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語文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判斷能力以及文化素養。因此,設計明確的閱讀教學目標對小學語文教學至關重要。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常常面臨著一些問題,本文旨在探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目標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提高教學效果。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一直是教育領域備受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閱讀是語文學科的核心,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學目標的設計應該具有針對性,能夠滿足學生需求,幫助學生逐步提高閱讀能力和綜合素養。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目標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目標模糊不清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學目標通常設計得過于籠統和模糊,缺乏具體性,這使得教師和學生難以準確理解應該達到的標準,導致教學內容和評價方式的不確定性。目標模糊不清的問題使教育教學缺乏明確的指導方向,影響了教學效果。
(二)難易度不匹配
另一個問題是教學目標的難易度不匹配,有時候,教材中的閱讀材料與學生的實際水平差距較大,目標設置過高,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反之,有些目標又過于簡單,未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匹配的問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閱讀能力的提升。
(三)忽視個性化需求
每位學生在語文閱讀方面存在不同的學習需求和水平差異,但是在目標設計上常常忽視這一點。通常教學目標過于通用化,沒有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有的學生感到過于簡單,而有的學生則感到難以應對,在這種情況下,個性化教學目標的缺失限制了學生的發展潛力。
(四)缺乏文化背景融入
語文閱讀不僅是文字的解讀,還涉及對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把握。然而,在目標設計中,教師往往忽略了對文化元素的引導和培養,學生可能能夠讀懂文字,但是無法深刻理解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影響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綜合把握能力。
(五)缺乏綜合素養培養
語文閱讀教學不僅是對文字的理解,還應當涵蓋文學鑒賞、批判性思維、創造性表達等多方面素養的培養。然而,在目標設計中,教師往往過于側重閱讀的表面理解,忽視了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使得學生只掌握技巧,難以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語文知識和技能。
二、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
(一)語文教學的基礎
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基礎,為學生提供了語言素材和語法知識的實際運用場景。通過閱讀,學生能夠積累大量的詞匯和語言表達方式,提高語言的準確性和流利度。閱讀還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結構和篇章結構,從而更好地進行寫作和表達。
(二)培養綜合語言能力
閱讀不僅是對文字的簡單理解,還包括對文本內涵的把握、對作者意圖的推測以及對文化背景的理解。通過閱讀,學生能夠鍛煉綜合語言能力,包括聽、說、讀、寫、譯等多種技能,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素養,使其更好地應對各種語言交際場景。
(三)培養思維能力
閱讀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需要分析、推理、判斷,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觀點,這種思維訓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通過閱讀,學生能夠鍛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綜合素質教育非常重要。
(四)培養文化素養
閱讀不僅是文字的理解,還包括對文化內涵的把握,通過閱讀文學作品、歷史文獻、傳統文化等,學生能夠了解社會、歷史、文化等多個領域的知識。閱讀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理解文化傳承,培養文化素養,形成獨立的價值觀。
(五)培養審美情感
閱讀文學作品和優美的文字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通過欣賞文學作品中的藝術表現形式、情感表達和語言韻味,能夠提高學生對美的敏感度,培養其審美情感,這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還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使其更具人文情懷。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目標設計策略
(一)手腦并用,讀寫聯動
手腦并用這一教學目標策略的核心是通過閱讀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表達,從而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讀后感寫作、書評以及文學作品的模仿創作,將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促使學生深入思考、積累詞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這種聯動式的教學有助于學生深層次地理解文本,拓展閱讀深度和廣度。以一年級上冊《雪地里的小畫家》為例,教師可以將學習寫作定為本課的教學目標,帶領學生閱讀這個故事,然后鼓勵學生進行讀后感寫作。首先,學生可以分享自己對故事中小畫家的印象和感受,描述小畫家們在雪地里的創作場景,以及每個小動物畫的內容。這種讀后感寫作可以幫助學生深入思考文本內容,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其次,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進行模仿創作。學生選擇一個動物角色,如小狗或小雞,然后模仿課文中的情景,創作自己的小故事,想象動物在雪地里畫了什么,以及繪畫的過程中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最后,學生可以嘗試以圖畫的形式呈現同學的故事,就像課文中的小畫家們一樣,學生可以用彩筆和紙板來繪制自己的畫作,然后與同學分享。這種視覺表達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將文字與圖像結合起來,更好地表達學生內心的想法。
(二)多維互聯,溫故知新
這一教學目標強調在閱讀教學中引入多元文本知識,并與之前的知識相聯系,從而對新的文本產生新的理解。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不同類型的文本,包括新聞報道、科普文章、歷史故事、詩歌等,讓學生接觸不同領域的知識。同時,多維互聯包括使用多媒體資源,如圖像、音頻、視頻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而溫故知新策略鼓勵學生建立知識體系,使舊知識與新知識相互關聯,形成更深入的理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發展脈絡。以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燦爛的中華文化》和第六單元《壯麗的祖國山河》為例,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在第五單元中,學生將接觸到關于孔子拜師、盤古開天地、趙州橋等歷史故事,教師可以結合這些文本,幫助學生建立對中華文化歷史的整體認知。例如,學生可以閱讀與孔子有關的文章,了解孔子對中國哲學的重要影響,然后與其他文本相聯系,討論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特點。鼓勵學生將已學知識與新文本相關聯。例如,學生可以回顧之前學過的盤古開天地的傳說,然后閱讀有關這個傳說的不同版本,以深入了解盤古開天地的故事在我國文化中的地位和演變過程。
在第六單元中,學生將學習古詩《望天門山》和《飲湖上初晴后雨》,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教師可以引入相關圖片、音頻和視頻等資源。例如,在教學《望天門山》時,教師可以展示天門山的壯麗圖片,播放山川風景音頻,或者觀看有關天門山的旅游視頻,這些多媒體資源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古詩中所描繪的景色和情感,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聯想能力。此外,在第六單元學習中,學生還將了解西沙群島和小興安嶺相關信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關于這些地理特點的科普文章,觀看相關的地理圖像和視頻,利用多元化的信息源幫助學生全面了解祖國山河的壯麗之美。教師引入多樣化的文本,將舊知識與新知識相聯系,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應用課文內容,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綜合素養,完成教學目標。
(三)重構創新,能力進階
重構創新策略強調在閱讀教學中教學目標要與培養學生的創新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相一致,閱讀不僅是單純地接受信息,還包括對信息的分析和評價,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提出假設、進行討論,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此外,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要求引導學生進行文本解構和重構,分析文章結構和語言運用,培養學生的文本分析和創作能力。通過這種創新型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本,發展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四年級上冊《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為例,在教授《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如“詩中的黃鶴樓在文中有何寓意?”“詩人通過哪些詞句表達了離別之情?”通過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詩歌內涵和詩人的情感,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分享對詩歌的不同理解,探討詩歌中的象征意義和修辭手法,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文章,完成課文重構這一教學目標。
此外,教師需要根據制定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進行文本解構和重構,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詩的結構、用詞、修辭手法等,然后鼓勵學生模仿這些元素創作送別詩。這一任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本分析和創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通過以上教學方式,學生不再被動地閱讀課文,而是積極思考、提出問題、參與討論、進行文本分析和創作,發展了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提高了文學素養和綜合閱讀能力。這種創新型的教學策略有利于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四)反饋評價,把握學情
反饋評價策略著重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提供及時反饋和評價,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閱讀表現和學習進展。教師可以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包括口頭反饋、寫作反饋、自評和同伴評價等,以全面了解學生的閱讀水平,有助于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需求進行個性化指導,幫助學生克服閱讀中的困難。此外,反饋評價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激發學習興趣。通過不斷的反饋和評價,教師能夠更好地把握學情,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以六年級上冊《七律·長征》為例,通過口頭反饋,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在詩歌解析中的進展,比如學生探討“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等語句時,教師可以強調這些句子如何通過生動的對比描繪了長征的艱難環境,進而激發學生深層次思考,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此外,教師可以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創作練習,鼓勵學生模仿《七律·長征》的詩風創作自己的作品。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提供的書面反饋對學生理解詩歌結構、語言運用和情感表達至關重要。教師可以具體指出學生作品中的亮點和不足,引導學生更有效地運用文學表現手法。同伴評價也是一個重要環節,學生可以在小組內分享和評價彼此的作品,不僅提高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而且鍛煉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這樣的互動有助于營造一個積極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通過這些教學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理解《七律·長征》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還能在接受反饋和評價的過程中培養分析能力、創造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五)文化熏陶,情感共鳴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目標設計需要將文化元素和情感教育融入教學中,這一策略強調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傳授語言文字知識,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理解,以及對文學作品中情感的感悟。通過文化背景介紹和文學作品中人物情感的探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以及對人文情懷的感悟。以《示兒》這一古詩詞教學為例,教師應向學生介紹陸游及其生活的時代背景,幫助學生理解詩人所處的歷史環境和個人經歷,從而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情感。在解讀“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等語句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討陸游對家國命運的深刻關切和個人情感的真摯表達,之后討論古詩意象和用詞,使學生深入理解陸游的愛國情懷以及對未來的期望。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古詩主題與現代社會的聯系,鼓勵學生表達對詩人情感的共鳴。此外,教師可以組織一些創作活動,如讓學生嘗試寫一首表達對祖國、家庭或個人理想的詩歌,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表達能力。這些活動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還能讓學生在情感上與詩人產生共鳴,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四、結語
為了更好地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目標,本文提出幾個關鍵策略,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文化素養和審美情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今后的教育實踐中,只有不斷探索和改進,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