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俊 張燕琴

關鍵詞: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管理,標準化
0 引言
建筑產業在中國經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國家支柱產業之一。建筑行業的繁榮發展不僅對中國社會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推動作用,還對提升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中國建筑行業取得了極大的發展和進步,現代工程項目風險也隨之不斷加大,風險管理已經成為項目管理的一個熱點,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因此,在新經濟時期,加強對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管理標準化現狀和對策的研究,促進建筑項目施工管理體系的規范化發展,是當前我國建筑行業發展過程中的重點內容。
1 風險管理理論
1.1 工程項目風險
工程項目從項目構思、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至批準立項開始,經過勘察、設計、招標投標、工程施工、工程竣工驗收、交付使用至項目結束,在整個全生命周期的決策、實施及使用過程中,由于工程項目投資多、規模大、工期長、參與方眾多等特點,決定了項目實施過程中技術、經濟、環境、合同等方面都可能產生變化,存在著不確定性因素,可能使得原定的計劃、方案、實施等受到干擾,從而降低經濟效益或導致項目失敗。這些不確定的內、外部干擾因素,即工程項目風險[1]。
1.2 項目風險管理
項目風險管理是指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對可能對項目目標和進度產生不利影響的各種風險進行識別、評估、應對和監控的過程。
項目風險管理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風險識別:通過與相關方溝通、分析歷史數據、專家判斷等方法,確定可能影響項目目標實現的各種風險。
風險評估:對已識別的風險進行定性和定量評估,確定其概率和影響程度,并根據評估結果進行排序,以確定應對優先級。
風險應對:制定相應的風險應對策略和計劃,包括避免、減輕、轉移或接受風險。這些策略可能包括制定備用方案、增加資源投入、調整進度計劃等。
風險監控:跟蹤已識別的風險,監測其發展情況,并根據需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同時,還需要不斷更新風險登記冊,記錄風險的實際發生情況和應對措施的有效性。
通過有效的項目風險管理,項目團隊能夠更好地預見和應對潛在的風險,從而提高項目成功的可能性,并減少項目失敗或延期的風險。
2 我國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管理標準化現狀
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管理標準化工作能夠提高全社會工程的風險管理水平和能力,降低風險帶來的損失和成本,并增強各建設單位的競爭力和信任度[2]。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管理工作,發布實施了一系列如《建設工程項目風險管理指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制度文件。這些政策文件旨在規范項目風險管理實踐,保障項目質量、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等。但就工程項目全過程風險管理方面,標準化建設并不完善,在操作層面的具體技術規范較為欠缺。
在標準研制方面,隨著項目風險管理標準化工作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相關標準制修訂工作穩步開展。
在國家層面上,2005年9月,GB/T 20032-2005《項目風險管理 應用指南》發布,規定了一般建設項目風險管理、風險管理過程與影響因素的相關內容,為一般建設工程項目進行風險識別、風險評定、風險處理等提供了依據。2022年10月,GB/T24353-2022《風險管理 指南》發布,為管理各種類型的風險提供了一種通用方法。2022年,行業標準JT/T 1375《公路水運工程施工安全風險評估指南》發布實施,明確了各類公路水路工程施工安全風險的評估要求,等等。
地方層面上,各省、市在推進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也積極組織開展了標準化建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發布相關地方標準26項,具體見表1。這些標準的制定與實施,成為各地規范工程項目風險管理、提高工程建設質量、加強行業管理的重要依據。
在標準化技術組織方面,從全國范圍內來看,與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管理工作密切關聯的全國標委會主要是全國風險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310),主要負責全國風險管理領域標準化建設工作,組織開展風險管理的術語、方法、指南,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評估等基礎標準制定。據統計,目前該技術委員會歸口的已立項國家、行業標準共13項,包括GB/T 42508-2023《投資項目風險評估指南》、GB/T 23694-2013《風險管理 術語》、GB/T 24420-2009《供應鏈風險管理指南》等,但在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管理領域尚未制定相應標準。
經過研究分析,也尚未發現有針對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的標準體系,國內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管理標準化工作頂層設計暫不完善,在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改進等實務操作層面,缺乏系統性的標準支撐,標準的有效供給比較短缺。此外,由于項目施工的復雜性、多變性,某些標準在具體實施中,很難和施工項目進行完整的對接,導致標準落地存在偏差。
3 標準化推進我國建筑工程風險管理水平提升的對策建議
3.1 構建建筑工程風險管理標準體系,加強頂層設計
根據我國現階段建筑項目風險管理標準化需求,厘清標準化對象,在梳理現有國家、行業、地方標準的基礎上,構建先進適用的建筑工程風險管理標準總體系。
首先,需要明確標準化對象,即確定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的范圍和內容。包括對建筑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內的風險進行識別、評估、控制和應對的要求,涵蓋技術、經濟、法律、安全等多個方面[3]。
其次,需要對現有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進行梳理和整合。包括對各個領域相關的標準進行收集、比較和分析,并提取出適用于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的核心要素。
最后根據統分結合的管理原則,在總體系的基礎上,通過梳理基本建設項目、更新改造項目、商品房屋建設項目等不同類型建設項目的管理環節和事項,完善管理制度,構建不同類型建筑項目的分體系。對各分體系實施動態管理,確保其能夠指導建筑工程項目各參與方進行風險管理工作,提高項目的成功率和質量。
3.2 緊扣現實需求,加強重要標準研制
一是加強建筑工程領域風險評價相關標準的制定。隨著建筑工程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復雜性的增加,建筑工程領域的風險評價變得越來越重要。只有通過科學、全面、可操作的風險評價方法,才能有效識別和控制潛在的風險,保障建筑工程的可持續發展。應制定一套全面、科學、可操作的風險評價標準,內容涵蓋不同建筑工程的各個階段,包括設計、施工、運營和維護等,明確風險評估的方法和步驟,提高風險評價工作質量與效率。
二是加強對特殊工程風險管理標準的研制。比如超高層建筑項目,此類工程項目由于技術較新,管理要求較高,因此對風險管理的要求也較嚴格。通過制定特定的風險管理標準,對相關項目進行風險識別、風險評價、風險監督和風險控制,才能從根本上減小客觀高風險因素帶來的危害,提高相關工程的安全和質量[4]。
3.3 加強保障,提升標準化工作成效
首先,應該加強對建筑工程領域風險管理人員的培訓和考核。只有經過專業培訓和考核的人員才能進行相關項目風險管理工作。相關部門、機構可以設立專門的培訓課程,培養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并頒發相應的證書。
然后,還應該建立一個完善的監管機制,確保建筑工程領域風險管理相關標準得到有效執行。監管機構可以定期進行檢查和評估,對不符合標準要求的工程進行整改或處罰。同時,還可以建立一個建筑工程項目信息共享平臺,促進各方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提高風險管理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最后,應該加強對建筑工程領域風險管理相關標準的宣傳和推廣。可以通過組織培訓班、研討會等活動,向建筑工程從業人員介紹最新的標準要求和方法。同時,還可以利用媒體等渠道宣傳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并提供實用的案例分析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