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菊
(單縣農業農村局,山東 菏澤 274300)
小麥是我國糧食作物體系中主要的組成部分,隨著人口數量不斷攀升,糧食需求量也在發生變化,科學合理地利用小麥高產增產種植技術具有重要意義。我國農業正逐步邁向現代化生產模式,小麥種植與栽培技術也得到了優化、升級,其生長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工作更具科學性,這也要求農戶正確掌握并科學使用先進的高產增產種植技術,促使小麥產業健康發展[1]。
我國是農業大國,小麥是我國農業經濟結構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作物之一。小麥總產量會直接影響農戶的生活水平,也會對國家糧食安全、基礎產業等方面產生影響。山東省小麥種植的總體面積十分廣闊,能夠為區域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小麥是山東省經濟體系的中流砥柱,實現小麥高產增產會對山東省社會經濟、基礎建設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應利用當前有限的資源進一步促進小麥高產增產,科學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從種植栽培、防治管理等多個方面保證小麥高產增產[2]。
當下,諸多地區農戶在小麥種植、病蟲害防治等落實工作中存在不足之處,農戶以傳統種植方法為主,針對病蟲害防治直接選擇噴灑農藥,這會影響小麥的整體產量。若長期秉承傳統種植與防治理念,會降低小麥種植水平,還會影響農業經濟發展、農戶生活質量水平。山東省是我國小麥種植大省,整體產量較高,種植面積多達23.49 萬hm2。農業不斷發展,小麥種植技術、經濟效益已經呈現出“走高”的趨勢,不斷研發出的高產品種,完善的病蟲害防治措施,已經能夠與山東省的環境、氣候相適應[3]。
山東省各地區的種植條件和特征決定了小麥的經濟收益存在差異,小麥高產增產要建立在優選種子的基礎上,并且確保小麥種子具有較強的抗性,在種植期間農戶要逐一落實種植管理工作。以菏澤市為例,其研發出的“菏麥29”不僅產量較高,還具備較強的抗病能力,能夠防治常見病蟲害,配合規范化播種種植技術、配方施肥策略,小麥產量高達12 000 kg/hm2,為菏澤市小麥高產增產奠定了基礎,為我國糧食安全提供了全面保證[4]。
在小麥播種前,需要選擇較為優質的小麥品種,同時排除影響小麥生長的不良因素,做好試驗田消毒工作,避免雜草影響小麥生長。當小麥成功育苗后,要及時落實病蟲害預防工作,確保小麥萌芽率,提高小麥生長質量,以便達到高產增產的目標,保證小麥整體質量。現階段,我國小麥品種較為豐富,要想切實提高小麥總產量,需要根據實際地域特征、氣象條件科學選擇小麥品種。此外,擇優選取小麥品種以提高其抗病能力,在播種育苗過程中采用科學的方法為小麥提供適宜的生產條件,保證其發芽率在90%以上[5]。
小麥的產量與質量是農戶最關心的問題,在種植小麥前需要按照環境、氣候特征實施輪作,盡量不要出現同一地塊多年種植同一農作物的現象。輪作是指在同一區域內輪流種植不同類型、不同品種的農作物,由此可以減少病蟲害。通常情況下,小麥適合種植在地勢較高的區域,這部分田地在灌溉工作上具有一定的便利性,確保種植地土壤肥沃,保持小麥產量與質量在理想水平。同時,農戶要根據上一階段種植農作物的生產習性與特征來處理種植地,若上一階段種植的農作物是玉米,需要處理種植地中的玉米莖稈。
麥苗需要從土壤中不斷汲取生長所需的養分、水分,農戶應結合小麥品種的特質、生長需求選擇種植土壤,保證養分與水分充分供給,為小麥正常生長奠定基礎。因此,農戶要科學合理開展土壤整理工作。掌握小麥品種生長習性與特征,結合不同階段小麥生長需求,定期加入營養物質以保證土壤養分含量。采用科學灌溉方式,保證土壤水分含量,逐步優化其生長環境,提升小麥產量[6]。
小麥生長過程中需要氮磷鉀肥,還需要大量基肥,通常情況下,應以農作物種植總量、類型為基準確定具體施肥量。在施肥過程中,若土壤養分較高,則需要重新調整施肥量與施肥比例。為了提高部分土壤肥力,應合理施用化肥,從而為小麥生長提供保證。無論選擇哪種類型的肥料,都需要農戶按照小麥生長需求合理選擇施肥手段,確保施肥工作的科學性[7]。
小麥種植間距會直接影響其整體產量,但并不意味著間距越大,小麥產量越高,而是要將間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才能提升小麥產量。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分析小麥生長過程中的環境指標,結合栽培參數調整與控制小麥間距,確保小麥萌芽、生長階段應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
農戶需要掌握當地氣候特征,當小麥處于萌芽階段,要結合季節特性選擇合適的時間實施灌溉,根據小麥生長狀態合理施入肥料,為小麥生長奠定基礎。若農戶具備一定的灌溉條件,在觀察土壤水分情況、小麥生長情況后調整灌溉量。當第2 次灌溉小麥時,需要根據土壤肥力適度施加水溶性肥。
除此之外,農戶要密切關注當地的氣候環境,提前做好防護工作,一旦小麥遇到凍害問題,要及時補充化肥,以保證小麥生長[8]。
為了降低小麥倒伏率,農戶需要制訂解決方案。在種植小麥前需要基于種子抗病蟲害與抗倒伏能力、種子高產性能、田間管理形式選擇小麥品種。實際上田間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小麥的生長狀態,因此農戶需要重視田間管理,科學、嚴謹、合理地控制小麥施肥量,不要過量施肥。
如果小麥在生長階段出現營養不良的現象,可以選擇小分子營養液對其全方位噴灑,從而改變小麥長勢。如果小麥生長早期發生病蟲害,要及時選擇針對性較強的解決方案,處理小麥病蟲害問題,達到有效防治的效果,避免小麥出現減產現象。一旦小麥遭受嚴重的病蟲害問題,以化學防治手段為主,可以合理選擇低毒性農藥進行殺蟲處理[9]。
一般情況下,小麥灌溉期比較容易出現蚜蟲,因此農戶要在灌溉結束后細致檢查種植地小麥生長情況,若發現蚜蟲,要利用科學手段進行治理,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蚜蟲通過不同的形式為害小麥,大致可以分為直接為害、間接為害兩種。
一是直接為害。直接為害比較直觀,蚜蟲會直接啃食小麥莖稈與嫩葉,還會汲取麥穗中的汁液。蚜蟲有多種不同的類型,會直接為害小麥,通常麥長管蚜主要啃食小麥葉片,當小麥處于抽穗灌漿期,其會大量繁殖于小麥穗部。麥二叉蚜在麥苗期比較常見,受害部位會出現枯斑現象。
二是間接為害。間接為害是指在小麥生長過程中蚜蟲會傳播病毒,從而導致小麥出現黃矮病。
小麥種植階段常出現白粉病,發病特征是麥葉出現不規則白色斑點。斑點隨病情程度發生顏色變化,較為嚴重時會導致麥苗死亡。該病害繁殖能力特別強,同時具有快速傳播的特點,可以利用空氣傳染其他植株。3—4月是小麥白粉病的高發期,當溫度為15~20 ℃時發病速度較快,當溫度10 ℃以下時發病速度較慢。同時,若白粉病發病地區濕度高于70%時極易引發大規模病害。
除此之外,如果小麥施加過多的氮肥,可能造成植株貪青,這也是加劇白粉病的因素之一。當小麥種植過程中存在管理不當、土壤干旱、生長能力下降、缺少水肥等問題,也會誘發白粉病。
一般情況下,銹病常發于雨季,也會出現在炎熱夏季,是小麥生長過程中的常見病害之一,農戶需要定期觀察種植地的土壤濕度,根據當地氣候狀況來改善、調整小麥的生長條件與環境,適當降低種植地土壤濕度。
銹病種類分為稈銹病、葉銹病以及條銹病,由其對應的病菌誘發病害問題。銹病也稱作黃疸,病害主要作用于小麥葉鞘、莖稈、穗部。病害程度較輕的小麥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顆粒不飽滿現象,病害程度較重的小麥基本不能抽穗,甚至可能會導致植株枯萎死亡。
在小麥種植與生長階段,病蟲害對小麥的為害性較大,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小麥總產量,也會影響小麥的整體質量。大部分常見病蟲害傳染性較大,會在適宜的條件下形成較大的傳播規模,致使小麥大面積發病,從而導致小麥減產、減值。一旦小麥在生長過程中出現病害問題就會直接影響農戶經濟效益和當地社會經濟,制約了當地農業的發展。
科學處理小麥病蟲害,對其進行有效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各類型病蟲害的特征存在非常明顯的差異性,在小麥的不同生長階段,要根據病蟲害的具體情況、染病特征科學防治病蟲害。結合小麥生長情況,做好各個生長階段病蟲害防治工作,結合當地氣候、季節狀況判斷常見病害高發時段,從而落實以預防為主的防治計劃,以綠色防治為核心理念,盡可能降低化學制劑對土壤、麥苗產生的不利影響。
要想保證小麥產量與質量,就要全面監控小麥生長情況。如若第一時間發現小麥病蟲害就要及時、有效地處理病蟲害?,F階段,我國互聯網技術覆蓋面較為廣泛,農戶可以結合互聯網技術實時監管種植地,從而提高小麥種植地管理效率。
一是農業防治措施。在種植小麥前需要選擇小麥品種,抗病能力是農戶選擇小麥品種最關心的因素之一,抗病能力強意味著小麥在生長過程中能夠抵御常見病蟲害,不會影響小麥的質量與產量。在種植小麥過程中,要了解種植地的實際情況,控制好地下水位,確保種植地水分達標。同時,科學調控小麥種植密度,提高小麥抗病蟲害的能力,為其健康生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是生物防治措施。從以往種植經驗中能夠看出,生物防治是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中比較常見的方法,可以施用低毒性制劑防治小麥病蟲害,例如井岡霉素。通常噴灑時間是在小麥返青前,可以有效調節小麥抗逆性。另外,可以利用天敵來防治病蟲害,有效控制病蟲害。
三是物理防治措施。常見的物理防治方式是殺蟲燈,利用趨光性誘殺害蟲。針對種植面積較大的區域,可以調整殺蟲燈照射范圍,提高捕殺效果。另外,可以在種植區域懸掛粘板,以黃色粘板為主,能夠提高蟲害捕捉效率[10]。
小麥已經成為山東省農業經濟的中流砥柱,實現高產增產目標需要建立在科學種植的理念上,綜合分析當地自然條件、氣候特征,擇優選擇小麥品種,進一步落實小麥田間管理工作,促進小麥生長。與此同時,根據當地種植條件、小麥品種特征、生長需求、病蟲害高發期特征做好小麥生長階段防治方案,以保證小麥良好生長。在新時期,小麥高產增產種植技術必然是我國農業創新轉型發展的趨勢之一,為提升小麥質量、產量打下堅實的基礎,應科學開展小麥種植工作,合理防治病蟲害,提升小麥產量、質量,提高區域農業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