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改革開放以來的華南抗戰史研究

2023-12-22 01:05:58左雙文
紅廣角 2023年5期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華南抗戰史研究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1980—1999年為第一階段,這個階段是在“文革”結束、撥亂反正之后,開始比較客觀、全面地對待華南抗戰歷史,這主要體現在一是正確評價抗戰時期的中共廣東黨組織、華南抗日縱隊及其主要領導人物,二是客觀反映和評價廣東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在史料整理與專題研究上,都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的成果。2000—2023年為第二階段,這個階段在史料的運用、領域的拓展、分析的深度上,都有進一步的發展,在多個方面取得了更為豐富、扎實的成果。展望未來,華南抗戰的研究,在史料上,要進一步收集、編輯各級各類檔案史料,更多地運用日、英、法等外文史料;在方法上,要更多地嘗試運用新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工作上,要在之前較為廣泛的資料收集和較多個案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更為全面、系統、綜合的研究;寫出一部有較高水準的華南抗戰史。

【關鍵詞】華南抗戰;抗戰研究;廣東戰場;華南敵后戰場

【中圖分類號】K201;D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6644(2023)05-0097-16

華南抗戰歷史的研究和資料整理起步較早。1945年抗戰勝利不久,就有一些資料和著述編印出版。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海峽兩岸都以不同形式發表涉及華南抗戰的文獻或回憶錄,但較為零散。這項研究真正受到重視并涌現較多成果是在改革開放以后。20世紀80年代中期紀念抗戰勝利40周年前后,華南抗戰歷史的研究真正起步,取得一些階段性成果。21世紀以來,研究工作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取得長足的進步。以下分兩個階段對相關研究略作梳理。

一、華南抗戰史研究的第一階段:1980—1999年

這個階段是在“文革”結束、撥亂反正之后,學術界開始比較客觀、全面地對待抗戰歷史。

在廣東,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正確評價抗戰時期的中共廣東黨組織、華南抗日縱隊及其主要領導人物。“文革”前的反地方主義以及“文革”時的極左批判,使戰時的廣東黨組織、華南抗日游擊隊的主要領導人基本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文革”結束后,撥亂反正,落實政策,給戰時廣東黨組織和游擊隊的主要負責人平反昭雪、恢復名譽、恢復工作,也才能對他們在抗戰時期的歷史功績做出正確評價。

第二個方面是客觀反映和評價廣東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的歷史。過去對此極少提及,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后,才陸續有文章研究廣東抗戰國民黨及國統區方面的情況。這個階段的抗戰史研究主要是由地方黨史研究部門牽頭,邀請省內主要高校、省社科院、省檔案館、革命歷史博物館、省武裝斗爭史辦公室等單位的相關教學、研究人員參與,較多的是從地方黨史與地方史的視角切入。這一時期的征集與研究,對還原中共黨組織和游擊武裝以及它們的主要負責干部在抗戰時期的活動與貢獻發揮了很好的作用,開啟了華南抗戰歷史研究學術化的新時期。

這時期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中國共產黨華南黨組織與華南敵后戰場研究

中共領導的華南敵后戰場、敵后抗日根據地、抗戰文化、重要歷史人物是華南抗戰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學術界進行了基礎性的研究,取得了若干有代表性的成果。1983年,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就民主革命時期廣東黨史的重大事件、重大問題、重要會議、重要人物列出185個專題,由省市黨史研究室、相關高校、省內相關社科研究機構分別承擔??箲饡r期的課題上,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陳遐瓚、黃建新、袁小倫承擔了“省港抗戰文化”,劉樹新承擔了“中共南委、粵北省委被破壞的經過”,肇慶市委黨史研究室承擔了“抗日戰爭后期廣東黨組織對李濟深的統戰工作情況”。1983年12月2日,中共惠陽地委召開東江縱隊成立四十周年紀念大會,省委書記梁靈光,原東縱領導曾生、尹林平等參加會議,接著又在廣東各地舉行紀念大會?!拔母铩逼陂g,東縱被某些人污蔑為“土匪”部隊,廣東黨組織被某些人污蔑為“叛徒”“特務黨”。這些活動的舉行,推翻了不實之詞,也為華南抗戰歷史研究的順利開展奠定了政治基礎。1985年,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牽頭召開“對抗戰前期省委工作評價”專題座談會,為正確評價這時期廣東省委的各項工作掃清了障礙。

1985年,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廣東省社科院等單位聯合主辦了“紀念抗戰勝利四十周年學術討論會”,這是廣東省第一次召開全省性抗戰紀念學術研討會。會后出版的論文集《廣東抗戰史研究》主要涉及廣東抗日救亡運動、華南抗日縱隊、華南敵后戰場、粵北會戰、華僑和港澳同胞對廣東抗戰的支援、瓊崖抗戰等。中共廣州市委黨史研究室也主辦了相同主題的學術討論會,收錄論文主要涉及廣州抗日救亡運動、華南敵后戰場、廣州人民抗日斗爭、八路軍廣州辦事處等。這兩本論文集,是反映廣東、廣州抗戰較早的成果。1988年,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又主辦了“紀念東江縱隊成立四十五周年學術討論會”。

1983年11月,《東江縱隊史》編寫組編寫的《東江縱隊史稿》出版,并于1985年7月推出正式版《東江縱隊史》。1986年9月,瓊崖武裝斗爭史辦公室主持編寫的《瓊崖縱隊史》出版,較好地解決了瓊崖縱隊歷史上一些有爭議的問題??v隊領導層在發展過程中曾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出現分歧,使縱隊遭受一些損失。經過廣泛調研和召開瓊縱老同志座談會,該書將這些問題歸結為工作上的認識偏差和失誤,而不是兩條路線的分歧。1986年12月,由中共深圳市委黨史辦公室等編寫的《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六個中隊隊史》出版。自1990年起,相關機構編寫的《珠江縱隊史》《韓江縱隊史》《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史》《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史》先后出版,華南抗日游擊縱隊各部分的歷史編纂工作都順利完成。

1993年,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選編的《廣東黨史研究文集》出版。其中,第三冊聚焦抗日戰爭時期,以專題論文的形式,從黨的組織、主要游擊部隊、各抗日民主政權、統戰工作、文化工作等不同角度闡述該時期廣東黨史的內容?!犊谷諔馉帟r期的中共廣東省委》《中共南委、粵北省委被破壞的經過》的作者劉樹新曾負責南委事件的走訪復查工作,是關于此一事件了解最為全面的學者。謝畢真、黃建新等的有關論文對潮梅、東江、北江、中共特別支部等黨組織,對東江縱隊、珠江縱隊、韓江縱隊、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以及潮汕、南路等地的武裝斗爭,對東江、瓊崖等地區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都做了專門論述。1994年,由廣東省人民武裝斗爭史編纂委員會組織撰寫的《廣東人民武裝斗爭史》第三卷:抗日戰爭時期出版,從抗日武裝的創建和敵后游擊戰爭的開展、抗日根據地和抗日民主政權建設、各主要抗日游擊部隊的發展壯大等方面,較好地再現了中共領導的廣東人民抗日武裝成長壯大的史實。1999年,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著的《中國共產黨廣東地方史》第一卷出版,對抗戰時期中共廣東黨組織的工作做了較為系統的論述,成為研究這時期中共廣東黨史的權威性著作。

1984年,陸永棣、劉子健合著的《方方》一書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對方方在抗戰時期的功績做了客觀的評價。從1991年至1995年,《懷念王作堯將軍》《曾生回憶錄》《懷念林鏘云同志》《懷念楊康華》《尹林平》《劉田夫回憶錄》相繼出版。1998年,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編輯出版了抗戰時期第一任省委書記張文彬的專題資料《懷念張文彬》。陳弘君、官麗珍論述了周恩來在指導華南敵后游擊戰爭、促進統一戰線方面的貢獻。莫振山從推動建立廣州地區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對海外華僑和香港各界的統戰工作、支持華南抗日武裝斗爭、領導香港抗戰文化工作、秘密大營救的總指揮等方面論述了廖承志在華南抗戰方面的貢獻。盧權則考證了葉挺在1938年12月回到廣東短暫出任東路總指揮部副指揮職務、在深圳設立指揮部、積極擴充抗日武裝、但因為蔣介石極力阻撓而重返新四軍的史實。

這期間,若干闡述中共在華南抗戰中的地位、作用的論文先后問世。曾生、鄔強、黃業回顧了東江縱隊創建和發展壯大的過程,張正論述了東江縱隊在抗擊日偽、國際反法西斯合作方面的歷史地位,黃慰慈等對東江解放區路東抗日民主政權及瓊崖縱隊的建立與歷史功績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曾慶榴、陳弘君等論述了中共領導下的華南抗日武裝建立與發展的歷程及其貢獻,陳永階論述了中共瓊崖黨組織在抗戰時期發展壯大的脈絡。鐘欽正、袁小倫梳理了八路軍駐廣州辦事處的史實,李軍曉對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的性質、作用、地位等進行了探討。曾傅先、羅永平梳理了抗戰初期張云逸在華南開展統戰工作的情況。黃振位、鄭可益論述了華南敵后戰場的開辟及其歷史地位。

廣東青年的抗日救亡組織與救亡運動是新時期學者們關注較早的選題?!秾W術研究》對此給予了有力支持,連續刊發了如普文論述1937年至1940年初普寧地區青年抗日救亡運動和黃義祥論述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建立及投身抗日斗爭的文章。稍后,陳恩等從更宏觀的范圍對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在宣傳和動員抗戰、組織抗戰進步力量方面的作用做了較為系統的梳理。張江明、曾建昭介紹了抗戰時期廣東青年運動在中共的領導和指導下密切配合武裝斗爭中發揮的積極作用。黃慰慈、馮鑒川較早關注到華僑參與華南抗戰的歷史,任貴祥側重介紹了華僑對中共方面抗日斗爭的貢獻。鐘欽正從組織游擊武裝襲擊敵偽、建立地下交通站、搜集情報籌集經費、對學生工人工作、開展抗日宣傳等方面概述了廣州人民的抗日斗爭,還有學者和機構論述了廣州地區青年、勞工、婦女界參加抗日斗爭的情況。

(二)華南抗戰的國民黨方面研究

廣東較早重新研究和評價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學者是沙東迅,他在1985年廣東紀念抗戰四十周年學術研討會提交的《試論粵北第一次會戰》一文對廣東正面戰場相對最好的這次戰役加以評述,論及會戰前華南正面戰場的形勢、會戰經過并作了較為客觀的評價。陳陽、林俊聰則提交了研究1938年6月南澳抗戰的論文,卜穗文介紹了惠廣戰役后段的增城正果之戰。第一次全面論述廣東正面戰場作戰的是梁山等著的《抗日戰爭時期的廣東正面戰場》一文,作者把廣東正面戰場的戰況分為三個階段進行了概述,并分析了華南正面戰場抗戰的局限性。其后張曉輝的論文則從廣東正面戰場的作戰策略與指導思想、戰略相持階段廣東正面戰場的特點、廣東正面戰場的地位與作用等方面作了評析。

關于華南國民黨抗戰人物的研究也開始受到關注,倪俊明主編的《廣東近現代人物詞典》提供了包括國民黨抗日將領在內的許多戰時華南地區各方人物的基本情況和線索。沙東迅研究了廣東省主席李漢魂的活動及作用。左雙文討論了出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后的張發奎在兩廣抗戰中的作用與地位問題。關于民國時期粵港澳經濟史,張曉輝考察了日本以各種手段對廣東實行經濟封鎖與廣東對敵經濟反封鎖問題,以及在抗戰前期國統區存在的粵港貿易線問題,指出這條以香港為樞紐的南方外貿運輸線,對于維持戰時國統區的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日本在華南的侵略罪行、戰爭破壞等研究

曾慶榴、官麗珍論述了日本對廣東大規模轟炸與襲擾的史實。沙東迅披露了日軍占領廣州前在粵的種種罪行及日軍在華南進行的細菌戰、化學戰。1995年,海南出版社出版了符和積的《日軍侵瓊暴行實錄》一書。

彭梅嬌是較早進行關于日軍在華南地區經濟掠奪、經濟統制、走私活動相關研究的學者,從金融、工業、商業、交通運輸等方面揭露了日本對廣州的經濟侵略。黃菊艷指出戰時日本侵略者在廣東淪陷區實現殖民統治,通過對這些地區的工業、商業、金融業實施全面的統制和經濟掠奪,使這些地區的經濟納入其戰爭經濟體系。作者并對日本侵粵造成的經濟損失作了初步梳理。

黃增章等對廣州淪陷時期敵偽的主要報紙《廣東迅報》《中山日報》《民聲日報》《南粵日報》等做了介紹,并訂正了某些相關回憶錄中記憶失誤之處。鄭澤隆利用相關檔案資料對日偽在粵統治的若干問題加以考察,如日軍華南憲兵隊在淪陷區的憲警統治和日偽當局在廣東占領區的奴化宣教政策及其罪惡活動等,并對汪偽政權在廣東的傀儡統治作了概述。

(四)抗戰時期的香港、澳門研究

這方面較早的成果是馬鼎盛、朱生燦等人關于香港戰役、省港大營救及香港、澳門同胞踴躍回國參加抗戰及其曲折經過的研究。馬鼎盛的文章對日軍對香港發起攻擊后英軍抵抗的經過及香港很快陷落的原因做了較有深度的分析,對駐港英軍的抵抗努力給予了一定肯定。黃建新等論述了中共在香港的抗戰文化活動,袁小倫則是選取了中共與省港抗戰文化這一視角。隨著香港、澳門回歸的臨近,學者們對民國時期港澳未能收回的問題進行探討。關于國民政府收復香港問題,劉存寬、劉蜀永等學者認為,國民政府未能收回香港的原因在于英國頑固的殖民主義立場和國民政府外交上的軟弱。 左雙文對抗戰勝利前后國民政府中央與廣東地方當局在澳門問題上的謀劃及未能收回的原因做了分析??箲鸪跗冢罅績鹊仉y民來港。張麗認為,難民潮的出現,一方面加重了香港政府和社會各階層的壓力,另一方面也給香港社會注入了活力。1997年,陳弘君等主編了《香港與中國革命》一書,其中關于抗戰時期的論文有楊建的《“一二·九”前后香港的抗日救亡運動與中共組織的重建》,羅修湖的《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七七”事變后香港的抗日救亡運動》,官麗珍的《港九大隊述略》,梁洪浩的《華商報史略》,以及曾建昭、譚力浠等與前述研究接近的論文。莫世祥、陳紅出版了《日落香江——香港對日作戰紀實》,這是內地第一部較為系統介紹香港對日作戰的著述。左雙文對抗戰時期中共在澳門的活動及定位做了評析,郭昉凌歸納了澳門在抗戰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二、華南抗戰史研究的第二階段:2000—2023年

進入21世紀之后,在之前研究與資料整理的基礎上,華南抗戰史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比較繁榮的時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進展。

(一)華南抗戰歷史的綜合研究

2004年,左雙文出版了《華南抗戰史稿》,這是一本相對綜合的討論華南抗戰歷史的著作。沙東迅的《粵海抗戰史譚》是其有關廣東抗戰史的論文集,主要包括侵華日軍在粵罪行、廣東軍民的抗日斗爭、抗戰時期的廣東國民黨當局、國統區及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作戰等。此外,沙東迅以“紀事”的形式,依時間順序逐條呈現了1937年至1945年間廣東抗日戰爭的方方面面。

2014年,由沙東迅主編的《廣東通史》抗戰部分出版,對抗戰時期的廣東歷史做了較為全面的研究,包括救亡運動在廣東的開展、華南正面戰場的抗戰、中共黨組織與華南敵后戰場、日軍侵粵與日偽在廣東淪陷區的統治、港澳同胞與海外華僑對廣東抗戰的支援、戰時的廣東社會等內容。2015年,廣州市文廣新局主持出版了《廣州抗戰史》一書。2017年,朱姝璇出版了《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史》。左雙文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華南抗戰歷史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已在權威及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還出版了大型史料集《華南抗戰時期史料匯編》兩輯共120卷。

(二)中國共產黨與華南抗戰研究

第一,中共華南敵后戰場和抗日根據地建設的研究。如果說上一階段的研究主要是強調了它的存在及其意義,這個階段學者的研究則開始進一步探討它為什么得以存在?它以何種方式存在?它為何要選擇這樣的方式存在?與其他的區域和方式比較,它有些什么新的創造和不同特點?在這方面,李翔、李坤睿等人的研究作出新的開拓。李翔指出,中共華南黨組織并不是一開始就決定在東寶惠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桂山、羅浮山、五嶺地區都是備選,最終作出的決定是在對敵斗爭中不斷嘗試和爭取的結果。在選題與論證上堪與此文媲美的是李坤睿的論文,他將瓊崖游擊縱隊視為中共抗日武裝在與上級相對隔絕的環境下自主斗爭的一個重要范本,對瓊崖特委和瓊崖游擊隊由瓊東北的瓊文遷至瓊西北的美合、再遷回瓊文、再遷至瓊西北的六芹山三度遷址的內在原因做了深度考析。李翔的另一篇文章沿著“選址”一文的思路,更進一步論述了東江縱隊在沿海地區、海上及港九城區堅持和發展壯大的實踐,突破了中共軍事斗爭注重“上山”的傳統套路,創造性地印證了毛澤東在抗戰開始后提出的“下水”設想。此文還分析了長江局負責人王明及華南黨組織在軍事斗爭布局與統一戰線問題上存在的盲點與偏差??箲鸷笃冢泄仓醒胩岢隽恕鞍l展華南”、建立五嶺根據地的戰略設想,派出八路軍南下支隊遠道南征,調動華南游擊縱隊北上配合。黃正林、李翔等對此進行考察,對該計劃的戰略價值、計劃的實施與由于時局突變而做的調整,以及八路軍南下與東江縱隊北上的利弊得失,做了恰如其分的分析和評述。黃正林指出:1944年4月日軍發動“一號作戰”后,中共中央確立向南發展的戰略,意圖是在湘粵邊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打通華北、華中和華南的戰略通道。但當八路軍三五九旅到達湘粵邊地區時,日本的投降破壞了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條件。中共中央為增加與國民黨談判的籌碼,作出讓出廣東至河南的決定。中共中央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適時調整戰略,在向南發展的條件失去后,立即做出向東北發展的戰略決策,并取得成功。

中共華南抗日武裝斗爭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打國民黨旗號、重視與國民黨的統戰合作到獨立自主的過程。對此,楊新新、鐘健等從不同側面做了論述。楊新新指出,華南抗戰前后,中共廣東黨組織因未掌握正式軍事武裝和存在利用國民黨恢復與重建組織的需要,內部始終存在“重統戰工作,輕武裝斗爭”傾向,使東江等地敵后抗日游擊武裝的建立與初期發展充滿反復與挫折。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國際國內形勢發生變化,國共兩黨在廣東關系破裂。中共廣東地方黨組織最終放棄了此前統戰國民黨地方當局的 “幻想”,走上了獨立自主開展敵后游擊戰爭之路。鐘健認為,全面抗戰時期,中共中央對華南的戰略定位不在軍事層面。在日軍侵入廣東前,中共廣東省委沒有發展武裝的空間,唯有利用統一戰線圍繞國民黨的軍隊、自衛團、壯丁隊開展工作。在統一戰線破裂后,省委才開始獨立自主發展武裝,把重心轉向戰區和敵后,東江、瓊崖和珠三角抗日游擊隊開始開展敵后游擊戰并創建根據地。尹智博、左雙文指出,從1940年到1943年,國民黨廣東當局與中共東江抗日武裝接連發生三次大規模武裝沖突,其中既有中共中央在方針與決策上的指揮,又有來自國民黨中央和日偽勢力等影響混雜其中,映射出這一時期廣東國共斗爭的復雜性。王英俊則是選取了張文彬與廣東黨組織對余漢謀部統戰工作這一角度進行考察。胡航認為,抗戰時期的珠江三角洲并不適合開展敵后武裝斗爭,為了在當地國民黨及日偽的壓力下生存和發展,中共采用了靈活務實的應對策略,呈現出與華北、華中乃至一江之隔的東江地區不同的斗爭形態。

第二,中共華南抗日統一戰線的研究。除了獨立的領導和開展敵后游擊戰爭,華南還有不少共產黨人在統一戰線思想指導下參加到國民黨軍隊中,一致抗日。曾慶榴研究了國民黨、共產黨、第三黨的成員在余漢謀部隊合作抗日的問題。左雙文概述了中共在華南淪陷區的抗日斗爭,趙崢以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為例析論戰時中國共產黨的僑務工作,游海華對華僑與港澳同胞在東江的抗日活動作了較為細致的研究,強調了這些活動對于中共在該地區的發展具有的重要意義。

第三,中共華南黨組織發展與抗戰宣傳動員研究??箲鸪跗冢瑥V東黨組織經歷了由城市向農村、由點及線再到面的發展過程,短時間內由 1000 余人發展到 18000 余人。但廣東黨組織在快速發展中,存在關門主義、拉夫式發展、部分新黨員素質不高、干部缺乏、新干部思想動搖等問題。黨組織通過舉辦黨員干部訓練班和開展巡視等措施加強黨的建設,為華南抗日游擊戰的開展奠定了組織基礎。葉文益認為中共在華南抗戰中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廣泛而深入的社會政治動員,沈成飛論述了戰時中共廣東組織的基層統戰工作以及對國民黨基層保甲制度的利用和滲透。葉文益的《廣東革命報刊史》以專章對廣東的救亡報刊、國統區進步報刊、抗日根據地報刊、港澳報刊的抗日宣傳作了系統論述,袁小倫在之前研究的基礎上對中共與省港抗戰文化做了更廣泛深入的考察。

第四,中共華南抗戰人物研究。葉文益經過廣泛的調研,出版了迄今為止最具水準的《張文彬傳》。劉子健概述了抗戰后一階段廣東黨和軍隊的主要負責人尹林平的歷史功績,方向平還原了華南游擊戰爭主要指揮員梁鴻鈞在抗戰期間的戰斗歷程。曾慶榴、姚明瑞根據梁廣家屬捐贈給廣東省檔案館的個人檔案編寫了《梁廣的革命人生》,詳細介紹了梁廣在抗戰時期的活動情況。

(三)華南抗戰的國民黨方面研究

第一,華南抗戰正面戰場及國統區的研究。魏宏運對日軍發動全面進攻時廣東軍政當局應對不力的情況及其深刻教訓作了論述。鄧榮元指出抗戰時期的粵北在物質補給、兵員征調、牽制日軍等方面意義重大;嚴興文從中日兩個方面分析第二次粵北會戰中國軍隊獲勝的原因,提出日軍存在戰線較長、裝備優勢難發揮和補給受限的短板,而國民黨具有愛國官兵奮勇抗敵和粵北民眾積極配合的優勢;廖偉群對潮汕正面戰場抗戰的階段劃分、潮汕抗戰與全國抗戰不同的特點、潮汕抗戰在策應主要戰場、牽制敵人兵力、向南方各省輸送戰略物資等方面的意義做了有說服力的分析。沙東迅認為戰時國民黨在廣東的活動,既有動員和宣傳抗戰的一面,又有限共反共的一面。唐富滿、歐陽湘研究了戰時廣東的捐款獻機運動。鄭澤隆、張維縝分別梳理了抗戰時期廣東國統區的防諜肅奸工作與戰后初期廣東的受降接收工作。左雙文等對國民黨華南正面戰場的戰略價值與特點、戰報的真實性、官兵的傷亡與彈藥消耗、軍隊的裝備與后勤保障、士兵體質與征兵弊端、民眾對軍隊的態度等問題做了全面系統的探討。

關于戰時廣東當局的軍政關系與黨務糾紛,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成果。梁馨蕾運用國民黨中央黨史會所藏特種檔案及“中研院”近代史所朱家驊檔案等資料,對國民黨內各派系及地方軍政勢力圍繞廣東黨權所展開的爭斗進行梳理,尤其對主持中央黨務的朱家驊與把持省政的李漢魂之間的斗法著墨較多,為了解國民黨執政期間省級政治生態的基本特征提供了范例;劉志鵬則是從李漢魂與戰時粵省黨務的角度對之作了更為集中的梳理。圍繞過去研究較少的戰時軍方實力人物余漢謀,王英俊努力發掘新史料,對廣東戰前及戰時余漢謀與陳濟棠、李漢魂等人的關系做了系列探討,彌補了這方面研究的不足。

第二,戰時國民黨在華南的基層社會治理、民眾動員研究。沈成飛對抗戰時期廣東國統區的保甲制度作了系統研究,對保甲制與新縣制和與戶政等關系以及對戰時保甲長群體面臨的困境等問題做了探討,指出在戰時國民政府保甲行政的主要目的是將民眾充分納入戰爭資源網絡,但保甲長作為國家權力在最基層的執行者,雖職責繁重但始終未能解決地位和待遇問題,影響了其實際效能的發揮?;炣娬J為,干部工作的乏力造成新縣制實施的人力資源匱乏,甚至吏治腐敗,政風惡劣;李浩系統梳理了國民黨廣東當局在民眾武裝的組訓與運用方面的情況與得失。夏蓉研究了“廣東省新生活運動婦女指導委員會”與廣東婦女界抗日救亡工作的關系。

第三,華南國民黨抗戰人物的研究。左雙文對蔣介石與華南抗戰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指出在兩廣“六一事變”之后,蔣介石對協調廣東軍政、指導對日布防投入了一定心力,曾設想以華南為第二大抗日基地,啟用了一批曾參與反蔣的粵系將領。但對于日軍大舉侵粵,蔣介石在判斷與指導上存在明顯失誤,對華南地區的人事安排和調整未能盡如人意。左雙文并結合口述史料對余漢謀、李漢魂、薛岳等人的評價問題做了探討。鄭澤隆是研究戰時李漢魂具有代表性的學者之一,發表了一系列關于李漢魂研究的論著,既對抗戰時期李漢魂軍政方面的作為及所發揮的正面作用作了較為全面的評述,也注意到了李漢魂在戰時反共較為堅決的一面及在廣東省主席任內對粵省軍政矛盾激化及企圖把持黨務方面應負的責任。但限于寫作時的客觀限制,未能利用中國臺灣地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朱家驊檔案中大量涉及戰時粵省黨務糾紛的資料。夏蓉對李漢魂夫人吳菊芳戰時在廣東的活動做了梳理。2006年,倪俊明、蔣志華等編纂出版了《張發奎將軍》大型圖傳。

第四,抗戰時期華南國統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研究。張曉輝等進一步拓展了戰時國統區及粵港澳地區經濟方面的研究,包括南方外貿運輸線、國民政府駐港企業、廣東省銀行農貸業務的開展及其作用、食鹽運銷、糧食生產等問題。霍新賓研究了抗戰時期廣東國統區的糧食市場管理問題,指出戰前廣東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糧食市場機制,戰時采取的管制手段在短時間內頗具成效,但由于背離了市價,導致走私與黑市盛行,政府與糧商在反復博弈中達到一種非理想的動態平衡?;洕h鐵路的物資運輸和線路護衛情況是研究華南抗戰交通首屈一指的問題,田興榮論述了粵漢鐵路在戰略物資輸送與人員運輸方面的重要作用,龐廣儀則考察了中日之間圍繞粵漢鐵路展開的攻防以及國民政府為充分利用粵漢鐵路的軍運價值所做的努力。袁丁、秦云周梳理了汕頭淪陷后廣東省銀行在溝通潮梅匯路方面所做的努力、對增厚戰時國家外匯儲備的貢獻以及開展與私營僑批業合作經營關系的舉措,指出這為充實正面戰場的軍備物資、贏取日偽發動的華南經濟戰乃至抗戰的最終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柯偉明近年在研究戰前及戰時廣東財政金融史方面頗著成績,他指出在廣東歸政中央之后,出任財政廳廳長的宋子良在籌集款項、廢除苛捐雜稅、整頓稅務官吏和機構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在券幣比率、免征洋米稅以及營業稅課稅標準等重要問題上顯得有心無力。通過研究1936—1937 年廣東幣制改革的券幣比率之爭,他指出券幣比率的確定實質上是國家與地方經過反復博弈后達成的利益平衡,表明在中央強化集權、壟斷金融的態勢下,地方仍有爭取利益的空間。他的另一篇論文對1938年廣東省發行國防公債及各界積極響應的情況作了探討。

關于戰時廣東經濟損失及廣東國統區工業重建、商業特殊繁榮等問題,一直深耕這一領域的黃菊艷在之前研究的基礎上發表了新的系列論著。她指出,1939年7月廣東省政府將抗戰損失專項調查納入省政府的施政計劃,按國民政府制頒的損失調查辦法和表式按期查報,但由于戰時戰后環境的影響及查報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損失統計不夠完整準確。她還對日軍侵粵造成廣州工業化進程的中斷與抗戰時期廣東省營工業的損失與重建問題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討。辛秀琴勾勒了戰時廣東圖書館界的救亡及服務工作。

(四)日本在華南的侵略罪行、戰爭破壞等的研究

官麗珍梳理了日軍侵粵罪行包括空中轟炸、經濟掠奪、統制與破壞、文化摧殘等,肖自力探討了日軍大轟炸之下廣州市民的復雜心態,吳佩軍論述了日軍御用情報調查機構“南支調查會”的“南方文庫”與日本“南進戰略”的關系。黃嘉良考察了日偽在淪陷區的糧食統制與應對民眾糧食需求之間的沖突與困境,賈銘宇考察了日軍“慰安婦”制度在海南實施的情況。張傳宇是近年以日文資料為主研究日本在華南各種活動及戰后對日處置情況的青年學者,探討了日本侵粵計劃、在粵日本僑民、日本經濟團體、經濟侵略活動以及日粵間的貿易、戰后廣州日俘僑遣返等問題。

關于日軍在華南地區的經濟掠奪、經濟統制、走私活動,王鍵指出,抗戰時期臺灣是日本對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進行經濟侵掠的重要基地。日軍占據廣東、海南后,依靠臺灣拓殖株式會社重點掠奪和統制廣州、汕頭等沿海地區的近代工業和物資,對海南島物產資源進行 “開發 ”。賴正維分析了日本對華南地區經濟掠奪與統制的特點,指出因兵力有限,日本在華南的經濟掠奪手段偏靈活多樣并注意借重汪偽勢力。齊春風指出日本在戰時利用香港、澳門、廣州灣自由港的地位,策動了大規模的走私活動。曹大臣考察了日軍在華南的販毒活動。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好幾位都是華南地區之外的學者,反映出關于華南抗戰的研究已經受到了外地學者的關注。

官麗珍認為日軍在侵粵期間實行殖民主義的奴化教育,破壞廣東各地的文化教育設施,野蠻摧殘、劫奪歷史文化遺產,對廣東文化教育事業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損失;沈成飛對淪陷時期廣州保甲制度的推行及其特色進行了分析;李龍以1941年日偽大肆宣揚的東亞新聞記者大會為例討論了日偽新聞勢力的統合與擴張問題。

自2004年起,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組織開展了全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調研工程。廣東地區的調研成果凝結為《廣東省抗戰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一書,包括廣東省抗戰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調研報告、專題、資料、大事記等幾個部分。廣東各地市的調研成果也陸續完成,并在2010—2011年間由中共黨史出版社陸續出版。

(五)抗戰時期的香港、澳門及外交問題研究

莫世祥論述了抗戰初期中共黨組織在香港的恢復與發展;張量根據到澳門實地走訪、征集文物史料所獲記述了澳門同胞支援祖國抗戰的貢獻及戰時中共在澳門的組織活動;游海華對香港秘密大營救問題做了進一步的考證。陳敦德系統敘述了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的活動及其貢獻。程叢杰運用中日英三方檔案對日軍攻港前香港的防務及中國軍隊協防香港問題做了新的探討。房正宏認為香港在抗戰時期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進口轉運戰略物資到內地、為內地難民提供救助,以及利用其特殊地位團結國際反法西斯的正義力量。張曉輝論述了廣州淪陷后香港在中國外貿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金以林以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所藏朱家驊檔案“香港黨務”卷為主體史料,對戰時國民黨在香港的黨務及內部人事糾葛做了較為深入的探討;王文隆則以國民黨中央黨史會所藏“特種檔案”為主體史料對戰時國民黨在澳門的情報工作進行了考察。孫揚比較了戰時國共兩黨在香港的組織工作,以及戰時中英兩國交涉香港問題的過程,認為由于中國軍隊在一號作戰中的失利,收復香港的主動權被英國所掌握。黃珍德探討了全面抗戰前期香港的法幣黑市及中英應對的問題。2015年,有兩種關于香港對日作戰歷史的圖書出版。

張曉輝認為澳門經濟由于抗戰的爆發獲得了難得機遇,澳門作為香港同內地聯系的中樞,其工商各業均獲發展,擺脫了自近代以來長期低迷的狀態 。婁勝華指出,特殊的政治環境造就了澳門民族主義社團與國內乃至海外華人社團相異的特殊性,只能以救亡賑難的形式出現并活動,而不能有公開直接的抗日名稱和行為。鄭振偉勾勒了戰時澳門教育界所面臨的嚴峻境況。

左雙文、陳舒媛指出,日軍對華南的威脅實際上威脅到法國在該地區的存在,故在日軍南進之前,法軍方曾有過與中國聯手共同抗擊日軍的提議,但由于法國要全力應對德意在歐洲的威脅,協議草案的內容又片面于法方有利,中法軍事合作談判陷于停頓。法國雖然同情中國抗戰、愿意有所協助,但又極為擔心日方的報復,因此對中國假道越南運輸物資等問題做出種種限制,并最終完全停止。蔡梓討論了在借道越南運輸等問題上國民政府及第四戰區與法方的博弈。王靜、韓永利等探討了戰時日法的南沙群島之爭及英美的反應,陳梁芊對日軍全面侵華后法國乘機侵占西沙群島的動機及影響等問題做了深度分析。

關于華南抗戰的圖片和畫冊,近年來陸續有這方面的成果出版。2005年出版的《歷史的烙痕——抗戰時期廣州老照片》收入各類圖片440多幅。2005—2006年,廣州市檔案館和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分別編撰了《侵華日軍在廣州暴行錄》和《廣州抗戰史跡圖文集》。2015年,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等編著了大型的《東江縱隊圖文集》,是迄今為止收入圖片資料最全、線索最清晰的關于東江縱隊歷史的圖文資料。廣州地區老游擊戰士聯誼會、郭昉凌等編撰了《珠江縱隊圖志》。馬振犢等編著了《日本侵華圖志》第11卷:侵占華南地區(1938—1945)。

三、華南抗戰研究的評述與展望

從上述介紹可見,華南抗戰史研究的兩個階段均有重要的價值,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1980—1999年第一階段的研究,以華南地區的學者為主,以中共黨組織、中共游擊縱隊的活動與作用為中心,對各個重要問題、重大事件、主要部隊、重要領導人物,撰寫或編輯出版了專著專集,取得了一系列標志性的成果,為其后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批學者的開創之功,值得充分肯定。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廣東省內黨史、檔案系統的一批學者、工作者與中央檔案館合作,編輯出版了70多卷的《廣東革命歷史文件匯集》,并包括廣西、香港、華南分局的部分內容,成為研究華南抗戰相關問題的史料寶庫,至今為研究者的案頭必備,而且短期內不可能再有類似合作。僅此一點,即可堪稱里程碑式的奉獻。此外,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廣東的黨史工作者致力于地方黨史的記錄訪談,留下了大批親歷者的記錄稿,搶救發掘了許多當事人記錄,這些工作在被訪談的當事人現已無一存世的今天看來,尤其彌足珍貴。

2000—2023年第二階段的研究,則取得了如下新的進展:

第一,運用的史料更為豐富,來源更為廣泛。這一階段研究較多運用了境內外新開放的原始檔案史料、外文史料以及相關報刊史料,史料來源主要包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臺灣地區“國史館”、“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日本亞洲研究中心、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院檔案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等。研究論著有著更為堅實的史料基礎。

第二,研究領域明顯擴大。許多過去未曾研究和涉及的問題進入研究者的視野,以近幾年我們指導的博碩士論文為例,與華南抗戰有關的題目有近60個,涉及華南抗戰時期的方方面面。

第三,研究視野更為開闊,更注意遵守學術規范,對一些問題的討論更為深入。例如前述李翔、李坤睿、楊新新等人對華南抗日根據地選址問題、中共華南抗日武裝斗爭從重視與國民黨的統戰合作到獨立自主問題的研究;葉文益、袁小倫等對張文彬、革命報刊及省港抗戰文化的研究;沙東迅、鄭澤隆對戰時廣東省政府及李漢魂的研究;張曉輝、柯偉明等關于戰時華南地區經濟金融問題的研究;黃菊艷、官麗珍等關于日本對華南經濟的破壞及戰爭損失問題的研究;沈成飛對戰時保甲制度的研究。

第四,研究隊伍不斷壯大,參與的學者日益增多。既有像沙東迅、葉文益、張曉輝等年紀較大、資歷較深的學者繼續耕耘,又有一批中青年的學者脫穎而出,嶄露頭角,還有大批博士、碩士研究生踴躍參與,熱情投入。尤其是出現了在前一階段很少有的華南地區之外的學者參與研究華南抗戰相關問題的情況,使華南抗戰的研究呈現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研究隊伍梯隊合理、后繼有人的繁榮壯大局面。

關于如何進一步推動華南抗戰史的研究,筆者認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從選題來看,如前所述,華南抗戰研究選題的范圍已經得到了較為充分的拓展,涉及了相當多過去未曾觸及的題目?,F在的問題,其一,要借鑒其他地區區域抗戰史研究的成果,進一步拓寬視野,查漏補缺,揚長避短,發掘新的領域,選取新的視角。其二,尤其重要的,是如何在此基礎上深度挖掘,把相關選題做得更有水平、更有深度,要在前一階段較為廣泛的資料收集和較多個案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全面的、系統的、綜合的研究,寫出一部對之前的工作總結性的、確實有較高水準的華南抗戰史。

第二,在史料的利用上,目前的史料整理工作,雖然有了一些進展,但實際上還遠遠不夠,還有相當多的有關華南抗戰的檔案沉睡在各地、各級檔案館,已經整理的部分也還需要認真反復的校對,有的復印件較為模糊,有必要再比照原件或掃描件進行校對。有些史料的整理,由于錄入整理者的水平參差不齊,還不同程度存在各種漏誤,也需要反復校對。我相信,華南抗戰研究工作的深入,一個很重要的增長點,就是更深入、更全面、更細致地發掘和整理各地的檔案史料及過去還利用不多的一些行業、機關的???、專報類史料,尋找的新的研究題目和在史料的利用和解讀上超越前人的研究。

此外就是日文、英文、法文等外文史料的利用,過去在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還只是一個初步的改觀,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需要下大力氣去發掘和整理,這必將是下一步提升華南抗戰研究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

第三,在研究的方法上,注意新的史學研究方法的嘗試和運用。過去的華南抗戰研究,基本上是采用傳統的史學研究方法,今后有條件的青年學者不妨采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進行史實的重構與重建,使華南抗戰的研究能夠別開生面,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大膽創新,開創新局面,更上一層樓。

[左雙文,歷史學博士,華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鄧凱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欧美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一级毛片基地|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午夜三级在线|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亚洲最大福利网站| 亚洲成人77777|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国产女人|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国产午夜小视频| 国产97色在线| 夜夜操国产| 亚洲综合在线最大成人| www.91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成人|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亚洲最大情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激情| 国产国产人免费视频成18|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91毛片网| swag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黄色片|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中文字幕资源站|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婷婷丁香| 欧美亚洲第一页|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不卡| 国产视频你懂得| www.亚洲一区|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精品一区污| 亚洲嫩模喷白浆| 一区二区午夜|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亚洲一级色|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香蕉精品在线| 波多野结衣国产精品|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亚洲日韩高清无码| 亚洲黄色成人| 国产欧美高清|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国内精品免费| 国产理论一区| 综合色婷婷|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91亚洲影院|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欧美五月婷婷|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色综合狠狠操|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日本日韩欧美|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五月天久久综合|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