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艾
(重慶市石柱縣畜牧產業發展中心,重慶 409100)
近年,石柱縣緊緊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支撐、大小融合”發展思路,堅持保供給與促增收并重,以地定畜,種養結合,加快構建現代養殖體系、疫病防控和加工流通體系,促進肉牛產業快速發展,以更好適應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的消費需要。為推動石柱縣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2022年10月、11月石柱縣分別考察了山東省淄博市肉牛飼料加工企業、肉牛糞污深度加工處理企業、肉牛數字化管理中心、大型肉牛養殖企業“山東紐瀾地何牛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紐瀾地公司”)和“山東澳航和牛公司”,及重慶市黔江區肉牛產業發展思路、目標、政策措施和規模養殖戶。
該市重點養殖“高青黑牛”,重點養殖縣是高青縣,引進世界著名肉牛品種“日本和牛”,采用胚胎移植、人工授精技術,改良魯西黃牛而培育出的高檔肉牛新品種,肉質細嫩、多汁,具有典型的大理石樣花紋(俗稱雪花牛肉),該品種于2009年、2015年先后通過高檔肉牛新品系、新種質鑒定,是國內第一個通過鑒定的高檔肉牛種質。高青縣圍繞“高青黑牛”這一種質資源,以“園區化、規模化、綠色化”為發展方向,采用“公司+農戶”產業化發展思路,全面依托大型養殖龍頭企業,以互聯網思維、數字化管理、品牌化營銷等現代管理和營銷手段,用財金融合方式解決發展資金瓶頸,把“高青黑牛”塑造成全中國唯一的高端肉牛品牌。目前,能繁母黑牛存欄3.9萬頭,龍頭企業帶動養殖戶1500戶。
重點抓了以下工作:一是財金融合解決資金瓶頸。根據農戶擴大養殖規模和建設產業園區融資需求,政府通過“涉農資金+引導基金+政府債券+特色保險+擔保貼息”財金融合方式有效解決。目前,財政共投入資金近1億元,撬動金融資本投入6億元,帶動龍頭企業投入10億元。二是“龍”“ 戶”合作開啟雙贏模式。全面依托“紐瀾地公司”和“山東澳航和牛公司”兩家龍頭企業,形成“公司+農戶”產業化緊密合作關系,帶動小農戶按技術要求分散飼養黑牛,并高價回收,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三是數字賦能爭創高端形象。“紐瀾地公司”成立于2016年,以互聯網思維推動高青黑牛端上全國消費者餐桌為目標,建立起從繁育到養殖到加工再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條,通過數字化賦能,實施品牌化戰略,走資本化發展之路。養殖的每一頭黑牛都有專屬“脖環”,可以精確測算、實時監測其運動步數、體溫、心跳等數據。公司負責人稱:“普通部位的牛肉超過100元/kg,脊肉、眼肉、上腦等部位售價可達2000元/kg以上,一頭黑牛的價值超過10萬元。”
該區幅員面積2400km2,人口48萬余人,地型地貌與石柱類似,重點養殖國外引進良種肉牛品種與本地黃牛雜交的牛(以下簡稱“黔江肉牛”)。2022年區政府把肉牛產業作為新型農村經濟增長點的關鍵環節來抓,作為整個畜牧業的重中之重來抓。采取“政府支持、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帶動農戶”發展思路,立足產業基地建設,擴大產業基礎,做強做大產業蛋糕,筑巢引鳳,延伸產業鏈條。全年新發展100~500頭肉牛規模養殖場達到了86家,其中3000頭奶牛場在建工程1家。
該地區重點抓了以下工作:一是明確目標。區政府年初向各鄉鎮下達發展任務、目標,并納入年終考核。二是突出工作重點。加大招商引資,引進龍頭企業;科學規劃布局;構建良繁體系;堅持科技興畜;強化疫病防控;推進種養循環;提升肉牛定點屠宰能力搞活加工流通;確保質量安全等。三是制定組織領導、政策扶持、督促考核等一系列保障措施。成立肉牛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區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區委、區政府分管領導擔任副組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區農業農村委,由區農業農村委主要負責人兼任辦公室主任,由區畜牧發展中心處理日常事務,形成多部門聯動機制。四是制定產業政策、扶持措施。對標準化肉牛規模養殖場(戶)建設、能繁母牛擴群增量、多年生牧草種植、流動資金貸款、政策性保險、養殖收益保險和“保險+期貨”等方面予以財政資金支持。全年用于發展牛產業的政策性補助資金達到6000萬元,同時在用地、環保、交通、電力等配套設施方面予以政策支持。
兩地肉牛產業發展均是結合自身優勢擇優選擇肉牛品種和發展模式,兩種品種各具特色,兩種發展模式均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經典模式。一是品種差異。“高青黑牛”含日本和牛基因,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其雪花牛肉肉質細嫩、多汁,口感極佳,深受消費者喜歡。“黔江肉牛”,普通的肉牛品種,不能生產出雪花牛肉,但可以加工成優質牛肉干、牛肉脯和牛排等。二是產業基礎底蘊不同。淄博市堅持“物以稀為貴”,重抓品牌創建,在產業化后端做文章,迎合高端市場需要。黔江區重抓產業基地建設,抓產業化生產前端,積蓄力量,為產業后端發展(牛肉加工增值)打基礎。
綜上所述,根據石柱縣產業發展條件,黔江區肉牛產業發展經驗值得借鑒。若參考淄博市“高青黑牛”產雪花牛肉經驗,則需引入日本和牛及國內其它黑牛品種開展雜交育種工作,育種及種群擴繁過程漫長,需要大量人財物投入。
肉牛懷孕期長(平均285d),產后休情期長,農戶傳統飼養模式下,1頭母牛每年最多能產1頭犢牛,導致牛肉始終供不應求。同時,牛肉含蛋白較高,熱能值高,氨基酸含量豐富、全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在百姓生活中的需求越來越大。
肉牛對圈舍和飼養環境的要求不如其它畜禽嚴格,其飼養相對粗放,可散養,也可集約化、規模化飼養,農戶利用其現有圈舍散養可減少基礎設施投資,降低環境污染風險。同時肉牛是大型畜種,抗病力強,對農戶專業技術要求不高。
最近幾年,育肥牛活體價格維持在36元/kg左右,養殖利潤相對穩定。農戶散養,1頭母牛年產仔1胎,可以創造收入8000~10000元;農戶散養肉牛,每頭牛可實現利潤5000~8000元;規模化育肥牛場,因為飼草料及人工成本高于農戶散養,但仍可實現每頭牛3000~5000元的利潤。此外,牛糞發酵后可用于種植牧草、蔬菜、黃連、水果及糧食等,可實現種養結合、農牧循環。
地廣人稀,全縣幅員面積3014km2,農村未利用土地面積多,草山草坡資源(全縣天然草場1.14×104hm2)及農作物秸稈豐富。現有牧草品種120多種,其中黑麥草、紅三葉、白三葉、苜蓿等優質牧草980hm2,且全縣森林覆蓋率高,可為養殖業提供天然隔離防疫屏障,適合現代化、規模化畜牧業發展。
位于重慶東部、長江南岸,東鄰湖北利川市,地處渝鄂交界處,居于中、西部地區連接點上,是成渝地區與中國中、東部地區陸上聯系的樞紐,交通便利。
全縣有畜牧獸醫從業人員135人,其中畜牧產業發展中心31人;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員131人,其中高級畜牧獸醫師9人,中級40人,初級82人。重慶市畜牧科學院在石柱縣成立了武陵分院,西南大學與縣政府達成了縣校合作協議,強大的技術團隊為畜牧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
石柱縣對能繁母豬和商品育肥豬開展保險業務的時間長,養殖場與保險公司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并首次啟動肉牛保險業務。
黃牛改良工作在石柱縣起步早,已持續開展了40余年,每年通過人工授精技術成功改配本地牛或雜交牛5000胎左右。
2022年全縣肉牛存欄4.9萬頭,出欄3.1萬頭,存欄500頭以上龍頭企業2個,適度規模養殖戶46個。
石柱縣黃牛改良工作雖然起步早,但良種母牛所占比例較小,黃牛改良所需良種公牛精液長期依賴外購,精液質量不穩定。全縣肉牛品種混亂,因區域不同,品種質量差異大。高山放牧牛以本地黃牛為主,由于長期閉鎖繁育,近親交配,營養不良,個體變得越來越小,成年牛平均體重300kg左右。低山、丘陵及西沱長江沿岸幾個鄉鎮農戶肉牛品種基本是含西門塔爾或安格斯血緣品種來源及代次不是很明晰的土雜牛,體型相較高山地區略大,成年體重約500~600kg。
長期以來,因肉牛飼養周期長、繁殖慢等原因,肉牛養殖場不愿意養殖母牛,多采取外購犢牛、架子牛短期育肥。同時外購牛源存在疫病風險大、應激大、價格高等問題。
肉牛養殖的固定設施投入不大,但流動資金需要量大,主要包括買牛資金和飼料飼草費用。養殖戶育肥肉牛,購買犢牛需10000元/頭左右,飼料、飼草費用約5000~6000元/頭,即每頭牛養殖成本15000元以上,要發展適度規模養殖,周轉資金是最大的瓶頸。
結合實際,建議借鑒黔江區肉牛養殖模式,重點抓好產業基地建設,同時吸收“高青黑牛”高端化品牌創建精髓,不失時機地引進加工龍頭企業,打造富有石柱特色的牛肉精深加工產品品牌,做大做強石柱肉牛產業。
理清發展思路、明確發展目標、加大宣傳力度,為肉牛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發展氛圍、塑造良好外部形象。成立肉牛產業領導小組,由縣政府分管副縣長任組長,農業、規資、環保、林業、招商、銀行、保險、電力及部分鄉鎮主要負責人為副組長,下設辦公室在縣畜牧產業發展中心,由縣畜牧產業發展中心主要負責人任辦公室主任,為肉牛產業的發展提供土地、環保、電力、貸款、保險等全方位服務,形成多部門聯動服務機制。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引進加工龍頭企業,打造富有石柱特色的精深加工牛肉食品品牌。同時,引進具備良種繁育、規模化養殖、產品加工及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龍頭企業,從良種母牛、犢牛供應及科技支撐等方面帶動全縣肉牛產業發展。
借鑒淄博市財金融合模式,建立“涉農資金+財政補助+政府債券+特色保險+擔保貼息”財金融合機制,為肉牛產業發展提供融資渠道。
在資源豐富、肉牛養殖基礎較好的鄉(鎮、街道)優先布局,持續發展存欄10~40頭肉牛育肥適度規模養殖戶和3~20頭良種母牛養殖戶。同時,加大項目資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擴大良種肉牛產業基地規模。
加快推進肉牛良繁體系建設,在良種母牛繁育戶推廣西雜牛或安格斯雜交牛做母本,西門塔爾公牛做終端父本的雜交模式,提高商品肉牛生產性能。強化黃牛改良社會化服務工作,加強對黃牛人工授精人員管理,確保黃牛改配質量。對購買良種肉牛精液、液氮以及改配服務實施補助。同時,結合實際,試點引進培育高品質肉牛。
在所有肉牛養殖基地所屬鄉鎮(街道),大力推廣種植皇竹草、甜高粱、青貯玉米等營養含量豐富的優質高產牧草,實行種草養畜。同時,在大型規模場,推廣牛-沼-草(果、菜、藥、糧)農業循環經濟模式,推進種養結合、農牧循環,減少環境污染、提高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提高農業的綜合經濟效益及生態效益。
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及技術推廣部門技術力量,對養殖業主及鄉鎮(街道)畜牧骨干集中開展圈舍建造、架子牛選購、應激性調理、高效養殖、母牛養殖、人工授精、疫病防控、飼草高效種植與利用、青貯技術制作等實用技術培訓,大力提升養殖水平。同時有序開展保險業務,降低養殖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