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楚媚 邱至瀅 趙雪嬌 謝詠詩
就業是民生之本,經濟之源。零工就業屬于靈活就業,是非典型勞動關系。靈活多樣的零工勞動模式順應了中國數字經濟社會層次豐富、多樣化的發展需要,有效推進了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再就業目標的實現,并發揮著平抑失業、維護就業市場穩定發展的重要功能,已形成了全民就業的“蓄水池”與“緩沖器”。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強調,“要破除各種不合理限制,建立促進多渠道靈活就業機制”?!吨袊`活用工發展報告(2022)》藍皮書指出,2021年我國使用靈活用工的企業達61.14%。而據阿里研究院預測,中國的零工從業者有望在2036年超出4億??梢?,零工經濟擴大就業的潛力巨大。但是零工就業在打破傳統用工關系的同時,其存在的社會問題日益凸顯,對現行的勞動法律法規及勞動者的就業心理等帶來挑戰,亟待解決。
零工經濟概述
零工經濟,常被認為是臨時工的經濟。但在互聯網時代,區別于傳統的“打零工”“接散活”,學者們更多討論的是互聯網的發展使人們能夠隨時找到工作、自由選擇工作時間、靈活切換工作,實現U盤化就業(即插即用式就業)這一新興經濟模式。零工經濟是我國社會高速發展與技術持續創新催生的新型就業方式,包括基于互聯網平臺的眾包與按需服務工作兩種形式。
零工經濟憑借其靈活多樣性在吸納就業、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產業升級等方面作用顯著。零工就業一方面滿足了用工方“降本增效”的需求,另一方面需勞動者以不確定性與不穩定為代價換取靈活。高技能或兼職勞動者能夠從零工經濟中獲得更彈性的工作機會和更高的收入,但低技能、全職零工勞動者往往迫于生存與就業競爭的壓力,而不得不選擇進行自我剝削來應對收入與就業的不穩定化。事實上,低學歷、低技能、低門檻的以日常服務業為導向的基礎性零工,成為我國零工經濟的最主要部分。
再者,作為分享經濟的重要分支,大多數基礎性零工從業者分享的并非其所熟悉的基本生產生活工具以及專業勞動技能,而是低端技能甚至勞動者本身。這種“去技能化”的趨勢,使得零工的可替代性增加。同時,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傳統勞動過程向數字勞動過程轉型,其中“去勞動關系化”現象成為新趨勢。如互聯網平臺利用算法協調和安排工作,對零工進行“隱性監控”卻常標榜自身只是為供需雙方提供匹配與數據支持服務,否認勞動關系的存在。此外,“企業—員工”雇傭合同模式逐漸向“平臺—個人”的交易模式轉變,傳統的認定雙方勞動關系所需的人格從屬性和組織從屬性都不明顯,零工與平臺、用工方更多是合作關系。在三方責權利模糊的現狀下,“去勞動關系化”越發普遍,零工從業者的基本權益如勞動安全衛生條件、最低工資、相關保險等缺乏有效保障,人力資源發展與長遠規劃缺失。
關于如何保障零工群體的合法權益,國內學者主要從零工從業者、平臺、政府三方提出建議。一是引導零工從業者確立風險與利益相平衡的價值觀,通過加強培訓為從業者賦能,倡導勞動價值與勞動技能相關性的回歸。二是鼓勵平臺積極擔起社會責任,合理解決可能存在的勞動糾紛;加大對平臺的監管與規制力度,減少“公權私化”。三是應加強適應互聯網時代勞工關系發展所需的法治建設,全面保障零工從業者合法權益。首先,應增強政策支持的彈性與靈活性,涵蓋各類情況不一的靈活就業群體。其次,應在勞動關系認定與社會保險購買上靈活做出“捆綁”或“松綁”的抉擇。此外,還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探索職業傷害預防新模式等等。
目前,國內外關于零工就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零工經濟大環境的特征、靈活就業大背景下勞工關系的確定、零工群體基本權益的保障等方面,多是從理論和案例分析等入手,更多關注宏觀層面的就業問題,而較少從零工個體微觀視角關注零工訴求。本課題擬通過實地調研、個案訪談,獲得第一手資料,探究零工就業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
廣州市零工從業者就業現狀的調查分析
一、數據來源
課題組多次在廣州市內進行預調研,選定人員集中密集的海珠中大布匹市場、花都獅嶺零工市場、天河和越秀靈活用工的企業作為最終調研區域,采用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共發出問卷939份,回收939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910份,占比為96.9%。
二、樣本情況
廣州市零工群體的年齡均值為39歲,零工年齡大多分布在40~60歲,占比達57%;男女比例較為均衡,主要以已婚人士為主,學歷普遍不高,本科及以上僅占15%;本市城鎮戶籍人口占比較大,約為50%。
1.生活現狀
(1)本市戶籍零工從業者以自有住房為主,其他則以租房居多。樣本中約有62%的零工從業者擁有自有住房,而自有住房群體中87%為廣州市戶籍的零工。選擇租房的零工中,僅有10%的群體獨租,更多是迫于房租壓力與家人或他人合租。解決零工群體的居住問題,能幫助其降低生活成本,提高生活質量。
(2)零工從業者的社會交往與融入情況較為良好。約有70%的零工從業者表示處在一群不熟悉的人中不會覺得緊張,會比較積極進行社交;大部分零工從業者對社區的鄰里街坊比較信任,且互相之間會有一定的互助,其中有近三成零工從業者表示與其他居民會有比較多的互助,僅有6%左右的零工從業者表示互助非常少??梢?,零工從業者的社會交往情況較為良好,社區融入情況也較為理想。此外,絕大部分零工從業者表示在工作地會有熟人與朋友可以給予支持與幫助,且樣本數據均值顯示每名零工可獲得9位朋友或熟人給予支持,僅5.6%的零工從業者認為自己在工作地比較孤立無援。
(3)零工從業者生活滿意度總體不低。調查結果顯示,46%的零工從業者對生活感到一般滿意,33%的從業者表示比較滿意,3%的從業者表示非常不滿意,僅有5%的從業者感到非常滿意??梢?,零工就業雖然憑借其靈活多樣的就業方式,使得勞動者享有更多自主權,但其生活獲得感并未同步提升。
(4)零工從業者心理狀況良好,情緒穩定且能自我調節。有88%的零工從業者認為自身情緒穩定,90%的從業者表示碰到心理波動時能夠自我調節。可見廣州市零工從業者的心理狀況較為良好。
2.就業現狀
(1)零工從業者培訓參與和證書獲得比例較低。80%以上的零工從業者未獲得過相關技能證書,70%的從業者從未參加過技能培訓;而獲得證書或參加過技能培訓的從業者中僅有30%認為證書與現在從事的工作相匹配,且此類證書多針對月嫂、烹飪等生活服務行業。
(2)零工從業者工作類型和方式多種多樣。新就業形態如網絡送餐占比最高約為14%,快遞物流隨后;傳統的服務行業如家政保潔占10.88%,餐飲服務占9.78%,制造業、建筑裝潢各占5%。而約32%的零工從業者在從事靈活就業之前處于失業狀態,30%的從業者之前為就業狀況相對穩定的企業員工。可見,零工經濟既滿足了勞動者多樣化的就業需求,又有效地擴大了就業容量。
(3)提高收入并合理分配時間是勞動者從事零工就業的主因。有43%的零工從業者從事靈活就業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提高收入;18%的從業者是為了合理分配時間,平衡工作與生活,而結合前述分析發現,這部分從業者多分布在家政保潔等日常生活服務業,且女性占比更高;有10%的從業者是正式工作難以找到,處于過渡階段進入的零工行業,其他從業者則是因為零工工作的就業門檻低、容易上手、為了投身感興趣的領域等進入零工行業。
(4)零工從業者的工作時間較長但平均收入不高。有76%的零工從業者每周工作時間超過5天,其中20%的從業者幾乎常年無休;但該群體的月平均工資不到4000元,遠低于廣州市月平均工資6504元,雖平均時薪為26.39元,略高于廣州市最低時薪,但均值易受極值影響,據此可推測仍有部分零工從業者的時薪低于最低標準,基本權益并未得到保障。
(5)零工從業者的權益保障較為缺乏,需進一步加強。仍有38%的零工從業者并未與雇主簽訂勞動合同,其中合同簽訂率較高的為新就業形態零工從業者,但平臺與部分零工從業者簽訂的合同類同“合作協議”,在發生事故時較難認定勞動關系;此外,零工從業者的參保情況也不容樂觀。參加醫療保險與養老保險的從業者相對較多,分別為61%與54%。
意見建議
一、個人層面:明確職業規劃,提升風險意識
年輕的零工從業者應先明確目標,做好相應職業規劃,在就業中不斷發掘自身潛力所在,組合多元技能,不斷提升自我人力資本,增強就業競爭優勢;年齡稍長者亦應改變保守心態,積極主動學習各種技能,更好地適應要求愈高、環境愈多變的社會。此外,零工從業者還應提高自我保護及維權意識,合理謹慎選擇工作,積極簽訂正式勞動合同并明確細則,包括責任主體、社保繳納、意外情況歸責等,多向身邊人或借助網絡了解合作的平臺或企業,積極參保,從自身筑起維權的城墻。
二、政府層面
1.開展精準就業培訓,提高零工就業競爭力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重復性高、自主性弱的工作極易被取代。政府應借力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結合零工工作時間與地點不穩定的特征,靈活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并廣泛宣傳,鼓勵從業者參與;或為人力資源中介機構賦能,提供補貼等助其開展針對各行業的精準技能培訓,發揮中介機構整合資源并推廣應用的綜合作用,讓零工從業者更便捷地獲取新技能,方為“授人以漁”,落實零工從業者的生計保障。
2.搭建更多靈活就業平臺,鼓勵各行業建立工會
數字經濟時代,線下的零工市場逐漸被取締,部分零工因此缺乏就業渠道淪為失業人員。政府應出面搭建更多的靈活就業平臺,幫助零工與雇主更快、更便捷地實現供需匹配,也增加零工從業者獲取就業的途徑,避免部分平臺一家獨大從而侵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同時平臺提供咨詢等功能,發布就業招募信息,引導合同簽訂,將程序透明化并落實監管。另外,應鼓勵各行業建立靈活用工工會組織,充分傾聽并反映零工從業者的訴求,加強零工從業者的相互交流,定期組織普法活動,減少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平臺侵權行為。在發生糾紛時充當第三方進行調解,積極保障零工合法權益,為零工從業者爭取更多福利。
3.完善相關法律政策,創筑堅實后盾
一是理清勞動關系認定與社會保險繳納的聯系,靈活制定社保繳納機制,根據社保類型與工作性質,差異化在用工方與零工從業者間分配繳費義務,爭取覆蓋社保空白地帶;二是規范靈活就業時長與工資標準等,實現同工同酬,增強零工公平感;三是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重視零工從業者的職業健康,定期推出公益體檢活動,為工作強度大、工作風險高的零工提供更多社會醫療衛生和安全保障。
未來,零工經濟將持續發揮保就業、穩就業的作用,但如何讓零工從業者的就業質量與社會就業數量同步提升,值得更深入的探討。毋庸置疑的是,為零工行業提質擴容,提高零工群體福祉,完善零工合法權益保障體系,是零工就業行穩致遠的“三大法寶”,更有助于我國就業市場的穩定與整體就業水平的提高,增強勞動者的就業獲得感與生活滿意度。[基金資助: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2110564014)。作者單位:華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