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實驗幼兒園 吳珺珺
“知信行”模式(knowledge,attitude,belief and practice model,KABP model)是人類改變健康行為的模式之一。該模式的定義為:衛生保健知識和信息是建立積極、正確的信念與態度,進而改變人們健康相關行為的基礎,同時信念和態度也是行為改變的動力。我國2012年頒布的《托兒所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規范》中對幼兒園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提出了具體明確的要求。從發生與流行上看,傳染病需具備三個基本環節,即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者。若在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工作中切斷其中一環,將有效阻止傳染病的傳播。
幼兒園作為年幼兒童聚集的重要場所,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工作尤其重要。而幼兒園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開展,需要幼兒、教師、家長、幼兒園保健人員的共同參與,并在家園雙方的合作中完成。基于“知信行”模式,家園雙方要從認知上建立共識,從態度上保持一致,從行為上通力合作,進而保障幼兒園傳染病防控工作的有效落實。
家長是幼兒園傳染病防控工作中重要的參與者、合作者,其在傳染病防控的三個基本環節中起著關鍵作用。相關研究表明,家長的性別、文化、收入是傳染病健康素養的影響因素。而公共衛生道德作為傳染病健康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傳染病防控工作的執行呈正向關系,但在幼兒園實際的傳染病防控工作實施中卻出現了種種其他現狀。因此,我園以手足口、皰疹性咽峽炎、腮腺炎等幼兒常見傳染病為例,通過實地調研總結,從工作執行困難的形成原因上將家長們分為兩種類型:
1.家長不明確各類傳染病對應的隔離要求
在家庭中由于孩子父母工作繁忙,孩子以隔代教養為主。經觀察了解,此類家長多為家中老人,而老人的傳染病防控素養較為薄弱。患兒若被隔離在家中,就會導致老人耗費更多的心力看管孩子,為家庭增加負擔。在此過程中,老人并未及時與孩子父母溝通其患病情況,導致家長將未滿隔離期的孩子送返入園。
2.家長明確防控要求,但存在執行行為上的偏差
這類家長對自己孩子的身體狀況有充分了解,并有把握通過家庭護理減輕孩子的癥狀,控制孩子的病情發展,避免到指定醫療機構確診后啟動傳染病上報流程,導致孩子不能入園的時間更長。
1.基于兒童立場,強化公共衛生道德
幼兒園與家庭攜手共育的基本立場應站在兒童本位。傳染病隔離期的設置意在切斷傳染途徑。我們從兒童為本的視角出發,將幼兒的健康作為首要目標,不斷強化每位家庭成員的公共道德,使家園雙方在健康認知上達成共識,同頻合作,以保障幼兒健康成長——通過“細分類、詳溝通”的途徑共建家園健康認知。細分類,是指根據家長群體的實際情況依據不同特點,做家長群體分類;詳溝通,是指依據不同家長群體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重點內容、多種溝通方式的詳細交流。
A園依據家長的年齡特點對家長進行了分類指導與溝通。首先,重點對家中老人進行傳染病知識的宣傳,使其明確隔離措施的重要性,從認知上建立家園共識,逐步強化老人的公共衛生道德;其次,重點對幼兒父母普及傳染病防控工作的相關制度與要求,引導家長遵循公共衛生道德;最后,站在幼兒健康及家庭和諧的角度,引導家長關注傳染病患兒的健康狀況,并體諒家中老人的付出。總之,A園始終以兒童健康為基本立場,攜手營造良好的公共衛生道德環境。
2.積極家園共情,做好家長情緒疏導
在傳染病防控工作推進中,較多家長的最終訴求為“幼兒盡快返園”。通過談話、家訪等途徑收集的數據顯示,出現此類現象的大多為雙職工家庭。家長們因工作原因無法長時間在家照顧處于隔離期的幼兒。同時因發現早,及時干預治療,較多情況下隔離期中的幼兒癥狀輕、恢復快,因此家長認為幼兒可以返園。此類情況在實際工作執行中家長由于多次與園方交涉幼兒返園未果,極易產生負面情緒,進而導致家園關系緊張,為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開展造成執行困難,因此家園溝通就顯得尤為關鍵。
“溝通”是家園雙方建立健康共識的有效途徑,是家園合作的基礎。美國心理學家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模式,能夠基于共情實施溝通,使雙方和諧相處,溝通有實效。運用到幼兒園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開展中可按照圖1步驟推進。

圖1.幼兒園傳染病防控工作的推進步驟
第一,觀察,即全面了解,誠懇傾聽。教師用真誠的態度傾聽家長的說明與解釋,了解家長行為背后的原因;觀察家長的情緒狀態,對目前狀況做整體了解與初步研判,調整下一步溝通中的陳述內容與表達方式。
第二,感受,即家園共情,表達理解。與家長共情,站在家長的角度思考目前狀況,對家長的困難表示理解;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可對家長的處境給出合理化建議,并向其提供其他方面的資源協助以解決家長目前的困境。
第三,需要,即要求明確,科學表達。從幼兒園防控工作角度,對家長的困難進行分析,選擇目前最需要家長配合的重點內容,用簡單明確的語言逐條說明;從理解家長的角度,梳理家長目前的主要訴求,說明相關工作安排的原因,協同解決接下來的問題。
第四,請求,即充分溝通,陳述請求。以家園共育為目標,讓家長有充分的時間表達想法與訴求,并不斷用誠懇的態度與委婉的語氣陳述想法。在交流最后向家長提出配合工作的請求,而請求則以共情為基礎提出工作方面的要求,如“如果可以,您是否愿意……”“我和您一樣非常重視孩子的健康,您的情況我很理解,在您可以辦到的范圍內,我們是否可以……”“幼兒園可以為您提供……協助您……”
據此步驟推進,教師與保健人員應抱著愿意聆聽的態度,保持情緒平穩,并真誠地協助家長解決困難,逐步取得情感上的互信。在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溝通并不能立竿見影地解決當下的執行困難,但卻能夠讓家長感受到園方對兒童健康的關注與理解的態度,及對工作制度執行的堅守,從而對長遠推進傳染病防控工作有所助力。

信念是在一定認知基礎上對某種思想或事物堅信不疑,并身體力行的態度。建立信念的基礎是認知,表現信念的外殼是行為。幼兒園傳染病防控工作在統一家園健康認知的基礎上,需要堅持不懈地開展各類防控教育,不斷強化形成健康信念,并在信念的引導下做出維護健康的正確行為。幼兒園傳染病防控教育的開展體現了針對性與協同性——既要針對幼兒、家長兩類群體,根據不同對象的教育內容與途徑開展防控健康教育,又要促進幼兒、家長、教師、保健人員等共同參與,攜手保障傳染病防控工作的有效落實。
幼兒園“一日生活皆課程”,為了在幼兒一日的各類活動中融入傳染病防控教育的目標,我們通過貼近幼兒真實生活經驗、適宜幼兒認知發展規律的方式開展生動有趣的傳染病防控教育。
1.貼近生活,適宜兒童
傳染病防控教育需要源自幼兒興趣、融于班本活動,以小見大解析傳染病防控知識,有層級、有關聯地探究身邊的衛生健康常識,促進幼兒理解知識內容并內化到自我認知,最終踐行到實際行動中。
例如,中B班幼兒對傳染病有一定的認知,但嚴謹的衛生健康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做法存在一定距離,幼兒不能將認知與行為鏈接起來,導致幼兒在傳染病防控中表現出能理解不能達成、能明白不能堅持等行為特點。于是,教師在班級閱讀區投放了與衛生健康相關的繪本,其中《細菌大百科》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并自發展開了討論與思考。教師遂以“細菌”為研究對象,開展了班本課程——以“細菌是什么?細菌在哪里?”為起點,從身邊的細菌入手,運用顯微鏡觀察了解細菌;接著聯系實際生活收集樣本,探究細菌較多的地點,進而推論出細菌喜歡的生存環境特點,在探究與思考中感知細菌與人們的關系,不斷增強健康信念。
2.關注PCK,教學相長
在班本課程的建構與實施中,教師PCK(Pedagogical Conrent Knowledge)能力與班本課程的成效有直接關聯。只有防控教育專業知識與教學過程相互促進,才能在家園共同參與的過程中推動課程活動有效實施。
第一,注重專業防控知識的科學性,不斷提升教師傳染病健康素養。教師具備了對傳染病防控的專業認知,結合教學實施將知識通過動手動腦相結合的方式融于幼兒園的各類活動中,可以促使幼兒將認知轉為信念,從而指導幼兒的健康行為。
第二,家園合作助力提升傳染病教育專業性。在傳染病防控教育中,家長既是傳染病防控教育的教育者,又是家園共育的合作者。班級可借力家長的專業性,與具有健康衛生專業背景的家長合作,邀請家長參與到班本課程的建構與實施中,用專業的支持助力課程深度,更好地拓展幼兒視野,完善健康認知,促使幼兒在主動探究中強化傳染病防控的信念。
家庭是開展幼兒教育的第一場所,極大地影響著幼兒的健康行為。面向家長的傳染病防控教育可通過互聯網線下、線上等多途徑實施,多措并舉提升防控教育工作質量。
1.巧用互聯網,防控教育隨時隨地
通過互聯網的途徑宣傳傳染病防控教育,具有較強的互動性和開放性,能夠有效提升宣傳的范圍。建立保健衛生宣傳專欄,內容要具有實用性、與幼兒教育同步,且更新及時;方式上,注重多形式在線互動性,從而促進家長關注微信公眾號并養成閱讀習慣,使傳染病防控教育隨時隨地通過手機客戶端鏈接到每位家長。
2.多樣家園互動,防控教育精準及時
做好對家長群體的傳染病防控教育,首先應對家長群體做細致分析,根據分類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對幼兒父母可圍繞社會熱點,結合科學普適性,用彰顯主要內容與特點的標題吸引家長閱讀,了解防控知識或幼兒園防控工作動態與要求;對老人宜用生動形象的圖片、視頻媒體等形式便于其閱讀理解,促進配合家園共育工作。

認知是基礎,信念是促進,行為是保障。為促進傳染病防控教育落實到幼兒與家長的健康行為上,可多方面實施家園溝通工作,促進幼兒傳染病防控工作有質量、有溫度地落實。
1.關注家長需求,具體做法是重點
傳染病防控工作在幼兒園的開展具有常態性與及時性的特點,及時提供傳染病防控制度解讀與實際做法的指導是工作重點。在健康日報、幼兒健康日檢常態化的背景下,開展此類活動可向家長提供簡單明了的步驟指導,在說明式的情境中指導家長完成上報等;及時性則體現在傳染病防控存在較多突發的情況下,這時教師需要做好預案——臨時排查、專項統計,盡快通過手機APP、微信公眾號等途徑提供實際做法的步驟指導,并盡量考慮多種家庭情況,對特別問題提前作出解答,協助家長高效準確地完成防控工作,促使正確的健康行為發生。
2.傳染病防控專題教育與生活教育相結合
一日生活與游戲是幼兒學習的主要途徑。教師將園本、班本的傳染病健康教育活動融合在一日生活中開展,可以讓幼兒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強化信念、完善行為。
3.攜手社區助力幼兒傳染病健康教育
傳染病防控教育工作的開展可攜手社區,拓展資源。例如,社區志愿者走進幼兒園開展防控教育宣傳、協助幼兒園進行專項工作開展,促進共建兒童友好環境、夯實幼兒園傳染病防控工作的成效。
我園基于“知信行”理論模式,通過家園溝通共建健康認知,多途徑強化健康信念,拓展與豐富工作開展的形式與內容,確保健康行為的發生。在環環相扣的過程中,家園傳染病健康素養得到提升,確保傳染病防控工作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