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睛


中共方正縣委副書記
于彥波
方正縣位于黑龍江省中南部,松花江中游南岸,幅員面積2976平方公里,地貌為“七分山水三分莊園”。轄4鎮4鄉,人口18.38萬,耕地面積126萬畝,其中水田面積100萬畝。
該地良好的生態環境、獨特的地理地貌、適宜的氣候條件、先進的富硒技術以及近二百年的稻耕歷史,造就了方正大米獨特的優良品質。
方正水稻全域富硒
方正縣素有“塞北小江南”、“龍江魚米鄉”的美譽。方正的富硒大米名聲在外,方正的銀鯽是在世界上僅有的兩性型三倍體銀鯽魚,也是黑龍江冷水魚當中的一個重要代表,魚米方正,以它特有的區域條件,形成雙特色產業格局。
方正縣是哈爾濱九個縣當中的一個縣,全縣以種植富硒稻米、水稻農業種植的方式,形成了以富硒稻米種植為基礎、以富硒稻米加工為牽動、以富硒稻米技術創新為引領的產業發展“方正模式”。
1999年,方正縣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富硒稻米之鄉”,2018年9月,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授予“中國富硒稻米之鄉”的稱號,目前方正縣富硒水稻種植面積已達到62萬畝,總產量達到6.2億斤,今年方正縣確定實施水稻全域富硒,預計面積將達到80萬畝,總產量可達80億斤。
方正縣得天獨厚的富硒水稻生長條件,是大自然饋贈的“天然黃金稻場”。它三面環山,北臨松花江,肥沃的腐殖黑土富含多種礦物質,富硒土壤達到69.3%,土壤平均含硒量在每公斤0.23毫克以上,遠高于全省0.15毫克的平均值,具備生產富硒稻米的絕佳基礎。
多措并舉釋放產業優勢
方正縣擁有日益成熟的富硒水稻生產技術,是全國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術發源地。在水稻的種植方面,方正縣發明了“秧盆里育秧,天地里插秧”這項技術,并普及到全國。方正縣還通過與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省農科院、富硒產業創新聯盟等加強技術合作,在掌握了水稻根部富硒、葉面富硒等實用技術,實現水稻生產“八化”標準的基礎上,又應用了航化富硒、苗床富硒等先進技術,真正實現了方正大米“真富硒”、“富真硒”。
方正縣還擁有規模壯大的富硒水稻生產主體,是國家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方正縣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土地確權工作,土地流轉規模不斷擴大,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全縣富硒水稻專業合作社發展到400多家,家庭農場、種糧大戶1.2萬戶,為富硒水稻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提供了基礎保證。
通過招商引資,東方集團、中糧集團、北大荒集團、五芳齋集團等知名企業相繼入駐方正,通過“龍頭+基地”的帶動,全縣稻米精深加工企業達到75家(其中規模稻米企業31家),綠標、有機產品認證企業分別達到13家和15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3家,省市級重點龍頭企業9家,富硒稻米精加工率達到100%,促進了富硒稻米產業提質增效。
擁有美譽全國的富硒大米區域公用品牌,是最具市場潛力的魅力農產品。方正縣堅持品牌牽動,全方位、多層面宣傳方正富硒大米,全力推動方正富硒大米由中國馳名商標向知名品牌邁進。方正大米品牌價值達125.06億元,躍至全國第四,全縣已有31家企業在蘇寧、京東、淘寶、天貓、拼多多等大型網絡營銷平臺,建立專賣店、旗艦店40家。方正富硒大米銷售網點已遍布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237個地市和219個縣(市)。
做強方正大米富硒品牌
方正縣以做大做強“中國富硒大米之鄉”為目標,面向國內外兩個市場,抓緊各種機遇,進一步完善標準體系,放大品牌優勢引領黑龍江乃至全國富硒稻米產業發展。
方正縣提出四個舉措,一是圍繞做大做強“中國富硒大米之鄉”,在技術標準上引領中國富硒稻米產業向標準化發展。堅持從生產源頭入手,以水稻生產“八化”標準為基礎,嚴格執行方正自己的富硒稻米生產標準,完善應用配套成熟、國內領先的水稻富硒技術,爭取建立富硒稻米生產國家標準,引領產業發展。
二是在基地建設上引領中國富硒稻米產業向規模化發展。以土地確權和股份權能改革為基礎,引導農民依法有序流轉土地、組建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加速富硒稻米產業規模化發展進程,力爭在2到3年內,將全縣富硒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100萬畝。
三是在龍頭培育上引領中國富硒稻米產業向產業化發展。借助豐富的資源優勢和獨具的生態條件,加快引進培育一批生產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大型農業企業集團,走富硒稻米精深加工之路,多出產品、多出精品,把產業鏈條拉長,提升產業化發展水平,米糠油、即食米飯等深加工項目是招商重點。
四是在品牌營銷上引領中國富硒稻米產業向高端化發展。堅持品牌牽動,引導合作社和龍頭企業樹牢品牌意識,緊盯高端市場,利用各大新聞媒體,采取舉辦展銷會、新聞發布會等方式,全方位、多層面宣傳推介方正富硒大米產品,不斷占領高端市場,助推產業提檔升級。
一粒小小的方正米,背后是龐大的品牌建設工程。方正縣不斷完善稻米生產標準、使產業規模化,多出產品、多做精品,講好品牌故事,帶動全國富硒稻米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