性,有效提升草原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可持續發展性。
施行生態修復技術,改善草原退化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草原資源利用制度,對畜群種類以及數量進行合理安排,嚴格控制單位面積內草原的載畜量,根據草原資源的實際情況進行劃區輪牧,實現草畜平衡、以草定畜的目的。
以現階段烏拉特前旗的草原退化生態修復為例,烏拉特前旗天然存在較為嚴重的草原退化情況,針對其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辦法對草原進行科學的管理。針對草原退化較為嚴重的草場地區,應當禁止放牧,延長休牧時間,為草原植被的生長與生態恢復提供充足的時間,促進天然草原生態群落的逐步改善,促進草原植物以及草原生態系統的生長與恢復。針對草原退化情況較輕或者中度退化的草場,首先需要確定草場的返青期和結實期,在這兩個時期內,科學合理地規劃休牧和輪牧,通過控制草場放牧頻率和承載量,有效保護牧草生長的關鍵時期,加速牧草的生長與繁殖,從而進一步提高草場的有效利用率,實現草地生產能力的提高。此外,還需轉變草原退化地區的傳統養殖模式,降低牧民以及畜牧對草原的依賴程度,提高牧民對天然草原生態系統的改良與保護意識。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在當地管理部門的領導下,建立飼草料基地,引導當地牧民轉變傳統的放牧養殖模式,向半舍飼或者舍飼養殖方式進行轉變。通過建立飼草料基地,在春冬季節草原資源相對較少的時節,利用舍飼進行養殖工作,而夏秋季節草原資源豐富的時節采用放牧養殖方式,能夠有效減輕草原生產力壓力,并且使得草原退化地區能夠得到充足的繁殖生長時間,恢復草原生態系統環境。
在草原生態修復過程中,以內蒙古地區草原為例,通過生態補償政策促進草原發展。如以草地承載力分析報告為基準,純牧區家庭飼養1只羊需要3.7 km2的草地面積,純牧家庭達到草畜平衡標準時,可獲得平衡獎勵。當地有關機構應采取因地制宜的補償標準、獎勵標準,考慮地區草地類型、草地面積、草地承載力、純牧家庭的人口基數并結合自然因素、內蒙古不同地區的牧民實際生產生活現狀,劃分具有針對性的不同區域量化生態補償標準。有效落實生態保護獎勵補助政策,可促進草原流轉,由分散的、小規模的家庭經營轉變成集中的、科學的規模化經營[6]。
對草原退化、草原沙化、草原鹽堿化的草原采用圍欄建設工程的防治措施,針對草原所在地區的草原退化等實際情況對圍欄封育時間進行合理劃定,結束時間以草原資源和草原生態系統恢復情況而定,避免有所緩解后便立即投入使用的情況發生。對退化的草地進行封閉式管理,消除不良的人為因素干擾,并禁止保護地區割草、放牧等經濟活動,為保護地區的植被發育創造良好的生長條件,減少地區草原植被的受損情況,促進當地生態系統的平穩發展以及天然植被的恢復。解除放牧壓力,使草地自然恢復,是一種簡便易行、低投入、見效快、易于推廣的技術措施。同時,采取圍欄封育方式更有利于草地上土壤線蟲群落的恢復與重建。
保護草原地區的生態系統是夯實草原地區畜牧業穩定平穩發展的基礎,也是提升當地畜牧經濟效益發展水平的有效前提,應進一步加大草地資源環境保護工作力度及資金投入,將生態環境保護與草原地區的經濟發展充分結合,推動當地草原地區生態效益以及經濟效益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