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牡丹
2013 年,中國正式開啟媒體融合的新時代。2023年8 月23 日至25 日,中國報業新媒體(客戶端)發展大會在遼寧沈陽舉行。圍繞“新時代新媒體新發展”這一主題,來自全國的165家新聞媒體及行業機構論道沈城。至此,我國的媒體融合發展走過了10 年歷程。當今時代,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AI技術不斷加速并迭代,同時助推媒體融合深入發展,進入智能化快速化發展的嶄新時代。新形勢下,媒體人也乘勢而上,主動作為,不斷延伸腳力、提升眼力、增強腦力、創新筆力。
當今社會,媒體融合的特點非常鮮明,與傳統媒體無法解決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局限性相比,它不僅實現了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琳瑯滿目的媒體形式及時、精準和廣泛傳播,同時進一步提高了各種信息傳播形式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多媒體傳播乃至全媒體傳播已經成為我國新聞編輯工作的重要特點;此外,媒體融合還加強了互動性,受眾不僅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及時獲取新聞,還可以參與新聞生產、制作及傳播過程。這就促使新聞工作者不斷增強自身素質,適應新技術和新形式,從而為受眾提供更多、更好、更準確及快速、全面的新聞報道內容。十年來,媒體融合從“相加”階段走向了“相融”階段。
媒體融合為如今的新聞編輯工作提供了更加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多樣化的選擇。當下,我國經濟持續向好,社會不斷進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益豐富。在信息獲取上,不同性別、年齡、職業等受眾對信息的獲取有相同的需要,也有個性化的的需求,這就對新聞編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多數中老年群體更傾向于從傳統媒體獲取新聞信息,這就要求新聞編輯工作在報紙語言運用、內容整理、版式編排等方面多考慮中老年受眾的感受。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老年讀者并非傳統媒體唯一受眾。新聞工作者可以通過添加二維碼、官方微信公眾號等為自己的新媒體“引流”,從而吸引、影響受眾的閱讀習慣。年輕受眾則更愿意通過新媒體獲取資訊,多追求“短平快”,從而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
在確保權威準確的前提下,如何通過多樣化的新媒體形式、內容“迎合”年輕受眾,同時為傳統媒體贏得話語權,成了擺在新聞工作者面前的緊要問題。這要求全媒體編輯不僅要做好本職工作,更要在新媒體運營中多向發力,穿插傳統媒體素材,塑造其權威形象,引導年輕受眾尋找信息源頭,助力傳統媒體拓寬讀者群體。由此可見,媒體融合是必然,亦是趨勢,新聞行業若想生存及高質量發展,必然離不開媒體融合。
沈陽日報社圍繞國家媒體融合發展要求及方向,以具有自身特點的“四全媒體”(以全媒體總編室為“腦”、全媒體工作室為“體”、全媒體運營中心為“市”、全媒體用戶節為“場”)進行布局,探索實踐。在此次中國報業新媒體(客戶端)發展大會的報道上,沈陽日報社主動作為、提前策劃、精心布局,全媒體形態及平臺實現了矩陣傳播,《沈陽日報》、《沈陽晚報》、沈陽網、兩微一抖、“沈陽發布”及“指尖新聞”客戶端等同時發力,以圖文、跨版、專題、專欄、直播、訪談等形式,實時、動態、全面準確傳遞大會信息,得到了參會業內人士及專家學者的一致認可和好評,大家在報道中認識了沈陽、了解了沈陽。會中及會后,關于沈陽形象的集中展示,在全國的各大報紙以及相關新媒體徐徐展開。一篇篇的報道,就像一幅幅的大美畫卷,將美麗沈陽、魅力沈陽、活力沈陽呈現在全國人民的眼前。
媒體融合促使新聞編輯延伸腳力,增強線上與線下開展社會調查的基本功。在某一個獨立的新聞事件中,內容是有限的,同時也是無限的。有限在于新聞的要素是固定的,無限在于新聞事件是發散的,可以無限延展的,這取決于新聞事件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受眾更追求通過多種渠道獲取信息,了解信息背后更多內容,這給了媒體融合的契機。媒體融合促使新聞編輯延伸腳力,增強新聞敏感性,迅速發現熱點,準確分析事件,集納資源素材,扼要表達信息,深入剖析現象,為新聞報道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賦予新聞更多張力。
例如,進行政務報道時,新聞編輯就可以通過各種官方渠道獲取相關部門負責人的發言稿件和相關政策文件,為新聞發布提供詳細并且全面的信息內容。此外,媒體融合還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豐富新聞報道的形式,新聞編輯當下可以通過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方式全方位呈現新聞內容,為新聞報道增添多樣性和豐富性。在體育報道中,新時代的新聞編輯還可以通過添加慢動作播放和視頻回放等展示運動員的比賽過程和技術動作,使觀眾能更加深入地沉浸式了解比賽情況。
在時代的大潮中,沈陽日報社充分把握全媒體深度融合的機遇,引導及組織能寫得一手好稿件的編輯記者順應形勢,提升業務素質。在轉型發展中,他們不斷延伸腳力,提高優質新聞內容的生產水平,并逐漸成長為全媒體傳播人才。相關成果在2023沈陽首屆國際時尚體育節策劃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2023年5月2日,沈陽首屆國際時尚體育節正式拉開帷幕。7 月22 日,2023 沈陽首屆時尚體育節嘉年華暨沈陽日報社全媒體用戶節盛大啟幕?!渡蜿柾韴蟆贩e極統籌所屬的傳統媒體以及新媒體,先后推出了融媒體報道200余篇,總瀏覽量也超過了300萬次?!爸讣庑侣劇笨蛻舳诉€開設了專欄,以文字+圖片+直播+視頻的形式,持續推出了一系列的融媒體產品。利用開展賽事報名、評選和投票等活動,“指尖新聞”客戶端還提升了自身下載量以及粉絲黏度。沈陽晚報微信公眾號和視頻號充分發揮可視化的優勢,生動展示參賽達人的運動技藝,推出的一系列短視頻閱讀量都實現了10萬+。沈陽日報社以承辦沈陽首屆國際時尚體育節為契機,建立了相應的宣傳、運營和推廣機制,有效增強了新聞編輯自身的造血功能,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沈陽晚報官方微博還與網絡大咖們進行互動,并精選參賽達人,通過錄制視頻來展示選手的運動技藝,相關報道累計瀏覽量近百萬。通過全媒體傳播,沈陽日報社從高度、溫度、廣度、深度上持續發力,并在打造新場景、新模式、新業態上賦能沈陽體育產業發展,同時成功打造了報社自有的品牌IP,也為加快媒體深度融合及發展作出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媒體融合促使新聞編輯提升眼力,借助新媒體技術,拓展觀察社會的視角。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在新聞報道中,新聞編輯要用事實說話。新聞編輯要獲取新聞事實,不僅要符合自身職業規范,更要提升眼力。以往,因為條件所限,新聞事實獲取渠道比較單一。
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技術手段的不斷更新,新聞編輯工作也在不斷變化,通過使用多種多樣的技術手段,采用多個渠道,運用多個平臺,從多個角度快速獲取并處理新聞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資源浪費,不至于重復勞動。比如,在非常緊急的情況下,新聞編輯可通過線上實時更新的相關數據庫以及信息源,全面迅速獲取第一手信息和素材。此外,新聞編輯還可以通過多媒體傳播等方式,迅速將信息傳達給受眾,這無疑縮短了新聞信息傳播的時間。
媒體融合提高了新聞編輯工作效率,使得新聞得以實現多渠道、多平臺、多角度的信息采集及編輯。與傳統媒體報道形式相比較,這種高效便捷的工作方式不僅為新聞編輯增加了更多時間和空間去進一步深入挖掘新鮮的新聞事件,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新聞的內涵。
2022 年上半年,沈陽日報社積極運用媒體融合的發展成果,進行了多場線上5G 直播,吸引2500 余萬人次陸續進入直播間,在后臺有上萬名網友留言,不僅成功打造了“新聞+服務+商務”的新模式,還為促進媒體深度融合及助推沈陽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沈陽日報社從“融”字破題,通過帶貨、帶車、帶崗、帶房以及電商大賽等一系列特色直播活動,不斷做優內容、進行精準闡釋,用群眾容易接受的互動直播形式進行推送,達到了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果。
同時,為踐行守正創新要求,新聞編輯不斷提升眼力,打破傳統思維定式,充分把握媒體融合時代的受眾接受習慣,不斷發揮視頻直播的優勢和特性,進行融媒矩陣傳播,將5G直播間作為主平臺,沈陽網、地鐵第一時間視頻號、抖音號、微博和“沈陽發布”及“指尖新聞”客戶端同步推送,疊加《沈陽日報》《沈陽晚報》等傳統媒體,實現了媒體融合,用戶導向體現了品牌化,新聞編輯工作效率得以提高,同時也帶來了不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收益。
媒體融合促使新聞編輯增強腦力,用主流價值導向準確駕馭互聯網“云腦”。優質內容是媒體融合傳播的奠基石。如果沒有優質的內容,媒體融合就無從談起。新聞編輯必須增強腦力,在堅持主流價值觀、準確把握時代脈搏的基礎上,運用新技術和新手段,加強內容平臺建設,準確駕馭互聯網“云腦”,以精品化為目標,實現技術場景與用戶場景的完美精準適配,使新聞報道呈現更優質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堅持主流價值觀是前提,只有堅持主流價值觀,才能精準選擇新聞信息,搭建合適的互動場景,從而生產優質內容,使新聞編輯工作更加游刃有余。如果方向跑偏了,內容把握就會出現偏頗,精品化的目標也就無法實現,用戶的畫像必然不夠清晰,用戶黏性減弱,媒體融合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2022年,《沈陽日報》開展了“我為沈陽振興發展獻良策”的專題系列報道。在新聞編輯過程中,《沈陽日報》探索出一條讀者提出相關建議、記者進行實地采訪、邀請相關單位及時逐條回復的新路徑。同時,注重傾聽讀者意見建議。新聞生產過程中,新聞編輯充分發揮新媒體產品覆蓋面范圍廣、參與性強等特點,搭建互動交流平臺?!吧蜿柊l布”客戶端推出一系列融媒體產品,就相關工作征求群眾建議,同時進行統計分析,為有關部門的決策起到了積極的參考作用。
在這個過程中,“沈陽發布”客戶端既是良策的收集者、發布者,也是讓良策最終變成決策的推動者。新聞編輯通過開設專題,收集到來自各個領域的真知灼見、民聲民意、意見建議,同時趁熱打鐵,及時發布收集上來的“金點子”,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媒體充分發揮輿論引領作用,聚焦沈陽市中心工作策劃話題,并充分利用媒體融合,發動社會各界人士獻智獻策,將力量匯聚成奔騰之勢,創新性地打造出一個媒體融合的優質案例。
媒體融合促使新聞編輯創新筆力,夯實基礎,做一專多能的“全媒體編輯”。在新聞報道中,包括記者、編輯在內,誰都不可能是每一條新聞的目擊者。大量的新聞素材來自不同的消息源。當互聯網、抖音等新媒體成為媒體工作者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后,越來越多的網絡信息源成為新聞報道的主體。面對紛繁復雜的消息源,新聞編輯要合理選擇、甄別,從而使報道更加準確、真實、活潑、生動,這成了新聞采編規范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無論媒體融合發展如何“眼花繚亂”,新聞編輯都應該靜下心來,撥開“云霧”,夯實基礎,創新筆力,成為一專多能的“全媒體選手”,通過多種方式來呈現新聞內容,提高新聞報道的可信度,使新聞層次更加飽滿。這里提到的基礎,便是指每位新聞編輯都應堅持尊重事實、尊重消息源。基礎打牢了,創新才有空間,一專多能才有發揮余地,競爭力才能得以體現。
例如,在突發事件報道中,《沈陽晚報》新聞編輯獲取線索后,便會及時收集社交媒體實時更新的信息源,加上前方傳來的最新信息和圖片,圖、文、聲、像并茂,輔助短評、鏈接等,迅速在“指尖新聞”客戶端、沈陽晚報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發布報道,吸引更多的讀者關注。接下來,在新媒體持續跟蹤,讓內容“多飛一會兒”。編輯過程中,新聞編輯會將新聞背后的事件剖析得更加全面、深入,加上技術手段輔助,使讀者實現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自如切換,新聞傳播的開放性得以完美詮釋,可持續性也得以實現。
媒體融合對如今的新聞編輯工作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和作用。它不僅提高了新聞編輯的工作效率和產品質量,還豐富了新聞編輯工作的形式和內容,進而提高了新聞編輯工作的影響力和競爭力。當然,媒體融合也給當下乃至今后的新聞編輯工作帶來了一系列挑戰。
如何處理社交媒體上獲得的大量信息及素材,避免資源浪費和重復勞動?怎樣才能在多種渠道獲取素材和信息的過程中,確保新聞信息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如何提高新時代紙媒新聞報道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讀者和受眾?這些問題都需要新聞編輯深入思考,在工作中進行不斷的探索,尋求解決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