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圣,張金華
(興化市合陳鎮農業農村局,江蘇 泰州 225743)
合陳鎮地處興化市東北部,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區,常年降水充沛、光照充足、氣候溫暖、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氣候資源十分豐富,獨特的氣候環境和優越的地理位置賦予了合陳鎮水稻產業有利的發展機遇。在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的背景下,傳統人工栽培技術模式逐漸無法滿足水稻生產需求,將先進的農業機械應用于水稻種植中,是發展大勢所趨。
水稻栽培流程繁瑣,傳統的人工栽培模式下,水稻栽培質量不理想,深淺不均勻,而且效率低。應用農機設備生產水稻,可保證秧苗栽插深淺一致、秧苗整齊度高。不僅如此,借助插秧機進行水稻插秧作業,平均栽插速度為0.20~0.33 hm2/h,是人工插秧的30 倍,作業效率得到了明顯提升[1]。
與人工插秧相比,機械化栽培模式下水稻行距更加均勻,并且行距更寬,更加有利于稻田光照和通風,可極大地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據相關統計,機械化插秧可使紋枯病、稻飛虱等病蟲害的發生概率降低30%,而且使得后期田間管理工作更加便利。
水稻機械化生產,全程利用農業機械設備進行播種、移栽、收獲等工作,作業效率顯著提升,縮短了生產時間,減少了勞動力資源的投入量,最重要的是節約了成本。據相關統計,與人工插秧相比,機械插秧平均可節省450~600 元/hm2,收獲成本節約300 元/hm2,極大地減少了生產成本投入量[2]。
傳統水稻栽培作業的各個環節均需要勞動力的投入,然而隨著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明顯減少,對水稻生產造成了不利影響。借助農業機械栽培水稻,能夠在減少勞動力投入的基礎上快速完成水稻栽培作業,降低勞動強度,提升勞動效率,解決當地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將農業機械應用于水稻栽培全過程,可統一株距和行距,能夠更好地保證基本苗數量及群體質量,營造良好的稻田光照和通風條件,促使秧苗旺盛生長,分蘗多,后期增產幅度可達10%[3]。水稻機械化插秧多采用毯狀秧塊,播種密度大,秧田利用率高,進而獲得更高的產量,增加水稻種植效益。
目前,水稻普遍采用育秧移栽技術,育秧前做好育苗基地選擇工作非常重要。稻農應優選地勢平坦、排水灌水方便、土壤肥沃、有機質豐富、近期未噴施除草劑的地塊。同時要保證育苗場地有良好的生態條件,遠離污染源,避免對秧苗生長造成不利影響。優選集中連片的地塊作為育苗基地,耕作層深厚方便后期機械化作業。育苗基地選擇完成后要做好整地、施肥工作,深翻土地25 cm,之后晾曬,提升土壤通透性,清除雜草及土壤雜物,然后施加基肥,合理控制施肥量。建議施加腐熟有機肥22 500 kg/hm2及三元素復合肥750 kg/hm2,將肥料深翻入土,培肥地力,然后平整并作苗床。苗床寬1.2 m,溝寬0.4 m,廂長8.0~10.0 m[4]。作床后需噴施苗床消毒劑,預防苗期病蟲害。
品種是決定水稻產量及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水稻育苗前做好選種工作非常關鍵。稻農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立地條件、用途、病蟲害情況等多方面因素科學選種,優選當地農業部門推薦并且適宜機械化收獲的優質水稻品種。以合陳鎮為例,建議選擇南粳9108、南粳5718 等品種,確保所選擇的水稻品種優質、高產、抗逆性以及抗病蟲害較強。嚴把稻種質量關,即純度≥99%、凈度≥98%、發芽率≥80%、水分≤13%[5]。
水稻工廠化育秧是新時期水稻機械化生產的重要體現。工廠化育秧時,需嚴格遵循標準化原則建立集中育秧基地,嚴格按照壯秧培育技術要求統一做好水稻育秧、管理、供秧等工作,進而培育出健壯、整齊的秧苗,為后期機械化插秧作業提供便利,推動水稻全程機械化、高效化生產發展。
水稻工廠化育秧時,應嚴格把控工藝技術要點,明確技術流程,具體為曬種—選種—浸種—催芽—脫水—播種—覆土—疊盤暗化處理—增溫出苗—綠化煉苗。育秧時需使用長58 cm、寬25 cm 的專用育秧盤,并使用專用的育秧基質。提前準備足夠的育秧盤及水稻種子。一般情況下,早稻和晚稻建議大田準備育秧盤540 張/hm2,其中早稻稻種37.5~45.0 kg/hm2,晚稻稻種30.0~34.5 kg/hm2;一季稻準備育秧盤390 張/hm2,稻種22.5 kg/hm2。上述建議的種子量均為雜交稻種數量,若選用常規稻種應增加稻種量。稻種準備妥當后晾曬、消毒、浸泡。當稻種露白之后再進行機械化播種作業,然后堆盤暗化處理,出苗后將其直接擺放在秧板內即可。無論早稻還是晚稻,均使用大型鋼結構拱棚集中育秧。播種后控制好溫度,長出2 片葉后揭膜煉苗,防止高溫燒苗。育秧時應保持秧板、盤土濕潤,同時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促進壯秧培育[6]。
水稻機械化整地建議選用水田耕整機、水田驅動耙、旋耕機等農業機械設備耕整水田,確保將熟土層耕透,地面高差控制在3 cm 內,保證土壤通透松軟。優選水田旋耕法,一次性完成水田機翻、機耙等多道工序,具有省工、省時、省油、節水的優勢。旋耕機具備較強的碎土能力,其碎土效果高于犁耕、耙地作業,可達到理想的耕作效果,為水稻根系生長營造有利條件。旋耕作業后的稻田,其耕作層較淺,灌水后沉實時間較短,表土軟硬度適中,更加便于直播機、插秧機進行播種作業,達到理想的作業效果,加快水稻秧苗分蘗。
在應用水稻機插側深施肥技術前需將側深施肥裝置加裝至乘座式插秧機上,在機械化插秧的同時將肥料側深施埋于土壤中,秧苗和肥料兩者相互隔離,不會造成燒苗,同時有助于提升肥料的汲取利用率,促進秧苗生長。機械化插秧前應精細處理水田,讓泥漿沉實2 d,確保泥漿軟硬度適中,水深控制在3 cm 左右,不可過深。機械化插秧時,要控制好插秧時間,建議在秧齡達到20 d 時插秧,同時應結合品種特性、水田墑情等方面因素靈活控制種植密度。一般情況下,行距25 cm,株距13~14 cm,每穴栽插3~5 株。合理控制栽插深度,深度2 cm,達到“不漂不倒、越淺越好”的要求,加快秧苗分蘗。此外,合理控制空穴率,應低于3%,并且深淺一致,保證插秧整齊度[7]。
水稻機械化直播作業之前,需提前3 d 放水沉實大田,保持田地濕潤,若天氣干旱或者是沙田,可適當推遲放水時間,若持續降水要適當提前放水。機械化直播作業所使用的稻種,要達到“白、凈、干”的標準及要求,避免對播種作業效率及質量產生不利影響。重點保證稻種的干燥性,經過處理后的稻種要在室內晾曬18 h,晾曬期間不可堆放、不可澆水。晾干的稻種要達到不粘手的要求,防止在播種作業時將排種器粘住導致漏播。機械化直播作業前,結合品種特性合理控制播種密度。以早稻雜交稻為例,行距控制在25 cm,穴距控制在14 cm,播量為37.5 kg/hm2。以一季稻雜交稻為例,行距控制在25 cm,穴距控制在16 cm,播量為22.5 kg/hm2。嚴把播種質量關,將空穴率控制在1%以內。
水肥是水稻生長的必要條件,缺水缺肥會對水稻的產量、品質造成極大的影響,所以做好水肥精細化管理工作非常重要。要結合地理條件、目標產量以及品種特性等因素制訂科學的水肥管理計劃,控制水肥量,滿足水稻生長需求。一是肥料管理方面。返青期建議追施尿素225 kg/hm2,追肥后4 d內禁止排水、串灌。水稻穗期追肥2 次,每次追施尿素75 kg/hm2。粒期追施尿素、磷酸二氫鉀、葉面肥,提升水稻產量和質量。二是水分管理方面。遵循淺水插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蘗的原則,水稻收獲前7 d 停水曬田,方便收獲作業。
病蟲草害會對水稻的產量及品質造成極大的影響,嚴重時甚至絕產。農業機械在水稻病蟲草害防治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防治水稻病蟲草害時,建議使用自走式高地隙噴桿噴霧機進行防治作業,有條件的可使用植保無人機,使用上述機械搭配農藥,快速完成噴藥作業,實現對病蟲草害的有效防治。目前,水稻病蟲害以稻瘟病、稻曲病、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等病蟲害為主,大面積防治水稻病蟲害時,傳統人工防治方法效率低、效果差,因此推薦使用植保無人機進行低空、低量噴施藥劑,飛行高度應高于水稻2 m,飛行速度控制為4~6 m/s,作業寬幅為3~4 m。除草方面,在機插后7 d左右將水溶性分蘗肥和除草劑混合噴施即可[8]。
水稻成熟后及時收獲,結合收獲方式等因素靈活控制水稻收獲時間。水稻機械化收獲時,建議在成熟度達到92%左右時進行。控制好留茬高度,以12~13 cm 為宜。推薦使用水稻聯合收獲機一次性完成收割、脫粒、莖稈分離、谷粒清選、谷粒裝袋等多道工序。選擇晴天收獲,有露水或降水禁止收獲。嚴格控制水稻收獲質量,全喂入式水稻聯合收獲機損失率以及破碎率要分別低于3.5%、2.0%;半喂入式水稻聯合收獲機損失率以及破碎率要分別低于2.5%、0.5%。
水稻收獲時,積極推廣應用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將水稻秸稈粉碎后均勻拋灑至稻田內,然后注水浸泡,同時施加適量氮肥,加快腐熟發酵,再利用反轉旋耕滅茬機、水田旋耕埋草機、水田驅動耙等農業機械進行埋草整地作業。目前,水稻秸稈粉碎還田技術主要包括水稻秸稈粉碎混埋還田技術和水稻秸稈粉碎翻埋還田技術。相比較而言,水稻秸稈粉碎翻埋還田技術的應用更加廣泛,其工藝流程為水稻聯合收割+秸稈粉碎還田—機械翻耕—機械整地—機械移栽。同時,要嚴把秸稈粉碎還田質量關,收獲水稻的同時切碎秸稈,均勻拋撒在地表上,割茬高度控制在15 cm 以內,秸稈切碎長度應控制在10 cm 以內,秸稈拋撒均勻度大于80%。秸稈翻埋時,控制好深度,確保符合農藝要求,秸稈覆蓋率要超過90%[9]。
需要注意的是,施加基肥建議在翻地之前進行,將基肥均勻撒施在地表上,然后進行旋耕作業,細耙稻田土壤,旋、耙深度均要滿足農藝要求,地表平整性應達標,田面高差控制在3 cm 以內。
水稻收獲之后,要進行烘干作業,防止其霉變。水稻機械化烘干作業是利用相應的機械設備配合適宜的工藝技術,通過高溫的方式降低稻谷含水量,方便后期貯存作業。需要注意的是,在烘干作業時,不可對稻谷品質造成損害和影響。建議使用稻谷烘干機按多段干燥和多段緩速進行干燥降水,合理控制烘干時間,以10 h 左右為宜,同時要控制好烘干溫度,以47 ℃左右為宜。經過烘干處理的稻谷,水分要低于13%,確保達到安全貯存標準,降低稻谷霉變的可能性。稻谷烘干作業時,每次只能烘干一批稻谷,操作時需將稻谷裝入料斗中并送至烘干機頂部,將烘干機裝滿后即可進行正式烘干作業,當稻谷的含水量達到設定的水分值后即可停止烘干作業。
水稻是合陳鎮重要的糧食作物及經濟作物。為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穩定,新時期要積極推廣應用水稻機械化栽培技術,將先進農業機械應用于水稻栽培全過程,掌握水稻機械化栽培技術要點,發揮農業機械的價值作用,提高水稻生產效率,達到更高的產量和質量,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帶動農民脫貧致富,推動合陳鎮水稻產業機械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