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葉萍
【摘 要】蹲踞式跳遠是小學體育課堂的重點內容之一,此動作的技術含量較高,動作結構比較復雜,這種技術復雜的動作對小學生來說把握難度較大。為了突破教學難點,教師嘗試利用漸進分解法,對蹲踞式跳遠的動作技能進行合理分解和整合,層層深入,通過分解練習或輔助動作練習讓學生逐步掌握蹲踞式跳遠動作。
【關鍵詞】蹲踞式跳遠 漸進分解法 分解和整合
蹲踞式跳遠是小學體育課堂的重點內容之一,十分受學生歡迎。它包括助跑、起跳、騰空、落地四個環節,動作的技術含量較高,動作結構比較復雜。小學生因年齡較小,身體力量弱,對于復雜動作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蹲踞式跳遠這種技術復雜的動作對他們來說把握難度較大。基于蹲踞式跳遠和學生特點,教師可以利用漸進分解法,對蹲踞式跳遠的動作技能進行合理分解和整合,層層深入,通過分解練習或輔助動作練習讓學生逐步掌握蹲踞式跳遠動作。
一、漸進分解法的概念
在體育教學中,當所學的技術動作比較復雜,但可以合理分解成若干教學環節或技術動作時,教師常常采用分解教學法進行教學。本文所說的漸進分解法是在分解教學法的基礎上,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原則,把動作技術進行分層分解,每一層解決一個技術側重點,并把各個技術側重點有機結合起來層層深入地完整練習,使學生逐步掌握整個蹲踞式跳遠的動作技術。
二、漸進分解法的作用
漸進分解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動作技能掌握能力,合理分解動作技能,按照從易到難、從簡到繁的原則,分步、分層進行教學和學習,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這種教學方法更順應學生的學情,易于學生掌握動作技能,也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教師在用漸進分解法進行教學時,時常會利用一些新穎的內容和多樣的方法,不斷吸引學生;同時,伴隨著技能的分解,動作的難度也降低。這樣,學生更容易掌握動作,也更容易體驗到成功。
教師根據教材的特性,發掘合理有效的漸進分解教學方法,目的明確,步驟清晰,能更好地突破教材的教學重點、難點和技能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
三、漸進分解法在蹲踞式跳遠中的運用
助跑、起跳、騰空和落地是蹲踞式跳遠四個動作環節,這四個動作環節是環環相連、相輔相成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這四個環節的特點,漸進分解動作技術,逐步解決技能要點,協調銜接關鍵技能,從而讓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整個蹲踞式跳遠的動作技術。
(一)漸進分解,解決教學重點
助跑與起跳相結合是小學階段蹲踞式跳遠的重點,助跑和起跳的緊密結合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完整技術,是取得優異成績的關鍵。助跑是為了讓學生獲得較高的水平速度,為準確踏板和快而有力地起跳做好心理和技術上的準備,是起跳的基礎。而起跳又是助跑的延伸,它包括起跳腳著板,髖、膝、踝三個關節的緩沖和蹬伸起跳。在學生牢固掌握助跑和起跑技術動作的基礎上,教師再把兩個技術動作銜接起來,并通過漸進分解練習法,讓學生反復練習,不斷地把技術動作連接并深化。
1.單一技術固基礎
要把助跑與起跳相結合的動作訓練到位,教師首先要把這一組合技術分解成單一技術,讓學生分別把助跑技術和起跳技術掌握扎實。
蹲踞式跳遠的助跑需要在保持較高短時速度的同時強調最后三步的助跑節奏,以利于學生做好充分的起跳準備。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反復練習15~30米的加速跑,提高學生短跑的速度;通過音樂節拍或擊掌呼號的方式,抓好學生助跑的節奏問題,掌握在較快速度時保持最后三步越跑越快的助跑方式。
在課堂上組織小游戲讓學生確定自己的起跳腳,然后組織學生原地模仿起跳練習,要求學生做到起跳腿的蹬地、擺動腿和兩臂的擺動要同時,協調一致,同時強調落地后屈膝下蹲,為后面的落地做好準備。通過口令指揮讓學生反復練習,讓學生牢固掌握蹲踞式跳遠起跳動作的技能技術。
2.組合技術重銜接
學生牢固掌握助跑和起跳動作后,教師就要通過有效的練習策略去連接這兩個技術動作。但如果只是單純地把助跑與起跳動作連起來,學生還是不能連貫、流暢地完成動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把這兩個技術動作的銜接處進行分解,通過一環緊扣一環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掌握這個教學重點。
(1)由近到遠,建立愿練的心理防線。學生正確掌握原地起跳動作后,就可以轉入行進間起跳練習。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先練習上一步起跳練習,強化起跳腿、擺動腿和兩臂的動作職責,建立起跳時髖、膝、踝三個關節迅速蹬伸的動作概念;然后過渡到上三步、上五步起跳練習,逐漸加長助跑距離,循序漸進地讓學生在奔跑一段距離后做出起跳動作,在遠距離中掌握助跑的節奏,讓助跑的最后三步成為快速起跳的助力。
(2)由慢到快,獲得想練的成功體驗。對小學生而言,助跑步伐和準確踏板是很難的連貫性動作,大多數學生會因為緊張不能連貫完成動作,還有部分學生跑到起跳板前就停下來或直接跑過去。這時教師就要讓練習節奏慢下來,把助跑分解開來,先組織學生用走的方式進行助跑與起跳的銜接練習,可以邊走邊喊“123”口令,做到心里有數、腳下有譜;再用慢跑的方式進行練習,不斷調整助跑的距離和節奏,慢慢加快速度,直到找到適合自己的助跑速度和節奏。
(3)由大到小,培養樂練的競爭意識。在蹲踞式跳遠練習中,起跳的準度是一個難關,一方面學生沒有起跳板的概念,另一方面塑膠跑道上的起跳板實際上是一條寬20厘米的白色塑膠線段或木制起跳板,學生做助跑準備時,只能看到一條很窄的線段,視覺上的缺陷導致學生在練習時產生心理障礙,很難準確踏準起跳板。基于以上情況,教師可以利用教學器材放大、放寬起跳區域,降低起跳板起跳的難度。教師可以先用踏跳板或小墊子作為起跳板,放大起跳板,讓學生明白在起跳板這個區域內要做出單腳起跳這個動作,弱化起跳位置,強化起跳意識,讓學生在快速助跑中較好地保持踏跳狀態;然后可以用自制腳印或圖形引導學生練習,縮小起跳范圍至起跳板大小,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踏準,激發學生的競爭欲望,學生的踏跳信心增強以后,踏跳的準確性就能相應提高。
(二)漸進分解,突破教學難點
學生練習蹲踞式跳遠時,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有些學生起跳后是用一個腳跨跳過去落地的,還有些學生剛起跳就落地了,完全沒有騰空動作。蹲踞式跳遠的騰空動作由騰空步、收腹并腿和前伸小腿等動作組成,由于騰空技術持續時間短,而且是在空中完成,教師不能邊講解邊示范,學生來不及全面觀察,建立不了正確的動作概念。同時小學生年齡尚小,腿部力量不足,也不能很好地完成騰空動作。還有一部分學生在踏跳后產生恐懼心理,騰空后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平衡,慌慌張張地落地了。針對起跳后騰空動作難以完成或容易變形這一教學難點,教師通過有效的漸進分解法拆解動作技術,使之成為學生能感知、突破的動作技術。
1.利用視頻,建立概念
利用漸進分解法進行騰空動作訓練前,教師先組織學生觀看蹲踞式跳遠的騰空動作示范,同時把這些示范動作制作成慢鏡頭畫面和配有文字介紹的定格動作,把原本瞬息間就能完成的動作放慢、放大,幫助學生了解動作,形成具體的、正確的動作表象。
2.合理分解,體會動作
(1)利用器材強化騰空步動作。小學生腿部力量弱,起跳后沒有力量騰空很高,往往體會不到騰空步動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踏跳板或小墊子作為學生起跳的工具。學生助跑起跳后利用踏跳板或墊子的反彈提高騰空高度,雙臂和擺動腿積極上擺做出騰空步動作,在反復練習中不斷強化騰空動作;隨后再進行漸進提升,在起跳板和沙坑間放置一塊豎折小墊子或皮筋,讓學生建立往更高處騰起的概念,起跳后條件反射地做出舉腿姿勢,更積極主動地做出騰空步。反復練習中根據學生的情況拉遠起跳板與沙坑的距離,讓學生往前上方不斷強化騰空步動作,體會手臂和擺動腿的滯空感并在空中保持平衡的動作。
(2)利用已有經驗練習收腹并腿動作。針對學生騰空時不會收腹舉腿或收腹舉腿動作不充分,大腿不會向胸部靠的現象,教師把動作分解為抱膝跳和連續收腹跳等教學技術動作。首先,教師組織學生學習原地抱膝跳的方法,讓學生學會雙腳同時跳起,大腿向胸部靠攏的動作,練習時要注意防止小腿后踢,由完成一個標準動作,過渡到能連續完成多個抱膝跳的標準動作;其次,教師將學生按運動能力分成若干小組,把8~10個小墊子排成一排,學生按順序用收腹跳的方法連續跳過所有小墊子。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組織學生用收腹舉腿的方法跳上一定高度的厚墊子,在分解練習中不斷強化收腹舉腿動作,形成動作定式,幫助學生輕松做出騰空動作。
四、漸進分解法的注意點
教師應根據蹲踞式跳遠動作技能的結構特點進行漸進分解。分解動作時,不能破壞蹲踞式跳遠完整動作的有機連接,比如在教授助跑和起跳這兩個部分,除了讓學生了解助跑節奏、起跳動作等技能,還要通過不同速度、不同距離的漸進分解法把這兩個動作有機結合起來,不破壞蹲踞式跳遠動作的結構。
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進行漸進分解。學生年齡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在進行漸進分解時要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明確每個分解動作在完整動作中的位置,做到分而不散。
合理地漸進分解是為了讓學生更完整地掌握動作,它應成為完整動作的助力,教師要合理控制分解教學的時間和次數,體現技能技術漸進的特點,層層深入、環環相扣,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蹲踞式跳遠動作。
課堂實踐證明,在蹲踞式跳遠教學中運用漸進分解法,將蹲踞式跳遠的技術動作分層分解成一個個環節或部分,降低技術動作的難度,逐步突破技能動作的重難點和技能點,能使學生更快地掌握動作,形成熟練的動作技能,進而提高練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練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