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實驗幼兒園 楊大狀 肖晶晶
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關系到幼兒的身心全面健康發展,而且關系到幼兒一生的可持續發展。當前,大多數家長和教師只關注幼兒的身體健康,卻忽視了幼兒的心理健康。其實隱藏的心理健康問題最不易被發現,但卻對幼兒的成長有著最直接的影響。目前,幼兒正處于身心發育的關鍵階段,而這個階段也是培養幼兒健康心理的關鍵時期。在幼兒階段,一部分幼兒經常表現出一些心理問題,如孤僻、易怒、吵鬧、交往困難、依賴感強、攻擊性強、遇到問題退縮等。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和家長應如何應對?《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強調:“教師應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針對幼兒的心理發展規律,制定與實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巧妙激勵、鼓舞與引導,培養幼兒積極、健康的心理情緒,落實高質量的幼兒教育。”因此,教師可通過營造和諧氛圍、建立健康檔案、教育活動滲透、關注個體差異、踐行家園合作五大途徑,促進幼兒心理健康高質量發展。
生活的環境和氛圍會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為了培養幼兒的積極情緒,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我們需要營造和諧、輕松、自主的氛圍,依托氛圍和環境的積極感染作用,培養幼兒積極向上的情緒,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和諧、積極的氛圍包括物質氛圍與人文情感氛圍,我們應先從打造物質環境入手,營造舒適、安全、自主的環境和氛圍,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調動積極情緒,接著再營造溫馨的人際交往氛圍,以培養幼兒的積極情緒。
例如,在區域游戲中,教師應提供種類多樣、色彩豐富、安全衛生、貼近生活的物質材料,以滿足不同興趣愛好、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另外,教師應通過物質材料的科學擺放、墻紙的粘貼、圖片的合理設計、空間的科學搭配等,營造契合幼兒年齡特點與興趣需要的物質環境,讓幼兒在和諧的環境中自由探索,調動積極情緒。在營造人文情感氛圍方面,教師應多蹲下來和幼兒一起交流、游戲,讓幼兒在尊重、關愛、認同、呵護的氛圍下開展游戲,并及時給予幼兒回應與支持。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幼兒與同伴互動交流、合作游戲,幫助他們掌握與人交往的技巧,讓幼兒在快樂的交往中培養對周圍人與事的信任感。由此,通過營造和諧的物質與人文情感氛圍,有效培養幼兒的積極情緒,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

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很大,因此教師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既營造有集體性的積極健康氛圍,又要打造有個性化的、針對不同個體的有效觀察、引導與教育對策。作為獨特個體的幼兒,他們有自己不同的學習方式,也有不同的探索外界事物的方式。同時,幼兒所表現出的心理狀態和水平也各不相同。為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有必要為每位幼兒配備“心理健康檔案”,以檔案的形式,配合文字、圖片、觀察記錄表、幼兒畫作等作為檔案袋中的內容,并對幼兒進行心理跟蹤分析。
“心理健康檔案”涉及幼兒的基本情況表、個性特征表、心理健康測評表等相關內容。首先,教師運用各種資料與信息認真分析幼兒的個性差異、性格特征、智力發展、心理狀況等情況;其次,運用科學的測試方法,配合幼兒的日常生活、游戲表現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材料;最后,及時發現個體幼兒表現出的心理健康問題,并與專家、家長、教師等進行全面分析,制定科學的調整策略與教育措施——由此,依托“心理健康檔案”,教師可對幼兒進行跟蹤觀察與針對性教育。
區域活動是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場所。為了做好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幼兒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教師需要抓住幼兒集體活動、區域活動的契機,將心理健康教育巧妙融入其中,進而無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這需要教師做好科學預設,在活動實施過程中對幼兒進行巧妙引導、鼓舞與激勵,將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思想等融入五大領域相關的集體活動與區域活動中,從而有效落實無形教育。
例如,在語言活動中,教師組織幼兒一起閱讀繪本故事《不得金獎也沒關系》,巧妙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幼兒明白了:“盡管歪歪兔有了第一次得金獎的壓力,但它認識到,只要做的東西受到大家的喜歡,得不得金獎也沒關系。我們在面對壓力和榮譽時,要保持一顆平常心,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就可以了。”隨后,教師組織幼兒分享自己關于壓力的故事,并激勵幼兒看淡榮譽,坦然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在語言區,教師投放了很多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繪本,如《三只小豬》《生氣湯》《遇見你,真好》《膽小先生》等;在組織體育活動時,滲透對幼兒的抗挫折教育以及合作意識的教育;在社會領域活動中,組織幼兒參與集體競賽活動,引導幼兒合作交往、大膽表達,從而讓自己更加快樂。教育活動滲透,落實無形教育,能夠對幼兒進行巧妙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而在無形中“立德樹人”。
幼兒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更有甚者會表現出一些心理健康問題。每個幼兒都是獨特的個體,他們表現出的問題與情況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在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時需因材施教,認真了解幼兒的個體情況與差異,實施有針對性的、有效的對策,巧妙激勵、鼓舞與引導,進而促使幼兒的問題得到調糾正與解決。關注個體差異,需要教師跟蹤觀察,可以與“心理健康檔案”配合,教師針對幼兒表現出的問題,分析原因并制定針對性對策——關注個體差異,才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質量。
例如,針對幼兒得不到滿足就哭鬧、脾氣比較急躁等問題,教師可以運用“延遲滿足訓練”來進行針對性教育,啟發幼兒“哭鬧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要暫時忍耐,克制欲望,只有等待過后才會得到更美好的事物”。家長應與教師的教育同步,也要適當地對幼兒進行“延遲滿足訓練”,即告訴幼兒為什么要延遲,不要欺騙幼兒,說到做到,以安撫幼兒的情緒。之后,若家長、教師由于一些原因沒能及時滿足幼兒,幼兒后續也不會產生不良情緒了。
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針對幼兒表現出的問題進行原因分析并制定對策,因材施教,才能提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指南》指出:“家庭和幼兒園要采取科學的保育和教育策略。”結合《指南》思想,教師認識到,家庭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引導作用和幼兒園一樣重要,因此,家庭也需要和幼兒園合作,共同關愛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每個幼兒都是獨特的個體,存在個體上的差異性,而成長環境對幼兒有直接影響,因此教師需要和家長合作共育,因材施教,采取科學合理的教育措施以營造良好的成長氛圍,關愛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例如,一些幼兒容易產生不良情緒,一部分原因是家庭導致的,而家長的啟發、引導和輔助,對于疏導幼兒的不良情緒具有關鍵作用。因此,家園通力合作,一起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生活氛圍,重視對幼兒積極情緒以及抗挫折能力的培養,讓幼兒學會自我成長,學會在遇到困難與不安時自主調節與控制情緒。通過踐行家園合作,有效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
總之,在幼兒階段教師需要重視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踐行家園合育、因材施教理念,在日常生活中認真觀察與跟蹤幼兒的行為,了解幼兒的內心需要,營造和諧的成長氛圍,科學引導與激勵,針對個案實施科學的對應策略,方能做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幼兒身心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