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玲 王青偉 李有朋
摘 要:民事審判程序違法行為,破壞程序公正,損害司法權威。檢察機關加強對民事審判程序違法行為的監督,對于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確保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具有重要意義。但因司法實踐存在監督機制不夠完善、監督能力欠缺、調查核實手段運用不充分、檢察建議剛性不足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監督作用的發揮。要充分發揮內外合力擴寬案源渠道,強化規范調查核實權,運用大數據手段,實現“個案辦理—類案監督—系統治理”的監督路徑和效果,進一步提高民事審判程序違法行為監督的質量和效率,實現監督效果最大化。
關鍵詞:民事審判 程序違法 數字檢察 調查核實 檢察建議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以全面實施民法典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民事檢察工作,暢通司法救濟渠道,加強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程序違法、裁判顯失公平等突出問題的監督”。在進一步加強民事檢察工作的大背景下,強化對民事審判程序違法行為監督,對于補齊短板弱項,強化精準監督,維護民事審判程序和實體公正意義重大。
一、民事審判程序違法行為監督存在的主要問題
根據《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以下簡稱《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規定,檢察機關依法對民事審判程序中的違法行為進行監督。作為法律監督機關,檢察機關通過制發審判程序違法檢察建議,在督促審判機關糾正違法情形、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監督辦案過程中,還存在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案件來源少
民事審判程序違法行為監督的案件來源主要包括當事人申請監督和檢察機關依職權發現。實踐中,一方面,由于當事人對檢察機關關于民事審判程序違法行為監督職能了解不夠全面,而且當事人關注更多的是裁判結果,若結果符合訴求,即使審判程序違法,也不申請檢察機關進行監督,因此當事人申請監督的案源比較少。另一方面,由于《民事訴訟監督規則》對于依職權啟動方式和范圍有所限制,導致監督案源數量也不多。
(二)監督深層次違法問題較少
在司法實踐中,對民事審判程序違法行為監督缺乏深層次和系統性的監督。深層次違法問題挖掘不多,監督事項多集中在送達程序違法,包括法律文書超期送達、未窮盡所有方式即公告送達、超審限問題及法律文書的文字性錯誤等問題。對嚴重違法情形,如對評估鑒定、財產保全、先予執行、審判組織等訴訟程序重點環節的監督不夠,尤其是對隱藏在審判程序違法背后的違紀違法問題監督有待加強。
(三)調查核實手段運用不充分
在實踐中,部分承辦人運用調查核實手段不積極、不充分。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對調查核實權的保障措施不足,在調查核實過程中,存在相關人員不配合等阻力問題。二是承辦人運用調查核實權主觀意識不強,習慣于通過書面查閱卷宗材料,監督停留在表面問題或輕微工作瑕疵。
二、影響檢察機關民事審判程序違法行為監督質效的因素
(一)監督機制不夠完善
從內部看,部門之間存在溝通不暢、各自為政問題,一體化辦案和數字檢察意識不強,四大檢察融合發展不充分,再加上能動履職水平不高,導致民事審判程序違法行為監督案件線索發現難。從外部看,廣大群眾甚至包括律師等法律從業人員對民事檢察監督職能了解不多,存在信息壁壘,不能有效整合內外部資源,形成監督合力。
(二)監督能力欠缺
一是民事專業素養有待提升。民事審判程序違法行為監督需要較強的民事法律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但現有民事檢察隊伍知識結構不夠合理,檢察理論和實務水平較低,把握法律政策、辦理新型案件能力不高,特別是釋法說理、矛盾化解的能力有限,與司法辦案“三個效果”融合統一要求存在較大差距。二是調查核實能力不高。民事審判程序違法行為監督針對的是法院在民事審判活動中的程序違法情形,案卷材料不能完全反映案件細節,需要一定的偵查思維、偵查手段來進 行調查核實。但實踐中,由于調查人員未經過專門培訓,缺乏相應的偵查能力和反偵查能力,導致調查核實不深入、不細致、不專業。
(三)調查核實運行機制不完善
一是調查核實保障措施不足。我國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規定,檢察機關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查核實,但由于還缺乏相應機制措施來保障,不配合檢察調查取證的行為時有發生。二是調查核實不規范。在某些情況下,部分辦案人員為查明案件事實,過度使用調查核實權,成為當事人的“訴訟代理人”,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民事訴訟的平衡性。
(四)監督效果不佳
一是由于檢察建議受自身制發質量、制度設置等影響,往往表現為剛性不足、監督效果乏力。如:部分檢察建議文書說理性不強,內容籠統、空洞問題依然存在;部分案件監督必要性不足、監督標準較低、建議針對性不強。二是從司法實踐看,民事審判程序違法行為監督檢察建議法院采納率始終保持高位運行,但實際效果與監督預期存在較大差距。審判機關收到檢察建議后,整改措施大多表現為書面回函,整改落實不到位,甚至連續出現同類型程序性違法問題,檢察建議未能從根本上推動審判機關糾正相關程序違法行為。
三、解決民事審判程序違法行為監督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線索來源渠道多元化
1.發揮檢察一體化優勢。嚴格落實《人民檢察院內部移送法律監督線索工作規定》,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同向發力、同頻共振,形成監督合力。民事檢察部門要加強與各業務部門的協作,暢通案件信息共享渠道,在線索移送、會商研判、證據收集等方面凝聚合力。
2.建立良性對外溝通機制。加強與信訪部門、律協等單位的聯系和溝通,主動走訪這些單位,或者采用座談會、檢察開放日等方式,聽取意見,及時收集有價值的民事審判程序違法案件線索,實現防范和治理深層次違法問題的監督效果。
3.加大宣傳力度。司法實踐中,檢察機關在宣傳民事檢察職能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民事檢察監督職能尤其是民事審判程序違法行為監督職能仍存在知曉率低問題。要加大對民事審判程序違法監督職能的宣傳力度,重點對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等較大社會影響力的指導性案例和典型案例公開宣傳,增強公眾知曉度和社會影響力。
(二)提高數字檢察運用能力
1.調取審判機關審判管理辦公室和立案庭年度民事審判案件數據,篩選出相關問題數據信息,與中國裁判文書網等網絡平臺調取的案件信息,進行數據對比、碰撞、分析,發現審判程序違法行為監督案件線索。在審查案件過程中,運用“審查、調查、偵查”相融合辦案方式,通過認真審查卷宗材料,充分進行調查核實,尤其是要強化偵查思維的運用,把法院在民事審判活動中的違法情形查清、查透,及時收集固定證據,確保提出的監督意見精準扎實、監督方式適當。
2.創建民事審判程序違法行為監督模型,促進社會治理。強化對以往辦理的民事審判程序違法監督案件的分析與研究,對于在個案辦理中發現審判機關反復存在相同或者類似的程序違法情形或審判管理漏洞,基于民事檢察實際需求開發符合檢察辦案規律、具有可操作性、可推廣性的大數據模型,將數據建模應用到民事審判程序違法監督中,發揮大數據對監督工作的放大、疊加作用,輸出批量問題線索。[1]針對審判機關在執法司法、管理機制等方面存在的系統性、共性問題,依法發出類案檢察建議,促進法院從審判程序違法情形中反向審視審判活動中的源頭問題,進一步建章立制,規范完善審判工作相關機制建設,實現“個案辦理—類案監督—系統治理”的民事審判程序違法監督路徑和效果。
(三)強化深層次違法監督
1.深挖違紀違法問題。在民事審判活動中,發生的程序違法情形歸根結底是由于審判人員未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辦理案件,導致發生程序違法行為,所以要提高民事審判程序違法監督質效,必然要在對事監督的同時,以發現和監督糾正深層次問題為導向,深挖案件背后可能存在的審判人員違紀違法問題,將對程序性違法監督對象從行為延伸到主體。[2]
2.積極構建列席法院審委會、法檢聯席會議、案件評查會議等機制,與審判機關共同防范辦案人員侵犯公民權利、損害司法公正的訴訟違法行為,并及時將涉嫌的職務犯罪線索移送相關單位,根除滋生民事審判程序違法土壤。
3.事中監督和事后監督相結合。從司法實踐看,對民事審判程序違法監督大部分是事后監督,具有滯后性和不可逆轉性。因此,在不干擾審判機關正常辦案活動的前提下,監督的時間節點,應涵蓋整個訴訟過程,做到事中事后監督兼顧。[3]
(四)完善規范調查核實權運行機制
檢察機關調查核實權是一項公權力,要加強對調查核實權規范和制約,否則可能導致權力被濫用。一方面,堅持合法性原則,在運用查詢、調取相關證據材料以及詢問當事人、案外人和委托鑒定、評估、審計等調查手段時,要嚴格依據法律規定,做到合法。另一方面,劃定調查核實界限。進行調查核實,應當有界限感,但是界限也不能一概而論。對于當事人申請的,要緊緊圍繞當事人請求調查核實。對于違反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等情形依職權介入的,要全面、充分運用調查核實權,證明是否存在違反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等情況。
(五)健全檢察建議配套落實機制
1.構建特邀檢察官助理機制。針對目前民事檢察官在特殊領域存在的專業知識不足問題,從相關行業選取專業人士,積極構建“特邀檢察官助理機制”,有效破除辦案中遇到的專業知識壁壘,讓檢察官在辦案中迅速找準監督切入點和問題癥結,提升檢察建議內容的認可度和說服力。
2.及時跟蹤督促落實。按照《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規定,檢察機關提出檢察建議后,應緊盯監督效果,持續跟進落實。具體要從以下三點完善跟蹤落實相關機制:一是事前溝通機制,可采取電話、座談會等方式交流觀點,解決思想上不愿整改的問題。二是事中跟進機制,發出檢察建議后,要及時了解法院在落實中遇到的困難,進一步分析原因,協調解決相關問題。三是事后研判會商機制。定期匯總分析法院回復情況,對于回復敷衍、無異議而不實質性采納或者采納但不予整改落實等問題形成“負面清單”,并以法檢兩院會商會形式,就改進工作進行交流研判,制定整改措施,保證檢察監督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