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鈴
摘要:“大概念”是對化學概念體系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具有統攝性、遷移性與抽象性等特點.圍繞“大概念”的要求優化教學目標與教學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構建一套更為完整、高效的知識體系,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形成“大概念”這一思想認知,同時也能夠有效地實現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確保學生的學習質量得以提升,核心素養得以改善.文章據此對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大概念”及其教學建構策略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教學策略;大概念;高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333(2023)33-0099-03
化學教學改革深入推進,傳統教學模式與理念的滯后性、不適用性等特點越發突出.契合新課改與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應明確當前如何在“大概念”這一基礎之上不斷去探索、摸索和運用結構化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課堂的提質增效.高中化學知識復雜繁瑣,“大概念”引領下的結構化教學模式,能夠確保學生的深度學習,發展其學科核心素養,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1 “大概念”特點
“大概念”整合了零散的知識點,概念信息對學生影響深遠且持續.作為課程的中心,需要了解在分析課程以及探索課程的過程中,其“大概念”本質上所指的價值和意義是什么.“大概念”是基于某種意義整合所形成的知識點,其能夠在各個不同的環境下充分地發揮出自身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和價值,這些作用也是由于“大概念”所具有的特點而形成的,其中主要包括了以下幾種特點:一是統攝性.“大概念”反映了事物的屬性,是對某一領域內事物的本質性與系統性的認識.“大概念”有對眾多小觀點的統攝作用,讓學生在腦海中建立整體性與結構性的知識網絡.二是抽象性.“大概念”的概括性特點突出,“結構”“變化”等概念標記詞語雖然在生活中比較常見,但蘊含著深厚的意義.正因為其抽象性的特點,學生在進行“大概念”學習過程中,其學習速度是相對較為緩慢的,并且處于一種循序漸進的狀態.為此,需要在事實層面、概念層面兩個不同的層面上對概念特點進行不斷分析,反復思考,才能夠更好地領悟到概念本身所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三是廣泛遷移性.“大概念”統攝下所涉及的各類不同的知識以及優良的結構性,一直以來都是解決學科問題過程中最為關鍵的內容[1].學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本身具備化學領域的“大概念”知識,才能夠更好地了解不同的化學問題,從更為復雜的化學問題、化學情境中不斷地抽象出概念的意義、價值和因素,快速地將概念與原本所熟悉的知識結構進行融合,并遷移至腦海中,找到最為熟悉的領域,進而提高對于概念的充分認知,使舊的知識能夠快速地與新知識進行融合,這有利于實現所學知識的學以致用、觸類旁通.
2 開展化學“大概念”教學的重要性
2.1 拓展問題維度
從海量感性材料分析中抽象出“大概念”,前提是深入分析知識,構建知識點的橫縱關聯.學習化學學科的“大概念”,能夠幫助學生把握住知識的本質,拓寬其知識面.“大概念”實現了各單元本質相同內容的有機整合,讓學生具備“大概念”的思想,可降低學生的學習和理解難度.
2.2 完善知識結構
“大概念”的出現,使原本零散的知識點能夠快速地進行整合,構建了一套更為完整的知識體系以及網絡體系.需要明確大概念本身所具有的層級知識結構,其特點極為簡約,極為突出,能夠幫助學生在最短時間內優化概念的知識,并且完善知識結構,有利于促進學生自身高階思維等一系列化學核心素養的有效發展.教材系統邏輯性地編排知識,采取“大概念”的教法,更利于學生掌握與理解知識,能夠建立起知識與知識之間的密切聯系,在大概念的引領下,能夠打破傳統的章節與章節之間的認知,更能夠打破章節與課時等因素的限制,重構教材中的知識內容,建立起契合學生思維模式與認知規律的系統知識結構[2].
2.3 促進知識遷移
“大概念”本身也具有極高的價值,其中遷移價值極為突出,通過學科情境能夠逐步向生活情境進行遷移,打破原本學科內部對概念所具有的限制,更利于發展學生的問題分析和解決等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滲透多學科融合的教學理念,在“大概念”的學習中,整合學科內的觀點,有跨學科學習的意識.
幫助學生領會化學概念的意義后,靈活應用于問題解決中,進而更好地促進知識的遷移.
2.4 發展學科素養
素質教育對化學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不僅需講授理論知識,還需發展學科核心素養.在課上需要充分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價值,能夠不斷引導學生在更為真實的環境中對已有問題進行解決,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可以實現有效的轉變,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也會在這一階段不斷地提升.基于“大概念”為引領的學習方法,能夠打破傳統學科與學科、單元方面所具有的獨特限制,更能夠讓學生利用“大概念”這一思維去解決問題,更新知識技能,切實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3 高中化學教學中“大概念”的選擇
3.1 立足于化學本質
化學“大概念”是指基于全方位進行學科研究后,所得出的本身具有高度總結性與概括性的一個教學概念,能夠幫助學生深刻地領悟化學本質所具有的價值和意義.化學特征也是基于微觀層次逐步認知不同的物質,通過符號進行描述,能夠展現出不同的物質所具有的價值和意義,更能夠在不同的層面上創造物質、建設物質.基于化學這一大概念,也需要了解化學概念中所蘊含的學科研究方式、方法以及學科研究對象,需要基于課標中的內容對化學本質進行描述、探索.針對化學大概念中的選擇內容,則需要依據其選擇標準,依據其選擇的內容以及標準進行分析,特別是在學習過程中要基于哲學層面不斷思考化學所具有的獨特本質,這也需要在進行化學這一大概念的選擇時,選擇更為適應的哲學范疇.因此,可將化學教學的“大概念”選擇為物質組成、物質結構、化學反應.
3.2 立足于學情
從學科與學情的視角去選擇化學“大概念”.化學學習的目的是學以致用,確保所學能夠支撐未來發展.“大概念”是化學教學的載體,聚焦“大概念”的遷移應用,幫助學生掌握元素觀、微粒觀、變化觀、實驗觀、分類觀、化學價值觀等化學基本觀念.
3.3 立足于學科價值
應明確任何一個學科在進行學習過程中,其理論知識都會受到社會發展本身所帶來的影響,化學學習也同樣如此.當前,化學與社會的文明發展、經濟發展等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化學學習能夠促進社會發展,并且展現出其自身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化學知識形成了獨特的“大概念”,本身具有非常強的目的性、理論性等一系列特點,這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將自己所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在其中的價值和意義,化學價值更是統領整個化學教學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大概念”.
4 基于“大概念”的化學教學建構
4.1 閱讀“大概念”文本
教師利用例子去講解化學知識概念,通過假設、分析與驗證等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了解事物本質或規律等,最后言簡意賅地概括表述出來,以獲得概念.學生受生活經驗的前概念意識影響,對事物本質屬性的認識相對片面、混淆,如在學習“金屬氧化物”的概念時,易混淆堿性氧化物和金屬氧化物的概念.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解讀有關概念,區分兩者概念之間的異同.教師圍繞知識混淆點,引導學生抓住事物核心點,在分析與研究教材中充分把握住本質特征.
4.2 發展思維
在化學知識的概念教學中,為避免學生出現概念的絕對化或是將概念孤立起來,發展學生的整合意識與發散思維,使其深入了解核心概念,從而更高層次地解答問題.
4.3 學以致用
教師打破以往用刷題方式鞏固知識的教學局面,本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學觀念,在課上通過習題訓練指導學生把握概念本質,可有效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4 優化教學目標
首先,根據學生需求設計教學目標,再圍繞“大概念”的層次性特點去合理規劃目標;其次,根據教材內容去確立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章節概念、定義,透過表象看到本質的內容,確保知識學習的深入性,提升高中化學教學質量與效率.
4.5 優化教學活動
教師在講解知識內容后,通過習題訓練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分析其做題情況,進而引導學生反思學習中的不足.教師根據“大概念”要求合理組織教學活動與評價,深入發展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課上講解本章節內容后,利用知識拓展為下節課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采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整理與總結各小組任務,采取學生互評和自評等方式,加深學生對概念知識的理解,讓全班各層次的學生受益.
4.6 知識運用
教師在課上要注意新舊知識的整合,把握知識的承上啟下,通過有關化學活動的設計和組織,發展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如在學習“電離與離子反應”的相關內容時,以“通過應用動態粒子圖展示電解質溶于水后的具體變化,以及其在通電情況下位置是否出現移動變化”“在給電器設備通電之際,為什么手濕的情況下,易出現安全問題”“電解質溶于水或者是熔融狀態下會發生什么變化”“這些電離方程式的共同點是什么”等問題鏈去設計教學活動.學生了解電離概念后,將相關概念知識遷移到關于酸堿的認知層面.
“大概念”在高中化學教學改革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利于進行教學建構,又有助于學生充分理解化學知識,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在日后學習時主動強化“大概念”體系,真正豐富化學學科素養.師生加強互動,根據學情動態性地調整教學方案,幫助學生深入掌握和應用核心概念,實現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齊麗玲.以大概念為引領的高中化學大單元教學設計:以“物質的量”為例[J].中學課程輔導,2022(32):63-65.
[2] 葉遠冬.高中化學大概念教學初探[J].安徽教育科研,2022(26):21-23.
[責任編輯:季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