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聰聰,李 蜜*,劉 龍
(1.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商學院,河南 新鄭 451100;2.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長垣分院,河南 長垣 453400)
改革開放后,我國為快速發展經濟,大力發展工業,取得了較大的成就[1],但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農業,屬于弱質性產業,發展相對較慢[2]。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中,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鄉鎮留下的多為老人和兒童,使農村的經濟發展與城市的差異進一步拉大,“三農”問題也越加突出。“三農”問題一直是中國改革和發展的基本問題,也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時,“三農”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3]。為解決“三農”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4]。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近年來我國農村現代化經濟建設的重要舉措,從根本上解決城鄉差別和發展不平衡問題。鄉村戰略的提出,為農業經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5-6],同時也為基層單位帶來了挑戰。如何采用全新的農業發展理念促進農業的發展,如何加快農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和提升農產品的質量,打造出當地優質特色產業,成為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關鍵因素。同時,縣級農科院所作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扎根基層,肩負著農業新科技、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的重要使命,對鄉村振興起著關鍵作用[7-8]。本文以河南省農科系統縣級農科院所為對象,分析其在新時代背景下對鄉村振興過程中經濟發展的作用以及不足。
在鄉村振興實施的過程中,為農業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9],尤其是具有良好的經濟基礎、擁有特色和優質產業的鄉鎮,能夠在當地政府和政策支持的條件下,抓住機遇快速發展。在發展過程中采用全新的農業發展理念,對現有的農業結構進行合理調整和優化,快速推動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也能帶動周邊經濟條件基礎較差的鄉鎮快速發展。在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采用新技術、新方法等現代化科學技術。由于農村常住人口主要為老人和兒童,整體文化水平較低,對現代化科學技術了解較少,并且缺乏對新技術學習和培訓的機會。
縣級農科院所作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最基層的科研單位,不僅承擔著基本的科研任務,還是新的科學技術示范推廣排頭兵。對上承接相關科研單位的應用研究開展和科技成果轉化,對下承擔示范推廣新技術、新設備、新品種等,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縣級農科院所具備相關的專業人才、科學技術等優勢,能夠為鄉村提供技術指導和培訓,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和相關技術人員;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縣級農科院所能夠較快、較好地攻克難題,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強力的科技支撐,使農業朝高效、綠色的方向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使農業經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縣級農科院所的技術支撐和推廣示范等作用下,使得農業經濟發展能夠利用新的農業發展理念進行農業結構的優化調整,運用全新的現代技術提高農業產品的生產質量,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對新時代農村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即為農業發展提供科學的技術與生產指導、推動農業機械化與現代化發展、助力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推進農業的標準化和品牌化生產、促進農業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
隨著經濟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青壯年勞動力逐漸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導致農村地區勞動力不足。并且農村地區整體文化水平較低,在進行農業生產時主要依賴經驗,缺乏對新的科學技術的應用。在大多數情況下,農民在生產時容易盲目從眾,缺乏相關的市場調研,易造成投入成本高、收益低的現象,逐漸使農民失去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不利于我國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
縣級農科院所擁有較為成熟的人才隊伍,對新的科學技術學習和掌握程度較高,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能夠提供較為科學的技術指導,同時對農民開展相關的技術培訓,強化農民對新技術的掌握。縣級農科院所扎根在基層,對農民、農業接觸較多,能夠及時的了解農民的需求和困難,并針對需要制定科學的生產和銷售計劃,保障農民的經濟效益。同時,當農民在生產中遇到困難時,縣級農科院所也是他們最容易接觸的有能力解決困難的單位,能夠推動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以河南省農業科學院西峽分院為例,該院位于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當地主要種植食用菌、中藥材等為主,對此多次開展技術培訓會,并配合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組織相關專家開展技術對接和指導,為農民提供科學的技術和生產指導,使一批優質項目和科研成果在西峽落地開花,助推了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
在1949年,毛澤東就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農業生產逐步從依賴人力畜力轉向機械化。相對工業的快速發展,農業機械的發展略顯緩慢與不足。近年來,為快速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相關政府部門開始對農機購置進行補貼。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支持薄弱環節適用農機研發,促進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
在加速農業機械化與現代化過程中,縣級農科院所結合當地農機推廣站進行春播、秋收等現場觀摩會,不僅能夠向種植戶推廣展示出旋耕機、播種機、節水灌溉系統等先進設備和農機具,讓農民從繁重的農業勞作中脫離出來。同時可以將農科院所具有的新技術、新品種等進行展示,通過現場觀摩會和培訓會等直接的技術指導,能夠讓農民更容易接觸新技術、新事物,快速促進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的發展。以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長垣分院為例,該院位于黃河以北,河南省新鄉市長垣縣,當地工業基礎較好,在現有加工制造的基礎上開展農業機械研究,并與當地農業農村局等部門開展多次農業機械現場會和培訓,推進當地農業生產機械化與現代化的快速發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持續不斷地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從調整傳統農業生產模式著手,深挖地方農業特色,引入先進生產技術工藝,在有限土地資源中創造更大價值。新興產業在如今的鄉鎮經濟發展中表現較為亮眼,而這也可成為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針對部分有良好前景的新興產業,需要加大開發力度,特別是一些成本低、效率高的產業,要在可行性分析后加大推廣力度。
縣級農科院所扎根在鄉村基層,與當地農民接觸較多,并對當地的特色農業了解較為深入,可避免鄉村地區不顧生產實情盲目開展農業生產工作,能夠進行技術指導。同時,縣級農科院所與當地職能管理部門聯系密切,根據各鄉鎮的實際發展情況制定相關政策,并統籌協調,進行科學合理的產業結構優化與調整,讓農村產業結構能夠較好地順應現代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增強農業現代化的生產效果,提高農業經濟發展的活力。以河南省正陽花生研究所為例,該所位于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該縣有著“世界花生看中國,中國花生看正陽”的美譽,保持“全國花生種植第一大縣”已有20多年。1997年的正陽縣面臨著花生品種混雜、病蟲害嚴重等問題,正陽花生研究所成立,此后快速為當地篩選出適合當地種植的多個花生新品種和起壟種植的優質栽培技術,提高了當地花生產量,為花生產業發展開辟了新途徑。正陽縣花生研究所自成立以來,結合當地實際需求,對當地花生產業進行優化調整,使其農業經濟快速發展,并輻射周邊市、縣。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對所食用的農業產品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更加注重食品安全。目前農業經濟發展中最主要的困境是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缺乏優質農產品,同時也是判定當地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關鍵指標。在2021年的中國品牌論壇中提出,在新發展階段,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需要深化品牌理念。品牌的農產品具有區域性、品牌效應和產業特色等,其產品在市場上因其優質的質量被消費者認可和信賴。隨著科技的快速提升,市場上對產品品的流通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只有經過標準化、品牌化才能占領一定的市場,農民才能獲取相應的收益,從而提高種植的積極性。
在推進農業標準化和產品品牌化過程中,縣級農科院所是最重要的推手之一,其對農產品的標準把握的更準確,且具有更多的推廣宣傳渠道,使其優質產品以更快更好的速度進入市場。以河南省農業科學院蘭考分院為例,當地近年來主要種植經濟作物為蜜瓜、紅薯和花生,被稱為蘭考縣“新三寶”,為了快速推進當地蜜瓜的標準化生產能力、塑造“蘭考蜜瓜”高端品牌形象,2022年在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的指導下成立的蘭考分院,結合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院縣共建”項目引進適用當地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到生產實際中,有力推進了蘭考農業高質量發展及農民增收致富,為當地農業經濟提供了科技支撐。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體現在工業、通訊等行業,農業生產也迎來了新的科學技術,不僅是生產環節,在產品初加工和深加工方面也逐漸從人工管理轉向科技管理,尤其是在產品質量檢測和貯藏環節,傳統的生產技術存在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效率低下等問題,已經無法滿足生產的需求。因此,農業經濟要想快速發展,就必須緊密結合新科技、新技術,在提高生產效率、產品質量的同時降低生產成本,農民才能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縣級農科院所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示范推廣的排頭兵,所承擔的示范基地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載體,既能展示上級單位的新成果、新技術,又能向農民宣傳示范全新的生產技術、設備,提高農產品的數量、質量,提高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包裝過程的工作質量與效率,加速農業經濟的高速發展。
縣級農科院所作為農業科研系統最基層的單位,主要受地域、待遇和工作條件等影響,在人才引進方面,吸引力不強,且同等學力和具有專業能力的人才的待遇相對較低,尤其是外地戶口的青年人才流失嚴重。在專業結構方面,由于受到編制限制,縣級科研院所新進人員較少,部分專業結構不合理,不能滿足新形勢新背景下的發展需求,科研人員占比較少,主要從事示范推廣工作;在人才交接方面,縣級農科院所的職工年齡偏大,年齡大的技術員到了退休年齡,新的技術人員進不來,造成人才斷層現象,導致農業科技隊伍力量薄弱,在科研過程中易出現管理和指導落后的問題,自身體制機制改革力度不夠,內生發展動力持續性不強,從而影響了工作效率和創新發展的動力。
縣級農科院所平臺小、渠道窄,申請農業科研項目經費少且難。近年來我國在農業科研方面投入經費持續增長,由于縣級農科院所在人才隊伍、科研積累和創新方面不足,難以與中央、省級農業科研單位和高校等單位進行競爭。縣級農科院所大多數被定位為技術示范和推廣方面,經費主要來源于省級和地市級農科院提供的示范推廣項目,無法用于農業科研支出。同時,地方財力一般均較差,農業科研對經費持續性投入依賴較強,且研究周期長,地方政府對農業科研的投入積極性不高,部分具有發展潛力的科研項目因經費不足而中斷,無力持續開展,從而制約著縣級農科院所對當地特色產業的研究開發和扶持。
縣級農科院所由于自身條件限制,在引進高層次人才過程中,主要分為2種模式,即根據實際需求以任務目標的形式外聘專家進行技術指導;在培養高層次人才方面,單位應積極鼓勵科研創新能力強、業務能力扎實的年輕技術人才外出進修,提高人才隊伍的學歷層次;在專業技術方面,針對行業內擁有豐富經驗的技術人才作為編外人員,在關鍵技術方面進行指導。
一是縣級農科院所應積極與高校、省市級農科院進行對接,積極共同參與科研項目的申報,并在能力范圍內承擔部分內容,以獲取部分相關經費支撐。二是為當地特色農業搞好服務,增加政府的重視程度,并積極地向當地政府申請當地特色農業、農產品相關經費。三是目前大多數地方政府對科技成果轉換支持力度較大,加快成果轉化,不僅能夠獲得政府的支持,同時成果轉化帶來的收益可以反哺科研再支出,提高科學研究的持續性。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縣級農科院所對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主要起到了對農業經濟發展提供科學指導、推動農業機械化與現代化的發展、助力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推進農業的標準化和品牌化生產、促進農業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等關鍵作用。同時,縣級農科院所由于人才引進和經費不足等問題,對農業經濟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尤其是持續性投入的研究開發,需抓住新的機遇進行科研經費申請和成果轉化反哺科研,為自身創收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