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浩

提問是課堂教學活動中一個能夠起到關鍵作用的教學環節,在表層上能夠調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思考,在深層上能夠延伸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思考能力和求實精神,在新時代以育人為核心的教育體系下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而歷史本身就是一門極其注重邏輯推理與求實論證的學科,隨著新課標的落實與新課改的推進,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成了高中歷史教學的重中之重,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出發思考歷史,形成對歷史人物和事件更全面的認知。問題鏈作為多個教學問題的集合,本身就具有任務驅動效能,能夠為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深入探究、思考與理解提供由內向外的驅動力,進而深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提升歷史學科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該更多地開展有關問題鏈在實際教學中運用的研究。
一、高中歷史問題鏈的類型
問題鏈是一種以有關聯的系列問題為主要內容,各個問題之間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前后呼應,存在較強邏輯性的問題集合。通過問題鏈驅動的教學活動通常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為教學主線,能夠為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意識與能力提供極大助力。問題鏈驅動式教學以問題為導向,以“問題引領學習”為核心思想,要求教師從問題出發,引導學生對問題展開深入思考,并在學生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完成對問題解決能力與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綜合歷史課程本身的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來看,在新課標與新課改的引領下,問題鏈已然成為高中歷史教學活動中的基礎組成部分,而適用于高中歷史教學的問題鏈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主題式問題鏈
主題式問題鏈指的是圍繞某一主題設計,能夠覆蓋課程教學重點、難點或核心知識、概念的問題群。與其他形式的問題鏈相比,主題式問題鏈的核心關注點為課程教學模塊的主干知識。教師往往采用圍繞主干知識創設情境的方式來建立問題之間的聯系,而學生則需要以教師在情境中的提問為依據和起點,先通過情境中的探索來思考問題,再通過在情境中的模擬來遷移知識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學習、理解和掌握的所有知識都與主干知識存在一定的關聯,這在拓展學生思路、深化學生知識理解和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遞進式問題鏈
顧名思義,遞進式問題鏈強調的核心關鍵詞就是“遞進”,即問題與問題之間需要層層遞進、首尾呼應。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橫向或者縱向整合,然后將問題的設置看作“搭梯子”的過程,每踏上一層階梯就要離頂點更近一步。同理,學生每解決一個問題就要離最終問題的解決更進一步。站在整體視角來看,遞進式問題鏈中的知識結構總體呈現出一種螺旋上升的結構狀態,能夠由淺入深,逐步提升學生包括概括、歸納、推理、解釋、說明和創造在內的高階思維能力。
(三)探究式問題鏈
從思維層面出發,探究可以被看作一種思維形態。而從學習層面出發,探究又可以被看作一種通過獲得個體經驗來掌握更多技能的學習方式。在新課標與新課改尤其強調學生思維與能力發展的背景下,探究在“教”與“學”中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探究式問題鏈指的是一種通過設計發散性和開放性問題群來引導學生探究,并在問題探究中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邏輯能力、創新能力、高階思維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相對來說有著更高的探究價值和更強的可實踐性。
(四)總結式問題鏈
與其他類型的問題鏈相比,總結式問題鏈的作用和定位都更為特殊,通常情況下是在一個課時或單元教學活動結束以后,為了整合零散知識并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而設計,以問題為載體和突破口,帶領學生回顧已經學過但又未掌握牢靠的知識??偨Y式問題鏈是基于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而引導學生進行的復習活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完成對當堂知識的梳理,還能夠幫助學生實現對當堂知識的鞏固,有利于學生建構系統的知識體系。
除此以外,能夠被引入課堂的問題鏈還有比較式問題鏈、診斷式問題鏈和引入式問題鏈等多種類型,但是不論哪種類型的問題鏈都是以“問”為中心和突破口,且指向學生核心素養與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問題鏈驅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在問題鏈的基本定義中,問題群的邏輯關系和層級關系就是落實問題鏈驅動教學的核心要點,也正是因為這種邏輯關系與層級關系,問題鏈在教學活動中的主要作用就被定位在了多個不同的層面。一是對學生分析、思考、判斷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最終指向學生多元思維和批判思維的形成;二是對系統、整合式知識體系的構建,最終指向任務驅動型深度課堂的打造,尤其利于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的梳理;三是對課堂教學邏輯性與有效性的提升,最終指向完整教學模式的打造與優化,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更適宜且有效的學習空間。問題鏈驅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歷史
歷史學科研究的是過去存在的人和過去發生的事,而這種“過去”屬性的存在就讓歷史知識同時具備了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雙重特征。其中確定性主要指過去存在的任何發生的事對現在產生的客觀影響,不確定性主要指歷史細節的難以考證,尤其是對距今年代更為久遠的那部分歷史。同時,時代的發展是一個永不停歇的持續性過程,不同時期、不同朝代的主流生活方式和思想形態都存在著很大程度上的差別,這要求對歷史的客觀研究需要站在當時的視角來看。因此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需要著重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思考歷史,而以問題鏈驅動的歷史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這種思維意識,推動學生對歷史的多元化思考。
(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在問題鏈驅動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被簡化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需要帶著批判和質疑的眼光來看待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而在學生基于質疑和批判來分析、思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批判性思維的形成和發展就會變得更加順理成章。因此,問題鏈驅動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用價值也就體現在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上。
(三)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
歷史由人類社會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集合而成,許多可用于歷史研究的材料同時具備文化研究的價值,因而歷史學科向來是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重要途徑之一。由問題鏈驅動的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展開對歷史材料的深入探究與分析,而這種深入的探究與分析同樣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事件與社會文化關系,進而在深化學生歷史文化認識的同時,實現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
三、問題鏈驅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要點
在新時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背景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并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對學生思維、素養與能力的全面培養已然成為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歷史是一門主要研究過去的學科,許多知識點都是既定的,且存在著時間邏輯或空間邏輯的關聯,研究歷史就是研究過去的人和事在某一視域下的邏輯關系與串聯關系。而站在教育視角,教師在設計問題鏈以驅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尤其需要重點關注的是問題鏈的基礎設計,綜合實踐來看,教師可以選擇分別圍繞教材內容、核心素養、邏輯思維、師生交流展開歷史問題鏈的設計,再結合課堂上的情境創設和引導性提問來發揮問題鏈的驅動作用,促使學生自覺展開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入探究。
(一)圍繞不同的核心內容完成問題鏈設計
1.教材內容。
教材是歷史教學的主要載體,也是教師設計問題鏈的基礎依據,在以教材內容為核心推進問題鏈設計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設定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以便為多問題的設計指明方向,其次從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出發進行延伸,補充與歷史人物或事件相關的背景、原因與影響,最后站在多個不同的視角來引導學生探究和理解歷史事件的多方面影響。以統編版高一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中的“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為例,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鏈,如圖1所示。
2.核心素養。
高中學生需要在歷史學習中形成的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個方面的內容,大體上指向對學生批判、創新、溝通、合作等思維與信息、文化等素養的培養,在圍繞核心素養設計的問題鏈中,教師需要分別站在學生思維和素養的發展視角進行設問。以統編版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中的“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為例,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鏈,如圖2所示。
3.邏輯思維。
邏輯性是歷史的一項基本特征,邏輯思維也是學生學習歷史過程中必須具備或形成的一項基本素質。在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尤其需要注重對學生邏輯思維的針對性培養,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前后關聯與邏輯關系。對此,教師在設計問題鏈時可以將邏輯思維看作核心之一。以統編版高一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中的“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為例,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鏈,如圖3所示。
4.師生交流。
師生間互動交流頻率的提高和程度的加深是新時代課堂教學改革的一種趨勢,在高效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能夠且需要發揮的作用必然同等重要,而課堂上的提問與回答本身就是教師和學生之間溝通交流的一種有效形式。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鏈時還需要同時考慮是否能夠滿足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需要。以統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中的“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為例,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鏈,如圖4所示。
(二)創設情境以強化問題關聯和建構知識邏輯
在以問題鏈驅動的高中歷史課堂上,情境之于問題鏈有著載體的功能和補充的作用。新課標也明確將創設歷史情境和以問題為引領看作教學設計的重要步驟。對此,當教師參照教學需要進行不同類型問題鏈的設計時,就需要借助史料為學生創設適宜進行問題探究的歷史情境,讓學生可以站在與問題相同的時代背景來探究歷史事件,并借此幫助學生搭建歷史知識框架,培養歷史思維邏輯,引導學生逐步實現完整歷史知識體系的搭建,從根本上推動學生各項能力與素養的發展。
(三)豐富提問方式以延伸教學和培養學生能力
歷史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多個不同的領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便更要注重教學的延伸。以問題鏈驅動的高中歷史教學為例,在以問題為中心和出發點的基礎上,教師還需要在提問方式上投入更多思考,對涉及領域不同的問題鏈采取不同的設問與提問方式,有意識地將陳述式教學轉化為設問式教學,基于課前引導、課中指導和課后延伸的不同目的來確定提問的思路,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思考和反省中實現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四、結語
總而言之,問題鏈是新課標與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驅動力,能夠為高效歷史課堂的構建做出貢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與批判性思維。歷史是一面鏡子,用過去客觀存在過的人和發生過的事作為對照,觀史可以讓我們了解一個國家、地區和民族幾千年的榮盛興衰,讀史可以讓我們對現在和未來一些可能發生或將要發生的事做出正確判斷,避免后人走上前人走過的錯誤的道路。教育體系中設置歷史課程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警示后人,因而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也應當帶著一種批判性思維和質疑的精神,提問就是一種能夠培養學生批判思維與質疑精神的教學方式,問題之間存在著邏輯關聯的問題鏈更是能夠實現對學生批判思維與質疑精神的有效鍛煉。對此,教師需要從問題出發,帶領學生站在更宏觀的視角,用一種尋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信念來學習和理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