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峙 邱子沫

摘要:作為電影重要類型的科幻電影,擁有社會和經濟雙重效益,需要從“本土”走向“國際”。本文回顧了基于“本土想象”的中國科幻電影的類型融合;分析了中國科幻電影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制作探索;提出了中國科幻電影要立足國際視野,以跨文化傳播競爭力的提升推動中國科幻電影“走出去”,在國際傳播中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
關鍵詞:中國科幻電影 本土想象 國際視野 跨文化傳播
科幻電影是電影的一種重要類型,在全球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根據Box Office Mojo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歷史票房前十的影片中,有八部科幻電影,其中《阿凡達》以27.88億美元位列第一,可見科幻電影的魅力。2019年《流浪地球》標志著中國科幻電影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迎來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同檔期的科幻電影《瘋狂外星人》也表現不俗,收獲了22億元的票房,讓中國觀眾對中國科幻電影產生了極高的期待;《上海堡壘》雖然有極高的關注度和話題度,卻透支了中國觀眾對科幻電影的希望。2022年暑期檔科幻電影《獨行月球》上映,票房破30億元,再一次讓中國觀眾看到了中國科幻制作的水準和工業化電影的水平,進一步點燃了社會大眾對中國科幻電影的期望。好萊塢的科幻電影也并非不可復制,中國科幻市場的無限潛力也呼喚電影人能夠制作出具有“本土想象”能夠“講好中國故事”,又具有“國際視野”走出中國大門的優秀科幻大片。
《電影藝術詞典》將“科幻電影”定義為以科學幻想與想象為內容的故事片。可見,基于技術的“想象”是科幻電影的重要元素。中國科幻電影面臨著歷史發展不足和現實發展受限的深層困境。一方面,中國電影工業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觀眾無法從影片中看到由科幻電影帶來的想象力以及精彩絕倫的視聽效果;另一方面,除了電影技術上的欠缺,這也和中國人更加關注現實、反思過去的思想有關,創作者往往習慣向后看,從悠久的文化中汲取創作源,基于“本土想象”,而缺少對未來的思考和想象。因此,從形式上來說,中國現有的科幻電影多數都是以“軟科幻”為主,只是具有科幻外衣包裝的電影,“硬科幻”電影制作欠缺;從內容上來說,中國早期的科幻電影,由于其概念內容過于寬泛,科幻因素也常常在喜劇片、愛情片、災難片中出現,故而科幻電影會與其他電影類型雜糅而形成一個新的類型,形成基于“本土想象”的類型雜糅,從而衍生出了科幻喜劇片、科幻兒童片、科幻鄉村片等。
1.科幻喜劇片:科幻與喜劇的融合。當科幻與喜劇進行類型上的融合,就形成了“科幻喜劇片”類型,它既擁有科幻類型中對未來的想象、科技的發展等表現,也具有搞笑、有趣等特點。長期以來,基于本土想象的中國科幻喜劇貼近大眾,在兩種類型之間尋求平衡,以此拓展受眾面,降低票房風險,以求獲得國內電影市場的認同,已經成為中國科幻電影的重要類型。科幻喜劇片的出現,是中國科幻電影基于本土想象在科幻類型拓展上的嘗試與探索,拓展了喜劇電影的限制,增添了敘事的神秘性以及人物命運的不可預知性,在精神愉悅的同時也能獲得視覺上的享受。一方面,科幻喜劇片突破了科幻電影嚴肅、深沉、冷硬生猛的感覺,喜劇軟化了科幻電影的硬度,讓科幻電影變得更有趣;另一方面,科幻與喜劇的融合在于對反差與平衡的把握,讓觀眾在含淚嬉笑后對科學法則以及人類命運進行更多的思考。例如,《六十年后上海灘》(1938),對本土想象進行探索,影片包含了機器人、氣候控制室等科幻元素,呈現了主人公在六十年后的上海鬧出的一系列笑話;《瘋狂的外星人》(2019),穿插著各種喜劇片段,以滑稽、荒誕增添影片的趣味性;《獨行月球》(2022),影片以太空為背景,延續了開心麻花傳統的荒誕喜劇風格,與科幻元素相整合,在科幻與喜劇的結合中實現平衡,讓觀眾更加容易接受這兩種類型的雜糅,契合了本土化科幻喜劇的類型特質。
2.科幻兒童片:兒童片內核下的科幻外衣。回溯我國科幻電影的發展,科幻片與兒童片兩種類型一直有著緊密的聯系。早期在中國科幻電影總體缺乏的大背景下,產生了多部中國兒童科幻片。這部分科幻兒童片在兩種類型的基礎上還加入其他的元素使影片更為豐富,涉及超能力、環境惡化、科技濫用等方面的主題,以兒童作為主要角色,體現出積極向上的氛圍,在表現兒童間的友誼的同時也對培養兒童的科學興趣、增加兒童的科學知識起到一定作用。近幾年,科幻兒童片發展愈發成熟,在科幻+兒童類型元素基礎下進行升級,融奇幻、家庭、喜劇、音樂等多種類型元素于一體。在電影制作工業水準上也更成熟,彰顯出強烈的重工業意識。中國的科幻兒童片基本上都是在兒童片的內核下加入科幻外衣,堅守兒童本位意識,在思想深度上無法深入探討,技術的困境回避了對想象空間的展現,發展邏輯更多的是一種情感邏輯,而不是科學邏輯。例如,《小太陽》(1963)講述了兒童對科學的向往,想要造出人造太陽的故事;《霹靂貝貝》(1988)中的影片主人公貝貝一出生就帶電,影片設計了貝貝帶電控制世界的超能力;《魔表》(1990)加入了冒險的元素,講述了小男孩康博思利用一副魔表變成了大人所遭遇的事情;《大氣層消失》(1990)加入了災難元素,講述了小男孩能聽懂動物的語言知道了拯救世界的方式,最終救下人類的故事;《外太空的莫扎特》(2022)以少年任小天和外星人莫扎特的友誼為敘事主線,是集科幻、兒童、喜劇等元素為一體的為暑期檔定制的合家歡電影。
3.科幻鄉村片:把“本土想象”進行到底。近年來,中國的科幻電影,尤其是網絡電影,圍繞鄉村振興的命題,探索用科幻題材來講好鄉村故事,逐漸成為中國科幻電影的新品種。從鄉村科幻片的總體特點來看,相較于都市科幻,鄉村科幻片具有鮮明的中國本土的鄉村特色,鄉村科幻片植根于中國的鄉村發展,在鄉村振興目標、鄉村面貌呈現、鄉村發展路徑等多方面探索和發力,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鄉村的鄉土、鄉音、鄉情的詩意,在放飛想象中,把鄉村的非遺、景觀、特產、風俗都融入科幻電影中,開拓了科幻電影的新頻道。例如,《我兒子去了外星球》(2018),講述了農民守護外星人的故事;《外星人事件》(2020),講述了村干部偶遇外星飛船墜落發生的奇幻扶貧故事;《你瞅啥?外星人》(2021),講述了村干部為了保護村民和外星人斗智斗勇的故事。這些科幻片進一步把“本土想象”進行到底,都是通過科幻元素展現了鄉村旅游、鄉村振興、鄉村特色等鄉村面貌。
無論是科幻喜劇片、科幻兒童片還是科幻鄉村片,這些基于中國“本土想象”的科幻電影融合類型,雖是受制于電影工業化和制作水準的產物,但也為中國科幻電影在類型探索上添加了獨特的“中國特色”。伴隨中國電影工業水平的提升和技術水平的發展,中國科幻電影更應該在“本土想象”的融合類型中進一步探索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幻電影制作模式。
1.從軟科幻到硬科幻,制作與國際接軌。所謂硬科幻,從內容體系來說,電影作品的核心內容是與科技有關或對科技知識進行大量的介紹;從制作體系來說,其制作是用大量的特效和技術來支撐。硬科幻代表的是電影高度的工業化、體系化、標準化、流程化、規范化的水平。電影作為科技化、工業化、產業化的藝術,高科技的支撐、發展對現代電影產業極為重要。電影科技的進步以及對國際電影科技的影響力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為電影強國的重要指標。所以,中國必須具有代表中國電影工業水平和標準的科幻大片,在高科技、產業規模等層面全面跟進甚至超越好萊塢。因此,中國科幻電影必須實現從“軟科幻”到“硬科幻”的轉向。
在《流浪地球》(2019)出現之前,中國科幻電影主要基于“本土想象”的類型融合,科幻只是包裝的一個元素,科學設定不強,處于世界科幻電影創作的邊緣,難以與西方科幻電影同臺競爭。《流浪地球》的出現開啟了中國硬科幻電影元年,以一己之力提高了中國電影工業水平,讓世界各國觀眾看到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為中國電影工業奠定了極大的自信。此后《獨行月球》(2022)、《明日戰記》(2022)等硬科幻電影相繼上映,也體現了中國科幻電影保持著高水準的制作水平,代表著中國的科幻電影也是有實力轉向硬科幻、與國際接軌。
2.彰顯中國特色文化,開啟全球敘事模式。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認為,電影比其他藝術更能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是人民深層傾向的反映。科幻片是幻想電影的亞類型,是以理性的方式,以科學理論為依據對人類的未來命運進行想象,而想象的背后則依賴于一個民族自身的文化特質。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更應該在立足本土的發展中,彰顯中國特色文化,走中國特色的科幻電影之路。事實上,中國科幻電影在增加文化軟實力、傳播中國文化、提高中國話語權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因此,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全球敘事模式,不僅是中國特色文化在國際傳播中的要求,更是一種主體意識蛻變的體現。
中國科幻電影要發展,在敘事層面,應該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出發,通過敘事滿足更多國家的價值取向,邁出全球敘事的步伐。《流浪地球》在彰顯中國文化的同時,有效地探索了全球敘事模式。影片一方面將敘事邏輯建立在中國式思維上,從“流浪計劃”中可以看到影片呈現出的中國寓言故事中“愚公移山”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影片以全球視角講述了中國人拯救地球的故事,將敘事背景安排在全球的語境中開啟了中國的科幻故事,在面對地球面臨毀滅危機時,中國人扮演著人類拯救者的角色,帶著地球去流浪,也是中國的一種嶄新的文化經驗和主體意識,展示了中國的世界觀和全球想象。
3.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融入全球話語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察“世界之變”,科學回答“世界之問”,鮮明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解決全球問題提出了中國方案,為共創美好世界提供了中國智慧。可以看到,全球化正在向“共同體”演變,也可以感受到,中國智慧直抵人心,中國電影在與時代并行的同時,更應建構起基于民族精神與中國經驗,與世界文化、藝術經驗“攜手向前”的共同體機制。近幾年,中國電影中的世界圖景想象進一步轉變,將中國自身變成具有全球和人類視野的主體,在心態上完成了“翻身”。如張藝謀導演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采訪所說,我們的視角從“我”變成了“我們”,這是一個質的飛躍。相較于好萊塢成熟的、標準的科幻電影生產制作模式,雖然中國的科幻電影還在探索中,但是在世界科幻電影這一經久不衰的電影序列里,中國也開啟了以自我的目光眺望浩瀚星空的歷史時段,中國科幻電影發展的“大氣候”也逐步形成,在電影敘事層面開始融入全球話語體系中,展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觀。
《流浪地球》圍繞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宏大時代主題,詩意地表達了中國對于未來世界的歷史責任,呈現了中國人也可以以人類的名義拯救世界,以中國人的視點構建起人類命運的共同體,在觀眾的共情機制中加入血緣共同體來尋找家園的情感認同,這種價值觀包含著國際主義精神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取向。《瘋狂的外星人》中將猴子賦予超能量和高智商,看似荒誕諷刺的外殼下,蘊涵著導演對人與人、人類與外星人以及人與動物等的相處溝通的主張,也體現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思想。《獨行月球》的主題是英雄式個體以犧牲自我拯救全人類,具有集體主義精神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通過獨孤月的個體成長、沈騰式的英雄觀,構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宏大的時代主題敘事,折射出中國電影的文化自信,也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中國力量與中國精神。
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背景下,科幻電影思考人類命運的國際通約性成為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實現跨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中國電影“走出去”,可以讓世界各國人民認知和認同中國及其文化,也有助于提升中國電影的國際影響力。在“走出去”時,中國科幻電影需要立足國際視野,要在堅守中國民族氣質的同時,實現多元化創作模式、置身國際語境、立足國際視野,在實現文化精準傳播中走向國際,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推動中國電影強國的建設實現。
1.實現多元創作模式,提升國際競爭力。縱觀在世界影壇成功的跨文化傳播影片,在價值觀的共性探尋和建立上都有著巧妙的構思。具有人類共性的價值觀能使具有不同背景的各國觀眾進入故事情景,理解影片意圖,從而幫助影片進行跨文化傳播和交流。就電影而言,一部影片的文化價值觀通常是通過其敘事策略來實現的。在電影敘事層面上,中國科幻電影很少與人類共同價值觀念形成基本的通約關系,尚未建立起能夠有效實現中國電影價值傳達的敘事策略,在跨文化傳播中易陷入困境并很難吸引國外受眾關注中國科幻電影。因此,中國科幻電影創作在敘事策略上可以尋找人類共性和中國個性的結合點,跨越不同國家文化的傳播隔閡,以期實現價值理念的有效傳播和國家形象的積極塑造。

因此,中國科幻電影創作應確立并堅定自己獨立地位的核心價值觀,在堅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國際化和本土化的結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聯合制作是中國科幻電影“走出去”戰略的重要舉措。中國科幻電影可以進一步嘗試與其他國家合作攝制影片,拓展合拍制作的樣式,拓寬中國科幻電影的發行與傳播渠道。聯合制作能在各方面實現跨文化交流,與各國利用合作機會在科幻電影的技術、敘事等方面交流學習,取長補短,實現資源互補,以及利益和效益的最大化。將其他國家的科幻電影創作理念、電影技術等和中國故事融合創作,打破文化壁壘,挖掘能喚起各國觀眾共鳴的中國故事。另外,也可以利用海外發行公司的優勢,保障影片的海外市場排片和營銷,提升中國科幻電影的能見度和認可度,幫助中國科幻電影進一步“走出去”。
2.置身國際語境,實現文化精準傳播。在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科幻電影要以更寬廣的胸懷和更堅定的立場把握不同國家文化的差異性。對國際市場的開拓、對國外受眾期待視野的揣摩是中國科幻電影實現跨文化傳播、增強國際傳播競爭力的必然要求。中國科幻電影要置身于國際語境,時刻關注、參考海外受眾的評價,實現中國科幻電影在國際市場上的精準傳播。如通過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MDb)和爛番茄網站中海外觀眾對《流浪地球》的評論,可以得知《流浪地球》對外傳播效果好的原因包括影片表現了中國式敘事,融入中國元素,展現中華文化價值觀,以此引發了海外僑胞的共鳴;影片傳達了團結全人類的精神內涵,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用共通的精神各國觀眾,在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得到海外受眾的認同。
此外,還可以從中國科幻電影的海外排片上映,海外電視臺播映、網絡播映平臺點映,海外票房數據,網絡傳播、電影期刊報道評價,國際電影節獲獎、展映,國際電影研究學術期刊發表等方面的數據統計和評價反饋對中國科幻電影的國際傳播進行考量。這對中國科幻電影的國際傳播效果、影響力的提升建設以及未來中國科幻電影的創作方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例如,《流浪地球》《獨行月球》在海外上映時,相應的國際媒體報道和播映數據呈現為中國科幻電影在“走出去”時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3.立足國際視野,推動電影強國建設。習總書記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早在2013年,中國就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近年來,中國電影繁榮發展,在全國影院數量,內地觀影人次,銀幕總塊數等方面都呈穩定增長的趨勢,票房規模位居全球第二,銀幕數量穩居全球第一。作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中國是名副其實的“電影大國”,但中國電影在國際視野以及跨文化傳播領域上并沒有和在世界電影市場中所處的地位相匹配,中國電影的整體傳播力度和國際影響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中國科幻電影要立足國際視野提升跨文化傳播競爭力,在國際化、全球化語境中增強市場競爭力,與好萊塢電影展開全面、可持續地博弈是推動中國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轉變的重點發展方向。新時代對中國科幻電影的國際傳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當前國際文化交流的大格局下,中國科幻電影應當承擔起對內弘揚主流價值、對外展示中國形象的媒介功能。除了堅守講述中國故事,不斷嘗試和探索新的電影技術,推動中國電影工業的提升,提高文化自覺、文化自信,鞏固和提升國產電影的市場份額,更要強化科幻電影項目開發的國際視野,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引導,緊跟國際觀眾的觀影需求,拓展國際傳播力、影響力和話語權。在中國科幻電影中體現中國智慧,推動中國電影由大到強,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電影強國。
回溯中國科幻電影發展史,可以看到中國科幻從本土想象到國際視野的發展與突破。如何使電影行業的發展與國家地位相稱,使中國盡快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科幻電影是一個很好的突破點。科幻電影反映了一個國家科技發展水平,也是電影市場上最重要的商業類型片。中國科幻電影創作者不僅要在電影工業、電影技術上進行提升,在類型拓展、價值觀展現以及跨文化傳播上也要不斷吸取經驗進行突破,以此創作出更多彰顯中國文化特色并能在全世界進行廣泛傳播的中國科幻電影。
作者王峙系四川傳媒學院副教授
邱子沫系四川傳媒學院講師
本文系四川傳媒學院2022年度校級科研項目“時代獻禮題材新主流電視劇的創新表達研究”(項目編號:X2022094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許南明,富瀾,崔君衍.電影藝術詞典(修訂本版)[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2]王雪梅.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的創新與探索——以歷史類紀錄片《中國》為例[J].傳媒,2022(13).
[3]陳旭光.類型拓展、“工業美學”分層與“想象力消費”的廣闊空間——論《流浪地球》的“電影工業美學”兼與《瘋狂外星人》比較[J].民族藝術研究,2019(03).
[4][德]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從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國電影心理史[M].黎靜,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饒曙光,王曼.電影強國建設視野下的國際傳播[J].世界電影,2021(04).
[6]周星.國際視野下認知新時代中國電影發展[J].藝術評論,2019(01).
【編輯:楊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