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琦 周 平
(湖南農業大學 體育學院,長沙 410128)
作為我國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構件,學校體育教育是實現民族復興夢和體育強國夢的重要依托[1]。學校體育研究是推動學校體育改革創新與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對于體育教育的創新、體育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體育教學內容和方式的優化有著深遠的意義。
本文采用文獻綜述、邏輯分析和數據分析等方法,利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高級檢索,以“學校體育”為主題詞,來源類別設置為北大核心、CSSCI,檢索時間設置為2018—2022年,檢索出1 408篇核心期刊文獻進行分析,梳理學校體育研究熱點,以期對于體育教育實踐發揮關鍵預判和指導性作用。
梳理學校體育研究文獻時序,不僅有助于幫助學者厘清該領域中相關研究的發展歷程和進展,確定當前研究工作的位置和意義,還可以揭示學校體育存在的重要問題、爭議和不足之處,為學術界提供探索和改進的思路。
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引領著學校體育發展方向。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體育強國后,學術界對學校體育的關注度一致保持在較高水平,從2018—2022年核心文獻數量可見,近五年學校體育研究核心文獻數量處于平穩(見表1),2021年實施的“雙減”政策,使家庭、學校、社會對體育更為重視,給學校體育進一步發展帶來了機會,學術界關于如何創新體育教學模式、更新體育課程內容、提升體育教學質量、轉變評價體系等學校體育相關的研究增加,意味著學校體育研究逐漸深化,研究成果出現了小高峰。

表1 2018—2022年核心文獻數量
運用Cite Space軟件對發文作者及合作網絡的結構特征進行分析,能反映出該領域核心作者群及合作關系[2]。使用Cite Space軟件以“Author”為節點繪制可視化圖譜,圖中節點數量與大小代表核心作者群共現頻次,線條數量與粗細反映作者合作關系與合作強度[3]。

圖1 2018—2022年我國學校體育研究作者發文量前十
由圖1可知,趙富學、毛振明、汪曉贊、于素梅、季瀏、王健等學者對學校體育的研究比較深入,成果較為豐富。他們對學校體育的發展有獨到的見解,其研究內容涉及學校體育的時代價值與定位(立德樹人)、學生體質的現實需要(體質提升)、體育課程的價值體現和科學性(大中小學課程一體化)、突破“體教分離”制度困局(體教融合)、考試制度創新推進素質教育(中考體育、高考體育)、多國體育發展對中國的啟示等方面,不斷深化學校體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4]。
以2018—2022年為一個時間段,節點類型選擇關鍵詞(Keyword),得到學校體育關鍵詞共現圖譜(見圖2)。從圖2可以看出,最大的關鍵節點是“學校體育”。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論斷,學校體育也在這一歷史性的進程中跟隨潮流,繪就新的發展藍圖。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人的身體在學校體育教育中的主體地位開始顯現出來,身體哲學為學校體育教育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方法論支持。在行動邏輯的基礎上,周生旺、程傳銀[5]探索了身體在新時代學校體育教育中的價值理性回歸,為新時代學校體育教育實踐提供了行動邏輯的指導。在新時代立德樹人和核心素養視域下,柏丹、馬瑞[6]認為,進入新時代,隨著社會發展,學校體育師資培養的準則也需要進行重新審視,因此,他們提出了基于綜合應用的能力素養培養、以信息化教學能力為導向的健康教育理論內容建構、搭建學科育人實踐平臺的體育師范生培養思路,以促進新時代學校體育目標的高效實現。運動項目中心化的體育課程構建模式對新時代學校體育有所啟發,不少學者提出新時代學校體育的課程構建模式。楊三軍、葉茂盛[7]從體育課程建設出發,圍繞不同運動項目的發展,提出讓體育系統參與一體化課程建設,通過賽事分類和助推體教融合,構建學校體育生態圈和大數據平臺,最終達到學校體育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圖2 2018—2022年我國學校體育研究主題分布圖
綜上所述,學校體育的良性發展離不開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將其與哲學、經濟學等學科進行合作研究,對擴大學校體育的研究覆蓋范圍,增加其研究角度有著重要意義;新時代背景下,學校體育研究擴展到了哲學領域,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擴大了學校體育的內涵和外延;學者們通過對比不同的體育課程構建模式,以推動我國體育可持續發展;學校體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者從時代大背景出發探討學校體育發展的路徑,使學校體育逐漸從注重“社會的人”向注重“自然的人”轉變,回歸體育的本質,促進學生的發展。
學校體育研究熱點演變趨勢圖展示了2018—2022年各聚類板塊下關鍵詞的演變,該視圖由相同關鍵詞文獻聚類而成,側重于體現聚類間的結構特征,分別為#0體育課程、#1青少年、#2體育治理、#3核心素養、#4終身體育、#5新時代、#6體育素養、#7學校體育、#8學生、#9校園足球、#10體育文化、#11體育史。
1.學校體育宏觀層面研究
以“新時代”為聚類的文獻,2018年關鍵詞為“體育權利”,隨著時間的推進,“健康中國”“終身體育”“中國夢”等關鍵詞逐步顯現。隨著時代背景的變化,學者們對于學校體育宏觀層面的研究也有相應變化,如黃道名等[8]在健康中國視域下提出學校體育改革發展路徑,將影響學校體育發展的三個因素“學校、家庭、社會”細化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背景下,明確學校體育的定位,提高校領導、教育主管部門和體育教師三方的工作能力,在學校、家庭和社會的交互影響下提高學生體育運動興趣,從而促進學校體育的發展”。彭慶文等[9]基于實踐探索改革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將人才培養的目標從“學校體育教育工作者”拓展為“終身體育教育工作者”。肖榮華等[10]提出體育事業的大發展在我國邁進“體育強國”的“新時代”需要被重新定義,要想在新時代實現中國夢,競技體育需要穩中求進,需要夯實群眾體育根基、促進學校體育的發展、實質突破體育人口、點面齊進體育產業。舒宗禮等[11]學者在疫情防控狀態下提出新的“家校共育模式”,以期使體育教育在家也能達到學校體育的效果。
2.學校體育中觀層面研究
以“體育課程、體育治理、核心素養、體育素養、學校體育、校園足球、體育文化、體育史”為聚類的文獻,關鍵詞頻率最高為“體育素養”。任海[12]提出身體素養對各領域體育的影響深刻而全面,為體育的統合發展提供了改革的基礎?;诎l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體育課堂轉向與教學實踐轉變,尚力沛[13]、趙富學[14]、柯勇[15]等學者提出學校體育需要承擔起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責任,核心素養的落實需要體育課堂的轉向和體育教學實踐的轉變。胡小清[16]、陳長洲[17]等學者借鑒他國學校體育改革經驗,為我國學校體育研究提供新思路,如趙雅萍[18]基于實踐觀察,發現PLAY體系對我國青少年體育素養測評具有很強的啟示和借鑒意義。趙富學[19]在對比美國AAHPE后提出我國可以借鑒AAHPE的運行方式,按照國家統一課程標準的指引,擴大體育與健康教育目標的覆蓋范圍,改善學生的健康習慣。佘晶晶[20]對比了全球發達國家學校體育,提出我國學校體育的評價體系、師資質量和特殊學生群體的體育權利有待加強。張強[21]在學校體育場地領域對比日本,建議提高我國學校體育場地的利用率,使學校體育場地對學生和社會公眾同時開放,達到擴大體育人口的目的。
3.學校體育微觀層面研究
以“青少年”和“學生”為聚類的文獻,關鍵詞最開始分別為“體質健康”和“身體素質”,這兩部分聚類中,以“教學改革”為關鍵詞的文獻最多,其中許宏[22]從新的視角展望了我國學校體育改革發展的走向,認為學校體育改革40年的發展可以歸納為調整恢復、鞏固提高、改革探索、深化完善四個階段。毛振明[23]以“體育新課改”為主線,對近20年中小學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歷程進行回顧,認為“體育新課改”強化對學生體育學習主動性的關注,促進對體育課程目標的多維思考,同時,存在“對體育課程性質認識產生偏差”“體育課程的目標模糊”等不足。徐煥喆[24]提出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應貫徹健康中國戰略,有利于發揮體育增強體質的基本功能;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于充分挖掘體育育人的獨特價值、助力體育強國建設目標、深化體教融合有著重要意義。眾位學者的研究視域雖不同,但在尊重學生在體育活動的主體地位上形成了觀點統一,都主張通過提高學生對體育課程內在興趣,加強體育課程育人效果,促使學校體育的發展。
運用Cite Space的Burst ness功能,將文獻的關鍵詞繪制出時間演進圖譜。Cite Space的突變分析表明,某一關鍵字在相同的時間段中發生了顯著的改變,并將其定性地作為突變強度的一種分析方法,隨著突變強度的提高,表明在單位時間內,這個關鍵字的研究趨向越明顯,越受到重視。關鍵詞突現(見圖3)是在2018—2022年學校體育領域中對關鍵詞進行突變分析,得出了19個突現關鍵詞。整體來看,“基礎教育”“學校教育”“困境”“改革”等主題詞的突現程度較高,與高頻詞結合分析,近五年的研究熱點為“體教融合”“體育教育”“體育教學”“體育課程”“健康發展”。
近五年學校體育研究核心文獻數量處于平穩,“雙減”政策的頒布促使2021年文獻年發文量出現小高峰;將學校體育研究分為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發現學者們對于學校體育宏觀層面的研究隨著時代背景的變化而變化,中觀層面主要圍繞“體育素養”展開研究,微觀層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學改革”,通過對高頻詞與關鍵詞突現結合分析,我國學校體育研究熱點和前沿主要集中于“體教融合”“體育教育”“體育教學”“體育課程”“健康發展”等方面。
因此,建議從政策層面積極引導,促進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應擴寬研究領域和范圍,與經濟學、哲學、民族學等學科相融合,探索學校體育新發展路徑;體育教學改革應注重“立德樹人”的整體育人效應,學校體育思想體系的確立既要考慮到社會發展的需要,也要考慮到個體發展的需要;現代學校體育應面向未來,以健康教育為目標,重視學生的參與與主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