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力求 上海市奉賢區西渡小學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實施“雙減”政策的根本目的是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有效緩解家長焦慮情緒,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文件要求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切實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為學生營造一個綠色學習的社會環境,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雙減”背景下,學生作業量確實減少了,但是對作業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設計有質效的作業成為當前小學教育的重要研討課題。如何基于學科教學要求,探索低年級個性化作業設計,切實發揮好作業育人功能就顯得至關重要。
小學一二年級是學生思維啟蒙、智力發展、行為習慣培養的重要階段,更是激發學習興趣、打好認識基礎的重要時期。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拓展與延伸,是檢測學生課堂學習情況和反饋教師教學的重要途徑之一,對于幫助小學低年級學生更好鞏固與內化基礎的數學知識起著不可忽視的支撐作用。因此在這一階段中,教師應該立足學生年齡、認知規律、思維特征、學習需求,對作業進行規范化、個性化設計,發揮好作業應有的內容鞏固、思維引領和能力拓展功能。
然而,綜觀當前低年級數學作業現狀,或多或少還存在著以下問題。
部分教師認為作業是為考試服務,上完數學課不布置作業,總覺得不踏實、不放心,因此教師在課后就會布置大量機械重復、枯燥乏味的書面計算作業。低年級學生思想集中度不高,興趣保持時間不長,長此以往,學生往往會在題海戰術中消磨學習趣味與動力。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征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自主學習能力較弱,而教師設計脫離生活實際、沒有任何情景、純數學練習的作業,會讓學生覺得難以理解,難以完成,久而久之,嚴重消磨了學生作業的興趣,甚至產生了厭學、畏難情緒。
形式刻板、訓練單一,學生的思維創造、動手能力得不到培養,不利于激發學生興趣。
“雙減”減的是無效低能的“題海”訓練,變革的是被動低效、延時加量的課堂教學。這就需要教師重構習以為常的傳統教學模式,思考如何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積極探索利于學生多元發展的個性化作業設計。
捷克著名教育思想家夸美紐斯就提出:“兒童游戲的時候,智慧總是在緊張地活動,甚至可以得到磨煉。”而皮業杰認為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讓“玩”與“學”相結合,在此過程中鞏固所知,培養所得,提高動手能力,在玩中自由快樂地探索學習。因此,寓教于樂,讓游戲融入作業,將游戲與知識串聯,就可以提高作業的趣味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現讓孩子在玩中學,在學中獲取知識,增長才干。
如撲克牌就是很好的學習數學的工具。玩轉撲克能把孩子愛玩和好奇的天性結合,巧妙地將計算練習融入游戲中,讓枯燥單調的計算練習變得趣味盎然。①單人游戲:選1~10 的撲克,用撲克擺出分與和,如出3,則擺出3 的分解式,并說出“3 可以分成1 和2,3 可以分成2和1”。學生在游戲中能加深“分與合”的印象,為10 以內加減法打基礎。②雙人游戲:去掉大、小王和J、Q、K,每次從撲克牌中抽取2張,用2個數先算加法,再算減法(大數減小數)。算對歸自己,算錯放回,贏完所有牌并用時最短者獲勝。
低年級學生對世界充滿好奇心,他們愛表達、愛表現,小學階段作為學生語言能力培養的關鍵期,讓學生說完整話,用規范的數學語言表法交流是至關重要的。教師要充分利用低年級學生學習心理布置口頭作業,如口算、口說算理、說數字兒歌、童謠、編數學故事、當小老師等,不僅能減輕作業負擔,還能培養建立數感、提高學生口語表法能力、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數一數”后,我布置了一個口訣讓學生朗讀:“左手一個5,右手一個5,2個5就是10,10可以分成5 和5?!背錆M節奏規律的口訣,不僅達到了鞏固知識的目標,還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再如,兒歌“湊十歌”為學生后續學習10的加減法打好扎實基礎。
數學家華羅庚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睌祵W來源于生活,因此也必須扎根現實生活,應用于現實生活。脫離了息息相關的生活情境,數學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將生活融入作業,教師要以兒童生活為載體,遵循生活方式,發掘現實生活中與小學生息息相關并符合生活常識的素材情境,讓學生從“寫數學”到“用數學”,將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在具體情境中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理解數學價值。
以“度量”這一內容為例。一年級的學生理性認知還不夠豐富,抽象思維還未形成,需要借助直觀的物體。教學“厘米與米”內容時,長度單位的感知、體會對初學者具有一定困難。因此在設計作業時,教師可以通過實際生活感知“厘米與米”,學生可以利用不同度量工具在家中進行測量,并記錄下生活中實際物品的長度,在親手量一量、記一記中,將實物與抽象概念相結合,在游戲的活動中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見圖1)。
“融合作業”研究是一種打破傳統學科的邏輯結構,以主題形式來組織作業的新型模式,能夠促進學生進行自主的深度學習,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學習數學一定要在學中做,在做中學,這不是完成單一重復的傳統書面作業,而是參與形式多樣、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活動、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實踐性作業,致力于培養低年級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激發創造潛能,為課堂學習助力。
例如,在學習“認識鐘表”時可以布置制作創意鐘表的任務,讓學生描述自己的一日活動。再如,學習“認識圖形”時,可以通過找一找生活中的立體圖形,畫一畫他們各個面,摸一摸立體圖形,議一議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這樣融合多門學科,開展融合作業的設計與實施,不斷激發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作業評價反饋不僅是激勵和鑒定,還有導向和診斷的作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應建立多元的學習評價,重視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的情感、思想與態度,讓學生形成評價與反思意識,從作業中得到自信、表現以及交流。因此教師應本著人文關懷,在作業中設計情感專欄或寓以德育滲透。如每天讓學生用一兩句話說一說今天自己在數學課堂上的表現或在數學學習中存在的疑問等所思所想;制作數學繪本、小報等形式作業,感受數學之美;通過信息技術助力,了解、肯定學生作業的時長和改進方向;通過優化反饋促進作業評價的教育性和多元化……讓作業成為教師與每個學生個體單獨對話的重要橋梁,不斷增強學生學習主體意識,最終實現作業“減量提質”、學生“減負增效”的目標。
“雙減”是一場教育改革,學校不僅要注重教育教學的內涵發展,還要注重家校合作的融通與共享,更要注重學生個體的全面健康發展,讓教與學的雙主體都能聚焦自身內在素養的提升。教師應不斷設計豐富的、個性化、多元作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實現學生全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