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月祥
《嶺南文史》雜志是在中國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下創辦的。
1983年,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國策的第五個年頭,嶺南大地珠江潮涌春雷響,改革開放事業蒸蒸日上,令人振奮的消息不斷傳出。其中之一是作為嶺南地區文史研究的主陣地,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主辦的《嶺南文史》雜志于5月創刊,以探究嶺南地區的歷史、文化,傳播中華文化精華和地區文化特色為宗旨,詩、書、畫與文史研究融為一體,具有區域性、學術性、資料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特點。這是廣東的一張新文化名片,引發海內外矚目。2023年5月,是《嶺南文史》雜志創刊40周年,走過了40個春秋的不凡發展之路,值得紀念和總結。
嶺南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史上,嶺南文化在吸收、改造、傳播先進的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基礎上,創造了富有特色的嶺南文化,形成既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共性,又有鮮明嶺南地方特色的區域性文化,對促進中國社會變革,推動中國經濟、政治、社會發展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海內外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感染力及親和力。開展對嶺南文化的研究,介紹嶺南文化的歷史、演化、種類、內容、特色、貢獻,以及研究成果,探析它的發展趨勢,挖掘它的潛力,對于廣東建設文化強省,助力社會經濟發展,增強歷史自覺,提高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正是創辦《嶺南文史》的宗旨和目的。
從1983年5月《嶺南文史》創辦起,我就和它保持了緊密的聯系,經常閱讀,認識了一些編輯朋友,當時我剛大學畢業不久。后來我從紀檢工作轉而從事方志編纂、研究和交流工作,更加感到《嶺南文史》雜志所刊登的不少文章非常有參考價值,及時整理剪貼,久而久之,積累了不少資料。我保存的第1~3期雜志,2013年送回給省文史館保存,幾乎成了“孤本”。后來,利用業余時間撰寫了一些文史小作,為《嶺南文史》雜志所采用,便喜歡上了這一園地,建立了感情。2008年,廣東省人民政府聘我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接觸《嶺南文史》雜志的機會更多更密切了,以至有了“咱們的刊物”情懷,愈加親切。從2014年起,受省文史館領導的委托,讓我擔任雜志的執行主編,重任在肩,多了一份責任擔當。四十個春秋,我對《嶺南文史》雜志情有獨鐘,經歷了“讀者—作者—編者”的過程,認知逐步深化,感情不斷加深,成了我的“老師”和“朋友”,認識了許多作者朋友,學到了不少知識,提高了編輯能力和文字水平,受益匪淺。
四十個春秋,省參事室(文史館)主管《嶺南文史》雜志的主要領導有侯過、胡希明、王鐵文、陳毓錚、何善心、周義、張小蘭、楊漢卿、張春新。我認識的室(館)內先后兼任編輯工作的干部、館員有:關履權、李松庵、呂器、莫仲予、陳景舒、李烽(主編)、何國華、李筱孫、黃偉強、商志馥、柯沂、于城、黃炳炎(主編)、麥淑萍、莊福伍、陳子殷、陳小江、楊星熒、蔡理才、陳影、廖獻周、廖鳴芳、司芳、羅建流、羅康寧、譚勁、黃建雄(主編)、張琰琰、符文申(主編)、趙桂珍等。他們都充分發揮特長和優勢,為《嶺南文史》雜志的出版發行做出了各自應有的貢獻,從他們身上學到了許許多多的優秀品質。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嶺南文史》雜志一直保持按時保質出版,多次被省有關部門評為“優秀期刊”。
與《嶺南文史》一起前行40年,深感當年省政府文史研究館決定創辦《嶺南文史》雜志,是一個站位極高、具有遠見、重文重史、以史為鑒的重要決策。20世紀80年代初,人們還正在解放思想的大道上奮進,還有不少“左”的思想影響,而廣東在全國較早重視文化建設,創辦了當時少有的文史刊物,走在全國前面,這也說明廣東人具有敢為人先、勇于創新的文化特質和優勢,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文化建設也先行一步,在海內外影響深遠。
《嶺南文史》最大的特點是“嶺南”,是“廣味”。所刊登的文章內容,絕大部分是涉及廣東、廣西、海南、港澳地區和南海;也有一些涉及嶺南周邊地區的文章,如福建、江西、湖南、四川、臺灣等省區的。內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沿革、歷史人文、海洋文化、紅色文化、華僑文化、科學教育、民族宗教、民俗方言、文學藝術、建筑園林、文物考古、歷史事件、各類人物、海絲之路、對外關系等,時間涉及五千多年古今文明文化大勢變化,百花齊放,豐富多彩。讀者總結說是嶺南文史的“大觀園”“百科全書”“知識海洋”。
《嶺南文史》雜志以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則,實事求是,反映歷史真實,聚焦嶺南文化,嚴格選稿,認真編輯,力求做到每一期高標準高質量出版發行。作者既有專家學者、知名教授,也有大學研究生、本科生;既有從事文史專業工作者,也有社區干部和業余研究愛好者;既有嶺南地區作者,也有北京、上海、天津、四川、福建、湖北、山東、江西等地,還有海外和港澳地區的作者,五湖四海,各領風騷。作者圈子比較廣,稿件來源比較多,內容相對比較廣泛,因而雜志的專欄也比較多,包括《嶺南論壇》《文化論壇》《館員論壇》《海洋視野》《海洋文化》《嶺南風物》《紅色文化》《人杰風華》《嶺南英才》《人物專訪》《區域文化》《宗教叢談》《民俗風情》《文苑春秋》《文史沙龍》《歷史長河》《史海鉤沉》《歷史窗口》《嶺南文萃》《嶺南掌故》《嶺南雜記》《非遺拾珍》《讀史隨筆》《新書評介》《學術爭鳴》《問題探討》《學術動態》等;也有與時俱進、靈活設立的專欄,如黨建百年、百年三大、紀念鴉片戰爭180周年等,力求盡量反映嶺南文史所涉及的方方面面。
《嶺南文史》雜志注意登載一定數量的名家之作,突顯學術大家的觀點,反映各時期的研究方向、學術成果和名家風范。以史地作者為例,已經出版的151期中,名家之作有二三百篇,作者包括商衍鎏、饒宗頤、張磊、曾昭璇、陳代光、徐俊鳴、吳壯達、陳永正、黃秋耘、黃文寬、郭紹綱、麥英豪、陳謙、梁元、詹伯慧、姜永興、陳乃良、劉南威、司徒尚紀、黃啟臣、黃偉宗、汪迋奎、袁鐘仁、李松庵、曾騏、莫仲予、楊寶霖、葉春生、鐘卓安等知名學者教授。同時,也發表外國和港澳學者的文章,開展學術交流切磋。如1983年創刊的第1、2期,刊登了日本學者中村久四郎撰、朱耀廷譯的文章:《唐代的廣州》;1992年第3期刊登了日本學者內藤英雄撰、羅晃潮譯的文章:《1938年侵華日軍攻占廣州目擊記》;2005年第1期刊登了日本學者西川喜久子撰、曹磊石譯的文章:《珠江三角洲沙田考》等。他們利用掌握的有關嶺南史料,從外部世界的學術視野、學術角度和學術研究方式方法出發,分析嶺南的歷史文化特色,給讀者深刻的啟迪。
《嶺南文史》雜志是一份既有專業性、學術性,又有知識性、大眾性的文史季刊,每年出版四期,同時根據實際需要出版少量專題增刊,刊登學術研討會的部分論文等。刊登的文章很多都圖文并茂,制作精美、每期的封面封底裝幀大方,都配上省文史館所珍藏的歷史字畫,或是現代書畫名家大作,深受廣大讀者歡迎。2011年《嶺南文史》第3期是創刊第100期,總字數超過1200萬字。省政府文史研究館決定從百期中精選史地、文化、社會、人物四類文章,分四篇公開出版發行。經過精挑細選,共挑選出四類文章331篇,共200萬字。其中:史地篇59篇,文化篇112篇,社會篇83篇,人物篇77篇。2014年12月,嶺南文史精粹《嶺南精萃》由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這也是《嶺南文史》雜志的一個成果。
從2014年起,受省文史研究館信任,我開始參與《嶺南文史》雜志的編輯工作,至今幾近十年。主要工作是配合省參事室(文史館)有關人員,從事初選刊用稿件及前期審改工作。我自知水平有限、知識面狹窄,有局限性,所以,打足十二分精神,不敢有絲毫松懈怠慢。為對作者和讀者負責,每篇文稿都要認真閱讀,甚至反復閱讀幾次,慎重分析,明確思路,才下筆審改。有時為弄清文內涉及的某個史實或人物的某個細節,往往要查對好幾種工具書(包括地方志書),反復查對核實,力求準確表述;或者聯系專家教授,向他們討教,直到厘清為止。對于較大的刪改內容或疑問,編輯部內共同研究,梳理史實;如有必要,及時與作者溝通,說明原委,共同探討切磋,取得共識。為保證及時出版,經常要加班加點,或利用節假日時間而放棄休息。三年疫情期間,在做好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堅持做好編輯工作,克服困難,保證正常出版。文稿中碰到有重要問題,及時報告省文史研究館文史處的同志,共商解決。我覺得,為辦好《嶺南文史》雜志,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理解文化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中的地位、作用和價值,以史為鑒,站位要高,嚴格把好辦刊方向。二是對文稿要嚴格挑選,提高質量,審修一絲不茍,把好史實關、文字關和規范關。三是要謝絕“托請”“打招呼”,秉公辦事,不徇私情。四是比較重要的稿件要提前約請,有的提前半年至一年。五是要及時做好協調溝通工作,及時理順可能會涉及的各種關系。我參與《嶺南文史》雜志的編務工作后,辭掉了一些額外工作,哪怕是報酬比較豐厚的工作,而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嶺南文史》雜志的編輯業務上。我覺得,我與《嶺南文史》已有四十年的感情,而且仍然在繼續加深,只要需要,我愿意更多更好地為《嶺南文史》雜志服務。
“珠江潮涌春雷響,《嶺南文史》梅花香”。祝愿《嶺南文史》雜志乘新時代東風,越辦越好,為廣東高質量文化強省建設,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