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丹紅 上海市浦東新區進才實驗小學

2022 年4 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正式公布,其中《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提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語文學習任務群由相互關聯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共同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設計學習任務群,需要緊密圍繞單元整體教學的特定主題,探究內在的邏輯關聯,創設與任務相關的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等語文實踐活動。本文以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夜色》為例,對在學習任務群視角下運用單元整體規劃理念構建語文課堂作了初探。
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圍繞“家人陪伴我成長”這一主題,編排了《靜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4 篇課文和1 個語文園地。《靜夜思》抒寫了游子在寧靜的夜晚思念家鄉的美好情思;《夜色》主要描述了媽媽給“我”講勇敢的故事,爸爸拉“我”去散步,啟發引導“我”發現夜色的美好,從此,我不再懼怕夜色;《端午粽》講述了外婆每年請“我”吃粽子,在不經意中培育了“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感情;《彩虹》則采用對話的方式,想象自己飛上彩虹橋,用行動去回報哺育自己成長的親人。在開展單元整體教學規劃時,具體有以下內容。
從這個單元選編的文本和重點學習目標定位來看,在課程內容上屬于發展型的“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縱觀一到五年級教材就會發現,在一年級上冊閱讀教材中大多為童詩短句,學生易于朗讀,所以語文要素為“讀準字音,讀好句子間的停頓”;而下冊教材的篇幅、語句均明顯變長,朗讀要求也相應提高,其中“讀好長句子”成為朗讀課文的基礎和關鍵。本單元的4 篇課文都圍繞著“讀好長句子”這個語文要素進行了不同層次的設計,并且從題材上看跨度也比較大,有古詩、現代兒童詩、散文等。不同跨度的題材對于“讀好長句子”的要求雖然都不盡相同,但是都極其重要。因此,這個單元需要圍繞“學習如何讀好長句子”這一核心任務開展教學規劃。
《靜夜思》的朗讀沒有什么特別長的句子,但是課文中有“朗讀課文”這個明確的要求。那么按照古詩的四個層次:一讀準字音、二讀出節奏、三讀出韻味、四讀中想象來進行訓練,學生就能夠做到基本的讀出節奏,知道用間隔線去畫停頓,知道間隔的地方應該要停頓。《夜色》中出現了比較明顯的長句子,那么學生在學習中就要學會初步感知,教師要格外重視示范讀,讀好恰當的停頓。到了第三篇和第四篇課文,課后的習題中明確提出了“注意讀好長句子”的學習要求,這個要求貫穿整個單元。在《端午粽》這篇文章教學的時候,就可以通過一個循序漸進的方法,先指導學生讀懂句子的含義,從詞語連續到短語朗讀指導,漸進到運用正確停頓等方法讀好長句子。在《彩虹》這篇文章朗讀指導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根據前兩課學習到的朗讀方法來自主練習,再小結如何讀好多個分句組成的反問句,在讀好停頓的基礎上盡可能地讀出停頓。
根據課文的子任務設計,進一步細化設計每篇課文的課時任務。《靜夜思》安排在第2 課時,通過聯系生活,利用加偏旁的方法識記生字,借助拼音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讀出節奏,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讀好古詩的節奏,背誦古詩。《夜色》安排在第3 課時,認識“膽、敢”等13個生字和廠字頭,會寫“色、外”等7個漢字,能借助拼音,正確地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的停頓,讀懂句子的意思,初步懂得“克服膽小,做個勇敢的人能收獲美好”的道理。《端午粽》安排在第2 課時,認識生字新詞,圖文結合,聯系生活實際,了解“箬竹葉、又黏又甜”等詞語的意思,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等詞語,讀好長句子,了解端午吃粽子的習俗由來。《彩虹》安排在第2 課時,通過“加一加”“減一減”換偏旁識記生字,鞏固讀好長句子的方法,體會關愛家人的情感。
以往的課堂教學一般是按照教材順序開展教學,但此次把《夜色》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來教學。這是因為這個單元的核心任務是“讀好長句子”,因此需要把整個單元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從中選擇一篇適合切入的課文作為第一課。這個單元4 篇課文中,第一篇是古詩,不適合開展長句子教學,后面兩篇課文都比較長,有很多長句子,不適合第一時間上手開展教學,而第二篇《夜色》是兒童詩,有長句子但相對簡單,適合開展第一課教學。所以,把《夜色》作為本單元的第一課,用兒童詩的長句學會停頓,理解意思,來讀好句子,做好整個單元的鋪墊。課堂教學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課文大意。通過情境導入的方式,引導學生欣賞夜晚景色的圖片,感受夜色的美麗,請學生交流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夜晚。隨后,教師通過對比法,預設話題“說起夜晚,人們也總是把它和黑暗、害怕聯系起來,有一位小朋友,也很害怕天黑,可后來他卻改變了,這是怎么回事呢”,引導學生進入《夜色》課文,請學生借助拼音自主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隨后,再運用填空的形式,讓學生在初讀課文時進一步了解了課文大意,問答“我”對夜晚態度的變化以及引起這種變化的原因。
第二部分,多種方法識字。在了解課文大意后,重點圍繞生字開展識字教學,并借機鞏固和積累識字方法,為后面的小組合作識字奠定基礎。比如,在學習“膽”這個字的時候,按照單元整體規劃理念,可以把單元后面的內容往前提,即結合本單元語文園地中的“識字加油站”,先教會學生跟“月”有關的字,聯系人體部位,穿插開展“你指我認”等情境化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發現在人體部位的生字中,大多和“月”字有關。再如,請學生小組匯報學習“外、窗、往、亂”等生字的成果,教師總結“找反義詞”“看圖識字”“找朋友”“形聲字”“換偏旁”“字源識字”等識字方法,在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鍛煉學生小組合作的學習能力,教會學生不同的生字應根據構字規律,運用合適的方法來學習。合適的方法才是識字的好辦法。
第三部分,學習讀好長句子。長句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無論是停頓,還是有感情地朗讀,其實一開始是有難度的。筆者圍繞如何讀好長句設計了三個步驟:第一步是讀正確,把字音都讀正確;第二步是讀好,在抓住關鍵詞了解句子的大意后,再來引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三步是學會停頓,引導標點符號要停頓,詞語和詞語之間也要停頓。在教讀長句子時,還要抓住一些關鍵的詞語,通過引讀、做動作、設置情境,比如說“心亂跳”,來引導學生感受“膽小”的意思,讓他們能夠理解句子,讀好句子。在《夜色》課堂教學中,首先讓學生仔細聽教師范讀,感受句子的停頓。如“媽媽/把勇敢的故事/講了又講,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亂跳……”“從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見/小鳥怎樣在月光下睡覺”。隨即總結方法,即根據標點符號停頓。逗號、省略號停頓的時間長短有所不同,在“誰、把什么或者干什么以及怎么樣”后面也要稍作停頓。在指導朗讀長句子的過程中先扶后放,引導學生初步感知長句子的停頓,為后面學生自己根據教師總結的方法,嘗試劃分停頓做鋪墊。隨后,讓學生找找課文中的“我”為什么膽小,展開想象“我”可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體會“我”害怕的心情。在讀好句子停頓的基礎上,理解句子中的重點字詞:“很小很小”“心就亂跳”,感受“我”的膽小,進一步了解句子的意思,讀出害怕的語氣,在此基礎上練習朗讀能更準確地停頓。最后,啟發學生在課文中表達的留白處與兩個省略號處展開想象,體會人物的膽小和勇敢。比如,“媽媽講了哪些勇敢的故事?為什么勇敢的故事講了又講?‘我’一看窗外心就亂跳,‘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如,“爸爸為什么偏要拉‘我’去散步?夜晚,在爸爸的陪伴下,‘我’還看見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仿照課文中的長句子說一說”。
傳統的單元教學雖然是多篇課文組成,但知識是零散的、碎片化的,而且多數教師習慣以單篇講授為主,學生主要是“了解”“識記”“理解”某個知識點,純粹為了學知識而學習,很難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無法達成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而單元教學突破了當下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所面臨的學科知識零散、學科能力低下帶來的局限,使教學更加系統化,有助于學生形成對主題概念和單元概念的理解,從而形成一個系統、完整的單元知識體系。在進行單元整體規劃時,則需要將這些課文文本看作一個整體,以統整的方式,實現多文本之間的要素整合、內容關聯和教學整合。同一單元教材里面可用的內容很多,需要教師帶著整體考量去挖掘、去組織,根據單元的教學目標,按照由易到難的邏輯,安排好整個單元的課程順序以及每一堂課的教學過程,真正將基于教材單元的整體規劃理念落實到實際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