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杰 何柳云
摘要:“非虛構寫作”新新聞一度被我國傳統媒體廣泛運用并發揚光大。在短視頻成為吸引網民“觸網”首要應用的智能社交時代,短視頻通過嫁接“非虛構寫作”新新聞的諸多元素,顯示其強大的傳播效能和影響力?!胺翘摌媽懽鳌睘槎桃曨l在提供創作方法和技巧的同時,也對互聯網時代的碎片化傳播和社會價值的平衡,起到一定的作用,二者存著較強的關聯性和相似性。因此,非虛構類短視頻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未來必將成為視頻市場重要的創作方法和表現形式。
關鍵詞:“非虛構寫作” 新新聞 短視頻創作
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發布的《2023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10.40億,超過即時通訊(10.38億),成為第一大互聯網應用。截至2022年12月,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12億,同比增長7770萬,增長率8.3%,在整體網民中占比94.8%。以智能手機為主要載體的社交媒體,已深刻影響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而信息傳播的圖景化和新聞業的“液態”化,意味著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夠以自己的方式生產和使用新聞,一種新的傳播“業態”,“非虛構寫作”新新聞與短視頻結合的非虛構類短視頻便應運而生。
“非虛構寫作”這一概念,最早要回溯到美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興起的“新新聞主義”。當時的美國乃至世界都正處于風云變幻的動蕩時期,民眾迫切地需要了解更多最新消息。與此同時,各種媒體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電視廣播等媒體對紙媒的沖擊巨大,紙媒急需一種更為高明的寫作手法,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新新聞主義”應運而生。1973年,“新新聞主義”的代表人物湯姆·沃爾夫挑選出21位具有“非虛構寫作”風格的作家的作品,編寫成了《新新聞主義》一書,“新新聞主義”的稱謂開始被學術界認可,并形成了特有的風格:主張彌補傳統新聞純客觀的缺陷,運用動作、語言、心理等多種描寫方式多角度敘述事件,并尤其重視對事件中某些細節的描寫,甚至還特意強調作者在事件中的參與,以體現事件真實性。
1995年1月,《中國青年報》創辦《冰點特稿》欄目,次年《華西都市報》成立我國最早的特稿部,2003年《南方周末》記者李海鵬所寫的報道《舉重冠軍之死》,讓“非虛構寫作”獲得了更多的關注,同時也開啟了特稿寫作的黃金時代。2011年4月,在一批學者的支持下,著名調查記者紀許光于廣州成立了路邊社第四類寫作教育工作室,這是中國第一個非虛構文學創作(應用寫作技巧優化)教育工作室。
首屆普利策特稿獎得主約翰·富蘭克林在《為故事而寫作》中認為:特稿是一種非虛構的短故事形式。所以,特稿寫作在廣義上也被稱為“非虛構寫作”。而在《當代中國“非虛構”寫作研究》中,學者鄧曉雨認為非虛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非虛構”應該涵蓋一切符合其哲學精神的藝術形式,即既包含著對“真實”的不懈追求和嚴格考證,又包含著作者獨立審美的“創作”;狹義的“非虛構”指的是某種和報告文學既一脈相承,又有所區別的紀實寫作風格。筆者認為,“非虛構寫作”的邊界非常寬泛,只能界定它是相對于“虛構寫作”的一個概念,即它所敘述的事實是真實的、客觀存在的,它通過實地調查或親身觀察等方式進行的內容創作,包括了我們經常提到的報告文學、紀實性文學、特稿寫作、深度報道等?!胺翘摌媽懽鳌睂τ谧x者來說,可以通過更為具體的細節來感受更真實的故事,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對于寫作者來說,生活中的一切都能成為寫作的內容,或記錄自己平凡而有趣的生活,或通過刻畫邊緣人物來反映時代變遷。
作為具有新聞類作品屬性的“非虛構寫作”,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從分析研究這些特征中發現,諸多短視頻創作嫁接了“非虛構寫作”新新聞諸多元素,贏得了受眾,在承繼中有所創新,特別是充分運用短視頻自身如音像立體敘事屬性,將“非虛構寫作”諸多特征,更加具像化。
1.第一人稱敘事,使讀者(受眾)充分共情?!吨卸拘孕菘恕肥?983年普利策特稿獎的獲獎作品,記者南·羅伯遜在親自經歷過中毒性休克后,在恢復期用自己的手指艱難地敲下了這一篇非虛構報道。報道用第一人稱的手法,細致地記錄了自己從突然患病到送醫治療,再到克服困難慢慢康復的全過程,中間插入了關于中毒性休克綜合征的相關醫學知識,幫助讀者更科學地認識這個疾病。作者對于從中毒性休克中死里逃生的悲戚描述,帶給讀者生動的閱讀體驗,同時深入淺出的醫學知識介紹,也給讀者上了一堂形象的醫學課。
在非虛構作品中,第一人稱的使用營造出一種自述的語言氛圍,讓無數讀者在閱讀中不知不覺地成為“我”,去經歷“我”的故事,體會“我”的復雜情感。以“我”之體驗,“我”之故事,感染受眾,正是諸多短視頻創作常用的創作手法,如一些旅游類、敘事類短視頻,通過嫁接“非虛構寫作”的創作方法,達到與受眾充分共情的目的。
2.極力描寫現場環境,使讀者(受眾)身臨其境。梁鴻的《出梁莊記》在環境描寫方面表現得非常出色,梁鴻來到西安的二哥家所看到的場景,對環境極致的細節描寫,既包括了環境中人物的動作神態,也包括了環境中事物的顏色、味道,甚至加入了作者自己的主觀想法,使讀者仿佛同作者一樣,置身于昏暗的環境中,也更能體會到梁莊人在外打工的局促生活。在短視頻創作中,諸多的創作者把自己生產、生活的細節,如建房過程、工作流程、生產某個產品的過程,甚至將自己生活的日常,都毫不保留地呈現給受眾,讓受眾身臨其境,這正是“非虛構寫作”常常采用的文字細節描寫的影像版。雖然短視頻沒有文字描寫的細膩和通透,但短視頻有諸多如字幕、音樂、畫面等綜合敘事手段優勢,在新媒體時代更能被受眾接受。
3.點面結合,予讀者(受眾)全景體悟?!胺翘摌媽懽鳌蓖晕淖钟涗洉r代,記錄歷史,通過普通的人、普通的故事,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見證時代,見證歷史。梁鴻三部“非虛構寫作”作品《梁莊十年》《出梁莊記》和《中國在梁莊》,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急速變化時代下的中國村莊的變遷,以跟蹤訪問的形式,以一個個的故事,一次又一次把作者家鄉的人和事,變化與守望,生活與理想,呈現在讀者面前,以此映射出內地農村在時代發展中的種種無奈,獨特的視角、細膩的描寫與觀察,見證時代的變遷。如果說梁鴻的系列作品是通過宏篇巨制來敘述一個村莊的歷史變遷、一個群體的風云變化的話,那么短視頻往往采用幾期、幾個系列、跟蹤采訪制作等形式,將碎片化的短視頻串通成某一個整體敘事,表達一個具有歷史縱深感的另一類“宏篇巨制”,與受眾共同見證某一個群體、某一個個體、某一個事件的細微變化。
4.語言通俗易懂,與讀者(受眾)共享生活。廣東某高校教師黃燈所著的《我的二本學生》,就是通過講述自己以及自己教授的二本學生的故事表明:即使是一樣的二本學生,他們在不同年代的機會和際遇依然存在很大差別,由此呼吁社會應該更重視二本院校學生的狀況。在這本書中,黃燈采用了平鋪直敘的方式,將學生們的生活和工作娓娓道來,書中學生的故事貼近讀者對生活的一般認知,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根據其文字就能順其自然地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和情感,作者與讀者共享生活體驗。如果說“非虛構寫作”深受讀者喜愛的表達方式是其語言通俗、敘事平易的話,那么,受到廣大受眾喜愛的短視頻往往正是具備這個特征。在這類短視頻中,無論是畫面,還是文字,包括音樂等,都盡量讓受眾看得懂、聽得明白,如許多有關農村題材的收菜賣菜、訪貧問苦的短視頻,完全的日常生活化,通過展示生活的日常,來表達某個主題,與受眾共享生活。
關于短視頻的定義,目前還處于實踐探討階段,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但一般研究者認為,短視頻是時長在5分鐘之內,主要憑借移動智能終端,實現快速拍攝和剪輯,隨后在抖音、快手等視頻或社交平臺上分享的新興視頻形式。優秀的短視頻作品,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而這些特點正是充分借鑒或融合“非虛構寫作”的創作方法才得以顯示其強大的傳播效能和影響力。
1.個性化場景傳播,構建“身份認同”需求。非虛構類短視頻通過個性化的場景傳播,極力構建并極力滿足用戶“身份認同”心理,取得了良好的市場效能。如2021年抖音平臺走紅的“張同學”,關注他的用戶群體一般有兩類:一是對東北生活感到好奇的外地人;二是通過視頻追憶自己生活的東北人。他的視頻展現了當下最真實的東北農村,通過“東北熱炕”“撕頁臺歷”“老式家具”“室內菜園”“燒柴火灶臺”等實地場景的呈現,帶領用戶體驗東北生活,從而獲得“身份認同”。這些個性化場景敘事技巧不少來自于“非虛構寫作”,而不局限甚至超越了“非虛構寫作”技巧。當然,智能化技術在其中無疑發揮了重要作用。
2.“沉浸式”傳播,滿足用戶“現場感”需求。近兩年備受關注的穿越機短視頻,就是技術賦能沉浸傳播很好的體現,它能夠為用戶帶來更震撼、逼真的視覺效果,符合用戶追求刺激的心理需求。如視頻網站嗶哩嗶哩,關于穿越機的視頻獲得了大量的關注,其中《為了拍到煙花爆炸中心的畫面,我們炸了兩臺穿越機!》這一視頻獲得了四百多萬的觀看量?!俺两健钡摹艾F場感”,是互聯網技術下的新媒體傳播的獨特杰作,這種獨特性隨著5G技術的廣泛使用,將會越來越強化,其現場體驗感也會越來越強。足不出戶,走遍全球將成為現實。短視頻之所以能夠如此駕輕就熟地融合現代智能技術,實現“沉浸式”敘事,“非虛構寫作”對其借鑒意義是非常明顯的。
3.個性化與專業化并行,滿足用戶系統性需求。2021年1月25日,短視頻博主李子柒以1410萬的YouTube訂閱量,刷新了由她創下的“最多訂閱量的YouTube中文頻道”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又一次把中國的田園生活意象帶至世界。李子柒的短視頻精心選取并通過具有專業制作水準的情與景、人與事的高度融合,在鄉村田野、鄉村生活、農家煙火敘事中,以突出其個性化、專業化并行的特征與風格,并通過重復強調、持續跟進、分類分批呈現,以達到系統化的傳播效果。李子柒的短視頻看似簡單的鄉村生活呈現,實則是美學功底深厚、拍攝技術較高的專業人士,通過具有個性化的選景、布局、場景推進等,突出鄉村圖景之美、鄉村生活之優、鄉村環境之好,讓那些生活在城市里曾經的“鄉村人”或對鄉村生活充滿迷戀的都市人,好奇、向往、追隨,是典型的個性化與專業化并行,滿足用戶系統性需求的成功案例。
通過對“非虛構寫作”新新聞與優秀短視頻創作特征的分析研究發現,目前在市場上能受到用戶持續關注的短視頻,往往運用了“非虛構寫作”的諸多方法和技巧,二者存在諸多的關聯性和相似性。通過場景與細節的寫實,以“沉浸式”的敘述手法,將紙媒的新新聞主義“非虛構寫作”的動作、語言、心理描寫等多種敘述方法視頻化,并通過音樂、彈幕、留言等敘述元素,讓受眾參與其中,包括“議題設置”,跟蹤互動甚至共同創作,滿足用戶體驗和個性化需求,拓展用戶生活,以達到共情、共景之傳播效果,從而體現出傳統的“非虛構寫作”與新興的短視頻創作之間的密切關系。
1.以場景和細節,滿足用戶體驗?!胺翘摌媽懽鳌蓖鶓{借文字來敘述細節,而短視頻往往通過場景來體現細節,以此滿足用戶體驗。從當下優秀短視頻的創作中可以看出,場景傳播更加凸顯出個性化表達、精準化適配等特征,短視頻創作者在精準掌握目標用戶群體特征的基礎上,通過個性化場景的打造,構建群體身份認同,增強情感互動,在互動中人們進一步增加用戶黏性。再者,在大數據和智能算法的助力下,平臺能夠根據用戶的實時場景和實時需求,向其推送內容適配的短視頻,真正實現了內容的個性化場景定制。
“非虛構寫作”以獨特的細節描寫,把讀者帶入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中,讓讀者從文字中體驗作者所描述的“此時”之“情”、“此地”之“景”、“我在”之“感”;優秀的短視頻同樣善于以獨特的圖景、文字、音樂等,讓受眾體驗其“此時”之“情”、“此地”之“景”、“我在”之“感”,具有異曲同工之效果。
2.以“沉浸式”的圖景和文字,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沉浸式的敘事方法是“非虛構寫作”常用的寫作方法,而短視頻的圖景式敘事正是其所長,二者在這方面達到了高度的一致性。隨著5G技術以及各種軟硬件設備的快速迭代,短視頻的創作更具技術含量,其內容的呈現方式也更加豐富,VR、AR等技術逐漸被應用到短視頻的創作中,使得視頻畫面更具視覺效果,尤其是從第一人稱視角呈現的場景更具震撼力,能夠賦予用戶更加真實的“沉浸感”“現場感”和個性化。
美國社會學家伊萊休·卡茨的使用與滿足理論指出,受眾是有特定需求的人,他們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進行媒介接觸活動,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無論是梁鴻的梁莊系列作品,還是張同學、李子柒等的短視頻作品,之所以能夠受到受眾的喜愛,其對“特定需求”的實現是主要原因。在這里,“非虛構寫作”的“沉浸式”式敘述,是以圖景與文字雙重表達的形式出現的,二者在“沉浸式”表達敘述方式上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3.以“非虛構寫作”方法創作,契合用戶對虛假信息的反感。“非虛構寫作”之所以愛到讀者的追捧,重要原因是其敘述的真實性;而互聯網的虛擬性和匿名性,導致虛假信息的泛濫,“非虛構寫作”類短視頻在共同拒絕虛假信息方面,再次形成高度的一致性。作為當下流行文化現象的代表,短視頻的精神實質是泛娛樂化,體現了“娛樂至上”的價值取向,“好玩”“刺激”成為短視頻得以快速傳播的隱性標準。相比之下,非虛構作品則更多地關注社會現實,其內涵豐富且具體,蘊含的深刻主旨能夠留給讀者更廣的思考空間。
無論是大眾傳播還是分眾化傳播,虛假信息的傳播一直存在且將永遠存在,“非虛構寫作”本身的發展,也經歷過“虛假信息”傳播的詬病時期,但遏制虛假信息,需要監管者、傳播者和受眾共同面對和承擔責任及義務。在互聯網技術下的場景傳播時代,非虛構類短視頻新新聞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用戶對“虛假信息”反感的心理。二者同時忠實于新新聞主義的基本原理,忠于真實的創作理念。
4.以“我的生活”滿足用戶拓展對“他人生活”的認知并模仿嘗試?;ヂ摼W背景下的社交媒體傳播,不僅在傳播方式上改變著人們的傳播或接收信息的習慣,甚至在深度影響著對“他人生活”的認知,從而改變自己生活方式甚至慣習,嘗試模仿“他人生活”,成為許多Z世代的生活體驗和生活“時尚”。從傳播市場的角度來考量,通過“我的生活”和“他人生活”的交互認知和傳播,或產生新的“我的生活”,或嘗試體驗“他人生活”,這也許是粘貼用戶特別是粘貼Z世代用戶效能較好的方法之一。如果說“非虛構寫作”是通過文字在最大限度還原并打通“我的生活”與“他人生活”路徑的話,那么,短視頻就是通過新媒體圖景等新技術,更直觀、更具象、更精確地融合“我的生活”與“他人生活”,二者殊途同歸。
“非虛構寫作”新新聞作為舶來品,因其具體可感的事件描述和真實細膩的人物情感而受到讀者歡迎;短視頻在發展中吸收“非虛構寫作”個性化場景建構、第一人稱視角獲得共情等長處,來補齊發展中存在的內容同質化等短板,建立非虛構類短視頻的創作模式,與時俱進地融合更多的表現形式,以適應用戶閱讀習慣的改變。同時,短視頻與“非虛構寫作”碰撞所產生的非虛構類短視頻兼具兩者的優勢,其對碎片化傳播和社會價值的平衡,正是新媒體時代社交媒體用戶所尋求的。因此,非虛構類短視頻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未來必將成為視頻市場重要的創作方法和表現形式。
作者單位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胡正榮,黃楚新,吳信訓.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2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
[2][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3][美]羅伯特·博因頓.新新新聞主義:美國頂尖非虛構作家寫作技巧訪談錄[M].劉蒙之,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18.
[4]鄧曉雨.當代中國“非虛構”寫作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7.
[5]梁鴻.出梁莊記[M].廣州:花城出版社,2013.
[6]黃燈.我的二本學生[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
【編輯:孫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