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霞
(通渭縣馬營鎮人民政府,甘肅 定西 743300)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是在傳統人工套作基礎上發展的一種新技術。其方法是將玉米與大豆相結合,玉米起到側排的作用,同時擴大了下層大豆的活動空間,為其提供了充足的陽光,保證了適宜機械操作的玉米與大豆輪作,形成了1 季2 種的種植方式,保證了作物之間的和諧共處。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能夠有效提高耕地的利用率,還能使農作物有效汲取陽光,避免光能浪費。不同品種間也有一定的互補關系。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形成了一種鑲嵌式的種植模式,從而使2 種作物間的光合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這種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復合種群,其生產力更強,在交互作用上也有一定的優勢。另外,由于大豆與玉米的空間分布比較合理,使得復合群體間的矛盾較少,能確保土壤肥力、水分與營養物質比較充足,表現出較好的耕作效果,使得耕作的經濟效益得到快速提升。大豆能從土壤中高效汲取氨氮,從而保證了其自身所需氨氮的充足供應,并對玉米生長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玉米根系能分泌出酸性物質,這些酸性物質能夠分解土壤中不溶性礦物質,形成有效養分,讓大豆能夠汲取、利用,從而獲得充足的養分,實現單一大豆種植無法達到的效果。此外,通過種植玉米、大豆能抵抗多種病蟲害,增加產量。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是指利用2 種作物的遺傳及生物學特性,在一定條件下復合種植,從而形成的一種立體間作模式。2 種植物的高差使兩側的行距最大化,從而最大化利用光照、水肥、空氣等資源。這樣既能增加大豆產量,又能保證玉米產量,達到大豆和玉米雙收的目的。
根據玉米與大豆互補性等特點,選育玉米、大豆高產品種。本試驗以安農591、陜科6 號、MY73、中玉303、隆平638、安農218、豫單9953、農大372為玉米主栽品種。選用耐陰、高密度、高產的皖黃506、皖豆37、皖豆33、霖豆10、宿豆051、祁黃34等大豆品種。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核心是增寬株距,增加光照,提高種植密度。要使玉米株數與清種基本一致,大豆株數達到清種的70%以上,保證玉米不減產,實現玉米、大豆雙豐收。
2.3.1 按4∶2的方式栽植
4∶2 的方式栽植是指采用4 行大豆帶和2 行玉米帶的復合種植方式。帶寬290 cm 左右,大豆行距40 cm 左右、株距10 cm 左右,播種量138 000 株/hm2;玉米行距40 cm 左右、株距10 cm 左右,播種量為69 000 株/hm2。將大豆帶和玉米帶之間的距離控制在65 cm。
2.3.2 按4∶3的方式栽植
4∶3 的方式栽植是指采用4 行大豆帶和3 行玉米帶的復合種植方式。帶寬350 cm 左右,大豆行距40 cm 左右、株距10 cm 左右,播種量114 000 株/hm2;玉米行距50 cm 左右、邊行株距12 cm 左右、中間行株距15 cm 左右,播種量66 000 株/hm2。大豆帶和玉米帶之間的距離控制在65 cm 以內。
2.3.3 按4∶4的方式栽植
4∶4 的方式栽植是指采用4 行大豆帶和4 行玉米帶的復合種植方式。帶寬400 cm 左右,大豆行距40 cm 左右、株距8 cm 左右,播種量124 500 株/hm2;玉米行距50 cm 或大小行(小行距不小于40 cm),邊行株距12 cm 左右,中間行株距15 cm 左右,播種量73 500 株/hm2。大豆帶和玉米帶之間的距離控制在65 cm 以內。
2.3.4 按6∶3的方式栽植
6∶3 的方式栽植是指采用6 行大豆帶和3 行玉米帶的復合種植方式。帶寬455 cm 左右,大豆行距45 cm 左右、株距10 cm 左右,播種量132 000 株/hm2;玉米行距50 cm 左右,邊行株距12 cm 左右,中間行株距15 cm 左右,播種量51 000 株/hm2。大豆帶和玉米帶之間的距離控制在65 cm 以內。
2.3.5 按6∶4的方式栽植
6∶4 的方式栽植是指采用6 行大豆帶和4 行玉米帶的復合種植方式。帶寬515 cm 左右,大豆行距40 cm 左右、株距9 cm 左右,播種量165 000 株/hm2;玉米行距60 cm、株距12 cm,播種量67 500 株/hm2。大豆帶和玉米帶之間的距離控制在60 cm 以內。通渭縣綜合考慮農機條件、生產實際、種植習慣和后期田間管理等因素,以6 行大豆帶和4 行玉米帶的復合種植方式為主。
在播種時應采取“擴行距,縮行距”的原則,為了達到凈產量,可增加行距,縮小株距。玉米4 行,行距60 cm,株距12.8 cm,播種量675 00 株/hm2,施用45%高氮緩釋玉米肥、45%高氮玉米專用肥或有機復合肥。大豆6 行,行距40 cm,株距8.9 cm,播種量135 000 株/hm2,施用復合氮磷鉀肥或大豆專用肥,用量為150~300 kg/hm2;玉米和大豆的行距為60 cm。玉米用4 行播種機播種,大豆用6 行播種機播種,種子和肥料可同時播種、施用,可在適合的情況下使用導航輔助工具,以提高行距的精度和均勻度。
2.5.1 化學除草
在播種前如果種植地出現了大量雜草,應噴灑草銨磷,將已經萌發的雜草清除,從而降低雜草基數。在播種后萌發前,要進行1 次封閉式除草,可以用乙草胺+噻吩磺隆,并根據土壤含水量調整灌溉方式。如果封閉式除草效果不佳,在3~5 葉期、2~3 葉期選用二甲松類、甲氧基甲基酯類除草劑,并采用自動移動式分區噴霧機定向噴灑根莖,或采用定向噴霧機人工噴灑。選用適合玉米、大豆等作物的除草劑,在指定場所除草,并進行物理隔離,以免影響藥效。全生育期,在大豆-玉米雙作物體系中,種子萌發時間較長,且與降水量關系較大。當天氣轉晴、降水增多、溫度上升時,雜草也會增多。要及時清除雜草,否則在后期很難根除,對大豆、玉米生長發育有很大影響。
2.5.2 水肥管理
播種后應用機械翻土,防止積水,如果出現旱情要及時補水。在玉米生長期內未施用緩釋肥,可施用尿素150~300 kg/hm2,并深層施肥。如果是早熟大豆,需要施用尿素75~125 kg/hm2,結莢期噴灑1~2 次磷酸二氫鉀750 g/hm2,并在田間推廣應用微噴霧+追肥+葉面肥技術[1]。
2.5.3 控旺防倒
重視控制大豆、玉米旺長。在大豆、玉米過度生長的情況下,可選擇在大豆初開花及玉米抽穗期噴施氨酸甲苯或氨酸甲苯,以達到控制大豆、玉米苗生長的目的。噴灑藥劑時,要選擇恰當的時段,藥劑濃度適宜,均勻噴灑在葉片頂部,不能反復,不能漏噴,噴灑后6 h 內有降水,可再噴灑1 次。此時要減小噴灑劑量,避免因噴灑農藥過多而灼傷植株,導致作物產量降低、落葉等。
2.5.4 病蟲害的控制
玉米主要病蟲害有二化螟、玉米紋枯病、玉米葉枯病、玉米葉腐病、玉米葉銹病、玉米穗銹病、黑斑病、灰斑病等。大豆主要病蟲害有黑斑病等。以預防為主進行綜合防治,以主要病蟲害發生規律和時間為依據,在播種前,包衣種子或者施用藥劑處理種子,在發芽后,病蟲害可以施用藥物進行防治,從而達到防治效果。殺蟲劑可選用氟蟲腈、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環唑混合搭配施用。若在相同季節,可采用熱霧或滴水裝置,以保證藥效。若防治時間不一致,可采用噴霧方法分別防治。根據大豆條帶與玉米條帶間距調整噴頭,并精確設置噴霧寬度[2]。
2.6.1 分批收割
收割大豆,適合于大豆早熟田塊,采用大豆聯合收割機收獲已熟的大豆。收割玉米,適合于早熟玉米的田塊,采用玉米聯合收割機收割早熟的玉米,采用大豆聯合收割機收割晚熟的大豆。
2.6.2 同步收割大豆與玉米
在大豆和玉米成熟后,選擇割寬2.2 m 的大豆收獲機收割。在大豆籽粒鼓粒完成、玉米乳熟期至蠟熟初期,選用割寬2.8 m 及以上的青貯收割機,同步收獲高莖、低莖的玉米和大豆。
3.1.1 以政府為主導,齊抓共管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推廣與應用需要長期系統性發展。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應遵循以政府為主導、相關職能部門協同推進的原則,采取各種獎勵政策,以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為促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推廣,應加強科研部門、推廣部門、新型職業農民等多方協作,通過各方協作和信息交換等方式,將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快速轉化并應用在實際生產中,從而提升種植效率與質量,為農民創造更大的經濟利益。
3.1.2 分工明確,組織協調
首先,明確每項宣傳活動所涉及的各個環節??蒲袡C構以創新栽培技術為核心,不斷加大新品種研發力度。在此基礎上,結合當地土壤、氣候等實際情況,大力推行測土配方施肥法,以有機肥代替化肥,持續優化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其次,做好新技術宣傳工作,加強對新技術的整體把握。通過科學、先進的推廣方式和計劃,使農民和農場之間建立起良好的聯系,完善科技推廣體系,從而推動新科技的推廣與應用[3]。
3.1.3 依托主體,示范帶動
由于通渭縣的傳統農田以小塊、零散為主,很難在大范圍內統一推廣,再加上一般農民對該種植方式的接受程度不高,普遍持觀望態度,所以,應鼓勵農企、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新農業經營主體,積極探索該種植模式,并將其作為一種新的種植模式進行有效推廣,這樣既便于田間管理,又能用實際種植成效來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從而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產生很好的示范作用。
3.2.1 增補人員,改善待遇
當前,以政府為主導的農技推廣隊伍十分薄弱。科技人才匱乏、推廣服務資金缺乏都是制約政府部門開展農業推廣工作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政府應加大對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資金投入力度,并針對各區域農技推廣機構的具體工作任務合理選聘工作人員。招募的人員不應僅限于有關技術人員,還應招募當地植物專家、鄉土專家、新型農業管理人員等,讓其能夠更好地為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作出貢獻。應該最大程度地發揮工作人員的創造性、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完善基層干部的福利待遇,提高基層干部的工作滿意度。
3.2.2 加強訓練,提升技術水平
政府部門要加大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力度,創新運用多媒體等手段,向農民宣傳當前農業科技,讓農民成為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應用者和受益者,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加速提升農民的技術水平[4]。
開設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培訓班,邀請業內技術專家、教授進行線上直播,向廣大農民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并組織農民實地考察,使農民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優勢有更深入的認識。
建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區,可以給農民最直觀的增產感覺,可以讓其更直觀地看到品種的不斷更新和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所帶來的生產效益。在農民種植意識較差的情況下,通過建設示范區能有效應用與推廣新技術,并能進一步強化農民之間的合作關系。
在建成示范區后,應該積極組織農民參觀示范區,并進行實地測產,用真實的數據,讓農民更多地了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帶來的益處,從而提高農民持續采用新技術的積極性,讓農民對應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重要性有更深層次的認識[5]。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能夠最大化地利用土地和提高產量,同時能充分利用光照、肥料等資源,這對于調整農業結構、保障糧油安全、促進農民增收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