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璐


匹克集團董事長
許景南
“改革開放是中國品牌發展的新契機,我始終相信改革開放必然為中國帶來強大,強大的中國也需要品牌。”匹克集團董事長許景南如是說。匹克品牌誕生30多年以來,始終將“品牌國際化”作為孜孜不倦的追求,生動詮釋了“晉江經驗”所提倡的“創新發展”“愛拼敢贏”的核心內涵。
看準機遇設國際目標
改革開放讓各行業的先進國際品牌紛紛涌入國內市場,并引入了國外的新潮流、新風尚。
憑借著特有的商業嗅覺,匹克意識到日漸強大的中國,必然需要國際化的高端品牌。匹克集團董事長許景南第一時間將眼光投向世界,通過多方位考察,走出國門,將國外學習所得應用到企業運營管理中,開啟打造國際品牌的征途。
1991年,正式提出“創國際品牌,做百年企業”的宗旨,規劃了國際化發展的“六步走”戰略(名稱、商標、管理及產品質量標準、品牌、資本和市場的國際化),力爭將“匹克”打造成被全球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消費者接受和記憶的國際品牌。
全球化布局創匹克品牌
“我們品牌國際化之路異常艱辛,但勢在必行,需要具備三個條件,才能成功創建國際品牌。”許景南說。
第一,名稱的國際化。創立之初,匹克的名字是“豐登”,寓意為“五谷豐登”。然而,這一頗具中華文化色彩的詞匯登上國際舞臺卻很難被理解。
于是,許景南的團隊便將公司的名稱改為與國際接軌的匹克(PEAK),英文翻譯過來就是山峰、頂峰、登頂等。這一詞匯的含義也與體育精神及匹克體育的企業文化不謀而合。
第二,商標注冊的全球化。上世紀90年代,深諳“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匹克就走出了一條獨特之路——企業商標的全球注冊,讓匹克商標在各個國家都能夠得到認同與保護,截至目前,匹克已經完成了在185個國家和地區的商標注冊。
第三,也是至關重要的條件,那就是品牌想要真正在海外國家的消費者心中落地生根,就要和國際高端組織以及國際知名體育明星緊密合作,展現匹克作為中國民族品牌的魅力,潛移默化地增加國際認同感。
匹克從2005年開始陸續贊助NBA多支球隊,成為最早亮相NBA賽場的中國品牌,此后還簽約巴蒂爾、帕克等多位球員并為其打造專屬戰靴,與多個國家籃球隊和奧委會合作,先后在四屆奧運會上支持了超過20個奧運代表團,國際化形象深入人心。
第四,產品的競爭力。經過多年努力,匹克基于最新運動生物力學理論與前端高分子材料研究,研發了獨家自適應中底科技——匹克“態極”(PEAK-TAICHI),以此提高運動鞋的舒適度。
科技創新賦能國際品牌
企業之所以能夠成為國際品牌,最核心的要素是堅持科技創新,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
自成立以來,匹克始終高度重視新的產業業態,在洛杉磯、北京、廈門、泉州和西安等地設立創新研發中心,著眼于以新科技、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訂制使用3D打印技術生產的高端產品,把運動鞋做成了名副其實的“黑科技”產業,引領消費升級需求。
“我們的‘態極’黑科技,是目前全球鞋底材料中瞬間反彈速度最快的!具有極強的自適應性以及極佳的舒適度。我們將把‘態極’獨家專利的優越性能發揮到各個方面,將匹克這一項世界領先技術的潛力挖掘極致。”談到“態極”科技系列產品,許景南十分自信。
2018年底,匹克突破傳統運動鞋中底材料的局限性,正式推出自主研發的智能自適應鞋中底科技匹克“態極”(PEAK-TAICHI),并取得了極大的市場反響,掀起了國產運動品牌的中底科技革命。
此后,匹克相繼推出態極1.0PLUS、態極閃現系列籃球鞋、態極拖鞋等科技產品,長期高居各大品類單品熱銷榜。
“態極”科技面世四年多,相關系列產品已經銷售了超過4000萬雙。創造了中國運動裝備市場的一個又一個“奇跡”,探索出一條“科技新國貨”的發展之路。
如果說“態極”科技大幅提升了鞋底的舒適度,那么3D打印技術則改善了鞋面的多重問題。
3D打印技術在節省人力的同時能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定制化的需求,其材料的導熱性較強,利于散熱,無疑是匹克又一項創新成果。
2022年5月,匹克3D打印鞋“源型”獲得德國紅點產品獎best of the best 獎項(至尊獎),該獎項是全球最頂尖的工業設計獎項,有著設計界的“奧斯卡”之稱。
“‘創國際品牌,做百年企業’,這是企業的宗旨,也是我個人的追求和目標。”許景南說,隨著國外的品牌文化大量涌入國內,民族企業更要堅定文化自信,堅守創業本心,貫徹“立足本地優勢條件,選擇最佳發展方式”的“晉江經驗”要領,實實在在做企業。
匹克的成功,可以說,離不開三十多年如一日的堅持。也正是因為這份堅持,匹克才走出國門,邁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