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琳
春秋時期,孔子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他認為人的修養要從學詩開始,行為規范從禮儀開始,而真正養成一種“仁”的完整人格,最后應該定于“樂”。也就是說通過審美教育,才能使修身、治學得以完成。孔子的這種美育思想影響了我國幾千年,時至今日,新時代美育理念仍然承襲前人成果,不斷發展,賦予學校美育工作新的內涵。為了進一步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人文”“中華傳統”等元素,小學音樂臻美教育積極響應時代號召,經過多年的摸索實踐,探索出一條美育新路徑,將美育納入學校頂層設計,打造學校大美育新格局。
一、形成臻美教育理念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強調了“人”在教育過程中的意義,以及音樂體驗在教育過程中的內在價值。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的觀點中,新時代音樂美育思想從聚焦音樂本體美學特征轉向培養音樂學科核心素養,以提升人對美的感受力和表現力。蔡元培先生曾在1930年出版的《教育大辭書》中對“美育”一詞作出以下定義: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他所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思想,強調了情感體驗在美育中的作用和意義。小學音樂教育是面向學生普及大眾化的素質型音樂教育,“臻”在百科詞義中的解釋為抵達、到達,而“美”則是一種境界。關于“臻美”的定義,主要從三個角度來解讀。首先是素養的“臻美”,體現在聚焦核心素養,組織課程內容,獲得全面發展;其次是能力的“臻美”,指的是借助音樂學習,重視文化理解,人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最后是過程的“臻美”,表現在人的卓越追求、廣博學習、慎重思考,并踏實摸索。
從臻美教育的角度來看,音樂作為重要的藝術手段具有喚醒人情感的作用,臻美的目的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會到音樂的美好,并能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培養音樂感知力、表現力和創造力。由此看來,音樂美育的價值在于通過音樂體驗激發人本身的自我觀念的修正,而實現臻美教育理念有兩個層面,一是學生能體驗“音樂的情感”,二是學生會表達“音樂的情感”。學生在音樂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素養、能力和過程的反復探索,在認識美、感受美、體驗美、欣賞美、創作美的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和藝術涵養,擁有美之理想、美之情操、美之品格和美之素養,進而獲得全面發展。為此,筆者結合自身條件以及學校整體發展規劃,進一步提煉“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精髓,將深化美育思想融入學校建設的方方面面,提出“臻美與共”的教育理念,旨在打造新時代學校音樂美育教學特色品牌。
二、開展臻美教育的意義
美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將臻美教育內涵作為課題研究形式引領學校特色發展,在小學音樂美育教學中邊實踐邊研究,通過研究來指導實踐過程,通過實踐反促研究的調整和深入。新時代美育目標是“人”本身,同時重視素養、能力和過程的培育。新時代音樂美育之“臻美”,意味著不再拘泥于客觀的審美規律,而是由人借助音樂活動的內在體驗發掘蘊含于其中的文化、美學和思想內涵,探索美對人的意識、情操、心靈、想象力、創新力等方面的影響,這也意味著“美育”不再局限于主客體審美的單項模式,而是注重美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通過聚焦核心素養的提升,達到“育人”的美育目標。
在新時代音樂美育思想的影響下,2022年版《藝術課程標準》指出“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藝術感知及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參與藝術活動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在欣賞、表現、創造、聯系/融合的過程中,形成豐富、健康的審美情趣。”由此可見,對藝術教育過程本身的重視、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已然成為新時代音樂美育的重要方針。通過十多年的音樂教育實踐和理論總結,音樂教育完成了從“審美”到“美育”的轉變,既強調了“育人”的目標導向,又進一步印證了臻美教育有關圍繞人文和傳統文化發展方向與小學音樂課程設置情況,素養導向下美育改革的核心思想,即突出學生主體,真正落實“學為中心,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從關注音樂到關注“人”的觀念提升,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基礎,遵循學生循序漸進的發展規律,以音樂為媒介,從人文、傳統文化基礎知識逐漸展開,擴大課程范圍,挖掘課程深度,滿足學生共性與個性的全面發展,點燃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此外,新時代音樂美育中 “以美育人”的“人”不僅指學生,還包括教師,既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也關注美育師資的建設。2022年版《藝術課程標準》同樣對教師自身素養的提升作出相應規定,要“提高藝術教師全面育人素養,提升教研能力和研究水平”,臻美教育與這一理念不謀而合。以《意見》為例,文件在加強學生美育師資建設方面強調了美育師資建設的重要性,要求“配齊配好美育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學生和教師的參與至關重要,對學生素養的提升和美育師資建設的各項新規定,進一步說明了新時代美育思想完成了從主客體審美到注重美育過程和美育主體的大跨越,印證了教育目標在于“人”的本質轉變。
三、實施臻美教育研究
新時代美育思想強調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突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美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臻美教育倡導注重素養、能力、過程的“人文、傳統文化”教育,提倡面向人人、大格局觀、知行合一理念,學生在掌握音樂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領悟音樂內涵、理解音樂文化、發展音樂素養。
(一)實施面向人人的美育
基礎教育的音樂課堂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以提高未來社會公民的審美與人文素養以及參與音樂活動的能力為根本目的,而不是以培養少數音樂特長生為目的。因此,在新時代小學音樂美育中,一方面要思考如何讓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更吸引學生,讓他們樂于參與,放松心情,激發他們的表現欲望,培養他們的感受與表達能力,享受音樂實踐的樂趣;另一方面,要關注每一位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讓音樂學習和音樂體驗真正發生。福建閩都文化既是德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為此,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實驗小學將閩都文化融入小學音樂課外實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助于喚醒學生文化自信,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弘揚民族氣節,提升音樂核心素養。
(二)建立音樂大格局理念
新時代音樂美育思想強調樹立多學科融合、注重人文素養培育的教學觀念和政策方針導向。《意見》提出“將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相融合”,這意味著將美育嵌入“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培養學科融合教育理念。同時,在2022年版《藝術課程標準》中,音樂課程設計部分除了“欣賞”“表現”“創作”等音樂知識學習與實踐內容之外,還特別加入了“聯系/融合”模塊。“聯系/融合”模塊尤其對“音樂與其他學科”“音樂與社會生活”“音樂與姊妹藝術”三項學習內容加以明確,突出了音樂美育聚焦審美與人文素養提升的目標。為此,臻美教育從核心素養角度出發,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跨學科思維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第一,加強課程內容之間的聯系,將欣賞、表現、創造以及音樂相關文化等內容充分結合起來。1-2年級設置的唱游課程就融入了歌唱、舞蹈、聲勢、律動、即興表演等多種表現形式及活動內容,并通過游戲化的方式開展。
第二,將音樂與包括舞蹈、美術、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等在內的其他藝術形式結合起來進行教學。
第三,將音樂課程與包括語文、數學、科學等其他課程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融合其他學科,開發校本課程,將音樂學科與傳統文化教育所包含的藝術性聯系起來,形成具有本校學科特色的人文課堂教學模式,滲透到各個學科中,幫助學生建立文化自信,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建立大格局理念,不僅要培養學生優良的品德,更要為社會培育講文明、守公德的公民,對小學傳統文化課程的學習起到相互滲透、融合、遷移的作用。
(三)“知行合一”的美育實踐活動
2022年版《藝術課程標準》強調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堅信每一位學生都具有學好藝術的潛能。“知行合一”作為實踐哲學,強調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因此,學校應尊重學生的身心特點,精心設計豐富多彩的音樂實踐活動,在豐富學生音樂學習體驗、調動學生音樂活動參與興趣的同時,讓學生在多元音樂活動中充分感受音樂的魅力,實現對學生音樂素養、審美能力以及鑒賞能力的培養,有效落實美育。具體實踐活動可以從課內外兩個方面著手。
第一,組織開展課內美育實踐活動,豐富課堂音樂形式和內容。課堂是音樂教學的主要陣地,也是學生學習基礎音樂知識和技能,發展音樂鑒賞能力和感知能力的關鍵路徑。所以,要想充分發揮音樂學科的美育價值,實現對學生音樂素養的發展,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積極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創新音樂教學形式,組織學生開展美育實踐活動,在潛移默化中給予學生美的熏陶。
例如,在教學《美麗的家鄉》這首歌曲時,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這首音樂作品的背景知識、蘊含的文化情感等內容,并借助多媒體技術呈現“達斡爾族”的地域環境、風俗習慣、服飾飲食等內容,加強學生對音樂作品中所涉及的北方民族文化的了解,促使學生初步感受音樂所展現的北方民歌豪放的特點,理解作品內涵情感,發展學生的文化素養、增強其文化自信。其次,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以自己對這首音樂作品的理解感知為基礎,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為音樂創編舞蹈,并隨著音樂節奏大膽地舞動起來,從而打破傳統靜態的音樂教學模式,有效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載歌載舞的方式,讓音樂課堂更豐富、更有活力,同時為學生深刻體會音樂的魅力創造條件,實現對學生音樂學科素養的培養。
第二,組織課外美育實踐活動。音樂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為了達到更好的美育教學效果,教師還應加強對課外美育實踐活動的重視,積極為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在課外實踐中更好地發展音樂素養。例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美育特色社團展示、中隊特色晨會展示、校園文化藝術節、新年音樂會、社區公益展演等課外實踐活動。
從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實驗小學課外美育實踐活動的開展情況來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比如,學校特別邀請著名閩劇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林瑛老師擔任閩劇社的藝術顧問,排演的閩劇《荔枝換絳桃》《雙驕公主》劇目先后搬上中央電視臺11套戲曲頻道《寶貝亮相》欄目,劉一諾、馮思彤兩位閩劇娃榮獲“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獎”;學校弦樂團成立以來吸引了大批熱愛音樂的學生,每一次排練,從齊奏、重奏、合奏及室內樂訓練中,學生的音樂素養不斷提高,學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音樂文化活動為載體,為弦樂團的學生提供成長互助和交流展示的平臺,不斷提升團員的藝術素養和演奏水平,陶冶其藝術情操、敬畏藝術的真、善、美;學校舞蹈社匯聚了一群活力四射、會多種舞蹈類型的學生舞者,他們定期進行舞蹈基本功訓練,排練不同風格的舞蹈作品,深受學生喜愛。同時,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舞蹈《傳學》在全國第七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中嶄露頭角,榮獲國賽二等獎、省賽一等獎的好成績。上述這些成績充分體現了美育實踐活動開展的價值,為今后美育實踐活動的深化提供了可持續推進的動力,今后教學中教師要繼續探索多元的美育實踐活動。
四、結語
綜上所述,臻美教育主張的素養培養過程與當今“以美育人”“核心素養培育”“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多元音樂文化價值觀”等音樂美育思想交相輝映。在新時代語境下,音樂美育思想的發展是一個兼收并蓄、不斷完善的過程,從臻美教育視角對新時代美育理念做出回應,是對新時代美育理念的理性探索與嘗試。教師立足于我國音樂美育改革國情,基于“臻美與共”的小學音樂教學理念,在整合育人資源、創新教育實踐的基礎上,著力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用藝術教育促進德育實效,將美育置于更大格局的學校整體教育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走出了一條小學音樂臻美教育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