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實踐里,習仲勛對如何做好群眾工作進行了一系列思考與探索。習仲勛艱苦的成長經歷與對黨群關系的深刻認識使得他十分重視群眾工作。對于如何做好群眾工作,習仲勛認為要明確“人民勤務員”的身份,堅定“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這一方面”的立場,堅持“深入到群眾中去”的途徑,明晰“引向正確的發展”的方向。習仲勛的群眾工作深入人心,贏得了群眾的信任支持,激發了群眾的革命熱情,提高了群眾的文化素質,改善了群眾的生活條件。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習仲勛關于群眾工作的思考與探索,對于和平年代的共產黨人牢記初心使命,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具有極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習仲勛;陜甘邊區;陜甘寧邊區;西北局;群眾工作
【中圖分類號】K26;D2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6644(2023)05-0080-09
習仲勛出身農民家庭,年僅十幾歲就投身兵運工作,他在深刻總結兵變失敗的教訓時,第一條就是“沒有與農民運動相配合”,還有一條是“沒有提出明確的口號,群眾不了解,失去依靠”。可見,當時剛投身革命不久的他已經深刻認識到群眾是革命的依靠力量,沒有群眾的支持革命不可能成功。在后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的革命實踐中,他帶領群眾開辟根據地,通過經濟建設、發展教育、土地改革等措施將群眾工作落到實處。習仲勛出色的群眾工作,使得他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聲望,從群眾口中的“娃娃主席”到主政一方的西北局書記,習仲勛能夠始終保持群眾本色,處處為群眾的利益著想。習仲勛圍繞如何做好群眾工作的一系列論述和實踐,至今仍有極有益的啟示。
一、為何重視群眾工作
習仲勛出身貧困,成長的經歷使得他時刻銘記人心向背的決定性意義,把中國共產黨的事情與老百姓的事情統一起來加以考慮,反映出他對黨群關系的深刻理解。這些經歷和認識不僅使得他對群眾工作高度重視,同時體現出深厚的群眾情懷。
(一)對群眾疾苦親身經歷:“我出身貧困”
1913年,習仲勛出生在陜西省富平縣一個農民家庭,從小嘗盡了生活的艱辛。正如其在《自傳》坦言:“我出身貧困,當我幼年時,家境還不大好,我記得除自耕數十畝田地外,還耕種別人田地。”“為了全家人的生計,小小年紀的習仲勛和堂弟,加入了饑民馱鹽進山換糧的人群之中”,“從縣東四五十里的鹽灘將鹽馱回,又到百余里以外的旬邑縣馬欄一帶,換些包谷之類的粗糧回來,勉強維持一家食不果腹的生活”。生活的艱辛歷練了他堅韌的性格,同時也正是對群眾的悲慘境遇有深切體會,習仲勛時刻惦念著還沒有翻身解放的人民群眾。謝覺哉于1946年12月23日記錄:“昨天仲勛同志說:一條黃河兩個天地,比不得,一比更顯得這邊區是天堂。呂梁區耕地荒了三分之二,地主家蒿都有人高,吃米的幾乎沒有,吃糠、樹葉普遍,找不到壯丁,只有些瑟縮襤褸的老孺、婦女。閻錫山統治的殘酷,非外人所能想象”,“晉綏工作做得不好——翻身的不是農民而是干部,現在轉變中”。身在陜西的習仲勛心中掛念的是對岸深受壓迫的山西人民,他把群眾的利益看得比干部的利益要高,所以他說晉綏工作需要轉變,因為農民還沒有翻身。
(二)對人心向背時刻銘記:“人心的向背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
習仲勛早在做兵運工作時就已經明白人心向背的道理。國民黨軍隊中染有舊軍隊惡習,打罵群眾、搶奪群眾的現象時有發生,習仲勛便要求隊伍中的共產黨員帶頭愛護群眾,起到表率作用,由此在群眾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習仲勛向群眾表明了共產黨人的槍桿子不是用來壓迫群眾的,而是為了幫助勞苦大眾的,贏得了群眾支持。1948年7月,習仲勛在給中共中央的一份題為《關于新解放區的工作問題》的報告中強調人心向背的強大力量,以表達他對在敵占區工作的信心,原因在于“雖仍舊是敵占區,但群眾人心向我,游擊隊也顯得神通廣大,沒有主力也可把敵嚴密地制服住”。
習仲勛后來在為紀念轉戰陜北勝利四十周年所寫的文章《英明的決策 偉大的勝利》中總結道:“人心的向背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有全邊區的人民竭誠至親的擁護我軍,無私無畏地支援我軍,必然陷敵于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而遭到滅亡”,“正是在人民群眾的處處支援和保護下,盡管敵人在天上有飛機偵察,地下有重兵搜索,還有美國最新式的電臺測向儀晝夜監測,卻始終找不到黨中央機關的蹤跡”,甚至“廣大群眾寧肯吃糠咽菜,也要把僅有一點糧食送給自己的軍隊”。邊區群眾真正把共產黨當作自己的親人,在后勤運輸、情報傳遞、修筑工事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因此,習仲勛強調人心向背能夠決定戰爭勝負不是言過其實,而是經過戰爭檢驗的真理。
(三)對黨群關系理解深刻:“我們黨的一切事情,就是老百姓的事情”
1946年9月6日,習仲勛在西北局召開的組織部長聯席會議上的講話中鮮明指出,“我們黨的一切事情,就是老百姓的事情”。任弼時看過習仲勛的這篇發言稿后在信中建議:“最好能增加對‘群眾路線、‘群眾觀點問題的說明,因為許多現象表示不少干部是缺乏群眾觀點的。”根據任弼時的建議,習仲勛在發言中增加了許多有關群眾觀點的內容,并且直指干部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其中較為嚴重且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貪污腐化、鋪張浪費、破壞法令、損害群眾利益。習仲勛分析認為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還在于沒有真正理解和貫徹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因此他在講話中闡明了什么是群眾觀點,“所謂群眾觀點,就是立場和方法問題”,還闡明了如何貫徹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要“懂得黨和群眾利益的一致性”,“要了解我們對黨負責、對人民負責的一致性”。
此外,1948年1月,習仲勛在陜甘寧邊區黨員干部大會上還說,“如果領導人不能代表人家的利益,不能解決人家的問題,人家就會推翻你的領導”,這是決定共產黨能夠實現對群眾堅強領導的一個關鍵方面,“少數領導多數,貧雇農領導中農,就看你能不能代表多數人的利益”。這個觀點同樣強調了中國共產黨的利益與群眾的利益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也即是把黨的事情和老百姓的事情統一起來認識,體現出習仲勛對黨群關系的深刻理解。
二、怎樣做好群眾工作
關于怎樣做好群眾工作,習仲勛在實踐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指導意義的論斷:明確“人民勤務員”的身份,堅定“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這一方面”的立場,堅持“到群眾中去”的途徑,明晰“引向正確的發展”的方向。
(一)身份之維:“人民勤務員”
為了做好群眾工作,習仲勛常常以“人民勤務員”的身份要求自己,把群眾的事情放在心上。據中央辦公廳速記員馬松林回憶:“有一次仲勛在征求意見的干部群眾會上,看到一個婦女抱著小孩啃著全糠菜餅,當時他心如刀刺,含著淚說:邊區的父老兄弟姐妹們,我作為一名‘人民勤務員,我應該向你們作檢討,我的工作沒有做好,讓那樣小的孩子啃糠菜餅,這說明你們大家連這樣的糠菜餅都吃不到,這使我感到萬分的痛苦。他哭出了聲,在場的我們眼中亦淚水直流。”與此同時,在陜甘寧邊區還存在一些不良現象,比如“打罵群眾,吃群眾的糧食不給錢而只開一個不填名不蓋章的空條子,派群眾抬牛(晉西北三洋牛)”,因此習仲勛常強調的“人民勤務員”是具有現實指向的,他也用這句話提醒身邊做群眾工作的同志。
此外,為了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勤務員”,習仲勛走出窯洞直接服務群眾。劉志丹曾在檢查駐地的群眾工作時,恰巧碰到滿身汗水的習仲勛,劉志丹提醒他要注意身體,而習仲勛說:“這幾天,蘇區內正忙著分牲口,我怕出麻煩,把所有的干部都派下去了,到各地檢查分牛羊的情況。我連著跑了幾條川,群眾的積極性非常高,還要求分配土地呢!”習仲勛的群眾工作是沾滿黃土和汗水的群眾工作,群眾的積極性提高了,他心中也充滿了為人民服務的熱情。《解放日報》還曾號召大家學習習仲勛等同志的優點,“能深入群眾,依靠群眾的力量,而毫無官僚主義的習氣”,“在個人生活的切實樸素上盡是模范,他們不夸不驕,在群眾中威信很高”。
(二)立場之維:“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這一方面”
立場問題就是明確“為了誰”的問題。1944年11月,習仲勛在陜甘寧邊區綏德分區司法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這一方面”,“司法工作是人民政權中的一項重要建設,和其他行政工作一樣,是替老百姓服務的。這樣,就要一心一意老老實實把屁股放在老百姓這一方面,坐得端端的。舊司法機關的屁股就不是坐在老百姓這一方面的,是坐在少數統治者的懷里”。習仲勛通過對比來闡明共產黨人的立場根本區別于舊的反動勢力,這不僅僅指涉司法工作,習仲勛在其他方面的工作中都十分強調立場問題。解放戰爭后期,習仲勛發現隨著邊區斗爭形勢向好發展,干部中滋生出一股“驕”氣,群眾立場開始動搖。1948年8月,他在西北局高干會議上關于土改整黨的總結報告中指出:“抗戰勝利后,全國各解放區都有飛躍發展,日新月異,邊區在許多地方早已落在其他解放區的后面,但黨里面的那股驕氣則遠未曾認真克服。特別是打退胡敵進攻后,這股驕氣又逐漸發展起來”,“不少支部出現一些蛻化分子或混進流氓分子,思想作風不純則發展到極嚴重程度。如強迫命令、打罵人、耍私情、貪污腐化、壓迫群眾等”,所以必須及時進行整頓,“目的就是密切黨與群眾的聯系,克服上述脫離群眾現象,使黨與群眾通氣,黨員會做群眾工作”。
習仲勛認為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這一方面就是要時刻把群眾的事放在心上,而不是總去計較個人得失。1948年,他在西北局一次組織工作會議上指出:“有些人常常喜歡爭執鼻子尖下面的小事情,斤斤計較個人得失,這長那短,并不去想到千百萬人的大事情。”1949年7月,習仲勛在西安各界代表會議的講話中又提醒大家:“共產黨員們必須堅決站穩人民大眾的立場,團結廣大群眾和一切贊成人民民主專政的各界人士。在進行團結的工作中,共產黨員決不能自視特殊,脫離群眾”。
(三)途徑之維:“深入到群眾中去”
“我們天天喊群眾觀點,就要深入到群眾中去,真正把群眾看作自己的親人”。“到群眾中去”就要求干部走出“衙門”,為此,習仲勛在1948年西北局干部會議上尖銳指出:“領導人很少親自參加調查情況與研究問題,報告大半是數字堆砌,現象羅列,沒有做到正確地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針對一些干部脫離群眾的“衙門”作風,他多次要求干部走到群眾中去,在一些干部中得到良好反響。中共甘肅工委書記孫作賓在給習仲勛的報告中說:“群眾工作亦有轉變與創造,過去認為群眾不愿組織,現在把很多地方群眾組織起來了,群眾歡迎,很好辦事”,“張可夫同志思想上接受了西北局的精神與甘工委的指示”,“可夫同志認識到:‘群眾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關鍵與‘群眾組織起來了,啥事都好辦等”。從前受“衙門”作風、命令主義影響的干部總覺得是群眾不配合工作,而一旦真正走到群眾中去,就發現事情好辦了。
“深入到群眾中去”不是喊口號、念文件,而是要聽取群眾意見,了解群眾訴求。陜甘寧邊區黨委的一份文件中反映:“對廣大農村群眾的宣傳教育,常常是一般化,缺乏生動的實際內容。不會把黨的政治主張、宣傳口號適時的與當時當地經濟的政治的生活聯系起來,因而在許多場合中常感到聽眾的沒有興趣”,在動員群眾參加抗戰時,“又向群眾去背誦那一套:‘幫助政府,抗戰……動員的公式,以致走到群眾一哄而散的失敗結果”。走到群眾中進行宣傳,卻是一哄而散的結果,本質還在于不了解群眾的訴求。所以習仲勛說:“不用心地聽取群眾的意見,就很難知道群眾的疾苦,以及群眾當前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也就無法熟悉群眾,無法給群眾服務。所以我們要深入群眾,向群眾學習,聽取群眾的意見。”例如,陜甘寧邊區土改中出現了“左”的偏向,而習仲勛之所以能夠及時發現和解決這些問題,就在于他深入到村莊中,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才能將土改工作引向正軌。經過深入調研,習仲勛向中央寫信詳陳土改中出現的問題,比如群眾不滿意階級成分的劃定,一些地區硬去制造地主、脫離了群眾等。信中的每一項內容都緊密圍繞群眾的切身利益展開,真實表達了群眾的訴求和情緒。
此外,習仲勛還采用輕松活潑的形式到群眾中去開展活動,貼近群眾了解民情。當時的西北局俱樂部每周六晚上都組織舞會,干部群眾踴躍參加,只要有時間,習仲勛都會參加,舞場上沒有上下級,領導、群眾相互之間的關系顯得格外融洽,“其實大家都很清楚書記跳舞不只是為了放松身心,更主要的是利用娛樂的形式深入群眾了解情況,體察民情,改進工作”。
(四)方向之維:“引向正確的發展”
由于群眾的自發運動中往往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習仲勛非常注重對群眾的引導。以陜甘寧邊區土改工作為例,出現了很多群眾的自發運動,但群眾斗爭裹挾在“左”的情緒中而未得到及時引導,以致出現一些負面現象。在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美術組工作的石魯,在義和一帶的農村中就發現:“有一類游手好閑不務正業,鄉中稱為‘二流子,我們稱為‘流氓無產者的農民,在土改中表現得特別積極,比一般老老實實靠勞動吃飯的貧雇農還表現得‘革命。而一旦分得了土地,他們就轉手倒賣,吃喝賭博,揮霍一空。”針對這種情況,石魯提交了一篇“改造二流子”的報告,卻被孤立起來,但“西北局書記習仲勛同志看到了石魯的文章,甚為贊賞,他認為石魯的觀點是正確的”。當時出現的“二流子”實際上是利用土改中的極左情緒起哄,反而受到了信任。習仲勛指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這種‘左的情緒,不是群眾原來就有的,而是干部帶去的”,“故對此種自發運動,應很快派得力干部參加進去,改造領導,以至完全掌握領導,使自發運動變為群眾的自覺運動,而引向正確的發展”。
習仲勛還積極思考有效的領導方式,比如發揮群眾榜樣的感染與激勵作用。在邊區大生產如火如荼地進行過程中,習仲勛就批評說:“在我們同志中間有種說法,農民自己會做莊稼,不需要領導。”因此,習仲勛深入調研以找到領導群眾生產的有效方式,當時綏德郝家橋村的生產搞得有聲有色,習仲勛就向當地農民請教生產的經驗,同時也發現了勞動生產帶頭人劉玉厚,習仲勛幫助他們總結經驗,安排計劃。劉玉厚和郝家橋的經驗推廣后,綏德地區陸續涌現了許多典型的先進區、鄉、村和模范人物,掀起了生產熱潮。群眾樂于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還在于群眾對黨的信任,因此引導的方向至關重要。
三、做好群眾工作的顯著成效
習仲勛設身處地為群眾辦好事,在群眾工作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激發了群眾的革命熱情,提高了群眾的文化素質,改善了群眾的生活條件。
(一)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習仲勛當選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主席后,群眾親切地稱他為“娃娃主席”。當時的習仲勛雖然年紀不大,但已經在群眾中擁有很高的威望,這種威望不是一個“主席”頭銜帶來的,而是真正贏得了群眾發自內心的信任與擁護,從稱呼中就能感受到群眾把他當作親人一樣對待。習仲勛在工作中也把群眾視為親人一般看待,站在群眾的角度看問題辦事情,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因之,群眾信任他,把他看作是自己人,當群眾有疑難時,就說:‘找仲勛去。譬如群眾對自己的財產常是喜歡隱瞞的,可是在仲勛同志面前,沒有一個人愿意說一句假話。”“他們總是把習老看成最知心的朋友,而愿意聽從他的意見,聽從他的指揮。”習仲勛的工作得到了群眾的信任,他也成為群眾的依靠,互相之間形同親人。
1933年10月,國民黨乘照金根據地兵力空虛之際進行“圍剿”,習仲勛在撤退后患重病曾達1月余,是得到群眾的土法治療后,才能夠去同主力部隊會合。此外,習仲勛曾在回憶中描繪中央離開邊區時與群眾道別的情形:“主席呀,您在陜北是為了全國人民!您走吧!全國人民需要您離開這里!人們懷著戀戀不舍的心情,向毛主席告別。”從群眾為習仲勛治病到舍不得中央離開延安,都能看出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支持體現在實際行動中,蘊含在深情話語中,這與反動勢力人人喊打的局面截然不同。
(二)激發了群眾的革命熱情
為了開辟南梁一帶的根據地,習仲勛“深入到白馬廟川、玉皇廟川、荔園堡川、小河溝等地的貧苦農民中,熱情宣傳革命道理,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建立各種群眾團體”,“經過艱苦細致的群眾工作,南梁地區廣大貧苦農民認清了國民黨統治和封建地主剝削的反動本質,紛紛表示要為改變受壓迫受剝削的命運而斗爭”。習仲勛通過耐心細致的群眾工作,與群眾交友交心,講清了共產黨的革命理想,使得群眾對革命前途有了新的認知,群眾期望革命而不受壓迫的熱情得到激發。
習仲勛在回憶中描述,一百五十萬群眾猶如一百五十萬戰士,群眾的革命熱情高漲,邊區男女老幼齊動員,帶路的、運糧的、抬擔架的、打游擊的,以各種方式消滅敵人。群眾還成為人民軍隊的耳目,敵人的諜報人員還不待發揮作用就被捉了起來,敵人成了聾子和瞎子。有的群眾即便被敵人捉住,逃跑時還要設法打死敵人或者撈一件武器回來。“由此可以看出,邊區人民群眾對黨,對毛主席,對自己邊區,對自己革命事業的正義性,懷著多么堅強的信念和強烈的思想感情。”群眾高漲的革命熱情匯聚成了汪洋大海,雖只有落后的裝備,但人民戰爭的滾滾洪流勢不可擋。
(三)提高了群眾的文化素質
南梁一帶沒有學校,為了讓群眾接受文化教育,習仲勛親自發動群眾辦學校,第一所列寧小學在荔園堡率先辦起,學校的教材通俗易懂,便于群眾接受,以此為示范效應,更多的列寧學校陸續開辦。一些村莊辦起了成人掃盲識字班,掃盲的同時還重視提升群眾的道德素質,比如開展破除陳規陋習、移風易俗活動,設立了禁煙、禁賭、放足委員會,發布了相應的條例,并制定了反對封建婚姻、反對迷信活動等法規,開展了以“勸破除迷信、勸戒賭博、勸戒鴉片煙、勸禁止買賣婚姻、勸婦女放腳、勸男人剪辮子”為內容的“六勸”活動。
陜甘寧邊區為了消滅文盲,決定將1939年10月定為識字運動突擊月,并于12月在邊區推廣冬學運動。但檢查結果不容樂觀。1940年2月12日,邊區黨委宣傳部在關于提高群眾文化水平的通知中指出,這些工作雖有相當的開展和成績,但仍然是非常不夠的,大部分的識字組只是形式的空架子;冬學雖在數量上完成了任務,但學員大多數是兒童。由此可見,冬學運動在開展過程中成效不大,其根本原因在于沒有與群眾運動緊密結合,導致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習仲勛發現這些問題后,從群眾工作角度破解了難題,他強調“必須經過群眾,把群眾自覺自愿的積極性發動起來,才能把冬學辦好”。除了發動群眾開展冬學以外,他還注意將冬學與群眾生產相結合,“冬學運動首先要和群眾的冬季生產相結合。今天邊區的經濟發展了,人民需要文化是事實,然而發展文化必須和發展生產相輔前進”。
(四)改善了群眾的生活條件
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為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比如“財糧主要取之于豪紳、地主,并有計劃地向敵人奪取”,“對農民不‘動員糧食,也不‘歡迎糧食”,“成立牧場,喂養豬羊”,還在荔園堡設立了集市,“每逢集日,荔園堡方圓數十里的群眾紛紛前來趕集,賣余糧的,賣吃食的,生意興隆,一派生機。習仲勛等邊區政府的領導同志經常到集市上了解情況,鼓勵群眾發展生產,活躍經濟”。此外,習仲勛還以身作則,要求無論是領導干部還是普通戰士,待遇一律平等,以此減輕群眾的負擔。
1943年11月,為了讓陜甘寧邊區群眾吃飽飯,毛澤東告誡干部:“不能夠幫助群眾組織生產,改善生活,只知道向他們要救國公糧,而不知道首先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去幫助群眾解決他們‘救民私糧的問題,然后僅僅用百分之十的精力就可以解決救國公糧的問題,那末,這就是沾染了國民黨的作風,沾染了官僚主義的灰塵。”習仲勛對毛澤東的這番教導銘記于心,他在工作中也十分重視落實毛澤東的講話精神,依循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精神深入到群眾中推進邊區的經濟建設。“經過軍民共同努力,邊區工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到一九四五年,全邊區耕地面積比一九三八年擴大了七成多,工農業產品大幅度增長”,“全邊區的公糧任務,又由一九四二年的十六萬擔減至十二萬擔。群眾增加了生產,又減輕了負擔,生活得到了改善和提高”。《解放日報》曾概括習仲勛領導經濟建設的成績,“在他七年如一日的艱苦領導之下,關中人民生活顯著提高,現民眾平均每人收麥四石。他在提高勞動力推廣種小麥種蕎麥方面均有成績”。
四、做好群眾工作的現實啟示
在革命戰爭年代里,習仲勛深入群眾之中,理解群眾情緒,傾聽群眾訴求,維護群眾利益,工作做到了群眾心坎里,得到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他的群眾工作的觀點和實踐至今仍具有現實啟示。
(一)念群眾之恩,江山常在掌中看
習仲勛有一句名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句話道出了江山與人民的本質關系,中國共產黨人是依靠人民打江山,依靠人民守江山。所以沒有人民群眾就不可能有紅色江山。經歷過殘酷的革命斗爭,習仲勛對此有著深刻體會,他在井岡山參觀時曾說:“中國革命能夠勝利,靠的就是群眾”,“是他們和無數革命烈士的鮮血,澆灌了革命的常青樹。”也正因如此,習仲勛始終不忘群眾的恩情,“只要陜西來人看望他,他都詳細地詢問延安的情況和群眾的衣食住行”。他在廣東工作期間,“從一份材料上得知陜北老區有些地方的群眾還吃不上小米時,他為之動容,難過得流下了眼淚。”小米雖小,卻飽含群眾對共產黨的養育之恩。
因此,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做到江山常在掌中看,重溫江山與人民的關系,把人民放在心上。習近平在引用“江山常在掌中看”時解釋說:“我們共產黨人特別是領導干部都應該心胸開闊、志存高遠,始終心系黨、心系人民、心系國家,自覺堅持黨性原則。”“江山常在掌中看”本是朱熹所寫的一副對聯里的話,抒發了古人治國平天下的胸臆。中國共產黨人對“江山”一詞的理解則與古人有別,實際上是化用了“江山”一詞而賦予其人民情懷。“江山常在掌中看”即是提醒要始終牢記人民群眾對共產黨人的恩情,始終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
(二)為群眾謀事,當好人民勤務員
為了當好“人民勤務員”的角色,走訪群眾是習仲勛工作的常態。據習仲勛回憶,早在陜甘邊根據地時就“一村一村作調查研究,一家一戶做群眾工作”,“我們和群眾休戚相關,生死相依,血肉相連,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1944年11月,習仲勛曾教育陜甘寧邊區干部切忌當“官”和“老爺”,“中國這個社會,老百姓怕‘官,怕‘老爺,是見慣了的(‘官和‘老爺也喜歡老百姓怕他們)”,更不應“擺起架子,叫人家一看他,是個‘官,是個‘老爺,那就很糟糕。”勤務員是為人民服務的,而當“官”、當“老爺”都是為了讓百姓高高供起,這些不良傾向恰恰都是習仲勛極力反對的。
時過境遷,習仲勛的這番話仍然具有深刻的意義,正如習近平在聽取蘭考縣和河南省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情況匯報時指出:“有的干部出現為官不為狀態,原因不在于我們對干部的要求提高了、管理嚴格了,而在于這些干部還沒有擺正位置,沒有認識到當干部就是做公仆、做人民的勤務員,頭腦中還有當官做老爺的封建意識在作祟。”一些干部之所以脫離群眾,還在于對自己的位置沒有清醒認知,覺得人民的勤務員就是地位低下,為老百姓辦事就抬不起頭,而官老爺的架子就高高在上。一言以蔽之,“我們的各級領導干部是人民的勤務員,我們的職權是人民賦予的,我們的責任就是向人民負責。”
(三)葆群眾本色,拒腐防變守初心
習仲勛出身農家,熱愛勞動,參加革命后始終保持著愛勞動的農民本色。抗日戰爭期間,自己動手打窯洞,即便到北京后,也是“生活簡樸,穿衣吃飯從不講究”。習仲勛常說“我是農民的兒子”,始終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同時提醒自己和家人任何時候都不能脫離人民群眾,失去人民群眾的本色。有鹽同咸、無鹽同淡的作風在習仲勛身上得到體現,群眾本色的真諦在于不忘自己本就來自群眾,不因身份地位的改變而忘記來時的路,要始終與群眾共患難。
俗語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保持群眾本色對于和平年代的共產黨人而言是個巨大考驗。中國共產黨人的根在群眾中,離開這個根就會腐化變質,尤其面對不斷充裕的物質條件,一些特權思想、腐敗思想、享樂主義現象不斷滋生,一些信仰不堅定的干部更是忘乎所以、得意忘形。2013年4月,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人民群眾最痛恨各種消極腐敗現象,最痛恨各種特權現象,這些現象對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最具殺傷力。”因此,共產黨人應時刻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把群眾當作一面鏡子用以提醒自己。
[梁騰,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楊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