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婷 吳婉婷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最本質的要求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因此無論想實現什么樣的發展,都必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發展規律,在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改造自然,才能夠實現長久的、可持續的發展,從而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
長江三角洲地區作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對于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作用,并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同時長江三角洲地區又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示范區,因此解決長江三角洲經濟地區如何實現綠色發展的問題,對長三角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國家經濟發展更具有現實意義。
總的來說,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一直以來都是快速并且穩定的,經濟運行態勢很活躍,區域內的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都在不斷提升。但是近些年,在不斷改進和完善發展的過程中仍然會有不協調、不全面的情況,這不僅使得區域間的發展出現了差異和對比,同時也十分不利于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一體化的協調發展。這里主要從生態環境的方面作為切入點進行研究和探討。
1.長三角地區內部區域間發展不平衡
這種失衡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第一,長三角地區中不同地區之間的綠色發展效率不同,并且存在一方產生污染波及另一方的惡性循環。同時同一個區域的對于具體的污染排放等方面的控制也存在失衡。第二,城鄉之間的生態環境的污染、破壞情況,以及對環境的治理、復蘇、保護等方面的能力也存在失衡。城市方面更主要是“三廢”問題,農村則更多是土地污染的問題,這不僅會對生物產生負面影響,還會對江河湖海等水資源系統造成難以修復的破壞。而城鄉之間基于經濟、能力、人才等方面的差異,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也會出現差異,最終整體出現不平衡的情況。第三,長三角地區中“脫鉤式”的陸海環境治理等問題使得長三角地區的海洋治理環節也有所受阻,割裂海洋與陸地這一完整生態系統的視角,也體現了發展過程中的失衡。
2.行政壁壘等制約多主體間的有效合作
一方面,多主體環境事件協作治理存在難點,而行政力量在其中的影響作用更為顯著,以青浦、吳江、嘉善這三個地方為例,這三個地方就出現了區域間的合作和協調更大程度上取決于地方政府的偏好,不夠穩定,存在相對不平衡、不統一的情況,最終出現合作難、執行難、監管難、風險大等問題。另一方面,區域共榮與地方利益之間存在矛盾。比如說地方保護主義、同級政府之間的政績存在攀比情況、相似產業等又引發資源過度爭奪的矛盾、重復建設的浪費問題等,不僅不利于多主體間的合作,也是對整個長三角地區的經濟有著非常不利的影響。另外,層級部門之間在協同管理上也存在沖突,比如職責不清、分工不明、執行重合或者無人執行等情況。這些都不利于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和諧發展。
3.產業結構趨同化且缺乏轉型升級的動力
首先,由于經濟發展的歷史背景、綜合環境等條件的相似度較高,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體制變化等都有類似的地方,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不同省市之間的產業規劃、培育和發展的方向呈現出趨同化的趨勢。其次,是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當前的區域經濟的綠色發展卻面臨很多問題,比如資源浪費型企業無法實現科學、合理的生產,無法創新而失去了競爭力;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匱乏使得企業的獨立性降低,必須依賴其他擁有核心技術的主體,使得我國綠色產業的成本、產品等的價格也居高不下,不利于綠色發展動力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再次,人才、科技、知識等因素也同樣缺乏動力和沖勁。要實現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一定是全面的、可持續的發展,這就對各種因素和條件的具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從綠色發展方面發力,能夠更好地實現長遠的可持續的發展。
4.長三角區域生態協同機制與體系不完善
一是在治理過程中,實際上會更多從短期效益的角度去思考和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看似節省了成本并且能夠在短期內看到成果,但是卻無法真正實現一個根源性的治理,無法形成長效的治理機制,最終是無法達到實現生態平衡、綠色持續發展的目標的。二是風險意識的薄弱使得其對很多環境問題缺乏敏銳性,不重視事前的預防和規范,而是被動接受無視長效治理帶來的事后補救的選項,最后整個治理流程之間出現了脫節和斷層,無法形成良好的運行治理系統。三是各種具體的機制和相關的法律規范不完善,比如生態分級保護措施、生態破壞補償機制、政府治理機制、監管以及評估機制等,同時也缺乏跨區域協同合作的有效機制,使得一體化治理進程在發展過程中無法很好地解決各種相關問題。四是協同治理能力也是一項巨大考驗,碎片化、臨時性、不規范等治理能力不專業的問題,同樣也影響著長三角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在生態共同治理方面的體現也尤為明顯。
基于以上問題,提出以綠色發展為導向,強化思想意識、加強產業創新、推進平臺構建、完善體系機制等解決策略,進一步解決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進程中的困境。
長三角地區作為示范區,是要建立一個實現綠色經濟、高品質生活、可持續發展有機統一的示范區,因此綠色發展就必然成為探索長三角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路徑導向。要抓住綠色發展這個重要基點,把握好環境與經濟的聯系,更好地促進長三角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1.強化區域的綠色發展思想和生態命運共同體意識
區域生態一體化本質上就體現著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一體化是區域內部的全面進步與升級,生態的綠色發展有要求要做到全面可持續的發展,這就要求長三角地區在推進生態環境治理一體化的過程中要意識到共同體的重要性,運用整體思維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長三角區域如果要解決合作難、集體行動難等的問題,就必須在管理上層、群眾下層等多方主體中強化區域的綠色發展思想和生態命運共同體意識,凝聚多方共識,達成一致。同時也需要針對政府、社會、企業等不同主體進行宣傳和教育,讓全社會更好地理解生態環境問題、綠色發展問題等都是一個需要從整體視角出發去深入思考的問題,關系到長三角地區中的每一個人,而不是只關系到個別群體。
2.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以創新促產業發展
無論什么產業的發展,都需要尊重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但是也需要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進行把控和調節。產業創新是經濟發展的一個內在動力,對企業來說,實現資源浪費型向資源集約型轉化是自身與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如果無法實現綠色發展,那么終會被淘汰。而要實現轉化一定要有所創新,尤其是在相關的核心技術方面,需要加大研發投入,運用好清潔能源,壯大綠色產業和綠色企業的隊伍。對政府而言,給予一定的方向指定和規劃投入是十分必要的,政府只有參與到區域生態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去,并且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才能夠更好地解決市場和企業所不能解決的問題,提高工作效率,同時也可以從宏觀調控的角度去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3.積極搭建長三角區域生態一體化主體平臺
構建合作平臺、成立工作小組、形成聯合會議制度等區域一體化主體平臺,能夠很好地加強長江三角洲地區中的三省一市的溝通和合作,形成良好高效的專業分工格局,通過平臺共同處理問題。另外,與生態主題相關的信息共享平臺也能夠讓不同主體更好地了解長三角地區內部不同小地區的生態環境情況,充分發揮政府、社會、市場等多方的作用,也提高了不同主體的參與度,從多個方面促進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4.建立健全跨區域生態協同治理體系
一方面是立法層面,要加強法律法規的制定,滿足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需要,尤其是環境污染懲罰與補償等方面的規范。另一方面是建立健全全過程協同治理體系,包括預防機制、治理機制、評估機制、監督機制等,做到全流程、全系統的區域協同治理體系,逐漸實現從事后補救到全過程治理、一方治理到多方聯動共治理、隨機應對到全天候治理、單項治理到多維治理、短期治理到長期治理的科學轉變。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在區域一體化加快和產業結構轉移與升級的大背景下,要想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地快速協調發展,就必須重視綠色發展這個重要導向。長三角地區實現區域生態一體化有利于推進長三角地區經濟乃至全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因此,基于當前發展面臨的問題,就可以從綠色發展角度去探討我國在綠色發展中存在哪些主要制約因素,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應對困境,為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依據和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