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鵬輝,高洪山,韓奇
(1.通遼市科爾沁區農畜產品質量安全中心 內蒙古通遼 028000;2.通遼市科爾沁區木里圖鎮綜合保障和技術推廣中心 內蒙古通遼 028000;3.華南農業大學 廣州 510620)
羊肉是一種優質的肉制品,不僅脂肪含量低,而且蛋白質豐富,味道鮮美。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羊肉的需求量與日俱增,而這也直接帶動了羊養殖業發展。但是在羊養殖過程中,如果飼養管理不當,導致羊體表出現釘傷、挫傷等傷口,極易繼發感染破傷風梭菌,進而致使羊只感染破傷風病。而一旦羊只感染破傷風,不僅會出現身體顫抖、吞咽困難、肢體不協調等癥狀,如果治療不及時,甚至會引發流產和死亡,而這勢必會對羊養殖效益造成嚴重影響。因此為了更好地促進羊養殖業發展,在當前背景下對羊破傷風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診斷方法及防控措施展開探討,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
羊破傷風的病原為破傷風梭菌,該菌在自然環境中廣泛分布,菌體呈大桿狀,略彎曲或正直,兩端鈍圓,菌體表面長有鞭毛,可以自行移動。不論是在動物體內還是體外,破傷風梭菌均可生成芽孢,芽孢一般呈圓形或橢圓形,附著于菌體末端。破傷風梭菌對外環境抵抗能力較差,但是在形成芽孢后抵抗能力會得到明顯增強,在100 ℃的環境中1~3 h 才能將破傷風梭菌殺滅,在表層土壤中破傷風梭菌更是能夠存活數年之久。即使是在高壓、121 ℃的環境中,破傷風梭菌也需要半小時左右時間才能徹底失活。借助凝集試驗可以將破傷風梭菌分為10 個血清型,其中第V 型是我國發病率最高的血清型,這種血清型的破傷風梭菌能夠分泌溶血素和破傷風痙攣素,溶血素會對紅細胞造成溶解,破傷風痙攣素會造成神經興奮和肌肉痙攣[1]。
任何年齡、性別、用途的羊只均可感染羊破傷風病,但是羔羊及產后母羊易感性最強。母羊感染主要是因為助產不規范、生產環境消毒不到位所致。羊群感染主要是因為胃腸黏膜受損、羔羊斷臍、個體外傷所致。破傷風梭菌會從傷口部位進入羊只體內,在羊只體內大量繁殖,進而導致羊群感染破傷風病。破傷風病散發性較強,除了會對羊群造成感染外,還會對鼠類、牛類、豬類乃至人類造成感染。但是如果動物體表不存在任何創口,則不會感染破傷風病。
破傷風梭菌在自然環境普遍存在,但是當羊只體表存在手術傷、臍帶傷、閹割傷、釘傷、刺傷等傷口時,就極易感染破傷風病。通常而言,那些出創面較小、深度較深、傷口內存在血液或異物的創口會更加有利于破傷風梭菌芽孢繁殖,進而會增大羊只破傷風病感染幾率。除此之外,在舍飼養殖過程中,如果圍欄存在各種捆綁鐵絲、飼料中存在尖銳異物,也會導致羊群體表存在創口,進而感染破傷風病。
破傷風梭菌會從體表創口部位進入羊只體內,在羊只體內大量繁殖,產生大量代謝毒素,這些代謝毒素會從毛細血管侵入血液當中,進而隨血液循環流經羊只身體各處,當代謝毒素流經神經系統時,會對神經傳達機制造成抑制,導致神經系統長期處于興趣狀態,進而會致使羊只出現痙攣或強直狀態,如果羊只長期處于強直狀態,會對循環器官造成損傷,與此同時也會對血液循環造成影響,最終會導致患病羊出現死亡現象。
成年羊在感染破傷風病后,潛伏時間一般較長,初期一般不會表現出明顯臨床癥狀,走動、飲水、反芻、采食均不會出現異常。但是隨著病程的不斷發展,病羊會突然出現角弓反張、肌肉震顫、全身強直、飲水飲食量減少、步態不穩、共濟失調、瘤胃臌氣、反芻停止或消失等癥狀,最終病羊極易因全身中毒而出現死亡現象。
羔羊在感染破傷風病后,一般很快就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癥狀,具體表現為病羊面部肌肉痙攣震顫、無法正常開口、牙關緊閉、吮乳困難、眼縫變小、口角外牽、面容似苦笑。與此同時,羔羊斷臍部位會存在明顯的紅腫現象,部分病羊斷臍部位還會流出膿性分泌物。隨著病情的不斷加重,病羊還出現口吐白沫、角弓反張、瞬膜外露、肌肉僵直、劇烈腹痛、瘤胃臌氣等癥狀。在臨近死亡時,病羊體溫會迅速升高,甚至升高到42 ℃以上。
根據患病羊有無外傷,結合臨床癥狀,即可進行初步確診。但是為了提高診斷準確性,獸醫人員需要借助實驗室診斷予以最終確診,具體而言,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從患病羊創口感染部位采集部分病料,在無菌環境中制成涂片,然后運用革蘭氏染色劑進行染色,之后放置到高倍顯微鏡下觀察,如果觀察到形似棒槌,有鞭毛、無莢膜、有芽孢的菌體,則可以最終確診為羊破傷風病。
從患病羊創口感染部位采集部分病料,將病料在無菌條件下接種到營養瓊脂板上,然后將接種后的營養瓊脂板放置在恒溫環境中培養一晝夜時間。如果發現營養瓊脂板出現形似羽毛狀、大小為1 mm,邊緣疏松、中間密集的菌落,則可最終確診為羊破風病[2]。
疫苗接種工作的有效開展,對于增強羊群特異性免疫力,降低羊群破傷風病感染幾率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在羊養殖過程中,養殖人員必須根據當地動物疫病防控要求,嚴格落實羊破傷風抗毒素接種工作。接種主要在春秋兩季集中開展。破傷風抗毒素的注射方式、注射劑量要根據羊群的年齡段、身體素質決定。妊娠母羊最好在分娩前接種,這樣新生羔羊在出生后通過吸食母乳,即可獲得母源抗體;體表存在創口的羊只需要對創口進行消毒、涂抹抗菌藥物后,進行疫苗結合;需要閹割的羔羊,要盡量在閹割之前進行疫苗接種;處于患病、體弱狀態的羊只需要在體質恢復后再進行疫苗接種。破傷風抗毒素接種劑量,要根據羊只年齡階段、體重大小確定,通常情況下要盡量控制在20 萬~80 萬IU。
為了降低羊群感染破傷風幾率,養殖人員在開展斷尾、斷臍、分娩、閹割等手術操作,必須對操作過程予以規范。在手術之前,養殖人員要對羊只的生長狀況予以檢查,查看其是否符合手術條件。在手術過程中,要對手術環境、手術器械予以消毒,以防傷口感染破傷風梭菌,進而致使羊只繼發感染破傷風病。
在羊養殖過程中,為了最大限度降低羊破傷風病發生風險,養殖人員必須切實做好飼養管理工作。具體而言,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①加強引種管理。對于新引進的羊只,養殖人員要將其單獨飼養一段時間,并為其適當投喂一些降低應激、預防疾病的藥物,確保羊只體質健康后再與其他羊群混合飼養;②加強衛生清理。養殖人員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衛生清理程序,定期對羊舍予以清理,及時清除羊舍堆積的糞污污物,使羊舍始終處于干凈衛生的狀態。與此同時,要對放牧場所予以合理選擇,嚴禁在樹杈尖銳、石頭較多、垃圾堆放、沼澤池塘等環境較差的地點放牧;③做好飲水、飼料投喂工作。要確保飲水、飼料衛生清潔,不存在較大異物,同時要保證飼料營養全面,充分滿足羊只營養需求;④做好應急處理工作。一旦養殖場內部發生疑似破傷風疫情,養殖人員要立即對病羊予以隔離,同時運用10%的漂白粉溶液對料槽、水槽、地面、過道等予以全面消毒[3]。
首先要對病羊進行體表檢查,檢查病羊的體表是否存在創口。如果存在創口,則要對創口的數量及深淺情況予以仔細觀察,并根據觀察情況妥善予以處理。如果創口較大,則要先對內層予以縫合,然后再對外層予以縫合,以此來使創口處于閉合狀態;如果創口較深且小,則要將創口內的膿液排出,然后運用消毒試劑對創口予以消毒。但是不論是哪種創口,在處理時必須注意創口衛生,同時要對創面予以消炎處理。如果創口較大,還要對創口予以包裹,以此來保證創口不遭受感染。
對于早期患病羊只,在對其創口清理、擴創時可以采用高錳酸鉀溶液或雙氧水溶液予以沖洗、消毒。在沖洗、消毒完成后,可以在創口部位涂抹適量碘附,以此來起到殺菌作用。如果創口是由于常規手術原因所引發,則要對創口內的異物、壞死成分、分泌物予以徹底清理,然后注射青霉素注射液2.5 萬~5 萬IU/kg·bw,2 次/d,連用4~5 d 即可起到不錯的治療效果;對于發病后期已經出現全身肌肉震顫、全身強直的羊只,可以注射破傷風抗毒素5 萬~10 萬IU 或4%烏洛托品注射液5~10 mL 緩解癥狀[4]。
綜上所述,破傷風病不僅具有較高的致死率,而且會對羊只生產性能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在羊養殖過程中,養殖人員必須做好飼養管理、引種管理、手術管理等相關工作,以此來降低羊只破傷風病感染風險。而一旦羊只感染破傷風病,則要立即采取上述治療方法對其進行治療,只有這樣,才能幫助病羊早日恢復健康,進而最大限度減少羊養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