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華
(福安市農業農村局,福安 355000)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關鍵舉措,通過完善耕地基本設施配套、改善耕地周邊生態環境、增強耕地抗災能力等,將普通耕地改造為旱澇保收、穩定高產的高標準農田,有助于提高土地和水資源的利用率、保障農民年收益。自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職能劃歸農業農村部門后,福建省福安市加快推進了高標準農田建設速度。截至2020 年,福安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達1 333.33 hm2,其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為140.00 hm2,總共投資3 272.07萬元。筆者現以2020 年為例,擬對福安市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主要情況和取得的成效進行總結,并對福安市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下一步工作重點進行闡述,以期進一步推進福安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以及為周邊地區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參考。
高標準農田即是土地平整、田面相連、水電等基本設施配套完善、道路通暢、適合機械作業、土壤肥沃、對生態環境友好、抗災能力強、能夠旱澇保收和穩定高產的耕地[1]。而高標準農田建設就是通過平整與治理田塊,增設水電輸送等基礎設施,做好生態環境保護,采用土壤培肥等措施改良土壤、提升耕地地力等,減輕或消除耕地發展主要限制因素,全面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的活動。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目的是推進耕地改造,提高土地和水資源的利用率,提高農產品產量和產值,確保多數農產品供需平衡,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偨Y起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1.2.1 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建設質量合格的高標準農田,即使遭遇了惡劣的天氣(干旱、洪澇等),也可以保證農田獲得穩定的產出。另外,由于實施了合理的灌溉、排水、施肥等措施,高標準農田上的農作物產量遠高于同等面積的普通農田,再加上高標準農田通暢、平整的田間道路提高了農機利用率,削減了人工成本,從而增加了農民收益,推動了農業經濟發展。
1.2.2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高標準農田建設包含土地整治、土地培肥、土壤改良、排灌系統配置等措施,通過實施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耕地的水土保持能力和肥料利用率,增強了耕地應對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了農作物的抗逆性和抗病蟲能力,減少了化肥、農藥對周邊生態的污染,加強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1.2.3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耕地是糧食安全的根本,建設符合質量標準的高標準農田能提高土地和水資源的利用率,提供足量的農產品,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和產值,從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根據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福安市耕地總面積為16 500 hm2左右。其中,水田面積為12 600 hm2,占耕地總面積的76.36%,主要分布在潭頭鎮、溪潭鎮、溪柄鎮和康厝畬族鄉;旱地面積為3 200 hm2,占耕地總面積的19.39%,主要分布在下白石鎮、灣塢鎮和溪尾鎮;水澆地面積為700 hm2,占耕地總面積的4.24%,主要分布在溪潭鎮、甘棠鎮和溪柄鎮。全市全年平均氣溫在13.6~19.8 ℃[2]。全市耕地土壤種類以紅壤為主,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在18~30 g/kg 之間,pH 為3.1~8.6[3],大部分耕地為酸性土壤。
2020年福安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總面積為1 290.35 hm2,分布在17 個鄉鎮50 個村,其中,溪柄鎮榕頭村等5個村的建設面積為82.67 hm2,坂中鄉江家渡村等3 個村的建設面積為100.00 hm2,甘棠鎮牛柏洋村等3 個村的建設面積為55.21 hm2,康厝鄉象地村等7個村的建設面積為86.67 hm2,灣塢鎮爐山村等3 個村的建設面積為60.67 hm2,范坑鄉蛇頭村和八斗村的建設面積為94.67 hm2,賽岐鎮蘇陽村和大象村的建設面積為36.67 hm2,上白石鎮上白石村等4 個村的建設面積為91.73 hm2,曉陽鎮首洋村的建設面積為52.53 hm2,城陽鎮仙嶺村等3 個村的建設面積為86.53 hm2,潭頭鎮東嶺洋村等3 個村的建設面積為131.87 hm2,社口鎮利岔村的建設面積為101.00 hm2,下白石鎮大梨村等4 個村的建設面積為74.87 hm2,穆云鄉隆坪村等3 個村的建設面積為41.13 hm2,溪尾鎮仙洋村和利洋村的建設面積為33.33 hm2,松羅鄉柳溪村的建設面積為50.80 hm2,溪潭鎮磻溪村等3 個村的建設面積為110.00 hm2。
2.3.1 土地整治
土地整治就是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過程中平整田塊,并清除田塊內所有雜草(樹)。經過實地調查,福安市耕地地力瘠薄,田間道路設施和農田水利設施缺乏,導致當地農民種植農作物的成本高、收益低,所以造成了耕地拋荒。耕地拋荒后經常會出現蘆葦等雜草(樹)亂生的現象,這給耕地的復耕、復種帶來了極大的不便。而通過土地整治,可大大減少農民的復耕、復種成本,提高拋荒耕地的利用率。
2.3.2 土壤改良
土壤改良是針對土壤的不良質地和結構,采取相應的物理措施、生物措施、化學措施等,達到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肥力、增加農作物產量、改善土壤環境等目標。例如,通過溝施或穴施商品有機肥,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狀[4],達到土壤改良的目的。
2.3.3 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農田輸配電和其他工程等。
2020 年福安市土壤改良過程中,共增施商品有機肥1 065 t,改良土壤面積約為112 hm2。其中,馬鈴薯有機肥施用量為1.50~2.25 t/hm2,甘薯有機肥施用量為1.50~2.25 t/hm2,包菜有機肥施用量為15.0~22.5 t/hm2,大白菜有機肥施用量為15.0~22.5 t/hm2,黃瓜有機肥施用量為15.0~22.5 t/hm2,白蘿卜有機肥施用量為37.5~45.0 t/hm2,茄子有機肥施用量為15.0~22.5 t/hm2,花菜有機肥施用量為15.0~30.0 t/hm2,大豆有機肥施用量為15.0~22.5 t/hm2,花生有機肥施用量為1.5~2.3 t/hm2,葡萄有機肥施用量為4.5~7.5 t/hm2。
福安市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后,2020 年共新建塘堰(壩)29 座、小型攔河壩89 座、小型集雨設施83 座、泵站1 座、排水暗渠(管)95 m、農橋5 座、涵洞132 個、跌水836 個、放水口(井)等1 392個、岸坡防護工程295 m、坡面防護工程1 811 m,襯砌明渠(溝)69.63 km,鋪設管道面積達142.57 hm2,新建(改建)機耕路15.39 km(其中道路硬化1.67 km)、生產路45.80 km、其他田間道路7.66 km,新增(改善)灌溉面積688.0 hm2(其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為142.6 hm2),年節約用水約2.92×106m3,新增(改善)排水面積279.7 hm2。
福安市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后,2020 年較2019 年農作物產量增加2 108 t、產值增加407.19萬元,直接受益農戶達6 873 戶,受益農業人口約20 000 人,公眾滿意度達90%以上。
福安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實施,在提高農作物產量和產值、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提升農田生態功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福安市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仍存在基礎設施薄弱、單位面積投資較低、建后管護不足等問題。因此,福安市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下一步工作重點為:(1)建設前應做好實地勘測,牢牢掌握當地的地形現狀,為以后的設計圖繪制打好堅實基礎。(2)重視實地考察,弄清耕地的土壤性狀,選擇合適的土地改良方案,并依據當地的交通、水利現狀,設計合理、便利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規劃。(3)堅持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將項目區內的耕地建成“路相通、渠相連、澇能排、旱能灌,適應農機化、規?;a”的高標準農田。(4)高標準農田建成后,應選種適宜耕地生態環境的農作物,達到效益最大化。(5)建立長效激勵機制和建后管護機制,加強建后監管,并落實獎勵和管護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