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寒
在當前教學改革的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成為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對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有著重要作用,跨學科教學法由此應運而生。該方法旨在將各學科內容融會貫通,結合不同課題探究背景下的學科知識點展開教學。
一、設立明確目標,優化知識理解過程
教師要想在課堂上運用跨學科教學法,首先應該設立明確的課堂學習目標,通過整合各學科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使用知識與技巧達成學習目標。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了解并掌握各學科知識,更好地培養綜合素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還應該轉變自身教學理念,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為他們量身定制教學方法,配合小組合作、小組競賽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最終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例如教學“認識千米”,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推行組內合作、組內互助的學習制度,明確本節課教學目標——認識千米。首先,帶領學生到操場上走一走,感受千米和米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優化學生對數學知識內容的理解。其次,運用跨學科教學法設計教學情境,如要解決“太原到青島的鐵路長多少千米?南京到濟南、南京到北京的鐵路大約各長多少千米?”這一系列問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估算的方式厘清思路,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轉化為數學模型進行推導,并跨學科地引入地理知識,最終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二、完善教學方案,加深師生交流互動
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組織教學的方式和師生之間的交往形式。當下不少課堂仍以學生聽講和練習為主,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具身體驗不足,理解起來就有困難,進而導致在學習中處于離身狀態。教師可以引入有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的學習從靜態、抽象、離身的狀態轉向動態、具體、具身的狀態,從而獲得豐富的體驗。例如教學“認識米”,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活動帶領學生感受1米有多長,比如學生用左右手拿好米尺的兩端,感受1米的長度,然后脫離米尺用兩手比畫出1米,這是水平方向的1米;又如請一位學生上臺,估計他的身高是否有1米,然后用米尺測量,在1米處貼上標簽,這是豎直方向的1米;等等。學生從多樣的實踐操作中感受到1米有多長,“米”對學生而言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單位,而是他們通過親手測量得到的一個具象的認知。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還應該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能夠運用之前所學的知識對問題進行解析,并在課程結束后與學生進行對話,根據學生反饋對教學方案進行二次優化,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例如教學“統計與概率”,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學校周邊的公園,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統計出一小時內到公園的男生與女生人數比例,運用跨學科教學法,結合美術學科知識制作出統計概率圖,并思考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及規律,以此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三、延伸課堂范圍,激發課程學習興趣
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應從增強課堂趣味性角度入手,將實踐性教學活動作為提高單元整體教學效能的關鍵環節,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循序漸進地設計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根據自己的能力,有選擇地對問題進行解答。同時,教師在運用跨學科教學法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拓寬問題的邊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避免學生在課堂上出現“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情況。
張景中先生說過:“好的教材、好的讀物、好的老師,就應當向學生展示數學思維的美妙,引導學生體驗震撼感、力量感、解放感和科學之美。”把撲克牌引入課堂,可以讓學生在游戲中認識數字、學會數數、辨別顏色、比較數的大小、學會分類,還可以根據撲克牌的某一特征對其進行有規律的排列。撲克牌上既有數字又有圖案,圖案能為讀數是否正確提供最直觀的計數場景,是抽象的數學語言與直觀圖形的完美結合。比如教師可以提問:“你怎么知道這張牌是3?除了看數字,還有哪兒告訴你它是3?”由此引導學生觀察數與形一一對應的關系。再如一副撲克牌可以按照不同的組合法分為不同的集合:把除了大王、小王以外的牌按紅和黑兩種顏色分開,這是2個集合;按照紅桃、黑桃、方塊、梅花來分,又是4個集合。這些都是在滲透集合的思想。學生在解決“一副撲克牌有多少張”的問題時,有些學生一張一張地數,有些學生則會利用之前有關集合的研究,通過計算快速說出答案。游戲讓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生活化,讓數學學習充滿了快樂和驚喜。
綜上所述,在當前新時代發展背景下,跨學科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處于重要地位,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解題思維及創新意識,將數學與其他學科進行跨學科融合,落實教學重點,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終達成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