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選寧
語文閱讀教學的本質是對學生進行語言和思維能力方面的培養。而在新形勢教育背景下,教師還應當在閱讀課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使其真正體會到文學藝術的魅力。另外,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對此,為了高效達成上述目標,本文從教學優化視角出發,闡述高段語文教師通過改進課前預習方式,創建拓展閱讀、賞析閱讀、思辨閱讀、讀寫結合、分層閱讀等授課活動,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策略。
一、新形勢下小學高段語文閱讀教學目標
當前教育形勢對小學語文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利用各種閱讀探知活動讓學生透徹理解文章內涵,使其真正感悟文中的深厚情感,還要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如語言理解能力、語言建構能力、審美感知能力、審美創造能力、多維思維能力、辨析認知能力等。另外,教師要合理拓展閱讀授課內容,在豐富學生閱讀經驗、開闊其文學視野的同時,使其深切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增強對文學藝術的喜愛之情,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
除此之外,教師應當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尊重學生這一課程主體,給予他們更多自主學習、自主理解、自主實踐的機會,為其營造更加開放、更加靈活的閱讀探知空間。這樣既可以改變學生對閱讀認知的看法,消除他們對傳統被動式學習的抵觸情緒,又能有效激活其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更主動積極地參與多樣化的閱讀認知活動,在增強其自主學習意識的同時,提高其閱讀學習質量。
二、小學高段語文閱讀教學的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新形勢下,教師開展閱讀授課活動時,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遵循主體性原則,從班級學生的視角出發,設計與其當前學習能力相符、滿足其真實求知需求的閱讀探知任務。另外,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充足的、靈活的自主閱讀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根據自身的真實學習能力探索學科知識,這樣既可以增強學生閱讀認知的信心,又可以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
(二)深度性原則
根據核心素養要求,教師設計閱讀任務和閱讀活動時應當遵循深度性教育原則,讓學生通過完成各種學習任務實現對課文內容的深度理解,體會到文學語言的魅力,進而形成良好的審美能力。另外,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章內涵,啟發他們的分析思維、推理思維、辨析思維和聯想思維,從而提高其思維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
(三)實用性原則
教師還應當遵循實用性原則開展讀寫結合類教學活動,采用以讀促寫的方式,鼓勵學生結合課文和現實元素進行文學創作,以提高他們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從而更加高效地達成新形勢下的閱讀教學要求,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三、小學高段語文基于新形勢開展閱讀教學的具體措施
(一)完善課前預習,培養自主學習意識
為了增強學生主動預習的動力,使其形成較強的自主學習意識,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創建翻轉課堂活動。在這一活動中,教師要在課前為學生提供與單元知識相關的自主學習資料,讓他們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預習,初步掌握單元基礎知識。在課堂導學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轉換身份,讓他們以主講人的身份分享課前預習成果。這種方式既能夠增強學生自主認知的信心,又能夠有效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
以統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第6課《將相和》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視頻創建翻轉課堂活動,讓學生自行預習單元知識,提升自主閱讀能力。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讓學生自行觀看預習微課,了解課文講述的主要內容,引導他們自主探究單元基礎知識,理解文章意思。比如,學生可以根據微課提示信息劃分課文段落,概括“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的大致內容,初步了解廉頗和藺相如的性格特點和思想品質。然后,在閱讀課堂上,教師給予學生自主交流與分享的空間,鼓勵他們主動分享課前預習的知識,講述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比如,有的學生詳細講述了“完璧歸趙”的故事,說明了藺相如提出和氏璧有小缺陷,以及提出舉行典禮的意義,分享了自己對藺相如個性品質的理解,同時提出“此段故事的深層含義是什么?”等問題。教師創建翻轉課堂預習活動,既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興趣,又能借此培養其閱讀預習意識,提高其自主探知能力。
(二)優化課堂活動,改善閱讀學習效果
在素質教育要求下,教師需要在閱讀課程中巧妙融入學科素養要素,讓學生在閱讀探知過程中進行多角度思考和多方面分析,使其通過完成各種知識探究任務提高思維能力、語言能力、審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
1.創建拓展閱讀活動,培養文化自信素養。
在閱讀課程中,除了讓學生學習教材課文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他們閱讀與單元知識相關的各類課外資料,利用各種拓展信息輔助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從而提升其閱讀學習效果。另外,教師可以借助課外資料開闊學生的文學視野,拓展他們的閱讀認知思路,使其能夠結合作者信息、創作背景信息、故事背景信息等深度感悟文章內涵,真正感受到經典文學作品以及漢語語言的魅力,進而提高其文學素養,使其形成較強的文化自信。
以統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第5課《草船借箭》的教學為例,本篇課文選自我國古代著名小說家羅貫中創作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講述的是諸葛亮用計謀向曹操“借箭”,最終成功反擊周瑜暗算的故事。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使其形成較強的文化自信,教師可以結合課外資料創建拓展閱讀探知活動。首先,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各種與課文相關的課外閱讀資料,如《三國演義》的故事梗概、人物圖譜、創作背景、故事內涵、社會影響、文學地位等。其次,教師引導學生交流探討課外資料,分析《三國演義》對我國明清時期的文學領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根據《三國演義》在世界各國的傳播速度和傳播范圍,分析這部小說對世界文學領域的影響。學生通過閱讀拓展資料,既可以開闊文學視野,又能充分認識到我國經典文學作品對世界的影響,了解四大名著在世界文學領域的地位,從而更加認同中華文化,形成較強的民族自豪感,逐漸建立文化自信。
2.開展賞析閱讀活動,提高審美鑒賞能力。
文學作品是文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意味著文學作品中蘊藏著各種各樣的美。對此,在高段語文閱讀課程中,教師可以圍繞這一特點創建閱讀賞析活動,讓學生通過情境閱讀和深度閱讀感受文學作品中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思想美等各種美感,從而有效提高其美感感知能力和文學審美能力。
以統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第21課《山居秋暝》古詩詞教學為例,這是唐朝著名詩人王維創作的一首山水田園詩,蘇軾曾評價王維的作品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對此,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教師可以利用王維的古詩詞作品創建美感賞析閱讀活動。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與《山居秋暝》內容相符的動態視頻,讓學生直觀看到詩中所描繪的美麗景色,使其在視覺和聽覺的刺激下感受古詩詞中的意境美。其次,教師讓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誦這首古詩,引導他們按照古人的方式,抑揚頓挫地吟誦每個詩句,在朗誦的過程中感受詩句的韻律美。最后,教師帶領學生深入分析古詩詞,探究文字背后的深層含義,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從而感受到詩句的文字美和情感美。教師創建古詩詞賞析活動,既可以轉變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看法,又能讓他們充分感受到文學藝術的各種美感,從而提升其審美感知與賞析能力。
3.創建思辨閱讀活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閱讀學習并不是簡單地理解文章的表面意思,而是理解其文字背后的深層內涵,同時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明白文中所蘊含的各種道理。基于此,教師在設計閱讀探知活動時,需要注重啟發學生的多維思維,利用思辨性閱讀任務,讓學生在閱讀文字的同時,對文章內容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分析,探究文章的本質內涵,深入研究文章的思想感情,從而實現對課文內容的深度理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以統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第15課《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教學為例,這是一篇議論文,作者利用紫羅蘭變色、蚯蚓分布、睡覺時眼珠轉動三個事例,論證了“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一中心論點。議論文最大的特點是作者要用各種論據對所提論點進行佐證,以證明論點的正確性與合理性。對此,為了啟發學生的辯證思維、邏輯思維和發散思維,提高其思辨閱讀能力,教師可以圍繞文中的三個事例開展辯證討論活動,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對三個論據進行多角度分析,引導其深入探討論據內容,研究每個事例與論點之間的關系,討論每個論據是否真的能夠證明文章的中心論點。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合理質疑,如石蕊試紙實驗是否具有偶然性?只依靠蚯蚓一種動物是否真的能夠證明海陸形成學說?從而通過問題討論和問題解答,進一步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借此提高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辯證思考能力和發散理解能力,使其形成較強的多維思維能力。
4.開展讀寫結合活動,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閱讀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要提高他們自主表達的水平。對此,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創建讀寫結合授課活動,讓學生先細致閱讀課文內容,了解文章的寫作結構、寫作手法、寫作意圖、修辭手法等信息,再鼓勵他們結合以往生活經驗,仿照課文進行寫作練習,以提高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提升其閱讀寫作水平。
以統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第16課《夏天里的成長》教學為例,文章圍繞“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這一中心句展開,作者從有生命的植物和動物、無生命的山河大地以及人類三個視角出發,逐層說明了文章中心句的觀點,同時向人們展示了萬物自然生長的現象,講述了“珍惜時間,努力成長”的道理。在讀寫結合課程中,教師先帶領學生深度閱讀課文內容,讓他們自行梳理文章結構,科學劃分段落,提煉文中描述植物、動物、事物、人變化成長的詞語和句子,引導他們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掌握散文這一文學體裁的特點和寫作方法。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回憶以往的生活,結合具體情境總結夏天、秋天或冬天的特點,鼓勵他們仿照課文內容,任選一個季節進行文學創作,圍繞真實的生活現象展開細致描寫,突出某個季節的獨有特點,同時闡述一個深刻的道理。教師創設以讀促寫閱讀活動,既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使其掌握更多的語文基礎知識,還能有效提升其文學創作水平,提高他們的語用能力。
(三)設計分層閱讀,滿足學生求知需求
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其差異化學習需求,教師可以開展分層閱讀教學活動。首先,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學情,將其分為不同的學習層級,如基礎層級、中等層級、較強層級。其次,針對不同層級設計不同難易程度的閱讀探知任務,以減輕學困生的學習壓力,改善班級整體閱讀探知效果。
以統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第2課《丁香結》教學為例,在層次化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將班級學生按照他們的實際學習能力進行層級劃分,然后設定與各層級相符的閱讀學習任務。例如,針對基礎層級,教師設計文章表層意思理解學習任務,讓這部分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根據丁香花的色彩、形狀、花香等要素劃分段落,總結每個段落的大致內容,思考丁香結的含義。針對中等層級,教師可以讓學生提煉文中的語文知識,如重點字詞、修辭手法、寫作手法等,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針對較高層級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結合與離愁有關的古詩詞分析課文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悟丁香結的深層含義。教師創建分層閱讀教學活動,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求知需求,快速激活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其自主探知的信心,從而有效提高各層級學生的閱讀認知質量。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形勢教育環境下,小學高段語文教師要想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和實用性,使課程教學真正達成素質教育目標,需要合理優化閱讀授課形式與方法,為學生創造更多自主探知的機會,設計符合其不同學習能力的閱讀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巧妙滲透學科素養要素,讓學生通過完成各種閱讀任務提高課程學習質量,提升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