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嵐 上海市音樂幼兒園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素養是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領域之一,是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目標和人才戰略、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上海市音樂幼兒園有著近40 年音樂特色教育的積累,我們牢牢把握幼兒的身心發展關鍵期,對音樂特色教育進行信息賦能。通過育人環境與方式的變革,用教師的教育行為實現幼兒在“可見、可感、可動、可變”的課程環境中萌發創新意識與能力。
本研究中的“材料”是指原有音樂特色課程中的教材,如某一首歌曲、某一段舞蹈作品。材料還包括各類音樂活動中所涉及的音樂元素,如節奏、音高、音樂風格等。音樂元素存在于每一個音樂作品之中,但是對幼兒來說,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存在,成人的語言也很難引發幼兒的內在共鳴。信息賦能可以使音樂“材料”變靜態為動態,視覺的參與可以更好地協同思維的內化,讓音樂看得見!
年齡越小的幼兒,越難在心里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節奏。我們利用編程技術讓音樂中的節奏型以動態方式呈現,幼兒在節奏游戲“會唱歌的小石頭”中,看到的、擊打的都是在視頻中跟隨著音樂節拍出現的“小石頭”,可見的節奏不斷幫助小班幼兒確定自己內心的韻律。
所有旋律都是由不同音高變化而來的,在環境中內置一個分貝捕捉裝置,就能夠很好地利用聲控模塊結合錄音裝置讓音高變化一目了然。出現在班級音樂區角農場里的動物,不僅從位置上暗示著動物叫聲的高低不同,小班幼兒更能通過按一按、聽一聽、看一看,直觀發現動物叫聲的頻率變化。
利用打譜軟件的設計原理,我們讓靜態樂句變成隨著旋律行進動態運動的小節提示,這樣的設計讓幼兒在樂曲演奏時獲得非常直接的視覺輔助。同時,視頻播放的變速功能讓幼兒可以自己決定演奏速度,從慢慢的速度練習到正常的速度演奏,從而順應每一位幼兒在音樂學習中的個性化需求。
當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相遇時,音樂作品變得具體且形象,幼兒耳朵聽到的節奏、強弱、旋律都會有眼睛看到的畫面作為補充與注解。幼兒主動學習、深度學習的個性需求獲得滿足,每一個幼兒都能夠捕捉到不同維度具象化的音樂符號,激發了自主表達表現、自由想象創作的積極情感。
有音樂學習經歷的人對錄音機、音箱、電視機這樣的傳統音樂感知媒介十分熟知。這一類感知媒介的共同點是所播放的音樂作品以一種固定的預設狀態呈現,幼兒對音樂的探究只有聽或者看,即便再一次感知,也不會突破原先設定的樣式,音樂作品進行著單一的重復播放。信息賦能于傳統媒介后,幼兒可能手腳共同參與到感知中;信息賦能于傳統媒介后,音樂不僅能夠被聽見、看見,也有可能被聞見。這對幼兒個體來說徹底放開了感知途徑。
對于托班幼兒來說,他們習慣用身體的各個感官來感知世界的周遭。在“會唱歌的小路”中,立體的音樂氛圍正在試圖打開幼兒多條感知通道。電子音塊地墊、觸摸式氛圍燈、自動感應香氛機對應著環境特征,幼兒通過踩、看、聽、聞等方式感知音樂所表達的情景。
按下手持投影燈,幼兒的身上就出現了音樂中的角色形象,利用可見的光影投射,幼兒在裝扮中對應著不同的音樂角色。同時,投影設備、電子氛圍燈也是幼兒感知音樂風格的有力支撐。幼兒可以自主選擇不同樣式的投影幻燈片,為聽到的樂曲創設匹配的畫面和燈光,在自己營造的音樂環境中盡興地感受和表達。
“滑稽腳先生”是廣受中班幼兒喜歡的一首歌曲,當我們在個別化音樂活動中投放了音樂變速裝置后,滑稽的畫面接踵而來。幼兒通過一次次的調速,慢慢走、快快走、非常快快走……不斷感受著不同速度帶來的音樂風格的變化和舞蹈動作的變化,根據速度特點創編出了各種滑稽的小腳之舞,妙趣橫生。
從上述案例可見,迭代更新了音樂感知媒介后,幼兒對音樂的形象、風格產生了更鮮活的感受,從而引發出對音樂獨特的自我認知。幼兒對音樂的感知欣賞、體驗創造更加生動直觀、多元開放、有趣有益,這些積淀為之后的主動創意做好了音樂經驗上的充足儲備,有利于變革育人方式,實現育人價值。
我們所在的城市——上海,是一個動感創新的時尚之都,科技、信息、數字化,這些頻頻出現的城市標簽也讓我們在實踐中獲得很多創新靈感。生活中常見的一些信息技術廣泛沿用到研究中,讓幼兒與音樂互動的方式打破空間、時間限制,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基礎上實現多元對話的可能。
光軌攝影是利用慢快門長曝光從而記錄光線移動軌跡的一種拍攝手法。我們利用光軌攝影App,將幼兒感知不同音樂風格時自由擺動的肢體動作進行錄入,形成風格明顯的光影圖像。幼兒在欣賞音樂時,稍縱即逝的片段式直覺被即時連貫地記錄了下來,幼兒對每一個音樂作品的主動認同也同步發生著。
《賣報歌》《清明上河圖》這些文藝作品對于我們成人來說是非常熟悉的,一旦聽到這些名字腦海中會立即浮現相應的現實場景。但這些經典的內容對于2~6 歲的幼兒來說卻是非常陌生且遙遠的。我們總希望能夠通過音樂教育將經典代代傳承,但如何將這些未曾感知的經典告訴幼兒并讓他們真正理解感受呢?我們常說,要感受、體驗一樣事物,最好的方式就是走到它面前,因此我們在眾多信息賦能技術中選擇了摳圖技術,讓幼兒在表演中真實地走到老上海的街道上成為一名報童;幼兒裝扮成宋朝古人,選擇配樂演奏,或吟誦,或對弈,出現在“清明上河圖”的卷軸之中,成為動態音樂畫中的一員;讓幼兒置身于真實的場景進行感知表達。通過摳圖技術,我們的孩子成為故事中的人,踏上了時光穿越的音樂之旅。這樣的時空互動過程給予幼兒整合式的藝術熏陶,讓藝術教育“有教無痕”。
各式網絡平臺中的連線共屏功能啟發了我們,讓我們實現了幼兒與大師一起演奏的可能。這種體驗不僅拓展著幼兒在器樂表演中齊奏、合奏的體驗途徑,更不斷提升著幼兒的音樂鑒賞力和表現力。音幼儲備了近40 年的特色教師資源更是獲得了最大范圍的延伸,音幼萌娃自主選擇表演嘉賓,與專業大咖在互聯網上擁有同一個演出舞臺。
信息賦能后的互動方式創新讓幼兒自主確認與誰互動、如何互動以及在互動過程中個體承擔角色的自主分配。幼兒對音樂的感知、體驗與實踐是沉浸式的,每一種互動方式讓幼兒產生一種新的音樂思維,鼓勵著幼兒不斷地自信地進行個性化創意表征。
信息賦能音樂特色課程,讓幼兒越來越喜歡音樂,讓幼兒有更多的方式與媒介來建立對音樂的自我認知,最終形成外部行為對內在音樂體驗進行個性化表達。在信息賦能的加持下,幼兒又會有哪些天馬行空的創意表征呢?那一定是“給一個支點就能撬動地球”的驚訝。
幼兒園的孩子也能自己組建樂隊嗎?帶著這個問號,我們將庫樂隊軟件請到了班級的音樂角,李清照的《聲聲慢》被改編成歌曲廣為傳唱,大班幼兒也非常喜歡哼唱,妹妹朋友在庫樂隊里選擇了琵琶、古箏等樂器伴奏,一個小型民族樂團在云端出現,妹妹朋友在自己創建的伴奏中哼唱出了古詩詞的博大精深。也有幼兒喜歡說唱,選擇了電子鼓等搖滾樂器伴奏,同一首歌,不同的樂隊伴奏生成個性化的旋律,幼兒創作的音樂獨一無二,被自己認同、被同伴欣賞。
在視聽樂園中,孩子們在欣賞不同版本的《梁祝》時就發現:二胡協奏曲、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雖然呈現的旋律基調都相同,但是因為編曲的改編而產生了不同的聽覺體驗。有的孩子還會說:“就像我們唱兩聲部的歌,感覺比一個聲部的要好聽得多。”鼓機音箱的出現就讓孩子們對編曲的需求成為可能。這款音箱既能夠正常播放音頻,又具有循環錄音功能。幼兒自己錄制的各種音效,每一次播放都在疊加中產生奇妙變化。大家請看:這是二胡演奏的《賽馬》,第一位孩子在模仿小馬的馬蹄聲,第二位孩子在模仿大馬的腳步聲,第三位孩子在表現騎馬時的揚鞭聲,第四位孩子在表達馬兒的歡呼聲。鼓機音箱把這些音效進行疊加,一首幼兒版的《賽馬》產生了!孩子們對音樂語匯的創意表達可以淋漓盡致,更可以閃閃發光!
音幼孩子的創新表征可以在不同舞臺上予以展現,有個人秀、結伴秀、小組秀、親子秀,當然還有非常正式的舞臺演出秀。在我們的音樂廳里處處用信息賦能來滿足孩子對舞臺表演、舞美裝置、燈光布景的設計創意。音控室的控制系統可以滿足舞臺上音畫的需要,智能燈控系統更實現了幼兒對舞美的設計與配置。這一方天地不僅是幼兒音樂創想的表征舞臺,更凸顯著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不同學習類型孩子在色彩搭配、空間布局、科技探究等不同領域的經驗積累。站在幕后的幼兒也和舞臺上的同伴一樣熠熠生輝。
每一位幼兒對音樂的創意想象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位幼兒利用不同領域的經驗來表征音樂、創造音樂作品的可能都應該被接納。信息賦能各類音樂活動的內核就是延展“音樂表現”的外延。
我們的創新項目研究充分利用各種外部信息技術,目的就是廣泛地順應每一位幼兒在音樂學習中的個性化需求,理解幼兒輸出的每一種音樂感知,用信息賦能的手段保障幼兒主動學習音樂的權益,激活幼兒個性創意表達每一種音樂語匯的自主實踐。信息賦能讓幼兒也能成為“音樂大師”,將音樂特色課程轉化為幼兒創新意識萌發的途徑與載體。我們在深度耦合音樂活動的信息化效能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著兒童的藝術素養,成就著兒童的音樂夢想,“喜歡音樂、熱愛生活、感恩生命”的人格標簽在幼兒身上顯現,相信愛音樂的幼兒都會是有創意、有夢想的新時代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