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真平 王志華
(江蘇理工學院 江蘇 常州 213001)
202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實現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是我國全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城鄉融合是涉及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多方面的系統工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等方式已然成為職業教育推動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因此,探討職業教育助力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理和實踐困境,探索職業教育推動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對于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城鄉融合發展是發揮城市和鄉村各自優勢、放大城鄉要素流動的協同效應,促使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城鄉生態空間融合和產業融合,實現城鄉等值發展。短期內,城鄉融合發展是通過政策引領破解要素流動障礙,促使城市中具有比較優勢的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流向鄉村;從長期來看,城鄉要素流動要達到動態平衡,城鄉之間取長補短,逐步形成城鄉發展共同體[1]。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實現城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具體來看,有以下三大特征:
其一,全域性的城鄉空間交互融合。一是地理空間融合。城市空間向鄉村空間延伸,自然連接在一起,沒有任何阻礙或隔離。二是生活空間融合。城鄉居民彼此的生活空間出現了各自宜居適度的交流互動,市民下鄉體驗農事生活,追求康養休閑;農民進城共享優質醫療資源和文化資源等公共服務。三是生產空間融合。隨著鄉村產業的多元化以及農業產業鏈的延伸,農業生產空間逐步向城市拓展;而城市產業的轉型升級以及受到環境、土地等資源約束,工業、服務業的生產空間也向廣闊的鄉村地區延伸。四是生態空間融合。綠色可持續發展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城市市民從生存需要邁向生活需要時,建立穩定可靠的自然生態系統顯得尤為重要,鄉村的山水林田湖草通過整體規劃可主動融入城市空間,成為城市后花園,形成城鄉生命共同體。
其二,多領域的城鄉產業發展融合。第一,一產不斷增強是城鄉產業融合的目標。城鄉產業融合應以鄉村農業為融合基礎,引導城市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業集聚;以數字技術賦能農業發展,打造智慧農業、生態農業,延伸農業產業鏈,并與當地城市特色產業鏈相聯結,提升農業附加值,盡可能將增值收益留在鄉村。第二,二產堅持發展是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的動力。不斷提升城市制造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通過農業機械設備研制和農產品深加工技術升級等方式反哺農業發展。城市特色產業鏈向鄉村延伸,打造原材料生產基地和農村消費市場,促進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消費升級。第三,三產持續提高是城鄉產業融合的必備條件。依托鄉村綠色生態環境和特色優勢產業,融合城市電商平臺、現代物流、文旅運維等優勢要素,發展鄉村康養休閑、農事體驗、親子研學等服務產業,并不斷提升產業能級和產出效益[2]。
其三,整體性的城鄉生產要素融合。第一,城市資本下鄉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首要前提。通過政府的政策調控,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鄉村建設發展,并將資本收益的主要部分留在鄉村。第二,人才回流鄉村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因子。推動農村籍退役軍人、大學生、農民工等返鄉創業,帶動農民就地就業;繼續推進第一書記制度,夯實鄉村基層黨組織力量,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不斷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科技人員下鄉推動農業現代化,以科技創新賦能鄉村新業態新模式,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從而為鄉村發展留住必要的人口基礎。第三,現代科技融入鄉村是推進城鄉融合的重要條件。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鄉村傳統生產要素深度融合,推動城鄉產業融合,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和服務能力,逐步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但也要看到,眼下我國最大的發展不平衡仍然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仍然是“三農”發展不充分。因此,實現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是促進共同富裕的著力方向,需要更注重城鄉融合發展質量。職業教育是促進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力[3]。本文基于新發展理念,從職業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育內容等維度,探討城鄉創新發展、城鄉協調發展、城鄉綠色發展、城鄉開放發展、城鄉共享發展的作用機理。職業教育對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機制如圖1 所示。
圖1 職業教育助力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
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需要創新驅動。職業教育通過校企合作、職業培訓等方式為城鄉創新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其作用機理表現為:一是職業教育充分發揮縣域職教中心靠近鄉村的地緣優勢,為鄉村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和技術指導,特別是促進數字技術與當地特色優勢產業相互融合,為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支持;二是職業教育充分發揮高職院校的技術研發優勢和人才集聚優勢,通過專家教授駐村、駐企制度,將新技術、新模式等引入鄉村,并促進城市工業、服務業與鄉村農業深度融合;三是可以通過建立鄉村振興研究院、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園等職業教育創新平臺,整合各方資源,暢通涉農科技成果轉化渠道,激發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的內生動力。
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并不是單向的以城帶鄉、以工促農,而是需要雙向的城鄉互促、工農互促,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和等值發展。職業教育通過長期培育、短期培訓等方式為城鄉協調發展提供人才支持。一方面,職業教育對進城農民工展開短期培訓,注重提升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增強其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促進勞動力要素從鄉村流向城市,彌補城市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用工缺口。另一方面,高職院校面向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和新型職業農民等群體開展擴招行動,并遴選其中優秀者成為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帶頭人、鄉村企業創始人的培育對象,促進人才要素從城市流向鄉村,引領鄉村產業轉型升級。
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不能再走破壞生態環境、消耗不可再生資源的粗放式發展道路,必須遵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立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走城鄉融合綠色發展道路。職業教育踐行類型教育和實踐教育理念,通過加快綠色科技成果轉化、開展綠色校園建設和普及綠色文化等渠道,為城鄉綠色發展提供理念支持。其作用機理表現為:一是職業教育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在人才培養和校企合作過程中向學生和企業傳遞綠色發展理念,塑造綠色消費文化,培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企業[4]。二是隨著城市職業教育資源的外擴,職業院校更多在城郊選址建設,形成如常州殷村職教小鎮等職教資源聚集區,踐行綠色校園建設理念,帶動周邊鄉村采摘體驗、康養休閑、研學旅游等生態產業發展,使之成為城市發展的后花園,促進城鄉空間的相互融合。
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需要具有國際化視野,需要國內外成功經驗的啟示。職業教育通過開展國際交流、技術合作等方式,為城鄉開放發展提供國際合作支持。一方面,職業教育開展國際合作,通過師資交流、課程共同開發、課題合作等方式,吸取國外城鄉融合的成功經驗,如韓國“新村運動”等,結合我國城鄉融合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職業教育借鑒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城鄉一體化數字治理經驗,通過國際技術合作,做好智慧物聯網關鍵技術、數據分析挖掘技術等的研發工作,豐富數字治理應用場景,全面推進城鄉治理一體化。
職業教育具有公共品屬性,為城鄉居民提供公共教育產品,內容包括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道德等,通過知識溢出和擴散,推動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其作用機理表現為:一是職業教育可以提升城鄉居民的人力資本水平,增強其在就業市場上的議價能力,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城鄉居民,特別是農民的工資性收入[5]。二是職業教育針對農村籍大學生、退役軍人群體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相結合,培育一批鄉村創新創業示范主體,帶動周邊農民創業就業,實現城鄉知識溢出和創新擴散,推動城鄉共享發展,進而促進城鄉居民共同富裕。
職業教育是促進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力,但也要認識到,職業教育助力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還面臨著諸多障礙。
城鄉創新發展需要職業教育科技創新為其提供源生動力,但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科技創新水平較低,難以支撐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究其原因,一是從學歷來看,據2020 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0 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總計648 718 名,其中本科學歷547 527 名,占比84.4%;碩士研究生學歷54 815名,占比8.4%;博士研究生學歷431 名,占比更低。數據顯示,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學歷特點是“兩頭尖、中間鼓”,本科學歷人數最多,但高學歷人數偏少。高職院校情況稍好一些,但高學歷教師人數同樣偏少。職業教育缺乏高學歷專任教師導致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創新水平較低。二是就業導向的職業教育更重視教學,科技創新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從學校層面來看,投入資源不夠充足,科技創新的外部環境不佳;從教師層面來看,開展科技創新的內生動力不足,積極性欠缺。三是職業教育科技創新更多關注新模式、新業態的創新,因為直播帶貨、農文旅融合等新模式的創新周期短、見效快,而涉及數字技術與傳統鄉村產業融合的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往往難度大、周期長、見效慢[6]。
長期以來,受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城市與鄉村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消費水平、產業集聚度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擴大,導致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城市單向流動,職業教育資源配置同樣存在重城市輕鄉村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從層次布局來看,涉農職業院校主要分布在中等職業教育層次,高層次涉農職業院校數量明顯偏少。以江蘇省為例,高職院校總計89 所,涉農高職院校只有7 所,占比7.87%。二是從區域布局來看,高層次、高質量的職業教育資源向城市集聚,在地理空間上遠離鄉村。以江蘇省為例,7 所涉農高職院校中只有2 所院校建設在縣域鄉村,占比僅為28.57%。三是從專業布局來看,基于招生就業、師資引進、學校發展等因素考量,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的“非農”“離農”傾向十分明顯。以江蘇省為例,7 所涉農高職院校的涉農專業平均占比為30%,并存在同質同構現象,扎堆開設熱門專業。因此,職業教育資源配置的重城市輕鄉村現象導致城鄉協調發展不均衡,優質要素更多向城市流動。
城鄉綠色發展是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顯著特征,但目前城鄉綠色發展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城市化、工業化的負面效應便是城市生態環境的惡化,溫室氣體排放過多造成城市熱島效應,產業集聚造成對城市生態空間的擠占,影響了人類的生活質量。二是鄉村生態保護意識尚未完全建立,生態環保基礎設施尚不完備。一方面,無害化廁所、垃圾及污水處理設施等環保基礎設施配備比例不高,導致鄉村生態環境受到鄉村產業發展的沖擊。另一方面,鄉村居民對綠色低碳新技術的接受意愿不強,也不愿改變傳統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導致鄉村生態環境較為脆弱。三是城鄉綠色發展缺乏頂層設計。城市生態空間有限,有必要向鄉村延伸,讓鄉村成為城市的后花園。但現階段城鄉生態空間未能形成有機整體,未能與城鄉產業融合統籌規劃,綠色發展較為凌亂無序。另外,職業教育綠色發展理念尚未建立,對綠色低碳新技術研發的投入不夠,對自身綠色校園建設的認識不足,也會影響城鄉綠色發展的深入推進。
城鄉開放發展決定了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廣度和深度,需要汲取國外職業教育助力城鄉融合發展的成功經驗。但現階段職業教育開展的關于城鄉融合發展的國際合作交流較少,難以形成對城鄉開放發展的有力支撐,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現階段職業教育更多聚焦“走出去”,輸出職業教育優質師資、課程、設備等,通過“魯班工坊”等形式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打造中國職業教育品牌[7]。二是職業教育“引進來”更多關注人才培養模式的引進,從辦學模式、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總結歸納“雙元制”“現代學徒制”等模式的優勢,并結合中國國情進行創新應用,但對職業教育助力城鄉融合發展、鄉村振興等方面的成功經驗關注較少。三是職業教育國際交流合作仍處于師資培訓、合作辦學、課程建設等初級階段,未能深入當地社會進行考察調研,未能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分析職業教育助力社會經濟發展的模式和優勢,對職業教育助力城鄉融合發展的成功經驗總結歸納不夠。
知識溢出效應反映了鄰近知識生產者之間的信息和思想的擴散,加強了空間集聚創新,對全社會可持續發展影響深遠[8]。教育可以通過知識溢出對社區、城市和鄉村的生產、生活產生正面效應,但職業教育知識溢出效應不顯著,導致城鄉共享發展不充分,具體表現在:一是職業教育的技能訓練模式制約了知識溢出效應,技能訓練更多依賴經驗和熟練度,較少涉及知識的創新應用,知識生產者之間的信息和思想擴散較難;二是職業教育更多關注學生就業和升學,對城鄉融合發展關注度不夠,自身創新能力不足,知識溢出意愿不強;三是職業教育資源配置重城市輕鄉村,導致知識向鄉村溢出的通道不暢,影響了城鄉共享發展。
破解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境,實現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職業教育的助力,應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發揮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
首先,構建職業教育科技創新的“硬件”。推動高層次的涉農高職院校牽頭,整合農業科研院所、農業企業等各方資源,建立鄉村振興研究院或城鄉融合發展研究所,并參與建設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園,以產業發展帶動科技創新,重點關注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智慧農業等方面的技術研發,提升職業院校新進教師的博士比例,增加專職科研人員的崗位數量,鼓勵教師開展有利于城鄉創新發展的科技創新。
其次,構建職業教育科技創新的“軟件”。一方面,職業院校可打造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服務平臺,形成城鄉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應用、轉化、推廣的良性機制,以市場化機制倒逼科技創新供給能力提升,推動教師從僅重視教學到教學科研并重。另一方面,職業院校可建立校內大學生眾創空間,形成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以“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為引導,激發學生開展科技創新的熱情,特別是激發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意愿。
再次,構建職業教育科技創新的“綜合系統”。以鄉村振興研究院或城鄉融合發展研究所為抓手,以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服務平臺或眾創空間為依托,軟硬互促,做好農業智能化機械設備、現代科學育種技術、遙感分析技術等關鍵技術的聯合攻關,特別是涉及城鄉產業融合關鍵技術的研發,不斷提升職業教育科技創新供給能力,進而推動城鄉創新發展。
職業教育助力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需要均衡配置職業教育城鄉優質資源,促進優質要素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既要依靠政府政策推動,也要依賴市場需求拉動。具體來說,可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層次布局方面,優先考慮涉農高職院校的升本需求,以此集聚優質職業教育資源,推動高職院校差異化發展,引導部分高職院校重點服務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另外,針對有條件的縣域中等職業學校,可打造一批國家級或省級示范校和重點校,引領中等職業教育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二是區域布局方面,加快推進職教小鎮建設,充分利用鄉村土地流轉優勢,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在城市和鄉村的銜接區域承接城市優質職業教育資源的外溢,特別是通過土地、資金、人才引進等組合扶持政策,吸引部分涉農高職院校到城郊落戶,促進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向鄉村流動。三是專業布局方面,當前正處于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城鄉產業融合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擴大,城市二、三產業向鄉村延伸,布設生產加工基地和康養休閑基地等;鄉村第一產業積極延伸產業鏈,生產向城市拓展,消費向高端轉型。由此可見,產業融合急需大量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市場需求將拉動職業院校融合型專業的建設。例如,在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江蘇寧錫常接合片區,可在縣域中職學校開設直播電商服務、冷鏈物流服務與管理、休閑農業生產與經營等專業,在涉農高職院校開設城鄉規劃、生態農業技術、農產品加工與質量檢測等專業,這些專業培養的都是城鄉融合發展急需的人才,就業前景廣闊。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增強職業教育綠色發展理念,深化城鄉綠色發展,可在以下三個方面發力:第一,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以綠色教育和綠色發展為核心,將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要求貫徹落實到學校教學、科研、后勤及社會服務等工作的全過程中,通過人才培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影響企業和個人,引導城鄉企業和居民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進而帶動城鄉綠色發展。第二,加快推進綠色校園建設。職業院校應當明確綠色發展定位,將開展綠色教育、推廣綠色文化、創新并推廣綠色技能技藝、建設綠色校園環境、開展綠色校園運行管理、培育綠色行為等舉措納入學校內涵式發展之中,使校園成為一個具有良性生態循環的綠色系統。第三,加強綠色低碳技術研發。聚焦城鄉綠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綠色技術需求,組織人員專題調研,與企業聯合攻關,通過產教融合等方式培育綠色技術創新的典型示范企業,構建城鄉融合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以綠色技術賦能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
隨著全球化發展帶來的人力資源流動加速、我國教育對外開放力度的加大及“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帶來的機遇,職業教育國際化成為我國職業教育轉型發展的重要路徑。但聚焦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職業教育國際合作還有待深化。一方面,職業教育“走出去”要扎根當地。當前職業教育“走出去”主要依托中外合作重大建設項目,通過“魯班工坊”等載體培養既懂中文又掌握技術技能的復合型人才,與當地社會聯系不夠緊密。因此,在今后一段時期,職業教育“走出去”要深入當地社會,了解民生民情,聚焦區域需求,總結當地城鄉融合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探索職業教育助力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作用維度。另一方面,職業教育“引進來”要精準對接。針對城鄉開放發展所需的人才、課程、技術、政策等要素,職業教育“引進來”要精準對接需求,引入城鄉融合發展領域知名度較高的國際化師資,以及有助于培養具有全球化視野的復合型人才的國際化課程,總結歸納國外職業教育助力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模式和路徑,全面推進城鄉開放發展。
為提升職業教育助力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知識溢出效果,可從知識源、知識接受方、溢出環境等方面構建系統性的保障體系,暢通面向鄉村的知識溢出通道,以促進城鄉共享發展。一是知識源層面。職業院校應探索構建面向鄉村農民的知識源體系,其特點是通俗易懂,以實踐知識為主、理論知識為輔,符合農民的認知水平和認知習慣。此外,知識供給應精準匹配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的具體需求,例如,當前應更多關注數字技術在鄉村治理、鄉村服務中的具體應用。二是知識接收方層面。職業教育可通過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相結合、長期培育和短期培訓相結合,分類培育專業種植養殖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帶頭人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其綜合素質,增強其知識吸收能力,進而提升職業教育知識溢出效果。三是溢出環境層面。職業教育應通過“校鎮合作”模式構建良好的政產學研合作環境,促使職業院校成為聯結城鄉、溝通政企的創新樞紐;通過“農業眾創空間”模式構建良好的鄉村創業環境,共享城鄉優質創業資源,提升知識溢出績效;通過“鄉村學徒制”模式構建良好的人才培養環境,保障鄉村傳統手工技藝的賡續傳承[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