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星
摘要:現階段,教師需要從生活化教學的角度出發,對生物學科中的生活化活動特點進行全面總結,并且從教學氛圍、教學資源、教學內容、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這五個層面出發,對生活化高中生物課堂構建的有效路徑進行探索,使學生在生活化的高效生物課堂中完成對知識內容的探究學習,并助力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有效形成.基于此,文章主要探討了如何在高中生物課堂中融入實際生活為學生拓展教學課堂的策略.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課堂教學;高中生物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333(2023)33-0130-03
生活化教學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中借助于學生實際生活物品、事物開展教學活動,甚至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構建一個與實際生活有關的生活化情境,使學生能夠在這樣的教學中更容易去理解所需要學習的知識.在高中生物課程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能夠為學生創建一個集趣味性、探究性、情景性、實效性為一體的認知環境,進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與效率,使學生在具有拓展性的課堂環境中實現創新發展[1].
1 構建生活化生物課堂氛圍,優化學生學習認知狀態
教師通過為學生構建生活化教學氛圍,能夠使學生處于主題化、情景化及模擬化的認知環境中,而教師運用生活實物或是電子虛擬手段為學生構建生活環境,能夠使高中生獲得較強的感官刺激或以此對他們進行心理誘導,進而使學生的獵奇心理及認知關注度得到有效激發.在這個環境下,學生能夠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并與同伴交流生物知識,使其在這個過程中形成較強的思維能力、知識整合能力、認知能力以及處理問題能力.
例如,在對高中生物蘇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三節《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進行教學時,該內容的學習需要學生能夠掌握“通過神經系統能夠有效調節人或動物的生命活動”這一知識點.因此,教師在
構建生活化生物課堂氛圍時,可以
借助于生活中比較溫順的動物,讓學生在課堂上直接觀察小動物在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后所產生的本能反應.如教師可以帶一只小兔子走進課堂,小兔子在剛剛進入教室時往往會一動不動,它會用自己的眼睛不安地對自己身處的環境進行掃視,即使教師為小兔子喂食新鮮的嫩草也不能激發它的食欲.在小兔子稍微適應自己身處的環境后,它開始進食嫩草,但此時它依舊會帶著警惕感環顧四周的情況.最后,小兔子完全適應教室環境后就會忘乎所以地吃起來,這時候教師即使用手輕輕撫摸小兔子,它也不會停止進食的動作.教師通過借助生活實物的方式,能夠使學生見證生命體融入陌生環境的整個過程,學生在觀看后能夠推測出神經系統對小動物外在表現所進行的直接干預.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課堂上小兔子的出現使學生處于一個具有濃烈生活氣息的快樂教學氛圍中,并且觀察活體對象的過程使高中生物教學呈現出生活化、趣味化及體驗化的特點,學生將在教師所構建的高質量教學環境下加深對這節知識內容的記憶.
2 借助生活化教學資源,優化學生認知體驗
通過借助于生活化教學資源的方式,能夠對學生的認知體驗進行優化,使“教”與“學”所出現的外在痕跡得到弱化,學生能夠在生物課堂中積極觀察、主動思考、自覺探究并與同伴進行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生物認知得到有效提升[2].因此,采用生活化資源開展生物教學活動能夠使學生處于一個輕松的認知空間中,進而使他們獲得較強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對高中生物蘇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節《生態系統和生物圈》中的“生態系統的結構”這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時,需要學生在學習后能夠掌握“各個生命元素在生態系統中具有相互依存且共生共榮的和諧關系”這一知識點.因此,在開展這部分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為學生播放池塘生態系統的動畫,使實際生活場景呈現在課堂中.在教師播放的池塘生態系統動畫中,學生能夠觀看到這樣的畫面:池塘中的魚兒以浮游生物及水草為食物,浮游生物及水草則在魚兒的糞便下成長,魚兒死亡后,其尸體能夠為浮游生物及水草提供養料.在這種僅僅有魚兒、浮游生物及水草所構成的最簡單的生態系統中,能夠使學生觀看到現實生活中最簡單存在的生態系統,也能夠理解到生物鏈中各種元素之間均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弱者成為強者的食物,而強者死亡后又能夠為弱者提供養料,進而呈現出強者與弱者和諧生存的局面.由此可見,高中生物課堂中多媒體設備的輔助教學,能夠幫助教師為學生構建一個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識,使其在輕松愉快且具有直觀性的生活化情境中獲得良好的認知體驗.
3 引入生活化教學內容,優化學生的認知過程
生活化高中生物課堂的構建通過為學生引入生活相關內容,使其轉變了獲取信息的途徑以及處理知識的方法,進而對學生的認知過程進行了直接優化,同時提升了其認知體驗.
例如,在對高中生物蘇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四節《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中的“生長素的生理作用”這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時,該內容需要學生對“側芽及主芽在生長素影響下的生長控制能力”進行重點探究,進而在探究后感受“生長素”所具備的生長調節能力.因此,教師為了能夠使學生對“生長素”所具備的特殊功能進行深入理解與掌握,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展示生活中出現的兩棵具有相同生長時間的樹,其中一棵樹高為1.5 m,樹身不存在任何側枝,樹的主干呈現出明顯的傾斜狀態;另一棵樹在高80 cm的位置摘取了主芽,因此樹身長出了較多的側枝,在多個側芽中形成一個小型樹冠,這棵樹具有一定的觀賞性.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兩棵品種一樣卻呈現出不同生長狀態的樹木進行觀察與思考,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生長素”所帶來的神奇功效,尤其要使其感受到“頂芽優勢”,明白不去除頂芽就會導致側芽在無法獲得充足的生長激素狀態下而始終處于休眠狀態.由此可見,學生通過思考造成樹木外形差異的原因而深入探究生物知識,使其在不斷優化自己的認知過程與認知體驗過程中,在生活實例的幫助下完成更多生物知識的積累.
4 創建生活化教學活動,優化高中生認知方式
在教師構建的生活化教學模式中,能夠為學生創建情景式、主題式、體驗式及開放式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處于一個能夠表現自己主體地位、展現自己個性與才能的交流空間中,進而使其真正成為生物課堂教學中的行為主體.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在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獲得較強的表現感、滿足感及榮譽感,
有助于學生思辨能力、整合能力、認知能力以及問題分析能力的形成,使其大幅度提升自己的認知效果.
例如,在對高中生物蘇教版選修一中“探討加酶洗衣粉的洗滌效果”這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
為學生提供以下生活材料:一把剪刀、一塊臟布、三個臉盆、常溫水、熱水.然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分別向三個臉盆注入10 ℃左右的常溫水、25 ℃左右的水以及50 ℃左右的熱水,并在盆中分別放置數量相同的加酶洗衣液,通過快速攪拌的方式加速其溶解,最后在三個臉盆中放入臟布,并要求學生進行仔細觀察.通過觀察,能夠明顯看出25 ℃水的洗滌效果比10 ℃常溫水及50 ℃熱水的效果要好,在這一實驗現象中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欲望,進而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對“不同溫度對酶的活性所產生的影響”的實驗探究中去.通過直接觀察實驗現象、主體感悟實驗結果、合作探究實驗過程的方式,學生能夠對“酶的活性直接受到溫度的影響,每一種酶都具有最佳的活躍溫度”這一知識點進行理解,進而使以往所形成的“酶的活性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升高”的錯誤認知進行更正.由此可見,在親自體驗生活化實驗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對不同溫度下加酶洗衣粉的洗滌效果進行驗證,使學生在親自動手實驗的過程中不僅提升了自己的認知能力,還積累了豐富的生物實驗知識.
5 促進教學過程生活化,優化學生認知效果
教師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構建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與模擬環境,使學生處于一個生活化、趣味化的高效生物認知環境中.在這個環境中,學生能夠通過直接感知、思考、探究體驗、合作學習對知識信息進行獲取、處理以及提取,真正成為課堂上的認知主體,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及生命活力[3].因此,高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模式的構建需要教師重視教學過程的生活化,使學生在濃烈的課堂趣味性及人文因素的誘導下激發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例如,在對高中生物蘇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三節《物質跨膜運輸》這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食用鹽、白蘿卜、黃瓜段及白菜等,然后將班級中的學生劃分為不同的探究小組,使其自主完成腌制泡菜的實踐活動.學生在腌制泡菜的過程中,會先在放有蔬菜的盆中撒入食用鹽,并用攪拌的方式使蔬菜與食用鹽之間充分接觸.接著教師再引導學生通過先自主學習后合作探究的方式對教材中提出的任務進行探究.學生在完成探究后,能夠發現此時盆中滲出了大量的水,而原先本應該附著在蔬菜上的食用鹽早已不見了蹤影.最后,教師讓學生品嘗自己腌制的泡菜,并描述出泡菜的味道.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在品嘗蔬菜中鹽分的過程中能夠深入理解食鹽與水之間進行了“跨膜運輸”,而這種“跨膜運輸”的方式是由高濃度的地方朝低濃度的地方進行的.因此,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為學生在展示生活中“腌制泡菜”的過程,加深其對“物質的跨膜運輸”這部分內容的理解與掌握,進而幫助學生實現高效認知水平.
參考文獻:
[1]?王立敏.基于高中生物核心素養背景下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策略探討[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7):190-191.
[2] 楊啟梅.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實踐及學生學科素養培育的探討[J].凱里學院學報,2021,39(03):115-118.
[3] 肖興平.堅持生活化理念,提高高中生物教學實效性[J].華夏教師,2018(32):66-67.
[責任編輯:季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