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企業環境管理動機、行為與績效

2023-12-19 15:53:55李朝芳
財會月刊·下半月 2023年12期

李朝芳

DOI:10.19641/j.cnki.42-1290/f.2023.24.004

【摘要】我國工業企業的實踐表明, 在社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下, 有效進行環境績效管理, 可以取得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的協同發展。本文基于制度經濟學相關理論以及中外文獻研究成果, 發展出一個用以解析企業內外部環境管理驅動力、 環境經營管理行為、 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協同共創價值的制度性基本分析框架, 以“認知——行為——績效”雙向循環的形式探索企業實現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雙贏的密碼, 嘗試為企業環境績效管理影響因素、 經濟后果以及中介路徑研究提供一個綜合性分析視角。

【關鍵詞】環境行為;環境績效;經濟績效;價值創造;雙向循環

【中圖分類號】F276.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0994(2023)24-0023-9

一、 引言

以逐利為本質的企業, 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引領下需要承擔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重責任, 然而環保支出無疑會給企業帶來經濟成本, 什么樣的驅動力能夠促使企業持續實施環境管理行為?環境管理行為影響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的路徑是怎樣的?多年來, 國內外對此研究結論不一。我國的實踐表明, 企業有效實施環境績效管理, 可以實現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的協同發展: 21世紀以來, 我國工業企業盈利能力快速增長, 2003 ~ 200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年增速分別為42.7%、 38.1%、 22.6%、 31%, 2006年利潤達18784億元, 2019年利潤增至61995.5億元。工業企業盈利高速增長的同時, 我國企業環境管理力度不斷加大: 據《2000年環境統計年報》和《2019年中國生態環境統計年報》可知, 我國工業源二氧化硫排放總量自2000年的1621.5萬噸下降到2019年的395.4萬噸, 企業廢氣污染源治理效果顯著提升。

通過回顧中外相關文獻, 從制度性視角梳理關于企業環境績效管理影響因素和經濟后果的研究成果, 可發展出一個制度性分析框架, 用以解析企業環境績效協同經濟績效共創企業價值的作用機制和基本路徑。本文可能的學術貢獻在于: 第一, 構建一個可用于解析企業環境績效協同經濟績效共創價值的綜合性分析框架, 基于制度視角提出“企業環境行為驅動力——環境經營管理行為——環境績效——經濟績效”之間的邏輯辯證關系, 深入解讀企業環境績效管理的動機、 影響因素和經濟后果, 研究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協同共創企業價值的內在機理和循環路徑; 第二, 將多年來相關中外研究成果予以分類梳理, 從學術辯證和爭鳴的視角論述企業環境績效管理應用制度性分析框架各構成環節的形成邏輯, 在綜述相關文獻研究結論的同時, 嘗試構建一個可用于指導企業應用環境績效管理的決策分析主線。

本文剩余部分基本結構設計如下: 第二部分回顧了關于企業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關系的基礎文獻爭鳴, 以及21世紀以來的拓展研究主題; 第三部分基于制度經濟理論發展出一個關于企業環境績效管理應用的制度性分析框架, 解析環境管理驅動力、 環境經營管理行為、 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協同創造價值的基本路徑; 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基于現有文獻, 從環境管理驅動力及其作用于環境經營管理行為的路徑以及環境經營管理行為作用于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的雙向循環機制兩方面深入解析企業環境績效管理應用的價值創造形成機理; 第六部分總結了本文的主要觀點并提供了進一步研究方向。

二、 基礎文獻回顧與觀點爭鳴

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企業淘汰落后產能、 清潔生產、 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由此, 環境問題成為企業投資決策、 產品開發、 生產運營等過程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 市場中的企業是否能夠實現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協同發展共創企業價值, 亦成為決定企業能否真正將環境保護納入戰略管理體系和核心運營體系的關鍵問題之一, 企業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之間的關系也由此成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熱議話題。

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 西方經典文獻關于企業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關系的研究結論充滿矛盾: Hart(1995)、 Reinhardt(1998)等發現通過污染防治提高資源利用率、 通過綠色產品取得差異化優勢等均能獲得高額市場回報; Klassen和McLaughlin(1998)、 Hughes 和Keynolds(2001)、 Dowell等(2000)、 Clarkson等(2004)對資本市場進行研究發現, 企業環境績效會影響投資人對企業未來經濟績效的預期, 有效市場中的股票價格將會反映這些環境績效的經濟收益, 那些嚴格采用世界環境標準的企業會具有更高的市場價值。但是, Stanwick和Stanwick(1998)發現, 企業收益率與排污總量數據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Cohen(2001)、 Sarkis 和Cordeiro(2001)、 Filbeck和Gorman(2004)等的實證研究結果也支持經濟績效與環境績效負相關的論斷。

基于早期實證研究結果差異, 學者們開始反思企業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關系研究未能取得一致結論的深層次原因, 認為可能是因理論視角差異而造成研究結果有所不同(Peloza,2009)。基于Meta分析的相關研究發現, 環境戰略類型、 國家發達程度、 行業、 研究時間點和數據類型等情境因素均對企業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二者關系具有顯著影響(徐建中等,2018)。21世紀以來, 中外學者結合不同情境因素拓展了企業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關系研究, 研究主題和結論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

第一, 對于波特假說的驗證和支持。波特假說認為, 不應將企業環境改善活動與企業競爭力視為此消彼長的取舍關系, 恰當的環境管制可以警示低效率企業, 通過對企業施加外部壓力可推動和激勵企業實施綠色技術創新, 提高資源生產力、 企業生產效率和競爭力(Porter,1991;Porter和Linde,1995)。雖然Palmer等(1995)、 Rassier和Earnhart(2010)等的研究顯示, 環境規制與經濟績效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 但大量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波特假說: Montabon等(2007)、 Triebswetter和Wackerbauer(2007)認為, 環境技術創新在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的關系中發揮重要中介作用; 在將環境技術組合分為污染預防指數和污染控制指數的基礎上(Klassen和Whybark, 1999), Stella等(2009)發現污染預防投資將導致環境和經濟績效提升; Ambec和Barla(2002)、 Sheppard(2007)、 Costantini和Mazzanti(2012)等發現, 環境規制能夠提高企業環境績效和競爭力, 有效促進企業經濟績效提升。我國的一些研究在不同程度上支持了波特假說: 朱建峰等(2015)研究認為, 獎勵、 懲罰和獎懲三種政府規制方式下綠色技術創新均能夠提升環境績效, 但對經濟績效的影響存在一定差異; 胡曲應(2012)研究證實, 單純的環境末端治理行為可能并不一定會改善企業財務績效, 但長期污染預防投資能夠轉化為擴大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資源, 實現環境和經濟績效共贏; 劉愛東等(2013)發現在存在良好的市場環境和效率驅動力的前提下, 企業環境績效對經濟績效存在顯著影響; 馮巧根和周時羽(2013)、 Liang和Liu(2017)、 Song等(2017)、 張長江等(2019)同樣發現, 我國企業環境經營和管理可以轉化為經濟收益; 車帥(2022)則發現, 節能低碳政策在給予企業環境約束的同時, 可以促使企業積極進行生產技術創新, 通過遵循成本效應和創新補償效應影響企業生產績效, 實現環境績效和生產績效的雙贏。

第二, 從制度經濟學和資源基礎理論視角, 引入企業戰略、 行業特征、 產權性質、 高管薪酬、 政府干預等公司治理要素, 探索影響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協同共創商業價值的中介和調節因素: 楊東寧和周長輝(2005)認為, 組織能力是企業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之間產生內在聯系的紐帶, 他們從環境管理能力建設角度提出“基于組織能力的企業環境績效”的理論模型; 劉小峰等(2019)發現, 企業提升環境管理能力有助于實現保護環境與提高經濟效益的統一, 重污染企業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之間呈正向相關關系, 而非重污染企業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之間相關性不明顯, 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之間的正向關系在國有企業中更為顯著; 張儀華和王園(2018)對鋼鐵行業的研究支持了重污染行業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正相關的論斷; Dixon-Fowler等(2013)、 李強和李恬(2017)等研究發現, 在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的關系中, 企業規模與市場競爭等情境具有調節作用; Clemens等(2010)檢驗了環境戰略對財務績效和經濟績效的直接影響; 和蘇超等(2016)研究發現, 管理者環境認知是企業采取前瞻型環境戰略的重要影響因素, 前瞻型環境戰略能夠提升企業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 管理者環境認知通過前瞻型環境戰略的中介作用對企業績效產生影響; 周暉和鄧舒(2017)認為, 環境績效變化不僅源于內部機制, 也會受政府干預與法治水平等外部治理環境影響, 其研究發現高管薪酬與環境績效之間呈倒U型關系, 外部治理環境對不同水平的高管薪酬及環境績效會產生差異化影響; 朱清香等(2020)發現, 獎勵性政府干預增強了企業環境績效對經濟績效的正向影響, 懲罰性政府干預雖然會減弱環境績效對經濟績效的影響, 但隨時間推移在滯后一、 二期的數據中均起到正向調節作用。

21世紀以來的中外相關研究拓展了對企業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關系的認識, 從各種角度探討了推動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一起共創企業價值的驅動力和中介因素, 深入細致地分析了環境績效管理創造企業價值的各種路徑。然則各研究均是從單獨視角研究問題, 尚未能將各種驅動要素、 路徑及經濟后果放在一個綜合性的分析框架中, 以系統闡釋可持續發展觀下企業經濟目標與環境目標的均衡。本文試圖以制度經濟學理論為基礎, 結合公司治理及利益相關者理論, 從浩瀚的相關中外文獻中梳理并發展出一個關于環境管理驅動力、 環境經營管理行為、 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協同共創企業價值的制度性基本分析框架, 在總結已有研究成果的同時, 解析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協同共創企業價值的密碼, 為企業環境績效管理應用提供分析框架和建議。

三、 企業環境績效管理應用的制度性分析框架

作為市場中的微觀經濟組織主體, 企業通過高效組織和利用各種資源實現價值增值。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 企業實施環境經營和管理行為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提升所有利益相關者的整體利益來提升自身利益, 實現社會、 環境和企業三方共贏。在既定環境規制下, 只有當環境績效有利于企業提升經濟績效, 不會損傷其經濟效益, 企業才會有動機積極參與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林漢川等,2007), 企業環境行為才能夠具有主動性和效率性, 不會成為政府規范和公眾監督下的被動行為。制度經濟學認為, 組織回報不僅僅取決于其產出數量和效率, 在一定程度上組織回報取決于其行為過程是否得當、 是否能夠迎合組織各利益相關者從而獲得外部各種因素的支持。從包括環境規制等在內的企業外在社會合法性動機和內在經濟誘因出發, 可嘗試構建一個關于企業環境經營管理行為作用于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的制度性分析框架, 用以分析和解釋在何種情境下企業能夠實現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協同共創價值。

(一)關于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因果關系辨析的論點

關于企業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關系的早期研究結論不一, 固然部分可歸因為理論視角差異和變量因素缺失, 然而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如何看待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的因果關系, 對此, 早期研究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傳統理論觀點:

第一種, 以古典經濟學成本理論和制度經濟學代理理論為基礎, 認為企業環境活動需要投入資金及其他資源, 而這些資源原本可以用于其他能夠創造更多價值的投資(Waddock和Graves,1997), 企業在經營活動中為治理環境而支付的經濟成本, 會降低企業生產力與盈利能力(Gray,1987;Palmer等,1995;Greenstone,2002), 故環境績效負面影響經濟績效。

第二種, 以利益相關者理論、 資源基礎理論以及波特假說為基礎, 認為恰當的環境規制可促進企業實現技術進步, 通過創新補償與先動優勢等路徑提高企業資源優化配置效率和競爭力(Porter,1991;Porter和Linde,1995), 故環境績效正面影響經濟績效。

近年來, 第三種折衷主義觀點逐漸得到普及, 該觀點認為: 一方面, 企業履行環境保護責任與追求利益最大化目標不存在根本沖突, 甚至可以通過綠色環境經營與管理實踐獲取競爭優勢繼而提升企業績效水平; 另一方面, 根據冗余資源理論, 企業經濟績效水平越高, 可為生產工藝創新和污染防治投入提供可支配資源的能力越強, 其改善環境績效的能力與動力也就越強。故此, 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之間關系是復雜的, 可能是互為因果、 U型關系、 不相關(徐建中等,2018;Zhang等,2018), 甚至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之間不一定是單向線性關系, 在不同階段可能由正變負, 也可能由負變正, 即環境績效對經濟績效的正向或負向影響取決于企業的環境績效水平(Fujii等,2013;Trumpp和Guenther,2017)。

(二)企業環境績效管理應用的制度性分析框架的構建

基于合法性等理論, 以及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的因果關系觀點, 本文從制度經濟學視角提出如圖1所示的基本分析框架, 描述了在企業內外部制度性環境管理驅動力推動下, 企業環境行為、 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的雙向循環因果關系, 用以闡釋企業環境管理驅動力、 環境經營管理行為、 績效三者之間的關系和作用機理, 深入解析企業綠色價值的創造路徑。

由圖1可知: 一方面, 企業實施環境保護及管理行為的驅動力可能是來自于企業外部環境規制的強制性驅動, 也可能出于迎合規范性和模仿性等合法性動機(DiMaggio和Powell,1983;Suchman,1995); 另一方面, 環境績效變化不僅源于包括政府干預與法治水平影響的外部治理, 同時也源于企業內部機制(周暉和鄧舒,2017), 企業內部組織能力及環境管理能力等因素同樣影響企業環境經營與管理行為的實施。企業在長期經營和戰略進程中為應對外部環境變化而形成的組織技巧、 資源和功能(Teece等,1997), 成為企業的組織能力, 幫助企業以更低的成本將事情做得更好并創新性解決問題, 使之成為一種組織慣例, 促進長期持續提升企業經濟績效。組織能力在企業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之間搭建起內在聯系的橋梁(楊東寧和周長輝,2004)。再者, 良好的經濟績效為企業進一步的環保投入、 環境經營和管理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來源, 促使企業有動機、 有效率地加強環境經營與管理, 實施環境創新。圖1所示的價值創造路徑揭示了企業環境經營與管理行為、 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是一個雙向循環的具有長期性的作用機制, 兩者互為因果,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共創企業價值。

多年來, 中外相關學者的研究結果從不同方面論證了如圖1所示的環境管理驅動力、 環境經營與管理行為、 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的作用機制及價值創造路徑, 一步步深化了對于環境績效管理和綠色價值創造因果關系和作用機理的認識。

四、 環境管理驅動力: 推動企業實施環境經營與管理行為的動機與路徑

如圖1所示, 企業內外部環境管理制度性驅動力從不同路徑作用于企業, 驅動企業主動實施環境經營與管理行為, 通過綠色經營創造企業價值。

(一)外部合法性動機

利益相關者理論和合法性理論認為, 外部合法性驅動是政府、 市場、 消費者等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壓力與期望, 企業積極實行環境管理行為不僅僅是企業自身的事, 同時還涉及政府、 公眾、 股東、 債權人等利益相關者, 企業會做出某些環境經營與管理行為, 往往是為了迎合利益相關者的環境需求。Suchman(1995)等將外部合法性動機分為強制性動機、 規范性動機和模仿性動機。不同的合法性動機驅動了企業在不同階段的環境經營與管理行為及其強度, 其作用路徑也有所差異。

1.? 外部合法性的強制性驅動。一定的環境規制可通過強制性壓力督促企業積極參與環境治理, 可影響企業環保投資和研發投入等決策(唐國平等,2013;王兵等,2017;姜英兵和崔廣慧,2019;張彩云和呂越,2018), 引導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等綠色創新行為(景維民和張璐,2014); 有利于促進企業節能降耗、 加強末端治理、 提升技術開發能力, 對企業具有促減排和保發展的雙重影響, 可通過提高企業綠色創新水平、 緩解企業融資約束和提高消費者美譽度來提升企業價值(劉勝等,2023;顧露露等,2022)。

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環境規制對于企業經濟績效的影響具有顯著差異性: 政府獎勵、 懲罰和獎懲三種方式均能有效激勵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并提高環境績效, 但對經濟績效的影響存在一定差異(朱建峰等,2015); 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更有助于發揮碳減排提高企業價值的作用(顧露露等,2022); 地方環境政策創新在促使企業加大環保創新投入并減少生產來提高企業環境績效的同時, 短期內可能會降低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李雪松等,2023)。

實踐中我國學者發現, 過大的規制壓力也可能會導致企業的短期化消極行為。沈宏濤和周艷坤(2017)研究表明, 制度化的執法監督可以在企業環境減排中起到積極效果, 提高企業環境績效, 但環保約談的監督執法壓力同樣帶來了被約談地區企業的減產行為, 未能增加企業環保投資。姜英兵和崔廣慧(2019)以2015年新《環保法》實施為契機, 研究驗證了如果環境規制給企業帶來過大的環境治理壓力, 而資源支持不足, 則會導致企業縮減生產規模, 并且企業經營業績好壞不會影響企業環境行為差異; Chen等(2018)研究發現, 過于嚴格的環境規制甚至會引發企業搬遷廠址。

2.? 外部合法性的規范性及模仿性驅動。外部合法性的規范性驅動力與專業化特征有關, 受公眾關注的行業和企業可能會更有動力采取環境改進措施; 而外部合法性的模仿性驅動力則來自單個組織向社會大多數組織看齊的社會心理壓力。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 環境保護、 淘汰落后產能成為經濟發展的主旋律, 綠色金融體系逐漸完善、 資本市場逐步認可企業綠色價值, 意味著只有積極主動履行環保責任的企業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當環境經營與管理行為成為某個群體的一致性行動時, 企業會期望借助自身環境行為以提升其在既定制度、 規范、 價值或信仰情境中的適應性, 獲得各利益相關者支持的動機會驅動企業主動采取環境保護措施和綠色經營行為, 實施環境管理。

相關研究從公共媒介、 資本市場認可、 綠色投資、 綠色金融信貸等方面研究了外部合法性的規范性及模仿性驅動效應。Dyck(2010)、 沈宏濤和馮杰(2012)、 張長江和張玥(2019)發現, 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監督力量, 新聞媒體的有效介入能夠迫使企業關注環境問題, 規范企業行為, 增加環保投入, 進而提升環境績效。對于環境保護的重視使得企業環境績效可能對企業價值產生重要影響, 進而影響投資者決策: Patrick和Moser(2016)發現, 盡管管理者綠色投資可能沒有影響未來現金流, 投資者依然會做出有利反應; 黎文靖和路曉燕(2015)的研究表明, 投資于環境績效較好公司的機構投資者能夠獲得更高的股票收益, 但企業環境績效對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的正向影響只體現在長期機構投資者身上; 危平和舒浩(2018)的研究同樣證實了我國資本市場對綠色投資的認可。雖然丁杰(2019)、 Yao等(2021)研究發現綠色信貸政策會顯著抑制重污染企業的信貸融資, 并表現出減少資本投資的應激性反應, 降低重污染企業績效, 但Sun等(2019)研究發現綠色信貸政策可以通過施加長期信貸約束, 推動企業在源頭預防污染而不是進行末端治理。斯麗娟和曹昊煜(2022)的研究也提供了綠色信貸政策可以顯著提高企業開展前端治理和綠色辦公的可能性、 促進企業環境治理末端治理向其他治理方式轉型的經驗證據。

3.? 不同類型外部合法性驅動力對企業環境經營與管理行為的驅動路徑。從外部合法性驅動力的影響和激勵作用看, 如圖1所示, 外部強制性壓力一般注重于末端治理, 一定的環境規制對于企業最低標準環境行為做出規范性要求, 此時企業一般是出于規制遵循的動機被動引發成本支出。為了符合社會各利益相關者的預期, 出于規范性和模仿性驅動, 企業會主動實施更多的環境保護行為, 并繼而引發環境保護技術創新, 爭取綠色競爭優勢, 而這些優勢又通過市場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認可、 資本市場以及銀行綠色信貸對企業綠色價值的肯定, 轉化為企業經濟收益, 實現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協同共創企業價值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例如: 綠色金融發展可影響企業發展戰略、 加快企業生產方式向清潔生產轉型(Dong等,2020); 通過發揮信貸約束作用, 綠色信貸政策顯著影響重污染企業綠色專利, 刺激重污染企業綠色創新(Hu等,2021); 通過融資懲罰效應、 創新補償效應、 環境信息披露效應、 地區環境規制效應激勵企業提高環境績效(肖建忠和董宇萱,2023)。

不管是規制驅動, 還是規范性和模仿性的合法性驅動, 一定程度上會形成效率驅動力。政府媒體壓力等并不直接驅動企業環境經營行為, 只有通過適當的市場和效率才能驅動企業環境經營行為, 并正向顯著影響企業經濟績效(劉愛東等, 2013)。例如: 完善的政府環境監察與獎懲制度、 綠色采購和消費理念的推廣等會促進企業加強技術改造與創新; 而產品環?;瘎撔略O計能夠提高原有產品設計效益、 相對于末端治理技術清潔生產技術效益更大等, 則是推動企業進行環境經營的內在驅動力。韓超等(2021)研究證實, 約束性污染物總量控制在企業層面具有顯著減排效應, 短期污染物減排壓力下企業減排具有U型特征, 企業會采取清潔生產和末端治理方法進行節能減排; 李蘭冰和路少朋(2022)則發現, 開發區政策可以通過綠色技術進步效應和集聚效應有效提升制造業企業環境績效, 通過政策效應、 集聚效應、 競爭效應提升制造業企業經濟績效。

(二)企業內部因素

企業外部因素并不會必然驅動企業實施某種行為, 在同樣的制度背景下, 不同企業可能做出不同的戰略戰術選擇, 這產生于企業內部組織環境因素的決定性影響作用。肖建忠和董宇萱(2023)發現, 綠色信貸政策主要通過外部約束(資金成本和融資渠道兩類)、 內部控制兩個機制影響企業環境責任行為, 不同企業行為會調節相關環境政策實施效應。企業內部組織環境因素主要來自于能夠對企業組織內部經營管理過程施加影響的主要利益相關者的訴求, 主要包括: 管理層意志和戰略導向、 員工意識及接受問題能力, 以及組織內部經驗和傳統等(楊東寧和周長輝, 2005)。企業環境績效管理不僅要滿足與企業外部溝通交流的合法性動機需要, 更重要的是應將其用于自身內部決策、 戰略執行和日常經營管理過程之中。

1.? 管理者認知與環境戰略。認識企業環境經營與管理行為的內在驅動力, 可采用“認知——行為——績效”的研究范式, 該范式認為, 企業管理者對環境問題的認知會通過影響企業環境行為決策影響企業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和蘇超等(2016)研究證實, 管理者對環境機會的認知會通過前瞻型環境戰略的中介作用顯著影響企業環境和經濟績效。從“認知——行為——績效”研究范式看: 首先, 管理者個人對于環境問題是機會還是威脅的判斷和認知, 影響著企業綠色環境戰略選擇。當管理者將環境問題視為企業發展機會時, 更可能采取前瞻型環境戰略(Sharma,2000)。高管綠色認知愈高, 愈能理解企業綠色競爭優勢, 從而主動選擇綠色技術創新(李亞兵等,2023)。其次, 前瞻型環境戰略是企業主動采取的環保策略, 通常高于常規環境規制和行業標準, 不同于污染末端防控, 其對環境問題的治理以污染源頭預防和過程控制為主。主動的前瞻型環境戰略有助于企業通過持續創新和學習等途徑優化組織資源和能力(Sharman和Harri,1998)。最后, 基于資源基礎理論, 企業的環境戰略能力和行為能夠為其創造成本和差異化競爭優勢。在生產、 銷售過程中同時實施環境污染防治技術, 降低經營成本的同時可提高資源生產率, 綠色技術創新通過促進產品和過程創新提高企業市場占有率和盈利, 滿足企業合法性要求, 從而正向影響企業經濟績效(Hart,1995;Aragon-Correa和Sharman,2003)。

2. 員工意識及接受問題能力(學習能力)。組織內部的過程改進, 與組織成員的意識以及行動能力息息相關, 故此, 知識學習是促進企業持續創新、 不斷發展的重要決定性因素之一。在可持續發展環境下, 微觀經濟組織通過實施環境知識管理, 積極參與綠色創新行為和實踐, 能有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降低環境管理邊際成本, 改進環境績效, 建立綠色競爭優勢(Kolk和Pinkse,2008;李怡娜和徐麗,2017)??蓪h境知識學習和綠色創新行為視為預測環境績效的關鍵變量(Redman,2014), 環境知識學習能力由此成為環境知識管理與企業績效的中介變量, 促進企業持續改善環境決策支持系統, 提高環境與產品質量, 應對復雜環境問題, 繼而激發企業實施綠色創新行為, 創造差異化綠色競爭優勢, 最終獲得良好的長期經濟績效(Tseng,2010;于渤和王文熹,2019;李杰義等,2019)。

3.? 組織經驗、 文化傳統和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企業發展具有路徑依賴性, 其長期以來形成建構的組織經驗和文化傳統往往會沉淀為企業的慣性思維和行動方式。企業文化是企業組織成員共同認可并信奉的信念, 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組織成員之間以及其與組織外利益相關者間的往來方式, 指導并約束企業行為, 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之一。綠色文化的形成會影響企業成員個人觀念和行為標準(喬恩特和華納,1999)。加強企業員工的綠色文化教育培訓, 樹立企業環境價值觀, 可以提升企業員工的環境認知, 促使企業員工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主動承擔和履行更多的環境責任, 提高企業環境績效。

關于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對于環境績效的影響, 現有研究多集中在高管薪酬、 產權性質等方面。一方面, 外部治理環境會深刻影響企業高管行為決策, 并進而影響企業環境績效(李延喜和陳克兢, 2014), 政府會通過外部治理環境的改善來影響高管的環境管理決策行為; 另一方面, 高管薪酬與公司環境績效之間是互為影響的雙向因果關系(Conyon和He,2011), 雖然相關實證研究對于高管薪酬與企業環境績效之間的關系結論不一, 或為正相關(Zou等,2015;周暉和鄧舒,2017), 或只有高管長期薪酬激勵才對環境治理有正向影響(吳德軍和黃丹丹,2013), 或高管短期激勵才對企業環境績效有正向影響(李平等,2015), 或為負相關(Collett和Miles,2013), 或為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Cong和Freedman,2011)。然而, 由于高管薪酬考核通常是基于高管以往的經營業績和管理水平, 必然會影響下一階段的高管環境行為決策(Zou等,2015), 為了促使高管積極進行環境管理, 應在高管薪酬考核中加入環境績效要素, 通過薪酬激勵的方式, 使其行為決策目標與企業環境目標一致。

從企業產權性質看, 我國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生存環境具有顯著差異, 國有企業會更多地考慮社會責任等非經濟目標, 傾向于追求長期利益。張兆國等(2019)研究證實, 在國有企業中, 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更能起到環保工具作用。國有企業中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更加明顯, 資本市場更為認同國有企業的環境績效(黎文靖和路曉燕,2015;劉小峰等,2019)。但是車帥(2022)的研究表明, 由于國有企業粗放式發展模式與生產路徑依賴等問題, 在節能減排政策實施情境下, 非國有企業更易淘汰落后產能, 生產績效和環境績效提升均高于國有企業。

我國政治治理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環境行為。莊明明等(2022)研究了黨組織參與公司治理對國有企業環境績效的影響, 發現黨組織與董事會、 經理層和監事會之間“雙向進入”程度與國有企業環境績效呈顯著正相關關系。由于企業和地方政府在環保投資上的“合謀”傾向, 雖然研究結論不一, 但現有研究發現高管的政治關聯亦會影響企業環境績效, 或發現高管政治經歷可為企業提供庇護并由此削弱企業環保投資意愿(沈宇峰和徐曉東, 2019), 或發現由于憑借政治關聯企業可從政府獲取政策優惠和稀缺資源, 企業會增加環保投資行為(蔡宏波和何佳俐, 2019)。

五、 環境績效管理的本質: 環境經營管理行為、 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的作用機制

Misani和Pogutz(2015)、 Trumpp等(2015)認為, 環境績效具有過程管理和結果表現兩個維度。環境管理和環境實踐的含義接近于環境治理過程維度, 環境績效和環境表現含義接近于環境治理結果維度(張國清等,2020)。事前環境治理過程提供了企業為改善事后環境治理結果而付出的必要努力, 事后環境治理結果則是事前環境治理過程的可量化表現, 兩個維度具有內在聯系(Trumpp等,2015)。201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發布《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 將環境管理界定為一個包含十個指標的概念, 即環境管理體系、 新項目環境影響評估、 環保培訓制度、 綠色采購制度、 環保產品研發與銷售體系、 環保技術和設備研發與應用、 保護生物多樣性、 環保總投資、 環保公益、 環保違規負面信息等。從這個角度看, 環境管理是一個過程維度的環境治理或者說環境績效概念。故此, 如圖1所示, 本文將環境過程管理維度的環境績效等同于企業的環境經營管理能力, 因為企業環境管理體系建設、 環保投資、 技術創新與研發投入等方面的環境投入和制度建設行為, 無不意味著企業綠色經營管理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將環境結果表現維度的環境績效視為狹義的環境績效, 因為污染排放量的減少等環保業績體現了企業環境行為的努力結果。

(一)環境經營管理行為和能力決定并影響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

環境經營管理行為和能力是企業環境保護和治理的過程維度, 是一個企業在改善環境績效表現方面的潛力。僅僅為了應對制度壓力, 在短期內為影響利益相關者的看法、 迎合社會合法性動機而采取的象征性環境保護管理實踐往往流于表象, 長期而言一般不能在結果維度實現重大改進。楊東寧和周長輝(2004)認為, 組織能力是聯結企業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的紐帶, 基于企業組織能力構建的環境績效評估體系能夠持續激勵企業改善環境績效, 應從環境管理能力建設角度探討環境績效評估的基本原則和方法。Perez等(2009)、 Lu等(2019)、 薛求知和伊晟(2014)等研究發現, ISO14001等國際認證、 企業員工環境價值觀、 企業設定環境管理目標和規劃等環境過程管理能力有助于形成企業環境行為和環境績效之間的良性正反饋, 為企業提高環境績效提供指引和實現路徑。張兆國等(2019)發現, ISO14001認證正向影響環境業績, 財務業績、 政府監管、 行業競爭和輿論監督等在其中均能起到正向調節作用。劉小鋒等(2019)進一步證實, 企業環境管理能力與環境績效、 經濟績效顯著正相關。李志斌等(2022)發現, 包括環保文化控制、 環境戰略控制、 環保組織控制、 環境財務控制和環境制度控制的企業環境管理控制系統能夠提升企業環境保護能力, 其與環境績效之間呈現顯著正相關關系。

具體而言, 當企業環境經營管理水平較低時: 一方面, 為了保證組織合法性, 環保投資等過程性環境行為被視為對政府日益嚴格的環境規制以及社會監督壓力的被動性環境應對管理策略(Fujii等,2013), 為了滿足政府最低環境管制要求而支付的污染防控措施支出, 直接降低企業利潤; 另一方面, 即使企業可選擇主動型環境策略來應對環境管制要求, 綠色創新技術的投資收益實現也需要時間。故此, 對于這些企業, 環境治理成本往往大于經濟收益, 進而負向影響企業經濟績效。當企業環境經營管理水平較高時, 往往已經滿足了政府監管的最低要求, 此時企業過程維度上的環境管理行為與波特假說一致, 綠色創新技術投入治理過程帶來的競爭優勢及相應經濟收益能夠逐漸補償并超過環境治理成本, 進而正向影響企業經濟績效。

(二)環境經營管理能力與環境治理結果影響經濟績效的路徑

在環境經營管理能力、 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的作用機制中, 環境績效結果一定程度上充當了環境管理過程影響經濟績效的中介。根據自然資源基礎理論, 企業環境經營管理能力應該能夠為企業創造競爭優勢, 因此可以從環境治理的兩個重要構成方面進一步解析環境過程性經營管理和結果性績效管理對經濟績效的不同影響路徑: 企業環境治理有兩個選擇, 即污染末端治理與綠色技術創新。通常情況下, 污染末端治理是為了滿足環境規制而必須支付的成本, 其環境績效改進一般會帶來額外成本支出從而影響經濟績效, 即便有收益, 也不過是由于避免環境處罰而發生的機會收入; 而綠色技術創新是通過技術路徑實現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的協同發展, 在環境支出的同時通過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賺取經濟收益。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的企業環境績效評估指南在定義環境績效為“提供滿足人類需求的產品和勞務時, 在整個生命周期中逐漸降低對生態的沖擊與資源使用密集度, 以適應人類預計地球負荷能力”的基礎上, 提出環境績效評價七大原則: 最小化產品與勞務消耗原材料密度; 最小化產品與勞務消耗能源密度; 最小化有毒物質排放; 最大化廢物回收與利用; 最大化可再生資源使用; 擴大產品耐用性; 提高產品與勞務服務密集度(Hendrik等,2000)??梢?, 以綠色技術創新為主的環境管理行為, 其環境績效影響經濟績效的路徑本質上包括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收益兩方面。

張國清等(2020)研究發現, 過程維度的環境治理僅通過成本效應路徑影響經濟績效, 而結果維度的環境治理同時通過成本效應路徑和差異化效應路徑影響經濟績效。張長江等(2019)通過案例分析表明, 環境經營可以通過綠色制造、 綠色產品和綠色供應鏈等途徑帶動合作伙伴一起做到節能減排、 綠色發展, 獲得低成本或差異化市場競爭優勢。

(三)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共贏的長期性

如圖1所示, 環境經營管理行為及相應產生的能力水平、 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是一個雙向循環的相互影響過程, 近年來關于環境行為、 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的實證研究多發現三者之間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 互為因果、 U型關系、 S型等非線性關系均有所體現, 達到一定臨界值的過程性環境管理行為方能同時正向影響環境結果績效和經濟績效。故此, 企業不應僅為迎合政府環境管制要求和合法性動機而塑造形象工程, 應持續增加和提升環境經營管理能力, 不斷創造成本和差異化競爭優勢, 如此才能長期持續取得良好環境治理結果, 實現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共贏, 協同創造企業價值。張儀華和王園(2018)對鋼鐵行業的研究支持環境行為的經濟績效效應長期性影響: 環境資本投入初期, 對營業總收入增長有著明顯的負向沖擊效應, 但從長期看, 企業因環境保護和改善所得收入將增加。

六、 結論與進一步研究方向

(一)結論

基于相關文獻研究成果, 從歸納和爭鳴的視角, 本文構建出一個能夠應用于企業環境績效管理實踐的制度性分析框架, 揭示了環境績效可以與經濟績效一起共創企業價值的密碼, 研究結論主要有二:

第一, 企業內外部環境管理制度性驅動力從不同路徑作用于企業。一方面, 不同類型外部合法性驅動力從不同路徑驅動企業實施環境經營與管理行為: 強制性壓力一般注重于末端治理, 通過最低環保要求推動企業被動實施環保行為; 規范性和模仿性驅動力會推動企業主動實施更高標準的環境保護行為, 通過綠色經營創造企業價值。另一方面, 外部合法性動機等企業外部因素并不會必然驅動其實施某種行為, 同樣的制度背景下, 管理層意志和戰略導向、 員工意識及接受問題能力以及組織內部經驗和傳統等企業內部組織環境因素對于不同企業可能做出的不同戰略戰術選擇起到決定性影響。

第二, 企業環境經營管理行為、 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是一個具有長期性的雙向循環作用機制, 互為因果,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共同創造企業價值。但是, 經濟績效可能需要長時間、 多輪次雙向循環方能顯現, 需要制度化環境績效管理體系。

基于上述觀點, 本文支持Wallner(1999)的主張, 企業環境經營管理能力不能僅依賴于外部制度性驅動和構建, 企業應持續創新發展環境經營與管理機制, 促進環境管理內生于企業, 制度化常態化發展環境績效管理體系, 持續穩定發揮其改善企業環境績效的作用。

(二)研究方向

本文僅是基于文獻研究成果, 初步構建了企業環境績效管理應用的制度性分析框架, 其中充滿了學術爭鳴與矛盾觀點, 未能結合具體情境研究企業環境績效管理的普適化應用指引, 未來可在以下三個方面展開拓展研究:

第一, 案例研究可從長時間歷史發展的視角觀察企業應對環境變遷的各種制度變化軌跡, 未來或許應在多學科融合基礎上, 根據企業具體情境研究企業應對之道, 探索、 提煉并總結普適經驗, 深化當前研究結論和應用。

第二, 雖然分析框架表明應制度化環境經營管理, 但未能對如何規劃和實現企業環境績效管理的制度化建設、 如何結合現代管理會計工具方法提升企業環境績效管理水平等問題做出深入研究和探討, 未來應創新發展傳統激勵與評價等管理會計方法, 深入探索長期化綠色經營制度體系建設途徑。

第三, 雖然分析框架結合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的因果辯證觀點, 初步闡明了環境經營管理行為、 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的雙向循環作用機制, 但未能充分結合企業性質、 生命周期、 行業等異質性特征深入解析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互為因果的作用機制和路徑, 未來應深入研究探索企業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之間關系充滿矛盾的研究結論之根結所在。

【 主 要 參 考 文 獻 】

車帥.“節能低碳”政策能否實現企業績效雙贏?[ J].財經科學,2022(9):91 ~ 106.

丁杰.綠色信貸政策、信貸資源配置與企業策略性反應[ J].經濟評論,2019(4):62 ~ 75.

顧露露,龐晶,徐子芥.碳減排、環境規制與高污染行業企業價值[ J].管理科學,2022(6):40 ~ 55.

和蘇超,黃旭,陳青.管理者環境認知能夠提升企業績效嗎——前瞻型環境戰略的中介作用與商業環境不確定性的調節作用[ J].南開管理評論,2016(6):49 ~ 57.

胡曲應.上市公司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的相關性研究[ 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6):23 ~ 32.

姜英兵,崔廣慧.環保產業政策對企業環保投資的影響:基于重污染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 J].改革,2019(2):87 ~ 101.

景維民,張璐.環境管制、對外開放與中國工業的綠色技術進步[ J].經濟研究,2014(9):34 ~ 47.

黎文靖,路曉燕.機構投資者關注企業的環境績效嗎?——來自我國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 J].金融研究,2015(12):97 ~ 112.

李蘭冰,路少朋.開發區政策與制造業發展:基于經濟績效和環境績效的雙重視角[ J].財貿研究,2022(4):35 ~ 48.

李強,李恬.產品市場競爭、環境信息披露與企業價值[ J].經濟與管理,2017(4):68 ~ 76.

李雪松,周敏,汪成鵬.地方政府環境政策創新與企業環境績效——基于長三角地區河長制政策的微觀實證[ 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3(3):77 ~ 90.

劉勝,溫錫峰,陳秀英.循環經濟政策與中國企業環境績效:助推器抑或絆腳石?[ J].經濟學報,2023(2):175 ~ 210.

沈洪濤,周艷坤.環境執法監督與企業環境績效:來自環保約談的準自然實驗證據[ J].南開管理評論,2017(6):73 ~ 82.

斯麗娟,曹昊煜.綠色信貸政策能夠改善企業環境社會責任嗎——基于外部約束和內部關注的視角[ J].中國工業經濟,2022(4):137 ~ 155.

唐國平,李龍會,吳德軍.環境管制、行業屬性與企業環保投資[J].會計研究,2013(6):83 ~ 89+96.

王兵,戴敏,武文杰.環保基地政策提高了企業環境績效嗎?——來自東莞市企業微觀面板數據的證據[ J].金融研究,2017(4):143 ~ 160.

危平,舒浩.中國資本市場對綠色投資認可嗎?——基于綠色基金的分析[ J].財經研究,2018(5):23 ~ 35.

吳德軍,黃丹丹.高管特征與公司環境績效[ 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3(5):109 ~ 114.

肖建忠,董宇萱.綠色信貸政策對企業環境績效的影響——以重污染行業上市企業為例[ 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89 ~ 100+112.

楊東寧,周長輝.企業自愿采用標準化環境管理體系的驅動力:理論框架及實證分析[ J].管理世界,2005(2):85 ~ 95+107.

張國清,陳曉艷,肖華.過程、結果維度的環境治理與企業財務績效[ J].經濟管理,2020(5):120 ~ 139.

張兆國,張弛,曹丹婷.企業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有效嗎[ J].南開管理評論,2019(4):123 ~ 134.

周暉,鄧舒.高管薪酬與環境績效——基于上市公司外部治理環境的視角[ 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7(5):27 ~ 39.

朱清香,鄒濤,崔曉敏,李小青.企業環境績效對財務績效的影響研究——基于不同類型政府干預的調節作用分析[ J].經濟與管理,2020(4):72 ~ 81.

莊明明,李善民,梁權熙.黨組織參與治理能夠提升國有企業的環境績效嗎?[ J].管理評論,2022(11):246 ~ 260.

Ambec S., Barla P..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porter hypothesis[ J].Economics Letters,2002(3):355 ~ 360.

Aragon-correa J. A., Sharman S.. A contingent resource-based view of proactiv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1):71 ~ 88.

Chen Z., Kahn M. E., Liu Y., Wang Z.. The consequences of spatially differentiated water pollution regulation in China[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8(5):468 ~ 485.

Clarkson Peter M., Yue Li, Gordan D. Richardson. The market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capital expenditures by pulp and paper companies[ 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4(2):329 ~ 353.

Dixon-Fowler H. R., Stater D. J., Johnson J. L., et al.. Beyond "does it pay to be green" a meta-analysis of moderators of the CEP-CFP relationship[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3(2):353 ~ 366.

Dong Q., Wen S., Liu X.. Credit allocation, pollution, and sustainable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 J].Emerging Market Finance and Trade,2020(12):2793 ~ 2811.

Greenstone M.. The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industrial activity: Evidence from the 1970 and 1977 Clean Air Act amendments and the census of manufactures[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2(6):1175 ~ 1219.

Liang D. P., Liu T. S.. Doe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apability of Chinese industrial firms improve the contribution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to economic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2010 to 2015[ 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7(1):2985 ~ 2998.

Lu H., Liu X., Chen H., et al.. Employee-organization pro-environmental values fit 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The role of supervisors' personal values[ J].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2019(2):519 ~ 557.

Misani N., Pogutz S.. Unraveling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outcomes and processes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non-linear approach[ J].Ecological Economics,2015(1):150 ~ 160.

Patrick R. M., Moser D. V.. Managers' green investment disclosures and investors' reaction[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6(1):239 ~ 254.

Porter M. E., Linde C. V.. Green and competitive: Ending the stalemate[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5):120 ~ 134.

Rassier D. G., Earnhart D.. The effect of clean water regulation on profitability: Testing the porter hypothesis[ J].Land Economics,2010(2):329 ~ 344.

Song H., Zhao C. G., Zeng J. P.. Ca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mprove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study of A-shares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7(1):1051 ~ 1056.

Suchman C. Mark. Managing legitimacy: Strategic and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 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3):571 ~ 611.

Sun Junxiu, Wang Feng, Yin Haitao,Zhang Bing. Money talk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China's green credit policy[ J].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2019(3):653 ~ 680.

Trumpp C., Guenther T.. Too little or too much?? Exploring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17(1):49 ~ 68.

Wallner P. H..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Net working,complexity and ecoclusters[ 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1999(1):49 ~ 58.

Yao Shouyu, Pan Yuying, Sensoy Ahmet, Uddin Gazi Salah,Cheng Feiyang. Green credit policy and firm performance: What we learn from China[ J].Energy Economics,2021(6):105415.

Zhang B., Lai K. H., Wang B., et al..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 J].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2018(129):278 ~ 289.

Zou H. L., Zeng S. X., Lin H., et al.. Top executives' compensation,industrial competition,and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a[ J].Management Decision,2015(9):2036 ~ 2059.

(責任編輯·校對: 黃艷晶? 許春玲)

【作者單位】河南財政金融學院會計學院, 鄭州 451464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国产| 国产高清不卡|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 欧美高清国产|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99精品影院|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92午夜福利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色中文网| 任我操在线视频|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亚洲视频a| 国产小视频网站|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3344在线观看无码|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91精品国产一区|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亚洲精品麻豆| 天天激情综合| 香蕉色综合| 无码丝袜人妻| 中文字幕资源站|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电影|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国产另类视频|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成人精品亚洲| 91国内在线视频| 精品福利视频网|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亚洲色图欧美|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色天堂无毒不卡| 日韩在线中文|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综合678|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99视频在线免费看| 亚洲国产清纯|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色网在线视频|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精品视频福利| 色噜噜综合网| 亚洲成人手机在线|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视|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色婷婷久久| 亚洲看片网|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欧美劲爆第一页|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婷婷亚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