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徐 蔣曦陽
關鍵詞:電梯檢測,機遇,挑戰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下發《市場監管總局關于進一步做好改進電梯維護保養模式和調整電梯檢驗檢測方式試點工作的意見》(國市監特設〔2020〕56號)之后,在全國范圍內將原來的電梯檢驗,分解成電梯檢驗和電梯檢測。電梯檢驗仍由原電梯檢驗機構實施,電梯檢測則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允許社會檢測機構進入電梯檢測市場,并在全國進行為期3年的檢測試點工作[1]。至此,全國各地有許多社會機構和部門都在積極創造條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爭相進入電梯檢測行業,開啟了電梯檢測市場的新時代。
1 電梯檢測的機遇
1.1 國家產業政策持續支持
為方便和鼓勵更多的社會機構和部門參與到電梯檢測行業中來,市場監管總局于2022年6月15日又下發了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關于特種設備檢測機構核準等有關事項的通知》(市監特設發〔2022〕55號),明確各省級市場監管部門應當按照新《特種設備檢測機構核準規則》(TSG Z7002-2022)規定并結合調整電梯檢驗檢測方式試點工作要求開展電梯檢測機構核準工作[2]。將特種設備檢測機構的核準權限下放至各省級市場監管部門,這對有申請核準電梯檢測機構需求的社會機構來說應是一個極大的利好和機遇,這也意味著給社會檢測機構帶來了廣闊市場和嶄新商機。
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要求,各省、市都相繼開展了電梯檢測的試點工作。江蘇省市場監管局于2020年12月7日下發了《關于印發貫徹落實<市場監管總局關于進一步做好改進電梯維護保養模式和調整電梯檢驗檢測方式試點工作的意見>工作方案的通知》(蘇市監特設函〔2020〕356號),該通知明確了江蘇省電梯檢測改革的時間節點要求和范圍,見表1[3]。
從表1可以看出,電梯檢測市場的放開是大勢所趨,勢不可擋。
1.2 電梯檢測市場容量巨大
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全國電梯總量達879.98萬臺。2021年全國31個省市電梯擁有量分布及占比情況,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廣東省的電梯擁有量為全國第一,其次為江蘇省,再次為浙江省。2021年,這三省在用電梯總量合計占據全國電梯總量的29.98%,約為1/3。
江蘇省不僅是全國的經濟大省,同時也是全國電梯生產和使用大省。江蘇省的電梯生產和擁有量位居全國第二,僅次于廣東省。2021年,江蘇省在用電梯800,586臺(含轎廂式電梯738,240臺、自動扶梯與自動人行道62,346臺)。
南京市是江蘇省的省會城市,其不僅是江蘇省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電梯擁有量較多的城市之一。截至2021年底,南京市共擁有電梯12.7萬臺。從數量上看,電梯的擁有量還是比較可觀的。
江蘇省內的其他城市也擁有數量足夠多的電梯。2021年江蘇省設區的各市的電梯擁有量分布及占比情況,如圖2所示。
從圖2可以看出:蘇州市的電梯擁有量為全省第一,其次為南京市,再次為無錫市。2021年,這三個設區的市在用電梯擁有量合計占據全省電梯總量的45.92%,超過全省電梯總量的2/5。
電梯檢測市場容量足夠大且潛力巨大。以南京市為例市場預測如下。
按《市場監管總局關于進一步做好改進電梯維護保養模式和調整電梯檢驗檢測方式試點工作的意見》(國市監特設〔2020〕56號)的規定:“新安裝電梯監督檢驗后6年以內,每3年檢驗1次,在不實施檢驗的年份每年檢測1次;使用6年以上、15年以內的電梯,每2年檢驗1次,在不實施檢驗的年份每年檢測1次;使用15年及以上的電梯,每1年檢驗1次、檢測1次[4]。對于經改造的電梯,監督檢驗后視同新安裝電梯開展檢驗和檢測;對于使用15年以上經重大修理的電梯,監督檢驗后視同使用6年以上電梯開展檢驗和檢測。”假設以6年以內的電梯為例,按3年檢驗周期的規定,其中有2年為電梯檢測,這樣南京市每年需檢測的電梯數量為:
12.7×2/3=8.467(萬臺)
按目前江蘇省3家電梯檢測機構計算,在正常營銷手段下,南京市場在3家電梯檢測機構平均占有的情況下,每家電梯檢測機構平均每年可以得到的電梯檢測數量為:
8.46÷3=2.82(萬臺)
以每臺電梯0.05萬元檢測費計算,這3家檢測機構在南京的電梯檢測費用每年平均為:
2.82×500=1410(萬元)
由此可見,在還未考慮南京市之外可能有的電梯檢測業務的情況下,電梯檢測潛在市場的規模已經不可小覷。
1.3 電梯檢測機構增加遲緩
為了有序規劃、規范發展電梯檢測機構,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特種設備檢測機構核準規則》(TSG Z7002-2022)對組建電梯檢測機構的資產配置、人員配備、場地/設施、檢測儀器設備購置等方面都提出了嚴苛的要求,加上各地配套政策左顧右盼,目前電梯檢測機構推進比較緩慢。據統計截至2022年底,全國范圍內已獲得核準的電梯檢測機構只有56家,基本情況如圖3所示。
從圖3可以看出:取得電梯檢測機構核準最多的省份是陜西省(7家)、浙江省(6家)和遼寧省(6家),其次是湖南?。?家)、山東?。?家)、四川?。?家)和上海市(4家),再次是安徽省和江蘇省各3家。
江蘇省是全國電梯擁有量最多的大省之一,而其取得電梯檢測機構核準資質的單位僅3家,這表明組建第三方電梯檢測機構是可行的,也頗具市場前景。
2 電梯檢測的挑戰
2.1 電梯檢測政策面臨的挑戰
雖然在“放管服”大背景下,政府監管部門在資質準入、招投標限制、兼并重組等方面放寬了要求,助推民營機構發展,但在各地具體實施層面,并不像國家監管部門要求的那樣都能得到很好的貫徹落實[4]。一些地方在招投標中設置了民營檢驗檢測機構難以企及的條件,讓看似對民營機構開放的招投標活動流于形式。雖然這些年,中央和國務院文件以及相關主管部門的文件都反復強調,要鼓勵民營檢驗檢測機構進入檢驗檢測市場,構建開放、公平的檢驗檢測市場環境,但是很多地方主管部門為了有效規避質量安全風險,對上面政策的自行裁量偏嚴掌握,民營檢驗檢測機構還是享受不到應得的政策紅利,因此亟須打通政策執行的“最后一公里”,營造真正公開、公正和公平的檢驗檢測市場環境。
2.2 電梯檢測市場面臨的挑戰
電梯檢測機構類同于一些特殊領域(防雷避雷、醫療器械以及其他特種設備等),市場準入要求的門檻比較高。體制內的檢驗檢測機構,享有充足資源優勢、擁有多個“國家質檢中心”“地方質檢中心”“行業質檢中心”的光環,與大多數剛入市的一窮二白的民營檢測機構同臺競技顯然是游刃有余的。名義是國家、省和市級監督抽查任務允許民營檢驗檢測機構參與投標,一度也有民營檢驗檢測機構入圍,但一直以來中標的機構里民營檢驗檢測機構是非常少見的,因為在綜合評分方面無論是投標報價、榮譽資質、資源配置,還是從業經歷等,民營檢驗檢測機構一般都很勝出。有的體制內檢驗檢測機構為了中標不惜報出低于成本的價格,弄得參與投標的民營檢驗檢測機構怨聲載道。民營檢驗檢測機構的市場生存壓力比體制內的機構要大得多。
2.3 電梯檢測管理面臨的風險
同多數民營機構類似,在股權結構上,民營電梯檢測機構一般都會走到合伙人制[4]。在激勵機制上,大多數民營檢驗檢測機構都采取市場業績+股權激勵的制度,但對于一般檢驗員工,往往一開始只有保底工資+業績獎勵,沒有股權激勵一說。這就造成某些看似市場業績很好的民營檢驗檢測機構,基層的一線檢驗員的收入并不高,收入高的都是高管和一些中層。收入分配的差距必然會導致團隊凝聚力和員工的歸屬感差。在內部管理上,不少民營機構過分抓市場,疏于內部管理,等到監管部門來檢查,突擊補造樣本臺賬、原始記錄,讓檢查人員一抓一個準,因此受處罰的民營檢驗檢測機構屢屢被曝光。
3 電梯檢測的發展趨勢
電梯檢測行業屬于高技術服務業,如何體現高技術含量,為維保企業提優質高效的檢測服務,更好地滿足政府所要,民生所需,企業所求是未來電梯檢測行業競爭的焦點。
3.1 行業竟爭日益加劇,行業集中度日益顯現
按照市場發展規律,隨著電梯檢測機構不斷增加,電梯檢測市場會日趨飽和,市場競爭會愈加激烈。同臺競技中,綜合型的大型檢驗檢測機構因其較強的社會公信力和技術服務能力,可以為電梯用戶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檢測服務,也將更多地參與到政府部門、大型央企、國企招標檢驗活動中,在增強盈利能力的同時將進一步提升自身公信力和技術能力,形成良性循環。因此,大型綜合性檢測機構將會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而一些中小型電梯檢測企業會被大型綜合性檢驗檢測機構兼并,電梯檢測行業整體集中度將不斷上升。
3.2 業務模式快速改變,核心競爭力異軍突起
首先電梯檢測機構,其性質不再是體制內的一枝獨秀,而是多種所有制百花爭鳴,由市場競爭決定其生存或淘汰;其功能也不再是單一的按照相關檢驗規則進行電梯安全檢驗,而是為使用單位或個人提供額外的電梯相關的增值服務,如電梯品牌的選擇、功能的配置、安裝的位置等監理工作,以及故障、事故原因分析等更深層次的服務等,這些超出客戶預期的附加的服務,就是高技術含量的體現,會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5]。
其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突破,以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為智能檢測裝備行業發展和轉型升級帶來難得的機遇。未來最先進的電梯檢測機構將是沒有儀器設備、沒有檢驗人員的“檢測機構”,線下傳統背著工具箱到現場檢測、出具檢驗報告的模式,將來很可能被在線監測、遠程監控、無人化檢驗等商業檢驗模式徹底顛覆。因此電梯檢測機構只有緊跟時代需求,加快數字化與智能化發展,打造“人無我有、領先一步,人有我專、技高一籌”的核心競爭力,不斷適應市場更快速、更精準、更規范的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占據一席之地。
3.3 優秀人才炙手可熱,科技制高點爭奪激烈
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誰掌握了高端人才,誰就占領了科技制高點。因此民營電梯檢測機構必須重視和加強市場人才、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引進,快速培養和打造高端人才隊伍。如何引進、培養和鍛煉人才隊伍,是民營檢驗檢測機構面臨的共性的重大課題。人才的引進,要靠領導者眼光和公司實力,人才的培養,要靠創新的機制和實踐的歷練。只有將企業的發展平臺與人才的個人的發展愿望緊密結合,使得公司的愿景目標與人才個體的發展目標高度契合,才能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