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麗 韓靜
國家高度重視預算績效管理工作,2000 年先在廣東等地開展績效評價試點工作,拉開了預算績效管理工作的序幕,此后財政部相關業務司局開始了理論研究和實踐試點工作;2011 年財預(2011)285 號、財預(2011)416 號統一了績效管理操作辦法和運行機制;2017 年黨的十九大要求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績效管理工作;2018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這一系列政策表明了政府落實預算績效管理的決心,也指明了績效管理的工作方向。高校要應把握政策機遇,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努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1.時代要求
(1)經濟下行和財政收入減少
國際形勢日趨復雜嚴峻,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許多市場主體遭遇生存危機,2022 年4 月工信部發布2022 年第一季度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8.1%,2022 年1 ~6 月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下降10.2%。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國家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出臺一系列穩經濟政策。高校收入大部分來自財政撥款,而績效作為合理配置資源,提高經費使用效益的重要工具,高校應該充分發揮績效應有作用,不斷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減少教育財政資金浪費,讓績效真正成為幫助政府治理的工具。
(2)新時代下高校預算績效管理的政策要求
繼《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出臺后,2019 年教育部發布了教財(2019)6 號進一步強調預算績效的剛性約束,并要求到2020 年年底,基本建成覆蓋部門預算和轉移支付的全面預算績效管理制度體系,財政部財預(2020)10 號文拓展了績效評價范圍,健全了評價體系,正是因為政府高度重視績效管理,各高校應把握政策機遇,積極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努力將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落到實處。
2.現實意義
(1)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
教育強則國強,國家高度重視我國教育事業發展,2020 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超5 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69%,整個十三五期間,財政教育經費占GDP 比例持續不低于4%。高校要用好納稅人的每一分錢,將高校發展規劃與資金政策相匹配,合理調配校內資源,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助推教育高質量發展。
(2)業財一體化下高校預算績效管理的現實需求
以績效為抓手落實預算管理離不開業財有機融合,從事前績效目標設定到事中預算績效雙監控,到事后績效評價結果反饋應用,都離不開財務、業務部門的密切配合。如果業務部門不配合,績效目標設定就很難做到科學合理,如果財務部門不了解業務,就無法理解預算資金背后的效益產出,進而無法有效監控,高校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需要業、財、績融合發展。
1.資金多樣性與績效多維性
高校資金收入主要有財政撥款、事業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事業收入又分為教育事業收入和科研事業收入兩部分,其他收入主要指捐贈收入、投資收入等,資金收入具有多樣性,但對于高校創收能力,資金收入結構、可持續性等績效考核不足,導致收入結構相對單一,并未形成多元籌資趨勢。
2.教育特殊性與效益滯后性
教育由于其自身特性,教育成效表象復雜,隱蔽性強,衡量學生素質,可以從德智體美入手,也可以基于終生學習五大支柱(學會求知、做事、改變、共處和發展),其具體衡量指標又沒有統一標準。此外教育投入成效滯后性強,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投入的最終效益具有延后性,效果往往不是當下顯現或者當期影響尚不能量化體現,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成效才逐漸顯現出來,這給高校教育績效考核帶來一定挑戰和難度。
3.內涵復雜性與效果彈性
各高校順應新時代發展要求,以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不斷提高自身辦學質量,強化特色發展。高校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涵蓋了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國際交流活動等多方面,內涵考核具有一定復雜性,加上高校學科專業特色鮮明,效果彈性較大,不同高校績效指標體系大相徑庭,不能簡單復制應用,績效指標和標準尚待建立和完善。
1.高校預算績效管理缺乏內生動力
“我要有績效”理念尚未樹立,高校對于經費投入效率關注較少,僅為花錢而花錢的現象仍普遍存在,例如實際工作中常常會出現“預算等項目”的情況,應付式完成預算一上一下,二上二下,但是申請的預算具體做什么項目?項目具體怎么開展?做成什么樣?是某個部門單獨做還是幾個部門聯合完成?這些預算編制關鍵信息比較模糊,預算目標和執行結果存在差異,預算和績效兩張皮問題突出,績效又不能很好地發揮監控和及時修正的作用,導致“花錢問效,無效追責”的初衷淪為空談。
業務部門把完成項目執行率當做最終目標,使得項目活力不能完全釋放,收效較差,而收效差導致預算績效管理更不受重視,最終形成惡性循環。沒有真正把績效當做優化成本控制、優化資源配置和提升辦學質量的重要工具,繼而起不到通過預算績效管理提高經費效益,促進高校高質量發展的目的,錯把設指標,算得分,當作績效管理的終點,缺乏把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做好做實的源動力。
2.預算績效指標不合理
高校預算績效管理尚處于起步階段,大部分高校績效指標設定主要依賴二級學院、業務部門提供,很少有績效方面的專家參與其中,而績效指標是否科學合理,是否與學校大局觀、長期發展目標相契合,并沒有相關專業機構進行判斷審核,缺乏充分的論證和評估過程,基本依賴各二級學院的自覺和財務人員的判斷。此外,教育部發文要求設置的績效指標要求可比可測,但由于各個高校都有自己的辦學特色和發展規劃,正如上文提到的,高校教育具有特殊性和內涵復雜性,這使得各高校設定的績效指標必然存在差異,因而缺乏可比性。
3.全面預算績效管理指標評價流于形式
預算績效評價信息質量不高。定性指標打分不客觀,隨意性強,尤其是效益類指標,導致預算績效評價信息質量不高。預算績效評價結果無應用。績效評價的目的是用績效評價信息指導下一年預算工作,推動高校資源有效整合使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但績效評價目的并未真正落地,沒有在預算上對績效評價結果優良的部門傾斜,也未對績效評價結果較差的部門進行一定的懲罰,預算績效評價結果并未與下一年的預算申請和預算下達掛鉤,導致業務部門對預算績效評價重視程度不足。
4.預算績效管理信息化程度不足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逐步應用于高校財務管理的各項工作,但各高校有關預算績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大部分高校仍使用QQ 等聊天軟件進行預算績效管理信息傳輸,信息傳遞較慢。此外,財務部門系統和業務部門系統相分離,層層系統加碼下數據時效性低,信息不對稱問題凸顯,財務與項目,項目與項目之間沒有實現數據的實時聯動更新,系統在抓取信息、數據分析和及時預警反饋上仍有待改進,績效數據信息變動也不能及時得到反饋,不能真正起到預算績效管理動態調整的目的。
1.強化預算績效管理理念
高校應充分理解績效管理的時代內涵,充分認識到預算績效管理是提高資金效益的重要舉措,將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工作納入學校發展規劃,強化頂層設計,自上而下高度重視預算績效管理工作,上下聯動統籌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工作,牢固樹立“我要有績效”的觀念。通過加強預算績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傳,開展績效評價專題講座,讓業務部門主動參與到績效管理工作中去,從埋頭應付式完成到把績效管理作為抬頭看路的工具,將績效管理工作由財務處的“獨角戲”演變為各業務部門的“大合唱”。
2.強化預算績效管理指標體系建設
構建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當前高校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并不完善,各高校應加強頂層設計除了完善高校教育共性指標,還需不斷探索搭建符合本學校辦學特色的績效指標,根據各個高校戰略發展規劃個性化定制績效指標,并通過細化、量化將績效指標規范化,及時動態調整績效指標,使其不斷優化且行之有效。適時引入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參與其中,以客觀、專業的角度審核績效指標,充分論證其是否科學、合理,提高績效指標的公信力。
3.加強全面預算績效評價的反饋與應用
績效評價作為預算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預算績效管理工作的落腳點,通過與預算績效執行情況進行綜合反饋,以指導下一年度預算績效工作,做好績效評價工作可以促進資金使用良性循環,找到資金分配使用的最優方案。突出結果導向,加強預算績效評價結果的應用,建立績效獎懲約束機制,讓部門從思想上重視預算績效管理工作,以煥發高校各部門績效管理的積極性,將績效評價結果作為干部晉升和下一年度預算安排的重要依據。此外,加強績效評價信息的披露,在看得見的地方接受廣大群眾的監督以提高績效管理的透明度,從而督促部門加強履職能力,切實整改考評結果,落實整改意見。通過落實全面預算績效評價工作,提升未來預算績效管理成效。
4.加強預算績效管理信息化平臺建設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成熟,為高校預算績效管理信息系統提供可能,因此高校應加快實現高校全面信息化的進程,構建信息共享平臺,打破高校財務和各業務部門系統間的壁壘,實現各系統間信息互聯互通,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時間成本和統計差錯成本,提升信息的準確性,提高信息抓取的效率,為高校管理決策提供有效信息參考。將預算申請、下撥、調整,績效的申報、評價、反饋機制充分融入到高校信息化大系統中去,通過預算績效管理信息系統,及時從各系統抓取相關數據,進行數據分析,提高高校預算編制、績效目標申報等初始信息的有效性,同時強化細化高校績效事前評估、事中管理和事后評價全過程管理,實施動態監管,提高資金流動合理性和透明性。
預算績效管理具有時代要求和現實意義,高校應緊跟時代發展潮流,積極探索適合本校的預算績效管理模式,強化績效理念,優化績效指標體系,落實績效評價反饋與應用,提升績效管理信息化,以績效為導向深化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改革,將績效作為高校提質增效,控制成本和優化資源配置的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