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慧瓊,羅彩云,黃仁英,潘紅珍
(1.贛州市婦幼保健院,江西 贛州 341000;2.于都縣婦幼保健院,江西 贛州 342300)
產后出血作為分娩后嚴重并發癥之一,其病情發展迅速,若不及時處理可能會引發出血性休克,威脅產婦生命安全。因此,應積極尋求預防產后出血的有效方案,以避免產后出血發生。據報道,產后出血的發生與子宮收縮乏力密切相關,而預防關鍵則在于增強子宮收縮力[1]。目前,產婦分娩后臨床多予以縮宮素,以促進子宮收縮,但藥物效果易受個體差異影響,部分患者宮縮效果不佳,應用存在局限性[2]。冰敷作為臨床常用物理療法,其將低于機體溫度的物質放置于組織表面,可經神經傳導降低組織溫度,減緩血液流速,從而起到減輕出血、止痛等作用[3-4]。近年來,冰袋外敷也逐漸應用于剖宮產術后。相關研究[5]發現冰袋外敷利于刺激子宮平滑肌收縮,且對引發凝血反應有一定作用。鑒于此,本研究旨在觀察自制冰袋外敷子宮體預防高危剖宮產產后出血的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贛州市婦幼保健院2022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高危剖宮產產婦60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 例。對照組年齡(31.91±2.72) 歲;孕周為(38.42±0.84)周;產次(1.24±0.32)次;高危類型:前置胎盤4 例,巨大兒11 例,瘢痕子宮9 例,其他6 例。觀察組年齡(30.46±2.77) 歲;孕周為(38.57±0.81) 周;產次(1.33±0.31) 次;高危類型:前置胎盤3 例,巨大兒12 例,瘢痕子宮10 例,其他5 例。兩組產婦年齡、分娩孕周、產次、高危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具有剖宮產指證,且行剖宮產手術;年齡≥18 歲;凝血功能正常;心肺等重要臟器功能正常;產婦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系統、血液系統等疾病;合并惡性腫瘤;語言障礙;合并感染性疾病。
對照組術后進行常規干預,給予縮宮素(成都市海通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1021982,規格:5 U),將10 U縮宮素溶于5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注,24 h內總劑量不得超過60 U。同時輔助并指導家屬進行子宮按摩,告知其一只手需置于產婦陰道前穹隆部位,頂住子宮前壁,另一只手置于其腹部,按壓子宮后壁,然后雙手均勻、有節律地進行按摩。注意按摩過程需動作輕柔,避免子宮內翻,間隔30 min按摩一次,并觀察陰道出血情況,若陰道出血量較多,可持續進行按摩,同時按摩時可與產婦溝通,了解其感受,適當調整按揉力度,并予以腹帶加壓。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行自制冰袋外敷子宮體干預。將直立式聚丙烯輸液袋裝的500 mL 0.9%氯化鈉溶液放于-18 ℃冰箱內,冷凍完全后即為自制“冰袋”,將“冰袋”用干毛巾包裹后外敷于子宮體,注意腹部需先放置一次性防滲輔料,避免腹部切口感染,然后用腹帶捆綁并用沙袋加壓,術后6 h內間斷冰敷,若冰塊融化,需立即更換冰袋。
產后2 h與24 h出血量:記錄兩組產后2 h與24 h出血量。產后出血發生率:于產后24 h,依據相關標準[6],評估并記錄兩組產后出血情況(產后出血:產后24 h出血量>1 000 mL)。切口滲血情況:于產后24 h,以稱重法計算滲血情況,紗布增重1 g即出血量為1/1.05×0.95 mL;滲血<20 mL判定為輕度,20~30 mL為中度,>30 mL為重度。切口疼痛程度: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7]評估兩組術后12 h,24 h切口疼痛程度,分值范圍0~10分,分值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重。
觀察組產后2 h和24 h出血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后2 h和24 h出血量對比 單位:mL
觀察組產后出血1 例,發生率為3.33%,對照組產后出血7 例,發生率為23.3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92,P=0.023)。
觀察組切口滲血情況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3.192,P<0.05)(見表2)。

表2 兩組切口滲血情況對比 單位:例(%)
兩組術后24 h VAS評分高于術后12 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24 h 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切口疼痛程度對比 單位:分
產后出血作為分娩期嚴重的并發癥,是目前全世界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居我國孕產婦死亡原因的首位,其發生原因復雜,多認為與宮縮乏力、胎盤因素等有關。而相關調查[8]發現,宮縮乏力引發的產后出血約占總出血的70%。剖宮產作為高危妊娠的首選分娩方式,雖可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風險,但妊娠期間子宮肌纖維過度伸展,容易影響產后子宮正常收縮,造成子宮收縮乏力,從而更容易導致產后出血[9]。因此,尋求高危剖宮產產后有效、安全的止血方式對避免產后出血尤為重要。
目前,縮宮素是預防產后出血常用藥物,其通過刺激子宮平滑肌細胞,增加平滑肌強直性收縮力,從而起到止血作用,但受個體差異影響,部分患者應用效果不佳[10]。近年來研究[11]發現,冰敷對促進子宮平滑肌收縮有重要作用,可減弱細胞代謝作用,降低神經興奮性,緩解疼痛,同時有利于毛細血管收縮,減少局部組織血流,從而起到止血效果。切口疼痛作為剖宮產術后常見癥狀,強烈的疼痛感不僅會引發宮縮性疼痛,還可能會影響全身功能,且會引發產婦多種不良情緒,影響喂養幼兒[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后2 h與24 h的出血量及產后出血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說明自制冰袋外敷子宮體可預防高危剖宮產產后出血發生。分析原因在于,冰袋外敷子宮體可使子宮平滑肌細胞遇冷自主節律性收縮,加速胎盤剝離面血竇閉合,并可刺激子宮血管應激性反應收縮,減慢大血管血液流速,且可引發凝血,從而起到止血作用。同時,用腹帶加壓冰袋外敷,可避免宮底上升,防止宮腔積血[13]。本研究還發現,相比對照組,觀察組切口滲血情況較好,且術后24 h VAS評分較低,說明高危剖宮產產婦采用自制冰袋外敷子宮體可減少切口滲血,緩解疼痛。分析原因在于,高危剖宮產產婦采用自制冰袋外敷可促進腹部切口四周毛細血管收縮,減少組織血流量,避免切口滲血。同時,冰袋外敷可降低局部組織神經興奮性,減慢神經傳導速度,且可減弱細胞代謝作用,降低細菌活力,從而抑制炎性因子生成,起到止痛作用[14]。冰袋外敷具有取材方便、價格低廉、操作簡單等優勢,利于臨床反復應用,且冰敷無禁忌證與并發癥,可操作性好,同時冰敷僅限于子宮局部組織,不會引發全身血管收縮,從而更利于子宮復舊。除此之外,在血源稀缺的形勢下,探索快速而有效預防產后出血的新技術、新方法是產科領域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