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彬山



在我國著力以高質量發展推動中部地區崛起的背景下,太原市提出了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文章從太原市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出發,運用熵權TOPSIS法構建了相應的評價體系并對中部六省省會城市進行了對比研究。
研究表明,太原市在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上與其他中部省會城市存在較大差距,需要在體制機制改革、先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生態環境治理和綠色發展、加強民生保障方面有更多作為。
相關背景及目標要求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認為中部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扭轉,內陸開放水平有待加強,制造業創新能力較弱,綠色發展還未形成趨勢,公共服務保障應急能力有待提升等問題,提出在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的一攬子政策意見,規劃確定了2025年、2035年推動中部地區崛起的發展目標,將高質量發展列為中部地區崛起的目標和路徑。
在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2021年10月,山西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太原市將融入山西中部城市群發展規劃,建設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著力推動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建設,帶動其他四市協同發展,要在創新、產業、人才、開放四個方面打造全省高地,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基礎、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體系,傳承深厚傳統文化,踐行綠色發展,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太原市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在核心內涵、概念要求上與之前的發展戰略有大幅度的調整。其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全方位”,高質量發展不僅僅局限在經濟領域,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的、整體的、長期的要求,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六個領域作為突破點全面推動,各個方面相互協調,互為促進。
指標體系構建及評價結果
太原市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主要根據國家中部崛起戰略,山西省和太原市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各項總體要求,結合中部其他省會城市發展情況,選擇相關統計數據指標和專業數據處理方式構建而成。
一、指標選擇
指標選擇主要依據的是《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山西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以及太原市發展目標等方面的定性表述,為了能夠增加評價結果的可比性,還研究了中部其他五省省會城市的統計數據,選取了相同的指標和口徑,包括6個一級指標和23個二級指標(見表1)。
二、數據處理
為了保證評價指標數據的權威性、可比性,數據來源為中部六省省會城市2021年度統計年鑒(2020年度統計數據)以及政府網站、新聞報道等權威渠道。根據上述評價指標選擇情況,選擇熵權TOPSIS法作為數據處理方式。熵權法相較其他賦權方法,數據處理更加標準化,賦權結果更加客觀,數據處理結果也更加直觀,便于進一步分析研究,TOPSIS法可以體現評價對象最好情況和最差情況之間的差距。
(一)數據標準化處理
由于各個指標數據數量、單位以及方向均有差異,所以需要先對各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歸一化處理,其中正向指標使用公式(1),負向指標使用公式(2)。
其中為經過正向或逆向處理的值,為j城市第i 項指標的初始統計數據,max(Xj)為i項指標初始統計數據的最大值,min(Xj)為項i項指標初始統計數據的最小值。
(二)計算指標權重及結果指數
此項評價體系采用熵值法確定各項指標權重。以下為具體步驟:
構建由m個城市、n個指標組成數據矩陣,X= ,其中m=6,n=23,然后計算第j個指標的熵值Hj。
其中 ,為第i指標,第j地區指標值的比重。下一步計算第i個指標的熵權值Wi。
計算完成各項指標權重之后,計算各地區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數Z,方法為線性加權法。
(三)TOPSIS法評價過程
設正理想解為 A+,第j個屬性為 ;負理想解為A-,第j個屬性為Aj-:
(j=1,2,...,n)
(j=1,2,...,n)
計算各城市指標值到正理想解和負理想解的距離D+和D-。
,i=1,2,…,m
,i=1,2,...,m
計算各地區指標值與最優解的接近程度C。
,i=1,2,...,m
從C值的計算結果可得出各城市高質量發展排名情況。
三、結果分析
根據上述評價指標數據應用熵權TOPSIS法計算所得評價結果如表2所示。
在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綜合水平上,長沙市C值為0.537排名第一,綜合表現最好;武漢市C值為0.531排名第二,與長沙市只有0.006的差距,與長沙市同處中部省會城市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第一梯隊;鄭州市C值為0.468排名第三,合肥市C值為0.415排名第四,兩城市間有一定差距,位于中部省會城市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第二梯隊;太原市C值為0.313排名第五,南昌市C值為0.309排名第六,兩城市間差距較小,但與第二梯隊至少差0.1以上,差距較大,處于第三梯隊。根據太原市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評價結果可知,太原市與其他中部省會城市相比,在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上存在明顯差距。
對策建議
根據太原市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評價分析結果,結合《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部地區發展趨勢以及太原市發展現狀和目標要求,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轉變發展觀念,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要深入認識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其不僅僅是經濟上的發展,還包括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建等多個方面,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太原市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沒有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其他方面的發展就是無源之水。太原市應當充分利用現有政策條件,發揮積極性主動性,打破思維慣性,加強改革創新,盡快構建適應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
二、提升創新能力,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結合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產業布局、國家賦予中部地區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的要求以及太原市發展現狀,先進制造業的創新發展將成為太原市推動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要實施支持制造業企業創新的政策措施,構建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制度環境;進一步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對于企業技術研發、產品更新、設備改造給予更高財政獎補及其他優惠,協助企業拓展融資渠道;進一步做好人才工作,積極與太原市域內高校開展合作,加大本土人才培養力度,積極引進人才;探索建立以企業為主、政府部門為輔的人才引進模式,要增強政策的靈活性、主動性,對于高端人才要一人一策。要極力做好先進制造業企業的招商引資工作,以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和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南北“雙引擎”為依托,創優營商環境,加強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發揮產業鏈優勢招商,積極探索新型招商引資模式。
三、加快生態環境治理,探索綠色發展
加大力度一體推進治山、治水、治氣、治城。要堅持全域治山,持續開展大規模植樹造林,持續推動東西山環城森林公園提檔升級,分類分級開展山體破壞面生態修復。要堅持系統治水,進一步推進汾河、晉陽湖等水體生態建設,推動實施南沙河等“九河”沿岸生態治理工程。堅持全面治氣,全范圍、全時段、全流程開展大氣環境治理,進一步提升治理的科學性、精準性和有效性,重點解決“臭氧”濃度較高問題。堅持綜合治城,結合歷史文化、生態環境、人居生活,科學有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不斷提升城市品質和形象,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貫徹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相關部署要求,加快探索太原市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碳匯交易,探索綠色發展新模式。
四、在發展中做好民生保障工作
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讓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但在發展進程中必須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不斷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做到“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要做好就業工作,大力發展服務業等第三產業,鼓勵小微企業增加招聘崗位,進一步加強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增強就業服務能力,積極幫扶就業困難群體就業,穩步提升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著力補齊教育、醫療、養老、住房、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等民生短板,持續提高保障標準,堅守安全生產和社會穩定底線,讓人民群眾更多更公平享受改革發展成果。(作者單位:中共太原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