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安
當你看到一個極度可愛的畫面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想來有不少小伙伴的反應都是“awsl”。“awsl”是“啊我死了”的拼音首字母縮寫,表達了觀眾在面對喜愛的內容時“被狠狠擊中”的情感。在B 站公布的2019年度彈幕中,“awsl”共計發送3296443次,位居榜首。無論你是想表達高興、喜歡還是激動的心情,通通可以發這個詞。你也不用仔細思考自己的內心到底是“這東西可愛到讓我窒息”的興奮,還是“太厲害了,我好崇拜”的心情。
然而,當或幸福、或快樂、或興奮的復雜情感都被一句簡單的“awsl”代替,當屏幕被整齊統一的“awsl”刷屏時,你是不是該反思一下,這真是你內心的真情實感嗎,還是為了表示自己并沒有落后于潮流?除了“awsl”,你還想得到其他詞代替嗎?
有人說,漢語是世界上最靈活、表意最豐富的語言之一,同樣一個詞可以表達數種意思,特別是隨著網絡語言的流行,能用縮略語表述的絕不會多打幾個字符。而我們付出的代價,可能就是表達能力的退化。《中國青年報》曾對年輕人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76.5%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了。有受訪者表示,自己已經好久沒說過成語、詩句了,只會說一些大白話,有時候腦子里想一件事情,卻無法很利索地說出來。
關于這個現象,經常刷B站的小伙伴或許看過這個視頻:面對關二哥口若懸河的宣誓“正所謂擇木之禽得其良木,擇主之臣得遇明主,關某平生之愿足矣。從今往后,關某之命即是劉兄之命,關某之軀即為劉兄之軀,但憑驅使,絕無二心”,憋紅了臉的張飛只會說“俺也一樣”。這個視頻可謂形象地反映了時下年輕人言語匱乏的現狀。當你出門踏青,想發個朋友圈時,你是否會想到“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還是“太美了,awsl”;當你獨處異鄉望月時,你是否會想起“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還是簡單的“難受,想哭”。
言語的匱乏不僅表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還會影響學生的作文功底。當“不明覺厲”“雨女無瓜”“u1s1”等網絡縮寫詞大量充斥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特別是有一些網絡詞匯不符合語法規范,且有大量錯別字,讓學生根本不知道字詞的“原貌”是什么,長此以往很容易導致學生的寫字能力下降。若學生不加選擇地套用進作文中,將導致個人的表達能力和情感體會能力下降,也會對作文的句式結構產生影響。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語言的流行是必然的趨勢。但還是希望這些“網絡的原住民們”在享受碎片化的娛樂之外,在緊跟網絡語言的潮流之余,能夠拾起經過中華五千年文明沉淀的詩意篇章,在快節奏、碎片化的時代中守住自己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