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鋒
2023年5月,《嶺南文史》迎來創刊40周年紀念的日子。看著這本封面樸實無華、內容深刻厚重的雜志,心中不由生出一番感慨。
紀念《嶺南文史》創刊40周年,不能不欽佩當年決策者的膽識和遠見。1983年,改革開放大潮漸起,全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篤行發展就是硬道理。在這一大背景下,當時的廣東省文史館領導班子,決心在文化建設方面先行一步,果斷決定創辦《嶺南文史》雜志,研究和傳播嶺南文化,實在難能可貴。省文史館創辦文史方面的雜志,廣東是第二家,走在了全國前列,《嶺南文史》也成為目前全國文史系統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四個館刊之一。如今,站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角度回眸當年,如果沒有決策者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歷史自覺,沒有勇于擔當的情懷和作為,廣東省文史館就不會有《嶺南文史》這一傳播嶺南文化、賡續嶺南文脈的絕佳平臺,嶺南地區也就少了一個研究和傳播本地區文史的主陣地,廣東文史領域也就少了一張難得的文化名片。
紀念《嶺南文史》創刊40周年,不能不贊賞它為研究和傳播嶺南文化所作的貢獻。嶺南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近代嶺南文化更是近代中國的一種先進文化,對近代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回望40個春秋,凡涉及嶺南地區文化歷史的人、事、物,《嶺南文史》都予以關注。它以鍥而不舍的精神,研究嶺南歷史,探討嶺南文化,傳播嶺南人文精神,努力促進學術交流。張磊先生的《奏響中華文化的協奏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嶺南文化》、陳永正先生的《論康有為、梁啟超的文風》、黃樹森先生的《湯顯祖與嶺南》、司徒尚紀先生的《建立“嶺南學”,繁榮嶺南文化》、田豐先生的《弘揚嶺南人文精神》、羅振邦先生的《反映近代史實之嶺南詩作選輯》等文章,至今仍讓讀者記憶猶新。而從雜志開設的豐富多彩的欄目,如《嶺南論壇》《文化論壇》《歷史人文》《嶺南風物》《嶺南掌故》《嶺南雜記》《嶺南文萃》《文苑春秋》《文史沙龍》《非遺拾珍》等,人們更可窺見該雜志傳承嶺南文化、賡續嶺南文脈的匠心和努力。難怪有人評價說,《嶺南文史》是嶺南歷史文化的“大觀園”。
紀念《嶺南文史》創刊40周年,不能不感嘆該雜志作者圈子之大。翻開一期期雜志就會發現,《嶺南文史》實行“開門辦刊”方針,稿件來源廣泛,作者中既有專家學者、知名教授,也有莘莘學子,既有從事文史研究的專業工作者,也有來自社會各界文史研究的愛好者,既有嶺南地區的作者,也有來自國內各省(市、區)及港澳地區的作者,此外還有來自海外的作者。日本學者中村久四郎、內藤英雄、西川喜久子等,曾在該雜志發表過研究嶺南文史的文章。更加可喜的是,張德江、馬萬祺、朱森林、黃華華、張漢青、林木聲、肖志恒等領導都曾分別為《嶺南文史》題字、題詞或撰文,表達對本刊的指導和支持;蕭乾、季羨林、饒宗頤、袁行霈、胡希明、黃文寬、莫仲予、夏書章、張磊、黃天驥、陳永正、陳春聲、詹伯慧等名家,也在《嶺南文史》發表過大作,彰顯了本刊的權威性,提高了本刊的影響力。正是仰仗如此眾多作者的傾力打造,《嶺南文史》才能做到融思想性、學術性、知識性于一體,在文史期刊領域獨具一格,多次榮獲廣東省優秀期刊稱號,不少文章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中心復印、摘錄或索引。
今天的紀念是為了明天更好的遠行。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衷心期望《嶺南文史》以紀念創刊四十周年為新起點,踐行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在千方百計提高辦刊質量的基礎上,運用數字技術對雜志進行優化升級,實現立體化、數字化、智慧化傳播,進一步提升雜志的影響力和引導力,為嶺南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強大助力,為粵港澳大灣區人文灣區建設賦能增智,為嶺南文化的研究和傳播,打造更有影響力的平臺,在建設高水平文化強省方面譜寫新的華章,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