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聿軍 李慎慶
摘要: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高中化學課程要重視創新素養培育,通過化學教與學的過程實現學生創新思維與能力的有效提升.這就要求教師關注化學課程與學生創新素養發展之間的聯系,通過轉變教學觀念與學生學習方法、革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等手段,為學生創新素養培育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
關鍵詞:創新素養;育人方式;高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333(2023)33-0112-03
創新是21世紀人才發展的關鍵特征,也是推動社會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創新素養培育工作是高中化學教學的重要任務.教師作為教育實施者,要以教育改革政策為指導,積極推動育人方式的轉變,更好地服務于學生創新素養發展.
1 創新素養視域下的高中化學教育實施現狀
1.1 教學觀念落后
部分教師并未準確把握新高考政策,仍然沿用應試教育思維與教學模式開展育人工作.教學實踐中,他們往往將教學創新指向解題方法與思路、學習難點與重點的突破.
1.2 學生的學習方法亟待轉變
當前,部分學生對教師依賴程度較大,很多時候都是在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缺少對知識的主動構建與獨立思考.這就導致其創新思維能力得不到充分應用與鍛煉.
1.3 實驗教學的作用被忽視
實驗活動是學生構建知識的重要途徑.受到傳統教育思想與現實條件的限制,部分教師的實驗課內容大都為驗證性實驗,探究性實驗內容的缺失導致學生創新能力并未得到充分發揮.缺乏在學習中尋找全新觀點和通過實驗對其進行探究的意識,創新素養發展自然受阻.
1.4 教學過程缺乏創造性
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新高考政策的施行,高中化學教師對學生創新素養發展的重視程度大大提升.但是,部分教師仍然將講解知識、解答題目、傳授解題方法作為教學重點,導致部分學生出現厭學心理,更遑論創新素養發展.
2 指向創新素養培育的高中化學育人路徑
2.1 以創新素養為導向,推進教學方法創新
2.1.1 融入生活化元素,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化學與生活聯系緊密,在創新素養培育的活動中要重視生活化元素的應用.這樣的創新素養培養方式更加符合高中生思維特點與生活經歷,能夠提升教學親和力,對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知識應用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促進作用[1].
例如,講解“化學反應的速率”時,可以根據學生生活經驗制作教學資源、構建化學情境,引導學生基于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運用化學知識.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教學資源,展示相關生活場景,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化學反應速率對生活的影響;其次,當學生思維得到充分激發之后,組織學生以“我注意到的化學反應”為主題開展課堂討論;最后,提出新的討論主題,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探討如何控制化學反應的速率,使其更加符合人們的期望,促進學生知識構建的同時發展創新思維.
2.1.2 開展探究式教學,強化學生創新能力
探究式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揮與提升,其教學模式主要涉及設計探究任務、組織學生展開自主探究兩個環節,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現狀創新教學方法[2].
例如,教學金屬的化學性質時,可以基于對學生創新能力發展情況的深度分析,設置探究任務,促使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進行自主探究.在設置課堂探究任務時,教師應注意任務的探究價值與可討論性,保證任務難易適中,具有可操作性.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設計探究實驗,完成實驗活動,總結該金屬的化學性質,并相互分享實驗成果.
2.2 以大單元概念為指導,優化學生學習方式
大單元教學要求教師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選擇情境素材與教學內容、明確學生學習目標、組織課堂教學,其整個實施過程為學生發展創新能力提供了更大空間.教師要以大單元概念為指導進行教學模式創新,優化學生學習方式,使其創新能力得到充分發揮與發展.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化學第一冊《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鈉和氯》這一章內容時,教師需要借助大單元教學引導學生立足于原有知識基礎開展科學探究,對自己的知識結構進行進一步完善.教師應組織學生探究氯和鈉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并通過對比加深對本章內容的理解.在學生完成探究任務之后,要求各個小組運用學習過的化學知識配制一份人工海水,通過知識應用環節幫助學生掌握“物質的量”這部分內容.
2.3 基于真實情景教學,革新實驗探究過程
化學實驗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素養的重要載體,其作用的有效發揮直接關系到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以及創新能力的提升.教師可以結合社會熱點將一些真實情景融入實驗教學,更大程度地吸引學生探究興趣、激發學生創新動力[3].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環境保護與綠色化學”這部分知識時,可以引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并借助一些真實情景促使學生從環境保護的視角看待化工產品的生活化應用,從經濟發展的視角看待綠色化學,從而激發他們以實際問題為導向開展實驗的興趣.首先,教師以“白色污染”“綠水青山”為主題制作微課教學資源,將一些真實情景融入課堂,幫助學生建立“從自我做起主動維護生態環境”的意識.“白色污染”主題的微課主要取材于學生身邊的環境污染現象,可以促使學生對身邊的環境引起重視.“綠水青山”是人們主動保護環境的成果,可以啟發學生通過環保的途徑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在此基礎上,筆者組織學生自選一種白色污染物探究其消除方法,并設計實驗證明該方法的可行性.實驗活動中,學生對循環操作、催化劑、再生相關化學知識表現出濃厚探究興趣,并深刻意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含義.
2.4 以“問題”為依托,打破思維定式
2.4.1 以問題驅動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主動擺脫應試教育培養定式思維的影響,以“問題”為依托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問題意識、學科核心素養的共同發展.這些目標的達成是一項長期的持續性工作,要求教師重視問題情境設計,并將其有效融入教學過程.以問題驅動思維,實現從“知識本位”轉向創新思維培育[4].
例如,以“氯及其化合物”的教學為例,教師要將84消毒液漂白衣物、殺菌案例引入課堂,并結合當前消殺需求較多,而84消毒液容易對衣物表面造成破壞的問題,啟發學生研究如何利用84消毒液制作次氯酸消毒液.學生普遍積累了較多消殺經驗,面臨過次氯酸消毒液購買難、保存難等問題,因此研究興趣濃厚,紛紛嘗試利用常見材料、簡便方法制備次氯酸消毒液.在此基礎上,還有的學生提出根據電解飽和食鹽水的原理自制消毒液,很快吸引了不少人參與其中.
2.4.2 精心設計問題鏈,實現課堂知識生成
質變始于量變,而基礎決定了高度,故而幫助學生打好學習基礎,逐步幫助其實現化學知識的積累與創新素養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善用問題教學法引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并通過精心設計問題鏈實現課堂知識生成.
例如,教學甲烷的相關知識時,可以以問題鏈為線索對課本上的案例進行補充,為學生設置一系列內在聯系密切的問題情境,促使其主動參與課堂知識生成.本節問題鏈設計為“‘西氣東輸有何意義——通過觀察、聞氣味可以發現甲烷的哪些性質——確定甲烷分子式需要知道哪些數據——通過實驗現象可以發現甲烷哪些性質”.設計問題鏈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兩個問題:其一,在設置問題鏈的環節,要堅持整體性、層次性、科學性、有效性原則,加強不同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增強其對學生思維的啟發作用;其二,教師要觀察學生的課堂參與狀態,結合學生學習進度調整導學問題設計,問題鏈與學生學習進度保持一致性.
2.5 融入項目式教學,強化學生實踐能力
項目式教學主要包括項目的設計與選取、項目的準備、項目的展開、項目的評價與考核等幾個環節,強調學生主體地位,有效拓展學生鍛煉實踐能力的空間.在改善教學過程、增加其創造性的過程中,可以融入項目式教學,引導學生在創新中實踐,在實踐中發展創新能力[5].
例如,教學“化學平衡”這節知識時,要設置“了解汽車尾氣的治理”項目,組織學生觀察周圍環境,了解汽車尾氣產生的原因、汽車尾氣的成分和危害,設計汽車尾氣處理方案,并完成方案的優化,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想象能力、環保意識.首先,教師出示統計數據、提出實際問題如下:根據統計,每千輛汽車每天會產生3 500 kg的廢氣.全國現有3.6億輛汽車,每天要排放廢氣多少 kg?每年有多少?很快有學生提出疑問:“從這個數據來看,汽車尾氣排放問題已經十分嚴重,但是數據是否可信呢?如果數據可信,那么是否有更好的辦法控制汽車尾氣排放呢?”筆者順勢將問題交給學生,要求他們以本市為樣本開展“了解汽車尾氣的治理”項目研究.由于項目主題、內容與學生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因此他們在項目的準備、項目的展開、項目的評價與考核等環節會發揮出更大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貞芳.基于三大版本的高中化學核心素養培育的教學實踐:“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2,23(11):68-70.
[2] 譚德山,吳軍飛.高中化學教學“三步走”程序系統探究法:以原電池教學為例[J].教學考試,2022(41):30-34.
[3] 魏彩瑩,朱芳.探究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策略[J].學苑教育,2022(15):64-66.
[4] 吳桂英.試論高中化學教學中實驗探究和創新能力培養[J].高考,2022(05):69-71.
[5] 馬成林,王宏彥.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2022(01):69-71.
[責任編輯:季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