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文,劉水清,林少偉,劉協紅
動脈粥樣硬化(AS)是一種血管慢性炎癥性疾病,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1]、血管內皮功能障礙[2]、炎癥[3]和氧化應激[4]有關。目前關于AS發病機制仍不明確,他汀類等降脂藥物已被證明是預防和治療AS最有效的藥物,但長期服用對肝臟和肌肉會產生不良反應,因此仍需開發安全有效的新型治療藥物[5]。毛蕊花糖苷(Verbascoside,VB)是多種藥用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衰老、抗癌及神經保護作用[6]。已有研究發現,VB可以通過抑制炎性介質改善高脂飲食誘導的AS 進程[7]。高遷移率族蛋白B1(HMGB1)/晚期糖基化終產物受體(RAGE)信號通路在炎癥性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介導下游核因子κB(NF-κB)的磷酸化,促進炎性介質的釋放[8]。研究發現,HMGB1 在AS中高表達,可以通過核易位到細胞質并釋放到胞外,與RAGE 結合發揮其生物學功能,促進AS 的炎癥進展[9]。本研究建立AS 大鼠模型,探討VB 調節HMGB1/RAGE/NF-κB 信號通路對大鼠內皮功能障礙、炎癥、氧化應激和脂質代謝的影響。
1.1 實驗動物 SPF 級7 周齡SD 大鼠80 只,體質量210~230 g,購自廣東南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動物生產許可證號:SCXK(粵)2022-0062。所有大鼠在中國藥科大學動物實驗中心(藥學動物實驗中心)飼養1周,無異常后用于后續實驗。
1.2 試劑與儀器 VB 購自上海麥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維生素D3 注射液購自上海通用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辛伐他汀購自康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HE染色試劑盒、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試劑盒購自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β(IL-1β)、C 反應蛋白(CRP)、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內皮素1(ET-1)、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內脂素、一氧化氮(NO)的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試劑盒購自上海酶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兔源HMGB1、RAGE、NF-κB p65、p-NF-κB p65 一抗,山羊抗兔IgG二抗均購自艾博抗(上海)貿易有限公司。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型號PUZS-600A/B)購自北京普朗新技術有限公司;光學顯微鏡(型號GX53)購自奧林巴斯;酶標儀(型號Multiskan SkyHigh)購自ThermoFisher。
1.3 方法
1.3.1 造模及分組 造模方法參照文獻[10]進行,即將造模大鼠用高脂飼料喂養8 周,同時在前3 d 腹腔注射維生素D3溶液(6×105U/kg),每日1 次。大鼠出現主動脈內膜增厚,血管出現斑塊并伴有脂質沉積現象則視為造模成功。造模期間大鼠死亡18只,將造模成功的大鼠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模型組(12 只),毛蕊花糖苷低、中、高劑量(VB-L、M、H)組[7](各10只),陽性對照(辛伐他?。┙M[11](10只),將正常飼料喂養的大鼠設為對照組(10 只)。對照組和模型組予生理鹽水灌胃,VB-L、M、H組分別給予2、5、10 mg/kg的VB灌胃,陽性對照組給予5 mg/kg辛伐他汀灌胃。自造模第1天開始給藥,連續8周,每日1次。
1.3.2 樣本采集 給藥結束后麻醉大鼠,腹主動脈采血,離心后收集血清待測。采血完畢后,斷頭處死大鼠,75%乙醇消毒后進行解剖,分離主動脈用于HE染色觀察和蛋白檢測。
1.3.3 血脂、炎性因子、細胞因子及氧化應激指標水平檢測 取1.3.2保留的血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中TC、TG、LDL-C 和HDL-C 水平。ELISA 法檢測血清中TNF-α、IL-1β、CRP、MMP-9 及內皮細胞因子ET-1、ICAM-1、內脂素、NO水平。使用微量法試劑盒檢測血清中SOD、GSH-Px、MDA水平。
1.3.4 大鼠腹主動脈病理變化觀察 取1.3.2保存的主動脈,加入固定液固定后,根據HE染色試劑盒進行染色,在光學顯微鏡觀察并拍照。
1.3.5 Western blot 檢測蛋白表達 取1.3.2 保存的主動脈,加入裂解液提取總蛋白,BCA法對蛋白定量后,取30 μg蛋白上樣,電泳、濕法轉膜、5%脫脂奶粉封閉后加入稀釋的一抗HMGB1、RAGE、NF-κB p65、p-NF-κB p65(1∶1 000),以βactin(1∶1 000)為內參,4 ℃過夜后,加入二抗(1∶2 000),室溫孵育2 h 后,化學發光法顯影,記錄條帶灰度值。蛋白表達量=目的蛋白條帶灰度值/β-actin條帶灰度值。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 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較采用SNK-q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VB 對大鼠血脂水平的影響 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大鼠血清中TC、TG、LDL-C 水平升高,HDLC 水平降低(P<0.05);與模型組相比,VB 各組及辛伐他汀組大鼠血清中TC、TG、LDL-C 水平降低,HDL-C 水平升高(P<0.05);VB-H 組與辛伐他汀組上述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Tab.1 Comparison of serum lipid levels between the six groups表1 各組大鼠血脂水平比較(mmol/L,±s)
**P<0.01;a與對照組比較,b與模型組比較,c與VB-L組比較,d與VB-M組比較,P<0.05;表2—5同。
組別對照組模型組VB-L組VB-M組VB-H組辛伐他汀組F n 10 12 10 10 10 10 TC 1.42±0.18 2.08±0.25a 1.80±0.21b 1.65±0.24b 1.49±0.16bc 1.52±0.18bc TG 0.62±0.12 1.41±0.30a 1.12±0.20b 0.79±0.25bc 0.74±0.22bc 0.70±0.20bc HDL-C 2.25±0.34 0.96±0.36a 1.42±0.28b 1.69±0.45b 1.88±0.32bc 1.92±0.30bc LDL-C 1.75±0.40 6.10±0.72a 5.39±0.60b 4.66±0.45bc 3.85±0.51bcd 3.48±0.45bcd 15.589**20.348**18.493**86.051**
2.2 VB 對大鼠主動脈病理變化的影響 對照組大鼠主動脈血管結構清晰,內膜完整,血管未出現斑塊;模型組大鼠主動脈血管內層結構被破壞,內膜增厚,血管內出現纖維增生性斑塊并伴有脂質沉積,炎性細胞浸潤明顯;VB-L組與模型組病理變化程度相當,血管內膜增厚,出現斑塊和脂質沉積,隨著VB劑量增加,上述病理學變化明顯好轉;VB-H組與辛伐他汀組相比血管內膜未見增厚,斑塊面積有所減少,見圖1。
2.3 VB 對大鼠血清炎性因子的影響 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CRP、MMP-9水平升高(P<0.05);與模型組相比,VB各組及辛伐他汀組大鼠血清中上述指標水平降低(P<0.05);VB-H 組與辛伐他汀組上述指標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Tab.2 Comparison of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s between six groups表2 各組大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Tab.2 Comparison of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s between six groups表2 各組大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組別對照組模型組VB-L組VB-M組VB-H組辛伐他汀組F n 10 12 10 10 10 10 TNF-α/(ng/L)189.15±36.74 323.06±34.15a 276.24±38.20b 258.20±39.21b 223.78±36.22bc 245.21±35.25b 17.078**IL-1β/(ng/L)20.32±4.01 30.98±3.57a 26.01±3.70b 24.61±3.78b 21.75±3.12b 22.53±3.01b 12.941**CRP/(mg/L)1.23±0.15 4.68±0.20a 2.73±0.18b 2.70±0.15b 2.45±0.16bcd 2.30±0.14bcd 513.455**MMP-9/(μg/L)70.22±5.15 105.32±8.23a 79.24±7.01b 82.24±8.01bc 78.42±7.52bc 85.20±9.31b 27.992**
2.4 VB 對大鼠血管內皮因子的影響 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大鼠血清ET-1、內脂素、ICAM-1 水平升高,NO水平降低(P<0.05);與模型組相比,VB各組及辛伐他汀組大鼠血清ET-1、內脂素、ICAM-1水平降低,NO 水平升高(P<0.05);VB-H 組與辛伐他汀組上述指標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Tab.3 Comparis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factor levels between the six groups表3 各組大鼠血管內皮因子水平比較(±s)

Tab.3 Comparis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factor levels between the six groups表3 各組大鼠血管內皮因子水平比較(±s)
組別對照組模型組VB-L組VB-M組VB-H組辛伐他汀組F n 10 12 10 10 10 10 ET-1/(ng/L)106.30±22.12 158.36±25.52a 130.02±18.04b 125.74±22.47b 112.80±23.52b 115.63±20.13b 7.864**內脂素/(μg/L)18.32±3.10 45.15±5.23a 39.21±4.60b 28.15±5.12bc 22.45±2.98bcd 22.04±3.01bcd 71.208**ICAM-1/(ng/L)14.02±2.65 57.21±6.78a 50.10±4.52b 37.21±4.85bc 24.72±4.12bcd 28.32±4.74bcd 119.643**NO/(μmol/L)31.02±3.74 18.81±3.23a 23.90±2.61b 25.17±3.02b 28.49±3.42bc 29.33±3.14bc 21.224**
2.5 VB 對大鼠氧化應激水平的影響 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大鼠血清中SOD、GSH-Px 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P<0.05);與模型組相比,VB各組及辛伐他汀組大鼠血清中SOD、GSH-Px 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VB-H組與辛伐他汀組上述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4。
Tab.4 Comparison of oxidative stress indexes between the six groups表4 各組大鼠氧化應激指標水平比較 (±s)

Tab.4 Comparison of oxidative stress indexes between the six groups表4 各組大鼠氧化應激指標水平比較 (±s)
組別對照組模型組VB-L組VB-M組VB-H組辛伐他汀組F n 10 12 10 10 10 10 SOD/(U/mL)234.42±18.14 145.47±17.25a 169.23±17.38b 184.25±15.02b 215.49±16.20bcd 213.78±14.91bcd 43.803**MDA/(μmol/L)2.73±0.45 4.89±0.57a 4.05±0.42b 3.74±0.47b 2.80±0.41bcd 2.85±0.45bcd 37.908**GSH-Px/(U/mL)601.25±23.41 403.58±34.70a 454.21±29.41b 495.23±23.21bc 549.56±24.52bcd 556.69±27.17bcd 75.571**
2.6 VB 對大鼠主動脈HMGB1/RAGE/NF-κB 信號通路蛋白表達的影響 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大鼠主動脈中HMGB1、RAGE、p-NF-κB p65/NF-κB p65 蛋白表達升高(P<0.05);與模型組相比,VB各組及辛伐他汀組大鼠主動脈中上述蛋白表達降低(P<0.05);VB-H 組與辛伐他汀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2、表5。
Tab.5 Comparison of HMGB1/RAGE/NF-κB signaling pathway protein expression between the six groups表5 各組大鼠HMGB1/RAGE/NF-κB信號通路蛋白表達水平比較(±s)
組別對照組模型組VB-L組VB-M組VB-H組辛伐他汀組F n 10 12 10 10 10 10 HMGB1/β-actin 0.39±0.12 0.99±0.15a 0.82±0.12b 0.64±0.10bc 0.42±0.12bcd 0.45±0.16bcd 38.143**RAGE/β-actin 0.20±0.05 0.63±0.06a 0.50±0.04b 0.42±0.05bc 0.31±0.04bcd 0.33±0.07bcd 90.077**p-NF-κB p65/NF-κB p65 0.19±0.01 0.72±0.08a 0.64±0.05b 0.49±0.05bc 0.38±0.06bcd 0.33±0.05bcd 137.603**
AS是血管系統的彌漫性炎癥性疾病,由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即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和吸煙)引起內皮細胞功能障礙,導致內皮失去抗炎和抗血栓特性,致使炎性細胞滲入主動脈并吸收過氧化脂質,在血管中形成纖維性增生斑塊,斑塊破裂后會導致心肌梗死和中風,嚴重者可死亡[12]。VB 因其抗炎、抗氧化等藥理學特性而備受關注,可以改善血管內皮功能,降低血管內皮通透性,抑制細胞凋亡[13]。本研究建立的AS 模型大鼠主動脈出現明顯的病理改變,內皮增厚,出現斑塊并伴有脂質沉積,說明造模成功。利用VB進行干預后,大鼠的病理改變隨著劑量增大而逐漸好轉。
脂質代謝紊亂在AS 的發病機制中起根本性作用,其中膽固醇合成、轉運以及TG、脂蛋白和脂肪酸的代謝均與AS 有關。AS 患者血漿TC 和TG 水平升高,TC 與LDL 結合形成的LDL-C 在動脈管壁沉積,LDL氧化生成的ox-LDL也會促進泡沫細胞生成,釋放大量炎性因子(如TNF-α、IL-1β 等)加重AS 的發展,而HDL-C 則抑制其發生發展[14]。促炎因子TNF-α、IL-1β、CRP 和MMP-9 可作為AS 的炎癥標志物。TNF-α 能刺激中性粒細胞釋放溶酶體素,導致局部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誘導其他炎性因子分泌;CRP 會抑制受損細胞修復,誘導血栓形成[15];MMP-9 參與血管壁的細胞外基質的降解,可以將胞內炎性介質釋放至細胞外,加重炎癥反應,促進AS 進展[16]。本研究中,模型組大鼠血清TC、TG和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血管壁脂質沉積加重,炎性因子水平也明顯升高,血管內皮細胞受到損傷,引起內皮功能障礙。經VB 處理后,VB 各組TC、TG和LDL-C 及炎性因子水平均降低、HDL-C 水平升高,脂質代謝紊亂改善,動脈血管炎癥反應減輕。在AS 發展過程中,ET-1、內脂素、ICAM-1 水平升高,NO 表達降低,而NO 減少會引起氧化應激和血管內皮功能障礙,NO 主要抑制促炎因子表達和LDL-C氧化,在抑制AS病情發展中尤為重要[17-18]。本研究中,經過VB 處理后,VB 各組NO 水平升高,抑制了ET-1、內脂素和ICAM-1表達,改善了氧化應激狀態和內皮功能障礙。
HMGB1 是機體損傷后由活化巨噬細胞分泌的蛋白質,可以激活炎性小體產生和炎性細胞因子釋放,如IL-1β、TNF-α 和MMPs,從而促進炎癥進展[19]。內皮通透性增加是內皮功能障礙的早期表現之一,與AS 等心血管疾病的發展有關。有研究表明,RAGE可以調節炎癥中的血管內皮通透性,阻斷RAGE 信號傳導可以減弱內皮屏障通透性[20]。HMGB1 可以激活Toll 樣受體4 和RAGE 信號,導致下游NF-κB 的激活,HMGB1/RAGE/NF-κB 激活后,可以刺激其他信號通路,如應激活化蛋白激酶/c-Jun 氨基末端激酶、p38 絲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1/2,從而導致NF-κB 磷酸化表達,促進AS發生相關的細胞因子、黏附分子和MMPs 的過表達[21]。本研究中經VB 處理后,VB 各組的HMGB1/RAGE/NF-κB信號通路蛋白的表達下調,從而抑制炎性因子的表達。
綜上所述,VB 可以抑制HMGB1/RAGE/NF-κB信號通路表達,抑制炎癥和氧化應激,改善AS 大鼠的脂質代謝紊亂和內皮功能障礙。接下來將進行體外細胞實驗,以進一步明確VB 調節該信號通路對AS細胞內皮損傷的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