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銀成
從學歷角度而言,高職畢業生擁有高等教育學歷,是大學生群體中的一員。在求職市場上,很多高職生會遇到這樣的窘境:藍領崗位招聘,高薪卻無人問津。例如,不需要學歷的育兒嫂、裝修工等,月薪七八千可能還招不到人。白領崗位招聘,低薪卻競爭激烈。例如,對學歷有較高要求的律師助理、全媒體記者等,月薪四五千,卻崗位難求。面對這種社會現象,很多人感嘆學歷貶值了,也有很多人感嘆,在就業市場上有了廉價大學生。
2023年的高校畢業生是1158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大學生就業難這一現象已存在多年,當大學畢業生供大于求時,就業難一定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這一事實面前,如果高職生還被學歷所困,不僅無助于就業,而且會讓自己失去更多就業機會。
高職畢業生想找一份體面的工作,這種想法很好,但是,理想必須要與現實匹配。當高等教育大眾化后,大學生的學歷優勢已減弱。當有超過1000萬的大學畢業生接受就業市場的挑選,能力才是就業市場的硬通貨。此時,如果大學生仍然認為學歷最重要,仍然認為自己只能當白領、拿高薪,那在求職路上可能會受挫。所以,正視現實,理性看待學歷,在必要時淡化學歷情結,是大學生自身必須要面對的現實。在淡化學歷情結的過程中,大學生個體應做好以下心理建設。
一要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到了畢業季,就業、慢就業、暫緩就業、升學等,都是畢業生自己的選擇。但是,這個選擇不應該是臨時的決定,而應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提前做好的規劃。如果對自己的專業發展有較高的目標,應選擇升學;如果能應聘到理想的崗位,不要放棄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如果對錄用自己的單位不滿意,但家庭經濟條件又難以支持自己暫緩就業,應先工作,力爭在工作中做出成績;如果沒有應聘到理想的工作,而自己又十分需要一份工作,切記不要認為自己受過高等教育就不能從事體力勞動或不能做收入不高的工作,不要讓學歷成為制約就業的屏障,此時應以靈活就業等方式先工作。
二要對自己的學識及能力有準確的評估。有了學歷,只能證明曾經受過的教育,證明不了學識與能力。一個人有沒有與就業市場相匹配的專業能力,他的職業素養與專業發展潛能如何……這些就業初期用人單位最關注的要素,是無法在學歷中體現出來的。所以,大學生不要陶醉在一紙文憑中,而應精準評估自己,認清自己有多少真才實學,能做什么,適合什么樣的工作崗位。精準評估自己后,找一份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一步一個腳印地在職場中成長。
三要認清就業形勢。在畢業前,應通過學校、官方媒體、人才市場、擬求職行業或企業等多種途徑,對畢業當年的就業形勢形成準確的了解。例如,畢業生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的行業及崗位有哪些、自己所學專業在人才市場上的供求情況如何、適合自己專業的崗位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與自己的學識和能力匹配的崗位有多少……只有對就業形勢有清楚的了解,才能知道自己到底適合做什么,才能在就業季做出正確的選擇。
四要淡化學歷情結。有了大學學歷就應該進入企業管理層,就應該在高檔寫字樓里舒舒服服地拿高薪,這種較為流行的社會觀念,是很多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因素。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當下,學歷仍然重要,但學歷貶值的趨勢會愈發明顯。所以,大學生不應沉浸在學歷情結中難以自拔,而應充分了解國家人才結構的變化,淡化學歷情結,扭轉偏執的就業觀。只有這樣,才能在就業難的當下找到工作。
五要樹立從基層做起的就業觀。大學生就業難,很大原因是就業觀存在問題。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當下,部分畢業生還天真地認為,自己到了某個企業就應該從管理層做起,就應該從高級工程師做起,這種觀念是錯誤的。無論畢業于哪所學校、無論從事什么行業、無論在哪個崗位,從基層做起,是職業生涯發展的規律。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方能拓寬就業渠道。
有了學歷,能墊高人的發展臺階,能讓人生有更多的機會。但是,為學歷所困就會讓人失去很多東西。所以,高職畢業生應與時俱進地看待學歷,只有這樣,才能在就業難的當下拓寬自己的就業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