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曾詩淇
漁業直接關系老百姓“菜籃子”,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
近日,農業農村部在湖北省武漢市召開了推進漁業現代化建設現場會,總結交流各地經驗做法,分析研判新形勢新要求,研究部署加快推進漁業現代化重點工作。來自現場會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展現出漁業現代化建設新成果,折射出漁業現代化新景。
種業是現代漁業發展的基礎。
在武漢青魚原種場,記者看到“胖頭魚”新品種“中科佳鳙1 號”更顯灰黑壯碩,嬉游在水缸中的它們有著優秀的“頭身比”。
據悉,“中科佳鳙1 號”去年通過了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其主要研發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教授童金茍介紹,該品種經過兩代科學家近30 年選育4 代而成,18 月齡體重提高14.5%以上,頭長提高5.5%以上,目前已在10 余個省市的近40 萬畝水面推廣養殖。
“中科5 號”鯽魚、“黃優1 號”黃顙魚、“華海1 號”團頭魴、“華康1 號”翹嘴鱖……新品種各具特色。

據了解,為保護長江魚類資源,2011 年,武漢農業集團在黃陂武湖投資成立湖北武漢青魚原種場,占地1580 畝,為長江青魚種質基因庫500 組原種保種。2012年獲批為國家級原種場。青魚原種場長年為國家種質基因庫保護長江青魚原種500 組,每年向社會提供長江原種親本3000 組,年繁育優質青苗魚苗2 億尾。
“作為國家級原種場和全國現代漁業種業示范場,湖北武漢青魚原種場與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合作,對源自實驗室的新品種用養殖戶的方式養育,推動成果轉化和中試熟化,助力新品種向市場推廣。”武漢農業集團武漢市水產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丁運敏說,除了合作推廣外,我們還有苗種繁育區,區內建有常規魚和特種魚繁殖設施。
在種業創新方面,安徽省建成2 個省級小龍蝦良種場、430 處規模繁育基地,江淮水系小龍蝦良種生產體系基本建立,整體上實現了苗種自給自足。為解決北方深遠海適養高價值品種少、生長周期短的困境,山東省遴選了26 家水產種業領軍企業進行重點支持,科企聯合攻關,選育許氏平鮋、花鱸、斑石鯛等適養抗逆品系,開展大西洋鮭繁育技術攻關,開創全球溫暖海域養殖三文魚的先河。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馬有祥在現場會上表示,要推進水產種業振興,選育適用于不同養殖模式和環境的優質、高效、多抗、安全的水產養殖新品種,加快推進水產種業基地建設,并加強技術推廣和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漁業現代化,離不開現代化設施建設。
今年6 月,農業農村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制定印發《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 年)》,提出實施智能化養殖漁場建設,到2030 年,設施漁業養殖水產品產量占比將達到60%。
現場會上,與會人員參觀了今年正式投產運營的國家萬畝漁業綠色循環試點基地。記者看到,一個個規整的方形水池里,養殖工人身著下水衣,正在對魚塘沿岸的雜草進行清除,魚塘中間數臺增氧機同步開啟,激蕩起陣陣水花,不時有魚兒躍起,最大的約有半個手臂長。
“春看花、夏采荷、秋聞香、冬觀鳥。”相關負責人介紹,武漢市東西湖區萬畝漁業綠色循環試點基地占地面積2.3萬畝,以前的魚塘形狀、面積不一,而且分散在農戶手里,以養殖常規品種為主。去年起,基地進行了標準化池塘改造,將不利于規模化生產、分散不規則、水系不合理的池塘規整成幾種相同量級大小的塘堰,并進行多樣化品種養殖。如今,這里水質透亮,環境優美,不但可作為“武漢活魚倉庫”和“親魚培育基地”,還能成為市民休閑垂釣的好去處。
據了解,基地目前正在建設養殖尾水凈化循環利用系統,采用生態凈化治理模式,推動發展綠色循環養殖。
為進一步抓好《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 年)》的落實,本次推進漁業現代化建設現場會提出,發展現代設施漁業,要加快水產養殖池塘改造,以水產養殖大縣為重點,推進傳統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集成應用池塘養殖多功能智能化設備、生態養殖管理系統及裝備技術,提高養殖效率。
現場會上,吉林、浙江、安徽、山東、湖北、廣東、重慶等7 省市代表發言,分享當地的經驗做法。
廣東、山東等沿海省份推動建設“海洋牧場”。廣東新建成重力式深水網箱、自升式桁架類網箱,形成裝備技術有力支撐;重力發展水產種業,并從中挖掘深遠海養殖潛力品種。山東省研發了深遠海大型網箱大數據管理系統,對養殖數據、環境數據、設備狀態、安全狀態、海域情況等五個主要模塊進行全程監控,實現了智能投喂、預警預報、水質評估、主動式養殖專家服務等智慧化養殖管理。
重慶、湖北等長江沿岸省市推動“長江禁漁”長治長效。重慶市強化信息技術運用,以算力換人力,以智能增效能,創新運用“物聯+AI 算法”,實現自主巡江、自動預警、人機聯動、流程閉環。湖北省加強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遷移長江江豚34 頭,助力江豚遷地保護和全人工馴養繁殖研究;科學有序增殖放流,累計放流水生生物苗種80 多億尾,放流中華鱘子二代150 多萬尾;長江監利段“四大家魚”卵苗發生量從2017 年的不足1 億尾提升到2022 年的78.7 億尾。
吉林、安徽等省市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產業。吉林省大力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不斷優化魚類品種結構,推動休閑漁業發展,松原、白城等地已經形成以查干湖、哈爾淖為代表的冬捕產業。安徽省著力打造千億級稻漁綜合種養富民產業,稻田小龍蝦已成為安徽省漁業的主導品種,年產量達65 萬噸,占水產品總量的25%,有力緩解了水產品穩產保供壓力。
此外,浙江省加快推進“海上千萬工程”,根據海洋捕撈漁船特點,突出“安全+”,融合“安全、環保、生態、智慧、美觀、舒適”6 大理念,制定23 項建設內容和評價指標,統籌1.5 億漁業發展補助資金建成引領漁船1073 艘、帶動全省 7000 艘漁船設施整治改造,有力提升漁船本質安全水平,有效改善海上生產和生活條件。
現場會上指出,加快推進漁業現代化必須守牢水產品穩產保供和質量安全兩條底線,守牢漁業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兩條紅線,強化漁業水域和水產種業兩個要害,強化國際漁業合作和漁業治理兩個關鍵點,并從養殖、捕撈、遠洋、設施漁業等十個方面提出了重點工作任務,從改革創新、政策支持、科技支撐、協同機制、作風建設等方面明確了具體要求。