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金晶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數學是小學階段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課程。在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立足學生的發展,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提煉關鍵問題,并將核心教學目標問題化,進而構建基于問題引領的教學模式,著力引導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全面發展。
為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小學數學課程改革,本文采用多種方法對基于問題引領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進行研究,探討教學實踐策略,并從幾個方面提出參考建議。
一、基于問題引領課前預習,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當前,在強調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背景下,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數學課堂對提高學習效果以及實現自身發展都是十分重要的。課前預習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在預習過程中讓學生產生問題、思考問題對后續的課堂教學是十分有益的?;诖耍谛W數學教學引領中,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合理設計預習任務,并利用學習任務單等工具來突出問題的引領,促使學生思考新課中的核心問題,并提出自己的問題,進而為探究和解決問題做好準備。
例如,在“認識角”相關內容的預習中,教師在預習單中提出核心問題:“什么是角?”并要求學生通過畫一畫、說一說等方式完成對這一數學概念的理解,同時說一說關于角有著怎樣的疑問。此外,教師在預習單中設計了操作活動并提出問題:“小明用紙條和圖釘制作了一個活動角,現在請你也嘗試做一個活動角,并說一說怎樣把自己做的角變成一個更小的角?怎樣把自己做的角變成一個更大的角?”通過練習可以檢驗學生的預習效果,發現學生在學習“角”的過程中存在的較為集中的問題,以便課堂教學時抓住重難點。學生通過預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角”的知識,并提出自己的困惑,這樣教師就可以集中力量來解決學生在預習中還沒有解決的問題。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基于問題引領對課前預習活動進行了優化設計,能夠鍛煉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到課堂進行有目的的學習。同時,教師可以進一步了解學生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產生的疑問,進而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設計分析、研究、探討、反思等活動,以實現教與學的有效互動,提高課程教學效果。
二、結合問題創設課堂情境,豐富學生探究體驗
情境教學是呈現教學問題的重要方式。在情境的助推下,學生不僅能夠更加直觀地發現和理解問題,還能夠調動積極情感,增強解決問題的動機。但是,在小學數學情境教學中,部分教師對如何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核心問題、如何利用核心問題激發學生思維、如何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等缺乏深入研究,導致情境與問題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學生在情境中的參與度不高。對此,教師應深入教研,不斷優化情境教學策略,加強核心問題的選擇與設計,為學生創造體驗學習的機會。
例如,在“周長”相關內容的教學指導中,教師根據“什么是周長”這一核心問題創設了“昆蟲比賽”的趣味情境,要求學生思考什么是樹葉和數學書邊線一周,以及如何測量它們一周的長度,進而形成周長的概念。在課堂上,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創設生動而貼近實際生活的情境,使學生近距離地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存在,獲得主動探究數學問題的欲望。其次,教師根據情境提出核心問題:“什么是周長?”讓學生分組合作,展開描一描、量一量、說一說等活動,為他們提供思考、交流、實踐、探究的空間,引導其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體驗豐富多彩的世界,發現數學的美,并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多方面的滋養。
在這一教學案例中,為了體現問題的引領作用,教師圍繞核心問題“什么是周長”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并呈現多元化的探究活動:學生在學習單描出樹葉和數學書封面邊線的一周,初步感知周長的概念;學生在樹葉和數學書封面上指一指,說一說它們的周長是什么;小組合作量一量如何得到樹葉和數學書封面的周長。這樣的教學設計突出了學生在問題引領下的親身感受,在多元活動的推動下,學生既參與了知識形成的過程,又體驗了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樂趣,從而進一步激發了對知識的好奇心,引發了強烈的求知欲望,促進了思維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生活實際和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采用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每個組員都有明確分工,共同參與對問題的探究,并分享學習體驗,進而使學生在共同探究中相互幫助,共同感知周長的含義,掌握了知識。
三、利用問題引導課堂互動,促進學生釋疑提升
釋疑提升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促進學生生成新知并加深認識的重要環節。當然,釋疑提升的過程不僅需要學生獨立思考,更需要彼此之間互動交流、集思廣益。在小學數學教學指導中,教師應該重視問題的引領,以學生為主體,采取有效措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積極為學生搭建發表個性觀點的平臺,使學生敢于表達和交流,從而暴露出最真實的想法,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釋疑中得到提升。
例如,在“有余數的除法”教學指導中,教師引導學生認識余數的含義后,提出一個核心問題:“余數和除數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并要求小組內部集思廣益,層層遞進,解決情境問題。首先,教師呈現情境圖:4個小朋友分13個氣球,平均每人分到幾個?還剩幾個?學生通過口算或者豎式計算完成解答,并在組內交流分享,派出代表回答問題。其次,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小結,并繼續提問:“如果增加1個氣球,想一想,現在平均每人分到幾個?還剩幾個?”各組學生繼續討論并列出算式:14÷4=3……2(個),完成解答。教師再次提問:“再增加1個氣球,平均每人分到幾個?還剩幾個?”學生迅速地給出答案:15÷4=3……3(個)。最后,教師提問:“如果是16個氣球分給4個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幾個?余幾個?”有的學生說每人分3個,余4個,有的學生則認為16個氣球分給4個小朋友,平均每人分4個,正好分完,沒有剩余的。針對學生的分歧,教師組織課堂互動討論:余數到底是幾?為什么余數不能是4?通過學生交流和師生互動,學生認識到:剩下的4個氣球每人還可以再分1個,這樣就不會有剩余的氣球了。基于這一結論,教師引領學生再次回到核心問題,并共同得出“余數要比除數小”這一結論。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利用學生的認知差異和思維慣性,巧妙地處理學生認識“余數要比除數小”的教學過程,并利用問題誘導學生發現認知矛盾。同時圍繞核心問題組織課堂交流,在學生的相互討論中逐漸發現“余數要比除數小”這一規律,從而突破認知誤區,有效解決了問題,實現了認知能力的提升。
四、圍繞問題做好鞏固總結,強化學生知識掌握
課堂是學生獲取新知、提升能力的主陣地。一堂課結束后,要想促使學生將新知識及時納入已有的知識網,將直接經驗內化為能力,教師需要合理設計鞏固練習和歸納總結這兩個環節,而利用問題引領這兩個環節則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
例如,在“初步認識分數”這部分知識教學指導中,通過課堂集中講解,學生對分數知識進行了初步了解。為了鞏固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教師在課堂結束前10分鐘設計練習題:第一,感受幾分之一與“1”的關系。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將一張紙條全部涂滿顏色并用1來表示,隨著電腦的演示,讓學生說一說涂色部分是這張紙條的幾分之一,以及自己能想到些什么。在練習中學生逐漸認識到:同樣長的紙條,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小。第二,生活中的分數。教師利用課件出示法國國旗、五角星、8塊連在一起的巧克力,并提問:“看到這些東西,你能聯想到幾分之一?”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給出不同的答案,教師進行點評。在練習環節,教師把握重點,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對分數的讀、寫、意義和大小進行鞏固,讓學生體會分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在課堂小結環節,教師繼續利用問題引領學生思維:“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促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簡單說明分數的概念,表達對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的認識,闡述“將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表示”,以鞏固基礎知識,為分數和小數的繼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這一教學設計中,問題貫穿在學生的練習與總結的始終,有效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既能夠對所學知識進行簡單應用,也能夠梳理重點內容,完善數學知識網絡。
五、借助問題組織課后活動,引領學生實踐探究
基于問題引領的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要重視課堂活動的設計與推進,還要重視課外活動的組織與實施。課外教學指導中,教師應精心設計,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同時不受課本知識的禁錮,進而靈活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獲得同步發展,既減輕了學生負擔,又提高了教學質量,獲得良好的素質教育效果。
例如,在“統計”相關知識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提高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基于問題驅動設計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探究“跳繩”這一體育運動。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對“跳繩中的數學”這一主題進行深入分析,并圍繞“為什么選擇體育項目”“為什么選擇跳繩運動”“為什么要用數據說話”這三個問題進行探究,明確主題選定的緣由,即旨在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運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解決問題,養成用數據說話的習慣,感悟數學在體育中的作用,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然后,教師基于學生學情提出驅動問題:“關于跳繩,你想研究什么?想要回答哪些問題?”學生發散思考,并紛紛提出自己的訴求,有的說想研究跳繩的作用,想回答“跳繩有哪些好處”“跳繩真的能長高嗎”這些問題;有的學生說想研究跳繩水平,想回答“我的跳繩成績在全班處于什么樣的水平”“五年級男生/女生跳繩的達標線是多少”等問題;有的學生說想研究跳繩的選購,回答“跳繩的長短會影響跳繩時的速度嗎”“如何根據個人身高選擇最合適的跳繩”“目前市面上的跳繩有哪幾種?價格如何?”“怎樣選擇跳繩最劃算”等問題。在明確學生的訴求之后,教師設計活動框架,并從“一核”(數學意識)“四能”(發現問題的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入手,引導學生以“小研究者”的身份進行深入研究,并在課外綜合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
在這一教學案例中,學生經歷了“圍繞跳繩提出自己感興趣的數學問題——用數據的眼光分析問題——調動不同學科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全過程,在真實的“與教師協商測量方案——優化測量方法——完善研究方案”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在體育中的作用,逐步養成用數據說話的習慣。由此可見,基于問題引領課外活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的潛能,促進學生在實踐中實現綜合發展。
六、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置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積極探索數學知識,不僅能夠促進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有著積極影響。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的指導,深入研究問題引領的教學理念,不斷優化教學策略,引領學生在問題中主動思考、嘗試、交流、分享,進一步落實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從而提升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