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
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導向下,核心素養概念被廣泛提及,各科教師皆在聚焦素養立意,重構課程教學形態,致力促進學生形成適應終身發展與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質與關鍵能力。核心素養關照下,傳統小學數學依參而教、“填鴨灌輸”的滯后教學模式難以滿足新時代小學生全面發展需求,將深度學習理念滲透于教學實踐迫在眉睫。本文簡要分析了素養立意下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意義,并結合課程實踐案例和學生個性化認知需求,探索小學數學教學的創新策略,以期優化數學深度學習結構,助推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進一步明確了數學課程核心素養概念,并指出核心素養集中反映了課程育人價值,應作為課程教學的頂層導向。知識本位向素養立意的格局轉變,掀起了新一輪關于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熱潮,如何將核心素養植根于課堂亦成為廣大一線教師致力研討的課題。在此背景下,具有結構性、關聯性、整體性的深度學習模式受到廣泛關注,成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教師需要認識深度學習概念,明晰深度學習意義,著眼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深度理解和遷移應用,打造目標明確、理趣統一、過程豐富的數學教學新樣態,以此為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搭建穩固支架。
一、深度學習理念識讀和實踐意義
(一)理念識讀
深度學習理念衍生已久,但是在傳統以應試為導向的育人背景下并未受到廣大教師的關注,直至新課改邁入新階段才被引以重視,深度學習可以說是教育變革理念和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思路。所謂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有方向的引領下,學生圍繞富有挑戰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深度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理解學習目標,并基于目標達成主動進行反省和自我學習調節,逐漸把握學科核心知識和思想方法,內塑積極的學習動機、高級的社會情感、有益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最終實現多維素養全面發展。深度學習具有以下特征:明確的學習方向、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的過程參與、有益的學習調節、完整的認知結構以及多維素養的發展。
(二)實踐意義
小學數學深度學習是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數學探究,通過興趣加持、方法引導、自主調節、互動碰撞等體驗學習成功,獲得多維發展。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實踐意義具體可以從“教”與“學”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第一,對學科教學而言,深度學習有助于打造層次化的教學結構,體現數學教學的完整性。數學素有“思維體操”的美譽,思與行是打開數學真理大門的鑰匙,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小學數學深度學習是一種以宏觀視角把控、以微觀視角切入的教學模式,與傳統碎片化、孤立式的教學模式有很大不同,深度學習具有明確的主題情境和清晰的目標導向,教師立足情境,聚焦目標,引領學生由淺入深、由簡至繁地開展從具象到抽象、從運算到推理、從理解到遷移的數學思行活動,以層次化建構為重點,以理解性學習為目的,以素養滲透為核心,通過有層次、有力度的支架幫助學生逐漸建立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由此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孤島”效應,體現數學教學的完整性。第二,對學生學習而言,深度學習有助于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強化“四主”能力。新課標界定,數學核心素養包括數感、量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等多個方面,這也意味著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一個緩慢長效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在這個過程中,尤其需要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思維能力的作用下,讓數學學習由被動變主動,由淺學變深學,由理解變應用。而深度學習顯然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不謀而合,深度學習過程重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關注學生個性化認知需求,聚焦激趣、引思、塑能等各類活動創新設計,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提問、主動回答、主動幫助,逐漸形成“四主”能力,并將之遷移至數學常態化學習中,以此為核心素養的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二、深度學習理念指導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創新策略
深度學習理念強調以主題為引領,以目標為統籌,形成層層遞進的思維主線,探究知識本質,凝練思想方法。下文以“圓的認識”為例,探討切實可行的教學創新策略。
(一)創新主題情境
從深度學習概念識讀中可知,深度學習需要圍繞富有挑戰性的主題開展,教師要從宏觀層面創設主題情境,圈定學習對象,讓學生知道本課該探究什么問題以及通過探究可以獲得哪些知識,這樣才不至于讓教學陷入無方向的泥潭。因此,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教學首先需要教師創新主題情境,主題情境的設置可以源于教材,也可以源于生活,本質是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并為目標滲透提供環境基礎。例如,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本課是學生正式學習圓這一圖形的開始,但是在非正式學習領域,學生對圓并不陌生,如生活中的硬幣、杯子、盤子、車輪、手環等均有圓的身影。基于此優勢,教師便可以跳脫課本,聚焦生活問題來創新主題情境,如“硬幣中的秘密”“車輪中的數學”等,這樣對接生活的情境設置,一方面可以體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世界的意識,另一方面能夠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使整個深度學習過程更順利地開展。
(二)創新目標設定
教學目標不僅肩負導向作用,也是學生預期學習結果的表征體現,要想深度學習有層次、高效益地開展,目標設定不可或缺。教師創設深度學習主題情境后,接下來便要思考目標設定,這里尤其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目標設定要聚焦核心素養概念,體現出多維特征,二是目標設定要具體、易懂,體現出引導作用。以“車輪中的數學”主題探究為例,結合教材,立足學情,多維目標的創新設定如下:聯系生活實際認識圓,從車輪問題表征思考過渡到對圓概念的抽象思考,能夠用數學的眼光解釋車輪問題;通過畫圓、剪圓、折圓、量圓等活動,體會圓的特征,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理解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和半徑之間的關系,基于這種關系了解并掌握更多畫圓的方法;結合主題情境,遷移知識能力,能夠用圓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現象,進一步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整個目標體系具有螺旋遞進的特征,引導學生由具象觀察到抽象思考,由理論認知到實踐遷移,數學核心素養滲透其中,貫穿全程,能夠切實引導教學有序推進,助推學生全面發展。
(三)創新課堂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是教學的開始,如何導入新知促使學生更有學習動力,是教師引導學生深度學習首要思考的問題,也是上好一堂成功課的關鍵。立足“車輪中的數學”主題情境,教師可以依序設置三個語境來導入新課,為學生“圓”的學習奠定良好的開端。
語境一:賞圓。多媒體呈現有關圓的各類色彩圖案和古往今來一些著名的圓形建筑,鼓勵學生說一說有關圓的歷史知識或古詩詞。該語境導入以刺激學生感官、滲透圓文化為主要目的,借美育和文化教育初步激發學生的互動熱情。
語境二:說圓。鏈接生活,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圓形的,可以融入競爭策略,鼓勵學生比一比誰舉例最多。該語境對接生活,激活學生已有經驗,并通過簡單的競爭環節進一步激發學生課堂互動熱情,讓課堂逐漸升溫。同時,在學生舉出的眾多案例中,“車輪是圓形的”這一核心主題位列其中,為主題情境創設和接下來的“問圓”語境奠定了良好基礎。
語境三:問圓。教師從“車輪是圓形”這一生活表征現象中抽離出數學問題,借層層遞進的問題鏈導入新課,讓本課探究漸入佳境。如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做成三角形或四邊形不可以嗎?想一想會發生什么現象?為什么圓形的車輪可以規避這一現象?誰能從數學的角度做出科學的解釋?該語境以問題為核心載體,重在營造具有懸念的氛圍,學生通過虛擬想象可以回答前面幾個問題,如“車輪做成其他形狀,汽車行駛時會上下起伏,人坐在上面一高一低,頗為顛簸。”但是對于圓形車輪為何能夠規避這一現象卻無法給出科學解釋,這便促使學生產生了獵奇心理,這種心理也是驅動學生深度學習的重要元素。教師不要揭開謎底,而要趁勢導入“圓的認識”一課,將揭曉謎底作為本課核心任務,讓學生系統學完圓的知識后自主作答,由此自然生成深度學習主題情境。
(四)創新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實現深度學習的重要媒介,傳統教學方法重結果、輕過程,很多教師忽略了對學生“四主”能力的培養,輕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所以常常出現“一言堂”的現象,這顯然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名師有言:“講課要講七分,不要講得太透,剩下的三分要讓學生自己慢慢回味。這樣的知識才更有味道,學生才更愿去嘗一嘗。若把知識的十分之十灌輸給學生,知識已經被老師嚼爛,這樣的知識還剩什么味道呢?”細品此語,能夠衍生很多教學啟示,反映到深度學習教法設計中,教師可從以下角度尋找小學數學深教、深學的切入口:一是通過激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二是通過引思促使學生主動問答;三是通過任務驅動學生主動合作;四是通過延伸促進學生主動遷移。做好這四點,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深度學習自然水到渠成。以“圓的認識”為例,具體教法設置如下。
1.激趣引學。
小學生目前處于形象化思維發展階段,頗為感性。由此特征思考可知,數學學習最好的激趣策略無疑是動手操作,將靜態課堂變為動態課堂,借助動手操作的過程,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圓的認識”一課為例,教材給出了“畫圓”的教學提示,教師可以將這部分內容前置,設計一個“我說你畫”的游戲情境,由教師提出一系列畫圓的要求,讓幾名學生上臺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看看誰畫的圓最符合標準。如此設置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學習興趣,還可以借此引申出核心問題,如畫圓時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如何精致地畫出符合要求的圓?圓由幾部分組成?各部分名稱用哪些符號表示?這些核心問題也是接下來探究的重點。
2.問題促思。
問題是師生互動的橋梁,是叩開數學真理大門的鑰匙,精準有效的問題設置不僅可以啟思促學,還能夠提高教學效率,讓目標落地更為順利。基于此,教師設置教學問題時要有章法,找準時機,不要做無意義的提問,也不要自問自答,保證提問“恰到好處”。比如,可以在學生思維頓挫時設問,也可以在重點概念講解時設問,提問之后給予學生充分交流討論的時間,賦予其品嘗成功的權利,這樣才是真正做到了“講課講七分”。如在畫圓時,教師講解了一般畫圓的步驟,學生知曉了方法,但這并非意味著該部分知識點的探究結束,而是可以適時穿插一個問題:“畫圓時為什么要按照這樣的步驟做?”由該問題引導學生從表征理解進入深度思考,進一步體會圓的位置、大小與圓心和半徑之間的關系。
3.合作塑能。
合作不僅是時代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應成為學生適應終身發展的必備能力,同時,新課標中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于此,在建構深度學習課堂時,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核心任務驅動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探究,在思維碰撞中促使課堂迸發更多智慧的火花。例如,探索圓的特征時,教師可以設置以下任務:使用圓規畫一個直徑為4cm的圓,標出圓各部分的名稱;經歷折一折、量一量的過程,說出幾種找圓心的方法,用自己的話術揭示圓心、半徑和直徑之間的關系;分析在一個圓中半徑和直徑有多少條?半徑和半徑、直徑和直徑之間又具有怎樣的關系?三類任務聚集學、思、說、做不同的要素,能夠綜合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整個活動開展中,教師要注意劃分合作小組時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原則,發揮優等生的帶頭學習作用,讓合作有效、互動有趣。
4.延伸遷移。
經歷激趣、引思、塑能的系列學習過程,學生基本掌握了本課有關圓的核心知識,如何引導學生將知識進行熟練應用,達成更深度的理解,成為接下來教學的重點。對此,教師可以鏈接生活設置一些延伸學習活動,創造知識遷移平臺,通過學生實際表現,鑒定其真實學情。比如,將教學視野重聚到主題情境,讓學生從數學角度解釋車輪做成圓形的原因;引導學生結合圓的特征,探索更多“無圓規”畫圓的方法,保證方法的科學性;利用圓的對稱性設計美麗的圖案,為教室墻壁點綴色彩。借助各種各樣的延伸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又彰顯了數學別樣的魅力,揭示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親密關系,這對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和發展核心素養大有裨益。
三、結語
綜上所述,理清深度學習的概念內涵和應用意義,以深度學習理念為指導優化小學數學教學結構,組織教學活動,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幫助學生由淺入深地把握核心概念,掌握關鍵知識,提高多維能力,實現素養發展,是新時期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